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6月20日訊 口腔潰瘍,又叫「口瘡」。很多人一提到「口瘡」呢,首先想到的是「上火」了,於是喝涼茶或者吃其它清火的食物。但有一類「口瘡」,比較厲害、比較深,且有規則的邊緣,往往會看到白色的底,那這類口腔潰瘍可就不是上火那麼簡單了……
鑑於口腔潰瘍自愈性特點,加之有西瓜霜之類的用藥,很多人並不會特別重視口腔潰瘍的影響。但是,反覆發作並伴遷延不愈的口腔潰瘍患者,就應警惕系統性疾病存在的可能,如白塞氏病(貝赫切特病)。
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Behcet disease,BD)是一種以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為臨床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質上是一種血管炎。
白塞氏病的內臟器官受累
心血管
該病血管病變指的是大中血管病變,見於10%患者,白塞氏病心臟受累少見,可表現為心臟瓣膜病變、心肌受累、冠狀動脈炎、心內膜受累、傳導系統受累。
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是白塞氏病的嚴重表現之一,約5%~10%的患者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致殘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其中80%的患者為腦實質受累,主要影響腦幹,呈錐體束徵。由硬腦膜竇血栓形成引起顱內壓升高,可表現為頭痛和視乳頭水腫。
消化道
不同種族中胃腸道累及率差異很大。消化道主要症狀有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和腹痛。回、結腸部黏膜潰瘍常見,回盲部潰瘍有明顯的穿孔趨勢。
血液系統
白塞氏病血液系統改變,可見於3.7%白塞氏病患者,白塞氏病可合併骨髓異常增殖症候群(MDS),發生於白塞氏病確診之前、之後或者同時,RA到RAEB-t均有,針對MDS的治療通常無效。
關節
白塞氏病關節受累見於30%~50%的患者,表現為單個關節或少數關節的痛,其中以雙膝關節受累常見,男女相當。一般為亞急性或慢性過程,可反覆出現,一般無關節畸形。
血管病變
白塞氏病靜脈受累佔血管白塞病的70%~75%,主要表現為在靜脈炎的基礎上有血栓形成、皮膚淺靜脈炎,也可有栓塞性靜脈炎表現。因為約30%的白塞氏病動脈受累無症狀,白塞氏病動脈受累的臨床發生率僅為5%~15%,表現為動脈瘤、動脈狹窄和閉塞。
小小「口瘡」的背後,有時並不只是「上火」這麼簡單,還可能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對於確診白塞氏病的患者,若僅皮膚、關節或黏膜受累,經積極治療後一般不會造成永久的損害;但若眼睛、血管、神經和胃腸道已受累,則往往提示愈後欠佳。所以,如有疾患請及時就醫,科學治療是很重要的!
(風溼免疫科 王明超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