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篇SCI論文被撤稿背後:監管真空從何而來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背後:監管真空從何而來

論文買賣「一條龍」服務

能夠提供SCI論文代投甚至代寫的公司並不少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找到一家名為「LetPub」的網站,其明確稱,會對論文構思、主題確定、內容組織、全文完善、發表支持等進行全程「一條龍式」的專業指導服務。有類似業務的上海沃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提供「SCI論文發表『全程服務』」,包含論文編寫、選刊投稿、審稿人回復、修回等直到文章成功發表等業務。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看到,上海豐核公司網站上標有「提供課題整體外包『一站式』解決方案」等廣告,但並未找到直接與論文代投相關的業務。記者隨即拔打了該網站的聯繫電話,詢問是否可以提供SCI論文代寫。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代寫到代投,還可以確保論文的發表」。

該工作人員表示,在論文代寫中,公司使用的數據是真實的,來自於其他人提交的數據和原始數據,可以整體下載後做整合分析。而實驗性的論文,則需要客戶提供實驗樣本,加收實驗部分的費用。

「SCI論文代寫是按照投稿影響因子來收費的。」這名工作人員稱,「包寫包發」1.0的價格是3.5萬元;2.0的價格是7萬元,以此類推。從論文的數據、成文到發表,最快需要18個月。「但時間存在不確定性。」

在投稿推薦審稿人環節,該公司工作人員聲稱,可以幫忙註冊郵箱。「郵箱的註冊比較簡單,其實就是第三方評議。」

現年29歲、微生物學博士畢業的「SCI論文職業寫手」 陳立明(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整體外包」包括根據客戶的研究方向設計課題、做實驗、分析數據,最後是寫文章和發文章。

他還進一步對這些第三方機構進行了分類。在他看來,這些公司分為「真正的學術輔助/科研外包公司」「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低配版)」,以及「論文買賣公司」。

陳立明表示,在他熟悉的生物醫學SCI領域,「學術輔助和單純的代寫相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他理解的「真正的學術輔助/科研外包公司」業務覆蓋面廣,有著良好的實驗條件,比如2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價值2000萬元以上的固定實驗儀器,負責實驗外包和試劑生產。

陳立明說,「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業務的開展,則是建立在客戶提供數據的基礎上。「好一點」的公司雖然沒有實驗,但數據分析、科研培訓的業務也有不少。但在「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低配版)」和「論文買賣公司」這裡,數據造假和第三方評審造假就出現了。

是否違規的「紅線」難界定?

陳立明告訴記者,事實上,「代寫」業務在國際上「挺普遍」。

「國外確實沒有代投,但代寫會有。其實翻譯就是代寫的一種,叫做『有中文初稿提供英文初稿』。很多代寫的業務都是翻譯,所以問題在於你怎麼界定。」他表示,學術文章很難直譯,從中文到英文,基本上就是寫手把原來的內容打散重組的過程,嚴格來講不能稱為翻譯。

「如果叫翻譯和潤色沒問題,但一說代寫就是學術不端。可實際這兩種業務在操作上並沒有本質區別。」陳立明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指出,所謂規範的第三方機構也是一種「擦邊球」,「很難講清楚」。

他表示,國外很多承接這類業務的第三方機構,名義上稱自己為翻譯公司,替人將論文潤色,但「這個中間沒什麼明確的界限」。

「從替人翻譯論文到替人造一個論文,論文造假還有不同的程度,可以幫你修改或者乾脆連實驗都替你做,都是很自然的過渡。這些公司也會打通審稿的路子,保證你發出SCI論文。」江曉原說。

江曉原說,這些所謂的「規範的第三方機構」既不透明,在操作時又有著很多可以平滑過渡的空間,因此很難簡單判定其業務是否真正規範。「一篇文章投稿者找人潤色,基本不可能告訴雜誌社。你沒辦法掌握這個事實,所以根本談不清尺度。」

在江曉原看來,SCI中收錄的期刊,實際也有著較大的差別。他表示,根據最新的數據,目前,全世界有8000多種期刊收錄在SCI中,而其中部分期刊因為影響因子不高,發表較為容易。本次涉及的論文大多是發在這些期刊上,相關的論文買賣公司一般最終刊發的,也都是影響因子比較低的期刊。

「影響因子比較高的刊物,比如影響因子在前20的,有許多根本不實行所謂的同行評議。」江曉原說,「他們的辦刊機制和我們這裡的科普雜誌一樣,沒有編委會,也不實行我們這裡所想像的同行匿名審稿制度。比如《自然》雜誌,現任主編菲利普·坎貝爾在2014年接受果殼網專訪時,又一次特別聲明《自然》『從不設編委會』,而且『自然集團的所有期刊都這樣』;坎貝爾以此為榮,他覺得沒有編委會才能有獨立的思想,不會被學術界的人左右。」

江曉原指出,相對來講,同行評議是目前最為公正的方式,「那些買賣論文、虛構同行評議的第三方機構,其實都背離了同行評議的初衷」。

(責編:馬冰倩、周雷剛)

相關焦點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中介機構扮演重要角色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中介機構扮演重要角色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有117篇。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23篇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有117篇。其中,23篇標註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追蹤:論文審核存灰色地帶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有117篇。其中,23篇標註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約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與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
  • 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為世界榜首
    世界範圍內共有23,425篇SCI撤稿,其中中國有 10,303篇,遠遠高於第二位的美國4,125篇,中國論文撤稿已佔了世界44%,「位居榜首」。3、2020 年中國 SCI 撤稿仍然遙遙領先2020 年,中國已有388篇SCI論文撤稿,而美國有255篇SCI論文撤稿,英國有124篇撤稿。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創歷史最高
    1、中國 SCI 論文撤稿佔到所有撤稿的 44.0%截止到 2020 年 7 月,世界範圍內共有 23,425 篇 SCI 撤稿,其中中國有 10,303 篇,遠遠高於第二位的美國 4,125 篇,中國論文撤稿已佔了世界 44%,「位居榜首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
    44.0%截止到2020年7月,世界範圍內共有23,425篇SCI撤稿,其中中國有 10,303篇,遠遠高於第二位的美國4,125篇,中國論文撤稿已佔了世界44%,「位居榜首」。 3、2020 年中國 SCI 撤稿仍然遙遙領先2020 年,中國已有388篇SCI論文撤稿,而美國有255篇SCI論文撤稿,英國有124篇撤稿。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新高
    >SCI 收錄中國論文數量佔世界論文總數的變化趨勢1、中國SCI論文撤稿佔到所有撤稿的44.0%截止到2020年7月,世界範圍內共有23,425篇SCI撤稿,其中中國有 10,303篇,遠遠高於第二位的美國4,125篇,中國論文撤稿已佔了世界44%,「位居榜首」。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需引發關注
    ,世界範圍內共有23,425篇SCI撤稿,其中中國有 10,303篇,遠遠高於第二位的美國4,125篇,中國論文撤稿已佔了世界44%,「位居榜首」。2020 年,中國已有388篇SCI論文撤稿,而美國有255篇SCI論文撤稿,英國有124篇撤稿。
  • 學術圈「造假之王」,200餘篇論文有183篇論文被撤稿
    其中騙子之王更是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發表論文數212篇,因涉嫌造假而遭到撤稿的就達到了183篇之多。然而打假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也因此誕生了有名的「學術警察」。學術界可能是這世界上僅以「自我審查」作為主要行為監督方法的群體之一。
  • 199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根據公眾號「艾普蕾 iplagiarism」統計,被撤稿的論文共有 199 篇,已經遠遠超過了 2017 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撤稿的 107 篇。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本次撤稿事件,一探 199 篇撤稿背後的故事。撤稿期刊是何方神聖?在討論具體的撤稿事件之前,了解期刊的大體情況顯然不可或缺的。
  • 199 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本次撤稿事件,一探 199 篇撤稿背後的故事。撤稿期刊是何方神聖?在討論具體的撤稿事件之前,了解期刊的大體情況顯然不可或缺的。撤稿理由五花八門具體到本次事件,199 篇論文因何原因撤稿,無疑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儘管被撤稿論文都帶著一個「withdrawn」的標籤,但是其實大部分被撤稿論文應該被打上「retraction」的標籤。
  • 第三方機構造假為何出現監管真空
    原標題:第三方機構造假為何出現監管真空  「在與BMC(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負責人的當面溝通和往來信件中,他們對我們最大的意見是:有第三方勢力操縱了稿件的評審。」參與國際期刊撤稿事件調研的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委會委員王乃彥院士日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
  • 記者調查:撤稿風波後發一篇SCI論文有多難?
    >  這個鍋讓作者來背可能有點冤枉  浙江在線4月2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唐夢霞)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決定撤回《腫瘤生物學》的107篇論文  記者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4家國外研究機構,其中涉及浙江的醫院和高校有12家,涉及32人。  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介紹,論文提交的評審人建議中,使用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假冒了其電子郵件地址,這讓編輯以為文章發送給了真正的評審人。在我們與真正的評審人進行調查和溝通之後,他們確認並沒有對論文做過評審。
  • 川大正式撤稿一篇6分SCI,原因是所有作者均不知情有該論文
    圖片來源: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據悉,論文通訊作者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超聲醫學科,肌骨專業組組長邱邐教授。圖片來源: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論文撤稿在科研界可以說是稀鬆平常,但是這篇論文的撤稿理由,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抄襲?
  • 撤稿107篇!中國被曝最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作者 | Alice來源 | "醫學界"微信號4月20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發布消息稱:經調查掌握確鑿證據,Springer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旗下的《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影響因子2.9)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造假論文撤稿。
  • 《自然》子刊論文撤稿
    12月21日,該研究作者發表撤稿聲明,撤回論文。據撤稿觀察網站報導,一個月前,《自然—通訊》編輯宣布將對該論文展開「優先」調查。這項研究梳理了2億多篇科學論文,確定了數百萬對導師和學生,然後根據這些學生所寫論文的引用情況,追蹤了其職業成就,以評估導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