點擊題目下方四川畫報關注我們
10月,
中國最高個人攝影成就獎——金像獎對擬獲獎人選進行了公示,其中,來自四川的郭際與楊麾分別獲得了藝術攝影類、記錄攝影類領域的金獎。同時,他們也是四川畫報圖片庫作者。在上周欣賞完瘋狂攝影師郭際的作品後,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這位
用四十餘年記錄川北的人民攝影家——楊麾的作品,從他的鏡頭裡,傾聽川北歲月變遷的故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南充市攝影家協會主席。代表作品《泥濘中的人們》、《川北老鄉》、《嘉陵江碼頭》、《鄉村剃頭匠》、《老房人家》、《嘉陵江畔的挑夫》。
可有這樣一位攝影師,四十餘年只精耕細作一個地方,鏡頭下的世界卻豐富異常,飽滿非凡,讓攝影的意義得到呈現——為那些悄無聲息的時代變遷,留下了生動直觀的歷史見證。他是楊麾,一名地道的川北人,一位名副其實的人民攝影家。40多年來,他的鏡頭一直對準川北尤其是南充這方生養自己的土地,從鄉鎮上趕場的老人,到嘉陵江畔的挑夫,從老街道的剃頭匠到工地上勞作的工人,忠實記錄著川北最普通百姓的生活。
4月的嘉陵江,水清流緩,碼頭岸邊是當地人洗衣涮物的天然之地。1980年
時尚青年在街邊攤位買領帶。1988年
夏日裡,船老闆一邊享受著打蒲扇的老婦送來的涼風,
一邊訓斥著給自己臉色看的農民工。
1989年【楊麾/SCP圖片庫】
公交車到站,乘客爭相上下 。1989年
不是逢場日的鄉鎮理髮攤。1991年
【楊麾/SCP圖片庫】
從楊麾拍攝的川北記憶裡,你能看到那個時代的印記,聽到時光流逝的聲音。這些作品,由此成為珍貴的歷史見證。
「我與百姓們交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以圖文的形式向世人講述這方普通百姓的故事。」
這是楊麾的攝影宣言。
在《嘉陵江畔的挑夫》中,楊麾說:
時光流逝,許多年後,掙了錢的老闆們開始購進了機械化的挖掘和傳輸設備,昔日挑夫們的身影漸漸地從嘉陵江上消失了。
謝謝他,讓消逝的時光永遠留駐在了鏡頭之下。
沒有豔麗繽紛的色彩,沒用攝人心魄的風景,楊麾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黑白照片,真實記錄著川北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加修飾的真實中,平實的鏡頭下,卻有著鮮明的地域人文特色與飽滿的情感。而作品中人物毫不矯揉造作的真實感,似乎全然無知鏡頭的存在,對此,中國書局總編輯劉陽在《川北人家》「編後」中用了
「隱蔽的拍攝手法」來形容。
老人和少女各自經營著自己的地攤。 1986年
冬日的夜晚市民打蓮簫健身。1986年
梳長辮子的「劉三姐」。留長辮子不是為了好看,
而是留長一些可以賣上一些錢,幫補家用。1996年
「我拍普通老百姓,不拔高、不貶低、實實在在,客觀記錄他們的生活場景,展現人的本性。」楊麾說。
正如著名攝影理論家、評論家陳小波所說:
幾十年間,他毫無厭倦地關懷卑微的人物,細小的事物,以悲憫之心記錄日常生活中凸起的部分,描繪了故鄉質樸、不容重複的容顏。
在中國,有一種攝影必須寂靜與孤獨;而那些寂靜與孤獨的攝影者,必須有人向他致敬。
編輯/夏盛蘭
圖片/SCP圖片庫、中國攝影家協會網、四川攝影家協會網、映畫廊
SCP圖片庫圖片為籤約作者作品,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使用。如需使用以上圖片,請聯繫
SCP圖片庫【photo.scpo.cn】工作人員,
聯繫人:鄧女士,QQ:511823915,聯繫電話:028-82009100轉821。
"四川畫報"圖片庫
最具四川特色的圖片庫,圖片銷售管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