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
是傳統中醫病名,是指發生於口腔黏膜的淡黃色或灰白色的潰爛,伴有灼熱疼痛,病程呈反覆發作的疾病。
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復發性口腔潰瘍,患病率高達20%左右,居口腔黏膜病之首位。
該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機體的免疫功能異常、局部微循環障礙等因素有關,精神因素、生活方式、口腔菌群失調、微量元素缺失等為常見的誘發因素。
本病西醫治療上一般採取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相結合,局部治療以消炎、止痛為主,多使用抗菌、抗病毒和消毒防腐等藥物;全身治療以針對病因、減少復發、促進癒合為目標,常用的藥物有維生素類、免疫調節類等,但迄今尚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
近代現代名醫經驗
1、李孔定:李孔定認為口瘡病位在心、脾,病證虛實夾雜。虛,為脾虛或血弱,致虛火上乘;實,為溼熱內盛或血瘀。溼熱內盛,夾虛火上衝故有口瘡;久病入絡,故症見口瘡邊緣暗紅或舌暗等;脾虛血弱,衛外不固,難以勝邪,故病情反覆。治法治則是清熱除溼,養血活血和理氣清虛火。
基本處方為梔子、淡豆豉、當歸、胡黃連、枳殼、桑葉、甘草。脾虛陰火上乘,加黨參、黃芪、升麻、柴胡、肉桂、黃柏;兼血瘀者加丹參;兼溼盛者加草豆蔻、車前草;陰虧明顯者加女貞子;納差加神曲。
2、蒲輔周:蒲輔周認為口瘡多因腎陰虧損,虛火上炎而反覆發作。治法治則是滋腎水,伏浮火。
基本處方以三才封髓丹 (天冬、熟地黃、黨參、鹽水炒黃柏、砂仁、炙甘草)為基本方。口乾渴飲加北沙參、太子參;腹瀉加白朮、大棗、炒谷芽;舌質紅加牡丹皮、赤芍;苔黃加炒黃芩、炒梔子。
3、耿鑑庭:耿鑑庭認為口瘡之復發原因複雜,病位多在脾、腎,或因脾虛、或因溼熱、或因腎火,用藥多在健脾益腎,要針對臟腑的失衡情況進行調理。治法治則是益腎健脾,清熱除溼。
基本處方為黃精、山藥、石斛、棉花根、蓮子心、元參、綠萼梅。補脾祛溼熱加玉竹;散脾火加藿香;健脾加山藥、白朮;滋腎水加元參;益腎引熱加肉蓯蓉;清胃益腎加石斛;和血加當歸須;大便幹加麻仁。
4、李乾構:李乾構認為口瘡的發作期以實火為多,口瘡間歇期以虛火為多。治法治則是發作期以清熱瀉火為主,佐以涼血解毒;間歇期以補氣滋陰為主,佐以清降虛火。
基本處方有兩方:實火基本方為黃芩、黃連、大黃、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牡丹皮、赤芍、玄參、生地黃、麥冬、甘草。虛火基本方為知母、黃柏、生地黃、山藥、茯苓、山茱萸、澤瀉、牡丹皮、沙參、麥冬、黃芪。疼痛劇者,加紫花地丁、板藍根;熱重者,加梔子、蓮子心、連翹;陰虛重者,加百合、女貞子、天冬、龜甲;局部用錦燈籠20g,甘草10g,水煎含漱;西黃清醒丸和六神丸交替含服。
5、謝海洲:謝海洲認為口瘡之治,要一辨溼熱,二辨熱毒,三辨氣損,四辨陰傷,而細分虛實、標本,然後定先治、後調,並指出久病多虛,新病常實,而虛實夾雜者,屢見不鮮;溼熱蘊蒸,虛實夾雜,寒熱錯雜,頗感棘手。治法治則是清化溼熱。
基本處方為生地黃、木通、當歸、連翹、赤小豆、升麻、豆豉、黃芩、黃連、黃柏。溼熱上蒸加用金銀花、蒲公英;熱傷陰則加石斛、天花粉;若潰瘍點數目不多,常在唇頰內側及上顎處,周圍黏膜淡紅,加牡丹皮、知母。
中藥局部治療
一、塗敷法
1)養陰生肌散:具有養陰生肌、消腫止痛的功效。組成:青黛150g、甘草粉150g、牛黃80g、黃柏粉80g、枯礬150g、龍膽草80g、冰片150g、煅石膏80g、薄荷腦80g。均勻塗布於潰瘍表面,保持15min左右,每日3次。用於治療慢性及虛火型口瘡。
2)冰硼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腐生肌作用。組成:冰片、玄明粉、硼砂各 15g,硃砂18g,共研細末。每日於三餐前及睡前共塗4次,6d為1個療程。凡心火熾盛 之口瘡皆可用。
3)西瓜霜:具有消腫止痛作用。西瓜霜噴劑噴在創面上治療,針對潰瘍面較深的部位,可採取無菌棉籤蘸生理鹽水後,再蘸上西瓜霜噴劑均勻塗在潰瘍面上,注意噴塗應完全覆蓋潰瘍面和周邊,每日6次,治療1周為 1個療程。適用於各型口瘡。
4)雙料喉風散: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功。組成:主要有人工牛黃、冰片、珍珠、黃連、甘草、青黛、山豆根、寒水石、人中白 (煅)等。用生理鹽水漱口,清潔口腔後將雙料喉風散粉末噴至潰瘍面上,使其完全覆蓋於潰瘍黏膜表面,每日3次,用藥後30min禁食水,睡前加強1次。每日3~6次擦於患處。適用於口腔糜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
5)錫類散:本藥具有解毒清熱、消腫止痛、祛腐生新的作用。組成:象牙屑、青黛、壁線炭、珍珠、冰片、牛黃等。每日3~6次擦於患處。用於口咽生瘡、紅腫疼痛者。
二、含漱法
含漱療法是用某些藥物做成衝劑或水劑,多次漱口,含漱完後吐出,用以治療口腔和咽喉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局部藥物濃度高、起效迅速、簡便經濟的特點。
1.北沙參含漱法:北沙參 15g,黃柏 15g,冰片 2g。含漱方法:將上述藥物放入熱水瓶中,用開水衝泡 15min後,即可飲用。每次倒出約250ml含漱,含漱剩下約 100ml時,改為慢慢咽下,滋潤口腔咽喉。
2.黃連水含漱法:黃連2~4g,切碎,或研成細末,備用。含漱方法:把黃連放在乾淨茶杯或保溫杯中,用沸水衝滿,把杯蓋蓋上。待開水變黃,水溫適中時,即可含漱。每天含漱3~10次,視病情輕重而定。第1杯黃連水含漱完後,可用開水繼續衝第2次。每次含漱後吐出藥水。
3.三黃水含漱法:生地黃、黃芩、黃柏各3g,切碎,或研成細末,備用。含漱方法:基本方法同上述,但本法所用藥物較上法多,故第1杯含漱完後,可再衝第2次、第3次,以免浪費藥物。
三、噴霧劑
1.口腔炎噴霧劑:每日3或4次噴於患處,適用於各型口瘡。功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祛腐生肌,促進創面癒合。
2.金喉健噴霧劑:每日3或4次噴於患處,適用於各型口瘡。功效:祛風解毒、消腫止痛、清咽利喉。
藥對治療
1.梔子、淡豆豉:兩藥具有清上焦鬱熱、除煩涼血的作用,適用於心脾積熱證口瘡。
2.金銀花、連翹:兩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止痛,適用於風熱襲表、溼熱內結證口瘡。
3.黃柏、砂仁:兩者相配益陰增液、補土伏火,主要治療腎陰虛火證口瘡。
4.黃精、山藥:兩藥具有調節脾、胃、腎功能,治療脾胃伏火證口瘡。
5.黃芪、甘草:兩藥具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是促進口瘡癒合的良藥,適用於久不癒合的氣虛口瘡。
溫馨提醒:
患者平日要加強身體鍛鍊,提高機體免疫力;保持情緒暢達,防止鬱怒化火,引發口瘡。改善生活方式,戒菸戒酒,合理安排睡眠時間,注意口腔衛生,防止滋生細菌,避免復發。
此外,工作壓力過大、生活無規律者,應儘量避免熬夜、過度勞累而傷神動火,保持心情舒暢以防肝鬱化火,調整好睡眠,避免失眠而引動心火,對口瘡的恢復均有益處。
基層風採
歡迎關注「基層醫管論壇」
探討基層醫療機構管理與發展
展示基層醫療機構管理者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