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如今,在任何對話中似乎很難避免談論到鍛鍊、好好休息、緩解壓力和注意飲食這些話題。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到底怎樣才算吃的好呢?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8月26日報導,不過,一些現實使上述習慣的真正好處被重新審視。「整個20世紀和接下來的21世紀,隨著食品安全水平的不斷提高,西班牙人口的預期壽命也在上升。與此同時,只有10%的人消費有機產品,而儘管歐洲禁止轉基因作物,但進口產品中仍有70種轉基因產品。阿根廷國內生產總值中的9%來自農業,其絕大多數轉基因玉米和大豆都作為動物飼料銷往歐洲,隨後變成了我們的盤中餐。」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生物科技教授、《大膽吃》一書的作者J.M穆萊特表示。
「很顯然,人們預期壽命的提高與其他很多因素有關,但說轉基因食品或那些非有機食品使我們的飲食變糟糕或毒害我們並非事實。」他表示。
穆萊特在其書中打破了一系列迷思,首當其衝的就是最常見的「天然食品」的誤區:「天然指的是一切取自大自然,如果遵循這個定義,那麼幾乎沒有什麼食品是天然的,因為從一根玉米棒子到一頭豬或是牛,所有都是經過種植或馴養的。當你來到一家超市,會看到寫著『天然』的標籤,這沒什麼問題,因為法律上並沒有任何相關規定。但事實上沒有什麼是天然的,總會經由人類的手才到你的餐盤中。」
報導稱,穆萊特對有機農產品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商標」。「認為它們對健康或環境更好是一種誤區。當人們說到有機產品時應當注意,這個領域的確是有法可依的。有一些農藥和化肥可以使用,而另一些不能。問題是是否來自大自然的就一定更好?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天然殺蟲劑都有毒。」他表示。
總而言之,根據有機農業的有關條例,有機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化肥、殺蟲劑、農藥或合成肥料,而必須使用飼養動物糞便等有機肥,穆萊特認為,從科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反常的行為。「通過科學我們了解到任何化合物的性質取決於其成分而非其來源。例如,當有機農作物需要施肥時,我們以牲畜糞便替代氮肥,但其實兩者提供的都是氮,糞便還可能被大腸桿菌汙染。一切取自自然並不一定就更好。有一些合成分子非常有用,也有一些天然分子很具汙染性,反之亦然。」穆萊特說。
他表示,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有機農產品和傳統農產品的最終性質(營養和健康價值)都非常相似,「最終,從基因角度來看是一樣的,變異是微乎其微的,唯一的區別是有機產品會讓你多花4歐元。」穆萊特說。
他稱,有機產品之所以售價較高時因為其「採用了低效率的生產方式,產量較低,價格自然就高」。「有機農業沒有什麼不好,廣告也都很成功。我認為它的存在沒有不妥,但那些誇大其功效的廣告讓人反感。事實上它並非更健康。」穆萊特指出。
另一個讓歐洲人普遍恐慌的是轉基因食品。「所謂轉基因食品, 就是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一種或幾種外源性基因轉移到某種特定的生物體中,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歐洲只是因為政治原因禁止進口轉基因種子,但這其實非常虛偽,因為我們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轉基因食品。」穆萊特說。
「轉基因食品在過去20年並未表現出有害,誰也不能武斷地說其會導致健康或環境問題。我們面臨的是與有機產品一樣的問題,這裡面存在政治原因,卻沒有科學和倫理上的原因。」穆萊特表示。
報導稱,不過歐洲禁止轉基因還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最早發現轉基因技術的是一所歐洲大學和一家美國企業孟山都公司。就在轉基因技術即將面市時,歐洲卻沒有一家企業願意支持大學所做的研究。當孟山都的第一家工廠籌建完成時,歐洲企業紛紛覺得無力競爭,卻又無法阻止其貿易,於是選擇了禁止。生態學家們當然對此舉雙手贊成,但無形中卻使孟山都坐享其成。事實上,由於目前有關法規非常嚴格,很多無力競爭的歐洲企業都轉移到了美國。」他說。
穆萊特還在書中批評了人們對化學的恐懼。「食品標籤上如果出現很多添加劑就會讓人心生恐懼。但其實添加劑和防腐劑是受到嚴格控制和計量的,真正應該擔心的是食品中糖和脂肪的含量。防腐劑是有益的,顯然,我們都願意吃到一個保存良好的罐頭,而不希望因為攝入肉毒桿菌而死亡。」穆萊特打趣地說。(編譯/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