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經濟發展可謂空前絕後,為什麼落得個「積貧積弱」的評價?

2020-12-06 堅持往前走

在我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宋朝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史學泰鬥鄧廣銘先生認為「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而言,宋代在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空前絕後」,而海外學者則視宋代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種種讚譽不一而足。而與此同時,宋王朝卻從未摘掉歷代冠之的「積貧積弱」的窩囊帽子,兩種評價截然相反卻都有依據,讓人對宋代倍感困惑。

對於這一現象,筆者認為在於學界的探討,是建立在宋代經濟「成就高」之上,然後一分為二;這樣就對其增長「速度快」及其原因和影響有所忽略。其實兩宋三百年間的經濟增長曲線斜率陡峭,連《中國大百科全書》都用「迅猛」二字評價,本不應被忽略。而且相對我國封建經濟總體的緩慢趨勢而言,從快速增長的角度觀察,或許能對宋代歷史有所新啟迪。

一、宋代經濟迅速增長的內生動力

宋代經濟增長的「快」,主要體現在經濟總量的擴張速度上,亦即農業、手工業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這種迅速擴張是以農業與手工業經濟本身所迸發的內生動力為基礎的。先說農業,墾田數目的大幅增長固然是事實,但最基本與最顯著的,在於精耕細作所帶來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以稻米為例,據唐名臣陸贄所奏的唐代最高畝產約為兩石,到宋代平均畝產已逾兩石,而在主產區太湖流域江浙地區畝產從仁宗時的二三石到北宋末的三四石,再到南宋中後期最高時的五六石,在兩百年裡翻了兩番半。

在技術並無重大變革和突破的傳統生產方式下,這樣的成就是驚人的,意味著在宋代大概一畝地所產口糧即可養活一個人;而更重要的是巨大的生產剩餘推動了糧食的商品化,並帶動農業向作物多樣化、種植經濟化、經營專業化方面闊步前進,從而構成了農業增長的強勁驅動力。

而以農業為基礎的宋代手工業迅速增長則體現在本部門內涵與外延兩方面的積累與迅速擴張。先說內涵方面,首先是傳統部門如煉鐵、制瓷、紡織、造紙、茶鹽等在優勢基礎上的繼續鞏固,在生產分工、技術、規模乃至產品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造紙與雕版印刷的成熟促成了圖書出版業的飛躍,宋版書的舉世聞名。

其次則是傳統部門內部的領域擴展,紡織業就在絲、麻的基礎上擴展到了棉紡織。而外延方面則體現在由農業帶動下的新興部門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比如甘蔗、果蔬、木材、藥材等經濟性作物的廣普種植使食品藥品、木材加工迅速發展起來。這樣由內涵與外延形成的合力又構成了手工業經濟持續的內生動力。

二、宋代經濟增長的外部刺激因素及其反面

宋代經濟增長的外力源於商品市場的推動和商業的發展,商品經濟將農業和手工業有機串聯,使經濟呈現了加速擴張的態勢。

首先,在宋代,商品經濟在帶動城市商業衝破坊市格局限制的同時形成了包羅萬象的行會,市場主體被進一步擴大;而城鄉之交的商品集散地——草市的興盛以及手工業的專門化生產與交換則帶動了如梅李鎮、景德鎮等大批市鎮的崛起。

加之較為發達的水陸運輸基礎連接大城與小鎮,於是以大城市為中心輻射四周的區域市場越發成熟,形成了以汴京為中心的北方市場、以蘇杭為中心的東南市場、以成都為中心的西南市場及依託邊防軍鎮的西北邊貿市場。在25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大宋王朝的城市如同座座燈塔般發出的光芒照亮了農業社會的夜空,而城市經濟興盛又使商稅取代田賦(兩稅)成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城市亦成為事關大宋軍國命脈的節點。

另一方面,燈塔下是最廣大的不起眼的農村,絕大部分散居其間的勞動者承擔著絕大部分商品的生產,他們被租佃制與保甲制所固定,「戴星而作,戴星而息」;他們承擔兩稅與地租,所謂「公私之債,交爭互奪」,他們用辛勤的勞動支撐著帝國的經濟命脈,成為最默默無聞的輸血者,並忍受著商品交換最底層的種種辛酸。因此,農業社會城市經濟崛起的反面就是城鄉二元鴻溝的形成與固化。較之高速增長的經濟,宋代百姓(當然主要在農村)的生活水平並無顯著提高或改善,苟且辛苦一世罷了。

三、片面求增長的刺激政策及其原因與影響

可見在宋代,經濟快速增長的內生動力源於農業與農村,其最大隱憂則在於高增長所帶來的城鄉差距擴大及其所導致的經濟停滯與發展失衡。按道理,若長期政策遵循規律「維持」經濟增長,則生產發展助推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並非絕無可能。但宋朝政府卻無法擺脫商稅巨大利益的誘惑而片面追求速度,推行了「加速」刺激商業的國家專賣——禁榷制度,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政策則如同為經濟注入了毒害猛烈的興奮劑。

縱觀宋代歷史不難發現,在朝廷推動下的禁榷制度逐漸成為了宋代商業發展的主力和主流,可謂「山海之入、古之尚疏者皆密」。所需專賣者不是資源礦藏(銅、鐵、錫、鉛)就是百姓日用(鹽、茶、酒、醋),加之回報豐厚的進口貨物(香、藥等),但凡有利而無所不為。官府要麼乾脆直接經商,要麼「與商共之,常得其五」,大張旗鼓招商引資。

宋代的各行各業都由官貨承包商——買撲(官辦包商,針對官府設定的專賣商品向官府申報稅額,出價高者取得該項商品經營權)所充斥,其帶動的小商販群體擴大了市場主體商人的範疇,在將商業鏈條拉長的同時使同區域不同層級市場的聯繫更加緊密。這種進步固然是事實,但其目的在於速度。原本為經濟增長加速的商業本身又被注入了加速劑,速度倒真是「節節攀升」,至少商稅收入是如此。單拿榷酒歲入而言,宋代大致保持在1200萬貫以上,而北宋慶曆年間曾高達1700餘萬貫,已佔當時以貨幣財政收入的近四成。

然而,官府要稅、大商人要利,資源與市場又壟斷在二者之手,這樣的模式速度雖快,卻使本就處在底層的鄉村弱小農業與手工業生產者勢必在交換中被進一步盤剝,而作為區域市場中心的大城市(汴梁、臨安),生產能力發育遲緩但消費能力卻超強,二元化進一步拉大的同時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也就嚴重削弱並終至喪失了。另外,商業發展也日趨畸形,最典型表現就是在權錢結合下所孕育的荼毒後世的怪胎——官商。

行文至此也許有人會說,宋廷大力發展禁榷,原因在於應對糟糕的財政狀況,亦即募兵制及維持龐大常備軍所需的軍費、官僚機構和皇親宗室的奢靡開支造成的「冗兵」、「冗官」、「冗宗」開支,而這「三冗」使宋廷始終掙扎在入不敷出的窘境中。筆者認為這是史實,但是「三冗」歸根到底是一種膨脹性財政支出政策,加之宋廷想方設法增加賦稅,以至「古者刻薄之法,本朝皆備」,苛捐雜稅駭人聽聞,這是財政方面;

而自仁宗天聖元年(1023)起自首次發行貨幣——楮幣交子起,貨幣發行量從125萬貫到南宋末膨脹至9億貫,又是長期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財政、貨幣宏觀政策的雙膨脹帶來的效應是經濟的增長,當然還有百姓的日益窮困。因此談及「三冗」這一外因,似乎並不全是其綁架了北宋的財政政策,以其為代表的擴張性支出有客觀上刺激商業的功效,很難說不是朝廷有意為之。

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宋代除了皇帝(君權)以外,士大夫(相權)也是實際的統治者,即「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221熙寧四年三月戊子,5370。而這一局面形成經濟原因在於土地所有制,唐宋之際舊有封建莊園制日趨崩潰,而土地兼併、兩稅徵收皆始於唐,故「宋承唐制」之根本在土地制度及相應的賦稅制度。亦即土地「不抑兼併」和田賦的「以資產為宗」。

況且,宋代五代幹戈紛擾中立國,沒有改變亦無法迴避既有土地所有權未經農民戰爭變革的事實,於是庶族地主階級成為了國家的主要納稅人,而脫胎或結合於庶族地主階級的士大夫階層取得了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權力,當然要保護大地主的地租收入不被君權以稅收名義拿走。宋代大地主或曰「富戶」各類逃避賦稅的記載不勝枚舉,但對他們而言「解決之道」在於改變賦稅結構。

而商業發展「恰」在此時提供了絕好渠道,對大地主而言商稅是田賦的絕佳替代。只是通過商稅攫取而來的財富究竟如何消費掉?好在,「冗兵」可用於安內攘外,而祖宗家法」早就為官僚隊伍的膨脹與皇室的奢靡提供了政治、法律乃至倫理上正當性,於是儘管大一統帝國巨額的財政開支是統治階級必然的選擇,卻也順理成章,是故儘管宋人拿「三冗」開刀改革財政的疾呼不絕於耳,但一切照舊。

總結

綜上,用現代眼光看宋代經濟的快增長,其內生動力與外力加速是清晰的,執掌國策的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在看到城市商業崛起的同時不可能對與其孿生的城鄉二元化趨勢沒有認識。

然而宋廷採取的旨在搜刮民財的「刺激」政策本末倒置,加重百姓疾苦,進一步使城鄉發展失衡,並在長遠上造成了封建經濟的停滯,這樣的「增長」與商品經濟發展規律本身是背道而馳的。而對大宋王朝而言,觀其國富民窮而謂之「積貧」,觀其竭澤而漁求增長的畸形模式而謂之「積弱」,其實並無不妥;

至於國家攫取財富而用之不善,宛如衣著華服而病骨支離,終於敗於北方而亡於強虜,也輸得無話可說。以史為鑑,意在興邦。可見無論什麼生產條件與社會模式,增長並不意味著發展,與之相反只有遵循規律的協調發展才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宋史》等

相關焦點

  • 燈塔讀歷史4:為什麼大家不喜歡宋朝
    我記得初中的時候,我的歷史老師在講近代史,他說中國最屈辱的時代應該是宋朝,而不是晚清。大清朝面對的可是已經工業化的歐洲國家,軍事裝備上領先了一個時代,這打不過很正常,但是宋朝就特別窩囊,誰都能欺負他,連西夏小國,高麗都能欺負到頭上來,還跟遼國搞什麼澶淵之盟,每年還要給人家保護費。
  • 宋朝到底有多富裕?用地球1.9%的面積獨佔世界80%GDP
    那麼宋朝到底有多富裕呢?宋·大觀通寶為什麼宋朝會那麼富裕?很多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積貧積弱」的宋朝會那麼富裕,從國土面積上來看,它比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都小的多;從人口上看,它的1億人口比後世的明清時期差的也很多,那麼為什麼宋朝會那麼富裕呢?
  • 為何我國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我們從小在歷史書上對宋朝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其實不然,雖然宋朝的軍事實力確實一般,但是經濟文化卻空前繁榮,可以說是文人最憧憬,老百姓生活最富足的一個朝代,在宋朝皇帝們和歷朝歷代一樣自稱為朕,但是臣子和百姓都稱呼他們為官家,從來不叫皇帝或者陛下,這到底是為何呢?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這就是宋朝不如秦人的地方,秦人支持商鞅變法的決心是導致變法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宋朝卻一方面想要通過變法使得國家變得強大,一方面卻又忌憚守舊派的勢力,白白枉費了王安石的精力,秦人將商鞅變法的各種對國家有利的政策大量推廣實行,而宋朝是自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居然全盤否定了王安石變法的全部成果,我認為這是大宋王朝自願放棄了唯一一次富強的時機,為南宋的悲哀留下了伏筆。
  • 綜合國力的歷史性跨越——共和國經濟發展成就巡禮
    70年來,中國從封閉落後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蹟。  發展基礎不斷築牢 經濟規模連上臺階  首都北京,天安門往南46公裡,如同鳳凰展翅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熠熠生輝。前不久,新機場如期竣工,並將在9月30日前正式通航。
  • 宋朝小報,我國最早的民間報紙,用來刊登政治新聞和社會奇聞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先進的一個朝代,文化繁榮、經濟發達、科技先進,國家更是以文治國,毫不誇張的說,京中十步一文人,在這樣的燦爛時代,人民大眾對信息傳遞需求達到一個峰值。從漢朝時期就有了邸報,專門用來傳遞官方信息,其私密性極強,而且只服務統治者與邸報內容涉及的官員,在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宋朝,顯然已經不夠用,於是與邸報相對應的小報應運而生,小報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民間報紙,內容豐富、服務群眾廣泛。
  • 宋朝的天文學成就輝煌,為什麼沒有誕生傑出的天文學家?
    導語我國古代天文學長期以來領先全球,並在宋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宋朝在天文儀器製造、天象觀測記錄、恆星測量與星圖繪製上都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天文學資料。遺憾的是,儘管宋朝天文學成就斐然,卻沒有誕生一位真正杰出的天文學家,也沒有促進天文學的深入發展。
  • 小戰多勝,以步制騎的思想催生宋朝特色的軍隊編制,弓駑兵佔4/5
    對於宋朝,我們都會有「文強武弱」的印象。由此看來,兩宋並非真的如印象中般積貧積弱。宋軍得於良將率領,必得大捷;而這其中,其實有著宋朝的一套獨特的步兵訓練體系。北宋建立時,幽雲十六州被遼國佔據,而夏州則被李氏王朝侵奪,更何況漠北草原。古代中國的兩大產馬地,均為宿敵為據,這造成了兩宋多步戰,戰馬如黃金般金貴的現實。
  • 宋朝的貨幣制度——金瓶梅裡的經濟學
    西門慶喝茶付的是銀子,嫖妓給的是銀子,喝酒聚會用的是銀子,買官鬻爵靠的是銀子,貪贓枉法斂的是銀子,家中日常開銷支付的主要是銀子,書中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離不開銀子,白銀成為當時的主要貨幣。其實,宋朝的貨幣制度並不是書中所描寫的狀況。那麼宋朝真實的貨幣制度狀況如何?讓我們打開宋朝的史冊,探其究竟。
  • 寧國,安徽首個「百強縣」,如今面臨「尷尬」局面
    大家知道,寧國市曾經是安徽縣域經濟的一面旗幟,曾經代表安徽亮劍全國。寧國的工業經濟非常發達,特別是以「中鼎」為代表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新材料、耐磨鑄件以及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寧國最為代表的大型企業中鼎集團、亞夏集團、鳳形耐磨、司爾特、詹氏山核桃等,僅寧國市上市企業就達到8家,佔到宣城市上市企業的70%,我們可以看出,寧國市的實體經濟非常強悍。
  • 宋朝在詞的創造方面走到了極致,新的文體革新開啟了
    宋朝在中國文化史上,在詞的創造方面走到了極致。詞在初起時,主要流行於民間,可謂是市井曲調,在後人發現的敦煌曲子詞中,就大多是從盛唐到晚唐流行於民間的歌曲。初唐的文學人士並不太熱衷於這類初現雛形的詞曲形式,所以,詞的源流若從唐朝來講,一直到了中唐時期往後,像詩人韋應物、張志和、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開始填詞,從而慢慢地將這一文體從下層民間藝術引入了文壇中來,也逐漸開始了程式化進程。
  • 法治、發展和人權——中國道路的三個基本維度
    今日的中國,有三條主線或者稱為三個基本維度,就是法治、發展和人權。它們互相制約,相輔相成,同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一個以人為本、全面、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架構。  一、法治  法治是現代社會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目的是把婦女從專制的父權、夫權中解放出來。
  • 西方人為什麼會被中國落後論洗腦?
    而中國的積貧積弱,除了因為長久以來的大地主大官僚主義壓榨和剝削以外,更因為西方列強的侵略以及剝削。    這種深信不疑的成因有三:首先,中國曾經確實積貧積弱,十分落後;其次,在新中國成立的短短70年內,把整個國家的經濟從"食不飽餐"
  • 中科大教授:馮友蘭曾發表英文文章,討論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科學
    在該雜誌第一期上他就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他把中國近代以來的積貧積弱歸咎於中國古代沒有科學。而把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的原因歸咎於沒有科學方法,尤其是當時認為作為歐洲近代科學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方法——歸納法。
  • 揭開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外族入侵在其次,主要還是因為這些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宋朝在文化、經濟、科技方面做到了極致。
  • 理論達人第46集:為什麼說「黨是領導一切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行」第46集——為什麼說「黨是領導一切的」理論達人:中國延安幹部學院 馮建玫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已經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一方略。
  • 2019.04: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構建和綜合評價(張云云等)
    2014—2016年全國31個省(區、市)的相關數據,對理論模型指標體系進行擬合修正,從經濟效益、創新發展、人民生活、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17個指標來構建相對合理的衡量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利用物元模型對2016年全國31個省(區、市)經濟發展質量水平進行綜合評價,並藉助GIS技術將評價結果進行了空間可視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