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一種實現氮化鎵高空穴遷移率的途徑

2020-12-06 中國科學技術館

氮化鎵的能帶結構和遷移率的晶體場工程。(a)(b)分別是在雙向拉伸和擠壓時氮化鎵的GW方法準粒子帶結構的變化。能級已與導帶底和價帶頂對齊。(c)對於纖鋅礦型結構氮化鎵,在未變形以及在2%雙向拉伸和2%雙向擠壓時,分別在Γ處的價帶頂處的電子波函數。(d)晶體場分裂Δcf與應變的關係,以及(e)對應的300 K溫度下空穴霍爾遷移率。(f)纖鋅礦型結構氮化鎵中隨溫度變化的空穴遷移率是雙向應變的函數。 (圖片來源:Poncé, Jena & Giustino)

 

氮化鎵(GaN)是一種重要的材料,被廣泛用於製造功率半導體元件和發光二極體(LEDs)。在過去,研究人員曾經探索過用氮化鎵實現P溝道場效應管的可行性,這有助於研發性能更加卓越的計算機。

然而,至今為止,製造這種電晶體被證明是非常困難的,而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氮化鎵的低空穴遷移率。低空穴遷移率實質上指,在半導體被施加一個電場時,空穴(失去電子的原子)在半導體中運動的太慢。

牛津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了纖鋅礦型結構的氮化鎵的電子和空穴的固有聲子限制遷移率。他們在《物理評論快報》概述了研究成果,表明通過反轉晶體場分裂的現象,將分裂帶空穴狀態提升到輕空穴和重空穴之上,可以提高GaN的空穴遷移率。

參與該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Feliciano Giustino對Phys.org表示:「我們開發了基於量子力學基本方程的高性能計算工具來預測半導體材料的遷移率。」

在物理學中,載流子(例如電子和空穴)的遷移率被定義為在半導體的兩端之間施加電壓時時這些粒子移動的速度。遷移率是研究人員在設計電子和光電設備(包括用於製造智慧型手機微處理器的電晶體)時需要考慮的一個關鍵參數。

Giustino解釋說:「高功率電子和無線通信中的關鍵問題之一是使用最廣泛的材料氮化鎵具有很高的電子遷移率,但是空穴遷移率卻很低。」「由於這種不對稱性,目前無法在現代電子設備的最基本電路元件,即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CMOS)中使用氮化鎵。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使用超級計算機設計了提高空穴遷移率的改性氮化鎵材料。」

為了開展研究,Giustino和他的同事使用了高精度的計算機材料模擬技術,其中每個原子都是根據量子力學的基本定律描述的。構成他們研究基礎的理論依賴於密度泛函理論(DFT),並應用了統計力學的一般概念,例如玻耳茲曼方程。通過將這些理論與大規模並行超級計算機相結合,研究人員能夠以極高的精度預測半導體的遷移率。

Giustino解釋說:「在我們的研究方法中,我們不使用任何經驗參數,我們僅指定材料中的原子種類(本次試驗為鎵和氮)。」「該方法已在我們的開源軟體項目EPW中實現,該軟體向所有人開放。」

這項由Samuel Poncé博士,Debdeep Jena教授和Giustino教授共同開展的研究收集到了一些有趣的觀察結果。首先,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對厚度約為10-30 nm的GaN膜施加2%的雙向拉伸應變,可以將半導體的空穴遷移率提高近250%。

Giustino說:「這種增強足以實現曾經一直困擾人們的基於氮化鎵的CMOS。」 「在一個更基本的層面上,我們發現了一種我們稱之為「晶體場分裂的反轉」的現象,這種現象非常有趣,因為它是由應變狀態下氮化鎵中量子態的小規模重新排列引起的。」

將來,這組研究人員收集的觀察結果可能會為基於氮化鎵的CMOS電晶體的製造鋪平道路。Giustino教授最近搬到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在那裡他擔任Moncrief量子材料工程系主任。他告訴我們,下一步將進行對在最近的研究中觀察到的反轉效應做概念驗證的實驗。

「我們的同事和共同作者,來自康奈爾大學的Jena教授是氮化物材料和器件設計和製造的領導者,他的團隊正在嘗試製造高遷移率的氮化鎵樣品,」Giustino說。

 

 

作者:Ingrid Fadelli

引進連結:https://phys.org/news/2019-09-unveils-route-high-hole-mobility.html

翻譯:朱奕寧

審校:羅廣楨

相關焦點

  • 科學:團隊推出矽上氮化鎵,用於可擴展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
    科學:團隊推出矽上氮化鎵,用於可擴展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 - 香檳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通過優化構成器件的半導體層的成分,推進了氮化鎵(GaN) - 矽電晶體技術。該團隊與行業合作夥伴Veeco和IBM合作,在200 mm矽基板上創建了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結構,其工藝可擴展至更大的行業標準晶圓尺寸。Canram是電氣和計算機工程(ECE)的助理教授,他的團隊在矽平臺上創建了GaN HEMT結構,因為它與現有的CMOS製造工藝兼容,並且比其他基板選項(如藍寶石和碳化矽)便宜。
  • 日本富士通公司深度解析氮化鎵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
    12月6日至9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IEEE半導體接口專家會議(SISC2017)上,日本富士通公司及其子公司富士通實驗室公司(Fujitsu Laboratories Ltd)介紹了據稱是第一個室溫下實現單晶金剛石和碳化矽(SiC)襯底焊接,關鍵是這兩者都是硬質材料,但具有不同的熱膨脹係數。
  • 氮化鎵(納米材料)了解一下
    砷化鎵(GaAs)和磷化銦(InP)自1980年後出現,它們具有 6倍於Si半導體的電子遷移率,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超高速半導體器件當中,它們是第二代半導體的代表。對Ⅲ.V族半導體氮化鎵(氮化鎵)與II.Ⅵ族半導體氧化鋅(ZnO)、 硫化鎘(CdS)的研究標誌著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興起。尤其氮化鎵可應用於高亮藍光發 光二極體(LED)和藍光雷射器(LD)。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
  • 載流子遷移率測量方法總結
    已有很多文章對載流子遷移率的重要性進行研究,但對其測量方法卻少有提到。本文對載流子測量方法進行了小結。  1 遷移率μ的相關概念  在半導體材料中,由某種原因產生的載流子處於無規則的熱運動,當外加電壓時,導體內部的載流子受到電場力作用,做定向運動形成電流,即漂移電流,定向運動的速度成為漂移速度,方向由載流子類型決定。
  • 碳化矽VS氮化鎵,寬禁帶半導體材料雙雄能否帶中國實現彎道超車
    氮化鎵材料氮化鎵氮化鎵(GaN、Gallium nitride)是氮和鎵的化合物,是一種直接能隙*的半導體,在大氣壓力下,GaN晶體一般呈六方纖鋅礦結構,它在一個元胞中有4個原子,原子體積大約為GaAs 的1/2;其化學性質穩定,常溫下不溶於水、酸和鹼,而在熱的鹼溶液中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溶解;
  • 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原標題:中國科大在黑磷低維原子晶體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教授張遠波課題組合作,繼去年首次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之後,再次在薄層黑磷晶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在這一體系中實現高遷移率二維電子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18日的《自然·納米科技》上。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一條新的轉化途徑
    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率先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FLOSFIA 開發GaO MOSFET溝道遷移率遠超商用SiC
    GaO作為功率半導體材料雖然導熱性較差,但其帶隙(約4.8eV)超過碳化矽(約3.4eV),氮化鎵(約3.3eV)和矽(1.1eV)的帶隙,可以在改善電動汽車、太陽能和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方面發揮關鍵作用。FLOSFIA專門從事霧化學氣相沉積(CVD)成膜,致力於開發低損耗功率器件。
  • 怎樣在氮化鎵晶圓進行刻蝕工藝?
    考慮到這一點,一位客戶提出了一個新問題:他們需要刻蝕用於製造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s)的晶圓片,以用於新的電力設備應用;而且他們需要能夠在比傳統RIE造成的傷害小得多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所以,對於這些氮化鎵晶圓並沒有明顯的解決方案。
  • 【材料】二維金屬硫屬化物載流子遷移率的限制因素
    然而,單層的二維金屬硫屬化物往往具有較低的載流子遷移率,並且在不同實驗條件下測量結果不盡相同,且通常在室溫下小於300 cm2 V-1 s-1 。作為對比,矽和砷化鎵在室溫下電子遷移率約為1400和8500 cm2 V-1 s-1 。這一顯著的差距極大地限制了二維金屬硫屬化物作為高遷移率半導體組件的應用。因此,充分理解遷移率的限制因素以及找到較高遷移率的二維半導體材料極其重要。
  • 氮化鎵挑起半導體界的大梁,進入倒計時?
    圖片來源:小米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理財建議 近些年,由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相關研究大多處於初級階段,圍繞其展開的各種爭論不絕於耳
  • iTRAQ蛋白組學助力寧波大學越冬期間擬穴青蟹代謝變化研究
    ,通過iTRAQ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以探索揭示越冬期間不同光照強度下擬穴青蟹的代謝變化。中文標題:iTRAQ蛋白組學揭示越冬期間不同光照強度下擬穴青蟹的代謝變化先前關於光強度對動物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膚色,行為,存活和生長,蛻皮和幼體變態,荷爾蒙分泌和應激反應,尚未研究光強度對擬穴青蟹的潛在分子機制。本研究採用iTRAQ蛋白組技術,比較了不同光強度下室內越冬後肝胰腺蛋白質組的定量變化。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碳化矽VS氮化鎵,寬禁帶半導體材料雙雄能否帶中國實現彎道超車?
    目前,國際上實現碳化矽單晶拋光片商品化的公司主要有美國的Cree公司、Bandgap公司、Dow Dcorning公司、II-VI公司、Instrinsic 公司;日本的Nippon公司、Sixon公司;芬蘭的Okmetic公司;德國的SiCrystal公司,等。其中Cree公司和SiCrystal公司的市場佔有率超過85%。
  • 「專利解密」三安光電氮化鎵場效應管制備方法
    氮化鎵是第三代半導體的代表,具有寬禁帶、高擊穿場強、高飽和電子漂移速率等優異的電學特性,在半導體器件領域逐漸受到重視。其中GaN基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器件更是成為高頻、高壓、高溫和大功率應用方面的首選。GaN基電晶體經常在高電流與高電壓的狀態下工作,因此柵極的熱穩定性與散熱性十分重要,而普通的金屬材料如鎢、鉬等有著熱穩定性差或者肖特基接觸問題,通常難以達到需求;另一方面,當GaN電晶體實現增強型工作時,組件的穩定性與製作過程也存在諸多問題,難以實際應用。
  • 《Acta Materialia》鋁鎂體系擴散和原子遷移率的實驗與計算研究
    導讀:本研究報導了一種集成的實驗和計算方法,可以對Al-Mg系統中的fcc和hcp相進行可靠的原子遷移率評估,獲得了無法實驗測量的亞穩態相(即hcp Al和fcc Mg相)的擴散數據,將有助於合金的設計優化。
  • PNAS:揭示癌症在體內的擴散途徑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體內,肉瘤細胞如何找到通向更高濃度氧氣的途徑。他們指出這種途徑引導肉瘤細胞到達血管,然後通過這些血管,它們能夠擴散到體內其他部分。
  • 封鎖氫鍵質子也能實現遷移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19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南加州大學和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先進光源(ALS)最近發現,在氫鍵被封鎖的情況下,質子也能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途徑實現遷移
  • 智芯文庫 | 氮化鎵挑起半導體界的大梁,進入倒計時?
    近些年,由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相關研究大多處於初級階段,圍繞其展開的各種爭論不絕於耳,其中最為激烈的便是碳化矽(SiC)、氮化鎵(GaN)的「一哥」之爭。而最近,無論是從研發應用引起的市場反響來講,還是從年後股票市場追捧程度來看,氮化鎵王者之相已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