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宴:舌尖上的雲南食蟲風

2021-01-17 騰訊網

▲圖片:廣西新聞網

傳統的「雲南十八怪」中有兩怪與昆蟲相關,一個是「三個蚊子一盤菜」,一個是「螞蚱當作下酒菜」。熟稔雲南風情的外地人大多知道,前面這一怪不是真把蚊子當菜,而是形容雲南的蚊子體型較大;後一怪才是真把螞蚱之類的昆蟲當做下酒菜。田間舍後,蟲蛙異曲,農人結束了一天的勞作,杯碗交錯間除了水酒的清香,更少不了這些昆蟲的焦脆鮮香。

這一塊華夏文明的邊陲之地,在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都顯得有些閉塞沉寂,由此也沉澱出許多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過往行客來去匆匆,這些風土人情也便隨著五湖四海的足跡傳成了種種奇聞異趣,以至形成了口耳相傳的「雲南十八怪」。從其中「火車不通車內通國外」一句來看,這「十八怪」形成的年份至少是在二十世紀——光緒廿一年(1895年),法國借「三國幹涉還遼」之機取得將越南鐵路延伸修入中國境內的修築權,光緒三十年(1904年)滇越鐵路「滇段」正式開工並於宣統二年(1910年)全線通車,由此開始了雲南「火車不通車內通國外」的時代。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貴昆、成昆兩段鐵路竣工,「火車不通車內通國外」這一「怪」正式成為歷史;而隨著雲南與中國中部、東部地區交通的發展,那些曾經以「怪」聞名的風土人情也漸漸成為旅遊視角裡「七彩雲南」最亮麗的顏色。老火車的米軌是歷史學家們研究的文物,大理的風花雪月是詩家吟誦的風物,凡夫俗子們以食為天,最感興趣的還是食物。從昆明官渡區火車站開始,汽鍋雞、鮮花月餅、麗江粑粑在幾十年的時光裡走向了大江南北,尤其是過橋米線,早已成了都市商業區的標準,其普及度足以與蘭州拉麵、沙縣小吃媲美。然而有一味雲南美食,卻並沒有因為交通的發展而漫漶出雲貴高原,反而愈加成為雲南最為獨特的地方風味。

這一風味,便是讓很多人避之尤恐不及的「另類」美食——昆蟲宴。

十八怪裡食蟲宴

雲南的昆蟲宴是出了名的。除了「螞蚱當作下酒菜」之外,昆明還有一句俗語叫「螞蚱也是肉」,其義與東北話中的「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相似。不同的比喻方式凸顯了不同的飲食習慣:東北人愛吃麵食,而雲南人則好食昆蟲。

被雲南人當做盤中餐的昆蟲可謂五花八門:蚱蜢、蜘蛛、竹蟲、沙蟲、柴蟲、蠶蛹、蝶蛹、蝗蟲、蜂蛹、螞蟻蛋、知了、蟋蟀、蜻蜓、水蜻蜓……大自然的造物有多豐富,這個名單就能列多長,可以說只有外人不敢想的,沒有雲南人不敢吃的。做法也多種多樣,除了最常見的油炸,還有醃酸、甜炒、包燒、醬拌、涼拌等等。分開寫倒還不覺得怪異,一旦組合在一起畫風便有些「奇詭」了。油炸竹蟲、醬拌蟋蟀、醃酸蚱蜢、甜炒蠶蛹、包燒蜘蛛,一眼望去一個個不像是菜餚,倒像是西遊路上的妖怪,不是你吃它而是它吃你。

昆蟲宴號稱百蟲,但真正出名幾味的倒也能羅列出來。油炸蜻蜓,從水裡撈出來的蜻蜓幼蟲過油炸熟,通體金黃、酥香俱備,盛行於原茶馬古道的馬幫之中。酥炸蜂蛹,以旺火濃煙燻燎野生蜂巢取其幼蟲,蒸熟曬乾後炸到鼓脹,佐以椒鹽的比較經典的吃法,別看是油炸之物卻不上火。涼拌螞蟻蛋,這裡的螞蟻蛋乃生長在樹上的大黃螞蟻所產,這種螞蟻不像蜂類那般好驅趕,取食材時往往要受一番叮咬之苦,因此傣族中還流傳有「不是強者,休想吃到螞蟻蛋」的俗語。火烤飛螞蟻,吃這一味美食要看「時運」,非要在深山秋雨後飛螞蟻紛紛外出蟻洞時方能一飽口福。摘除翅膀置入鐵鍋再生火一烤,都不用加什麼佐料,一點鹽巴提提鹹度便可以好一頓饕餮。

可以看出最多的烹飪方式還是油炸。油炸椰子蟲,油炸知了,油炸花蜘蛛……雲南人食蟲之道大多為炸,這樣能很好地去除昆蟲的腥味,口感也酥脆鮮香。當然,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秉性,如昆蟲這般的「風物」要是少了油改用蒸煮氽燙,便還真不知讓人如何下口。

油炸昆蟲雖多,最常見也最富雲南特色的恐怕非竹蟲莫屬。在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雲南菜館裡,沒有椰子蟲、花蜘蛛尚屬正常,叫不到竹蟲那是店家不專業了。

竹蟲又叫竹蜂、竹蛆,廣東省西部人亦稱其為筍蛆——這種蟲子的確是有點像蛆。竹蟲肥白滾圓,形如紡綞,寄生在竹筒內依靠啃吃幼嫩竹筍吸收養分,被竹蟲寄生的嫩竹往往不能成材。就這樣一種害蟲,被雲南不少少數民族奉為妙物,認為其肉質甘香,甚至隱隱透有一絲奶味。這可不是誇張,不少老饕在品用竹蟲時就為了那若隱若現的奶味連椒鹽都棄之不用,清炸好的直接入口,那才叫滿嘴醇厚。

不過這樣的老饕畢竟是少數。雲南各旅遊城市的美食街上不乏有經昆蟲宴為特色的雲南菜館,但有幾家店能將幾十上百種蟲子分門別類呢?遊客來吃多為獵奇,店家幾種特色的蟲子沒炸好組成一個拼盤,美其名曰「昆蟲總動員」,這拼盤裡往往少不了竹蟲。外人不在雲南常住便不知竹蟲的買賣,「雲南十八怪」版本眾多,其中有一說是「竹蟲論筒賣」,當地的農人看準了哪株病竹裡有竹蟲,砍下來便徑直到了市場,竹筒便是天然的容器。

食蟲十裡不同俗

遊客慕名至雲南或是雲南菜館裡「食蟲」,這一印象既精準又偏頗。說精準,是因為食蟲之風的確是雲南菜中的一大特色;說偏頗,是因為雲南省內民族駁雜菜系眾多,也不是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有食蟲的習俗的。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少數民族眾多,這一人文背景導致所謂雲南菜也極為多元化。雲南東北與四川接壤,菜品近於川菜;西南與藏、緬、寮國相鄰,菜品又頗受西藏、東南亞影響;中南部菜品可視為雲南菜的「正朔」,但同樣民族眾多文化交匯而難以總結出統一的風格口味。嚴格來說,食蟲不是雲南菜的特色,而是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菜餚的特色。這些少數民族,主要為哈尼族、傣族、仡佬族、仫佬族、布朗族、白族、佤族等。

紅河地區的哈尼族在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會過扎扎節,除了送火把的習俗之外還講究吃百肉宴。「百肉」裡蟲是主力,除了蛙、鼠、螺肉之外,主要靠各種各樣的昆蟲支撐起「百」數——這要是放在古代中原地區,恐怕漢族人還真要發愁上哪去弄一百種肉了。值得一提的是,扎扎節又稱六月年,哈尼族還有二月年、十月年,都依夏曆而定,從中也不難看出古代中華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影響力了。

傣族有一味名點,音譯為「薩裡木松」,指的是螞蟻卵。雲南大多數昆蟲只宜油炸,但螞蟻卵卻是諸法皆宜:涼拌、清蒸、煮湯、醃漬,當然也可以油炸。還有一種「薩達貢」,是用蟋蟀製成的醬,可以用生白菜、空心菜等菜蔬蘸著吃。絕的是還有炒九香蟲——九香蟲名字裡帶「香」,其實就是「打屁蟲」,因會放出一種奇臭難聞的氣體而得此「臭名」。九香蟲臭,炒九香蟲卻香,傣族人自有一套化腐朽為神奇的烹飪技巧。

仡佬族和仫佬族名稱上有些相似,同時還有一個共同的節日——吃蟲節。漢族人的節日少不了吃,但似乎羞於直接以吃命名節日,在這一點仡佬、仫佬二族就爽快得多了。吃蟲節主要就是食蟲,油炸蝗蟲、酸螞蚱、糖炒蝶蛹諸般美味上桌,一邊吃一邊還要念幾句「嚼它個粉身碎骨,吃它個斷子絕孫」之類兇狠的話,由此可見,食蟲之風除了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之餘,也擔負著消滅農業害蟲的使命。

這並不是信口開河,食蟲的活動往往略早於蟲害容易出現的時節,這其中有著人類早期巫術崇拜的影子。除了飯桌上的「口號」,哈尼族在水稻開始抽穗時,還會舉行一個將螞蚱「五馬分屍」的儀式,其意自然也是預防蟲災。

由此看來雲南尚食蟲之風,一方面固然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另一方面也未嘗不是一種宗教般的儀式。食蟲即是滅蟲,滅蟲乃為豐收,這與滿族人對烏鴉的崇拜有異曲同工之妙。

華夏無處不食蟲

對於大多數漢族人來說,雲南人尚食蟲這個印象帶著濃濃的少數民族風情,更何況雲南千百年來都是歷代中原王朝的西南邊陲,再向南一步,就到了東南亞——而東南亞,可謂世界上食蟲之風颳得最為濃烈的地區,沒有之一。

從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沿G213國道一路向南,過了磨憨,便是寮國境內。寮國菜並不出名,但寮國炸蟋蟀卻是世界聞名。再向南是泰國,以五味平衡尤重酸辣聞名的泰國菜,同樣將炸水臭蟲視為小吃中的精品。再轉東南是柬埔寨——徜徉在首都金邊的街頭,在路邊攤停下,看著小販木柴生火、平底鍋細炸,鍋裡的什物赫然便是蜘蛛、螞蚱、蟋蟀,以及柬埔寨人最喜愛的水蟑螂。在這個以大米為主食、忌殺生的國度裡,居民卻並不以吃水蟑螂為意,炸至金黃酥脆,再蘸上椒鹽與檸檬汁,入口便是淡淡的東南亞風味。

雲南與東南亞人多尚食蟲,但若以為食蟲是這一帶獨有的風潮,便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漢族人自古以來也有食蟲之習,只是隨著歲月的流派漸漸淡退了。

十三經中的《禮記》與《爾雅》中均顯露了漢族人食蟲的傳統。《禮記·內則》中分別提到了「腶修,蚳醢」及「爵,鷃,蜩,範」兩者。其中,「蚳醢」指以蟻卵為原料做的醬;而「蜩,範」指的是蟬與蜂,見鄭玄的註:「蜩,蟬也;範,蜂也。」《爾雅·釋蟲》中提到木蜂,這裡沒有言及食蜂,但郭璞又注曰:「似土蜂而小,在樹上作房,江東亦呼為木蜂,又食其子。」食其子,吃的也便是其幼蟲和蛹了。

食用蚳醢與蟬均非偶然之事。幾百後後曹植《蟬賦》有言:「委厥體於膳夫,歸炎炭而就燔」,膳夫是廚師,「歸炎炭而就燔」指的自是被烹製成了菜餚。而蚳醢則與傣族的「薩裡木松」相似,即蟻子醬。蟻子醬在中國人的食譜上雖可謂源遠流長,但漸漸便銷聲匿跡,這一點倒是可以從唐宋兩代的風物錄中看出。唐朝《嶺表錄異》記載說:「交、廣溪間,酋長得收蟻卵,淘擇令淨,滷以為醬,或雲其味酷似肉醬,非官客親友不可得也。」而至宋朝,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便如此感嘆:「《北戶錄》云:『廣人於山間掘取大蟻卵為醬,名蟻子醬。』按此即《禮記》所謂『蚳醢』也, 三代以前固以為食矣。然則漢人以蛙祭宗廟,何足怪哉!」

由此看來,南宋時期便有漢人以食蟲為怪,還因此遭到了陸遊的嘲笑。陸遊所引的《北戶錄》與《嶺表錄異》同為記述唐代嶺南異物異事、風土人情的風物錄,雖出於不同人手,但在此處卻頗為一致。

除了天然的食蟲之風外,漢族人與仡佬族、哈尼族一樣也曾因天災而演化出食蟲之習。《吳書》中所載的「袁術在壽春,百姓飢餓,以桑棍、蝗蟲為乾飯」、《農政全書》中所載的「唐貞觀元年夏蝗。民蒸蝗爆,去翅而食」,均是漢人遭受天災之後食用蝗蟲的情形,只是這些情形沒有像仡佬族、哈尼族一般演變成習俗罷了。

事實上昆蟲宴成為雲南菜中的特色也有偶然之處。對於漢族人來說,食蟲也並非古人的專利。兩廣地區亦有食龍蝨、田鱉之習,這裡的龍蝨便是柬埔寨的水蟑螂。江浙一帶以蠶腎為美食,京津地區食蝗蟲——還有炒肉芽,這一道菜,恐怕要把昆蟲宴也比下去了。

炒肉芽中的肉芽,即是蛆。汪曾祺在《四方食事》點過這道菜的名:

「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比如廣東人吃蛇,吃龍蝨;傣族人愛吃苦腸,即牛腸裡沒有完全消化的糞汁,蘸肉吃。這在廣東人、傣族人,是沒有什麼奇怪的。他們愛吃,你管得著嗎?不過有些東西,我也以為不吃為宜,比如炒肉芽——腐肉所生之蛆。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或許這才是面對美食應有的態度吧,不論是面對昆蟲宴,還是面對九州萬方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

作者:江隱龍

編輯:王筱麗

責任編輯:衛中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挑戰,美味特色的雲南昆蟲宴
    油炸蜂蛹油炸蜂蛹,是雲南可遇不可求的昆蟲美食之一。一般是選用山裡的馬蜂、黃土蜂、葫蘆蜂等野蜂鮮活的幼蟲,蜂蛹的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大量高蛋白質和熱量。成菜色澤金黃,脆香可口,食用時在佐以花椒鹽,是雲南人下酒的精品菜餚。建議到雲南旅遊必嘗的一道美食。油炸水蜻蜓油炸水蜻蜓這道菜最早是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中盛行並流傳開的,是麗江比較有特色的昆蟲美食。
  • 去雲南旅遊,昆蟲宴上讓人「懷疑人生」的4種美食,你敢吃嗎?
    說到雲南這座城市,不知道大家對它的印象是什麼樣的,七彩雲南說的就是它,相信大家都知道雲南的氣候宜人,特別適合旅遊,都說雲南是個四季如春,鮮花綻放的王國,當然雲南的美食也是享譽全國的,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雲南的昆蟲宴吧,這種美食可以說在雲南特別出名,很多去雲南遊玩的朋友都不可以錯過的一種美食
  • 沒有見識過雲南昆蟲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帶你看看都有哪些昆蟲
    不過其中有一種菜系令人聞風喪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昆蟲宴」,據當地人說既美味又營養,不過作為外地人,能不能下得去嘴還是考驗的第一關。沒有見識過雲南昆蟲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下面就帶你看看都有哪些昆蟲。雲南人在處理臭屁蟲的臭味上有著獨特的辦法:將抓來的臭屁蟲先放入冷水,再慢慢加入熱水,隨著水溫的升高,臭屁蟲的臭味也慢慢排除乾淨。 待臭味消失,放入鍋中油炸即可。
  • 原來雲南特色美食,不只是恐怖的昆蟲宴,還有美麗的鮮花宴
    以前在雲南是不是覺得雲南的美味有非常的多?走到那裡都是有好吃的,而且在雲南說到好吃的,那些明明不敢吃的東西,說到美味它卻跑出來了出現在了你的腦海裡,沒錯對很多人來說它就是「可怕的昆蟲宴」。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給大家除去腦子裡對雲南美食恐怖印象的食物,是真正的談起雲南美食,腦子裡出現的就真的人人都愛吃的食物。
  • 什麼是食蟲植物:具有捕食昆蟲能力的植物稱之為食蟲植物
    食蟲植物是一種會通過捕獲並消化動物而獲得營養(非能量)的自養型植物。食蟲植物的大部分獵物為昆蟲或節肢動物。它們大多都生長在較為貧瘠的地方,特別是缺少氮素的地區,例如酸性的沼澤和石漠化的地區。目前已知的食蟲植物全世界共10個科21個屬約600多種,典型的如豬籠草、捕蠅草、茅膏菜、瓶子草等。什麼是食蟲植物食蟲植物定義:具有捕食昆蟲能力的植物稱之為食蟲植物。食蟲植物一般具備引誘、捕捉、消化昆蟲,吸收昆蟲營養的能力,甚至是一些蛙類、小蜥蜴、小鳥等小動物,所以也稱為食肉植物。
  • 高校開昆蟲宴吃光50斤蟲子 教授帶頭吃蛆(圖)
    蝗蟲蜂蛹挺搶手  學生大廚共烹昆蟲宴  昨日上午11時,華農桃園食堂外架起10套炊具,該校植科院的數十名學生一身廚師打扮,以竹蛹、蜂蛹、無菌蠅蛆、蝗蟲、竹蟲為原料,輔以雞蛋、白菜、孜然等食材,煎炒烹炸,各施手藝,共烹昆蟲宴。一時間,香味四溢,讓不少前往食堂的學生轉道來此,一品昆蟲盛宴。
  • 食蟲植物——小人物逆襲之路上的典範
    在困境中踏出一條路來   食蟲植物是指能夠捕獵並且消化吸收一些昆蟲和節肢動物的植物類群,約有600~750種。有趣的是,雖然它們都有捕蟲這一共同技能,但在親緣關係上卻相差很遠,分別來自植物界中不同的10個科,17個屬。
  • 昆蟲宴亮相美食節 蜘蛛蜈蚣蠍子上餐桌(組圖)
    昆蟲宴亮相美食節。其中「泰國昆蟲宴」,令人瞠目結舌:蠍子、蠶蛹、知了、蜈蚣、蜘蛛!廣告牌上為之歌功頌德:排毒祛火、養顏美容、活血明目、治關節風溼、高鈣高蛋白!這些昆蟲們不論被燒烤成焦黑或金黃,都是一幅咄咄逼人的「酷」相,盡情演繹美食另類的風採。   聲明:人民圖片網供網易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人民圖片網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 食蟲植物捕食的秘密
    茅膏菜也是一種食蟲植物,在我國東南各省常見。它的個子僅10釐米左右,葉片變成一盤狀捕蟲器,盤的周圍生有許多腺毛。腺毛是植物上的一種分泌結構,不同植物上的腺毛所泌的物質不一樣。當小蟲爬到茅膏菜的葉上,腺毛受到刺激就向內捲縮,把小蟲牢牢地「捆住」。
  • 雲南美食,來一場舌尖上的觸動吧
    雲南美食,來一場舌尖上的觸動吧到了雲南,怎可少了吃雲南菜,無論是過橋米線,還是菌火鍋,或者是不知名的少數民族特色佳餚,各種滋味躍然於舌尖,現在就來看看雲南那些特色小吃吧。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故常稱「雲腿」。宣威火腿歷史悠久,享譽中外,是宣威市的傳統名特產品,屬中國三大名腿之一。其產生和發展,必然有其深刻而久遠的自然及社會歷史根源。油炸豌豆粉口味香脆,回味無窮油炸豌豆粉是傳統雲南省民間小吃,已有了悠久的歷史。吃起來香脆、鮮嫩,口味佳,令人回味無窮。豌豆粉是雲南當地人十分喜愛的雜糧製品。
  • 舌尖上的昆蟲 "奇異小吃"滿足你的重口味
    舌尖上的昆蟲
  • 昆蟲或將成人類新食物?雲南人:我們早已贏在起跑線
    圖為全國各地膽大的遊客集聚雲南,在巨型餐桌前品嘗重達1噸的昆蟲宴。 陳超 攝  科學家們認為,可食昆蟲最有潛力成為人類的新食物。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深專家朱莉婭·繆爾表示,昆蟲營養又環保。  昆蟲將成人類新食物?在網絡上,簡直炸開了鍋。許多網友紛紛表示:寧願餓死、看了就噁心有助於完成減肥大業、為了不吃蟲今後要抱緊袁隆平爺爺大腿、多養雞吃雞蛋不好麼……  其實,親們不必大驚小怪的呀,朝中國西南看,雲南人不是早就實踐了嘛。
  • 揭秘雲南重口味美食「蟲子宴」看似恐怖,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雲南美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單是雲南人在吃這方面可以說是非常膽大的,例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幾款蟲子宴,沒點膽量的人估計都不敢吃。 一、峰蛹 峰蛹在當地是比較受歡迎的一種美食,常用來做下酒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油炸後的峰蛹又香又脆,是真正的純天然美食,採摘峰蛹也是非常艱難,需要全副裝備好的自己,避免被成峰蟄傷,一不小心被蟄上一針的滋味可謂是難受至極
  • 食蟲植物捕捉昆蟲是長期進化出的 了解下它們幾種奇妙的捕蟲方式
    食蟲植物是一個稀有的種群,已知的食蟲植物全世界共10科21屬約七百多種,典型的如豬籠草、捕蠅草、茅膏菜、瓶子草、捕蟲堇、狸藻等。它們大多生活在高山溼地或低地沼澤中,由於原產地貧瘠缺乏N元素,它們最後都進化出了各自的捕蟲方式, 以誘捕昆蟲或小動物來補充營養物質的不足。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我始終是這種情懷」,任長箴說,她把前兩部作品看作是「前世」,而《舌尖上的中國》則是「今生」。  總導演陳曉卿看重的,或許正是任長箴的這一點。一開始,陳曉卿向臺裡申請選題的時候,臨時選了個名字叫做「柴米油鹽醬醋茶」,後來一度叫過「舌尖上的旅行」,最後劇組討論才定下了《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名字。
  • 杭州現重口味"昆蟲宴" 蠍子蜈蚣蜘蛛你敢吃嗎?
    杭州一場美食節活動上出現辣眼睛又重口味的「昆蟲宴」,知了、蠶蛹、蜘蛛、蜈蚣、蠍子、海馬、海龍等均被油炸,不是一般的重口味。不過,好奇的人多,很多人圍在攤前拍照觀看,敢吃的市民還真是屈指可數。本組圖片拍攝於2017年3月5日。
  • 食蟲植物真的很兇殘嗎?它們為什麼要「食蟲」?
    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頻頻看到食蟲植物的身影,它總被賦予一種兇殘的形象,現實中真是如此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解密」食蟲植物,以及介紹一些代表性種類。能用植株的某個部位捕捉活的昆蟲或小動物,並能分泌消化液,將蟲體消化吸收的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
  • 他用21種鮮花製作一桌鮮花宴 浪漫的讓你欲罷不能 18道菜1880元
    11月17日,在2017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上,21種美麗的雲南鮮花被做成了18道賞心悅目的菜,售價1880元,作為雲南獨有的鮮花宴,這一桌菜十分引人注目,讓人垂涎欲滴。雲南是花的海洋和鮮花美食的故鄉,燦爛的鮮花不僅給人美的享受和透心的芳香,還是雲南各族人民極為喜愛的原生態食材。
  • 食蟲植物:美麗優雅的高山捕蟲堇
    瓶子草據統計,全世界有630餘種食蟲動物,分布於10個科約21個屬,有300多種只有捕蟲功能,而沒有消化能力,因此只能稱之為「捕蟲植物」。我們稱即有捕捉功能又有消化功能的植物為食蟲植物,一般來說只能捕食一些小昆蟲、小飛蟲的叫「食蟲植物」,而可以捕食小型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比如一些蛙類、小蜥蜴、小鳥等小動物,因而也稱為「食肉植物」。
  • 食蟲植物展的正確打開方式
    上海植物園第二屆食蟲展已經開始啦!這次的食蟲植物展面積更大,品種更多,幾乎囊括了食蟲界的所有類別!那究竟應該怎麼才能看出門道呢?趕緊跟著上植君來劃重點吧!接下來就可以正式開啟我們這次的食蟲之旅啦~食蟲植物是一類會捕獲並消化動物而獲得營養(非能量)的自養型植物。因此食蟲植物,不吃蟲也是可以靠自身生存的,大家不必給它們投餵食物。如果看到有不明真相的群眾投喂,那一定請您告訴他:「放開那個孩子!」食蟲植物大部分的獵物為昆蟲和節肢動物,所以它們不能吃人,體型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