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背後:監管真空從何而來
論文買賣「一條龍」服務
能夠提供SCI論文代投甚至代寫的公司並不少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找到一家名為「LetPub」的網站,其明確稱,會對論文構思、主題確定、內容組織、全文完善、發表支持等進行全程「一條龍式」的專業指導服務。有類似業務的上海沃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則提供「SCI論文發表『全程服務』」,包含論文編寫、選刊投稿、審稿人回復、修回等直到文章成功發表等業務。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看到,上海豐核公司網站上標有「提供課題整體外包『一站式』解決方案」等廣告,但並未找到直接與論文代投相關的業務。記者隨即拔打了該網站的聯繫電話,詢問是否可以提供SCI論文代寫。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代寫到代投,還可以確保論文的發表」。
該工作人員表示,在論文代寫中,公司使用的數據是真實的,來自於其他人提交的數據和原始數據,可以整體下載後做整合分析。而實驗性的論文,則需要客戶提供實驗樣本,加收實驗部分的費用。
「SCI論文代寫是按照投稿影響因子來收費的。」這名工作人員稱,「包寫包發」1.0的價格是3.5萬元;2.0的價格是7萬元,以此類推。從論文的數據、成文到發表,最快需要18個月。「但時間存在不確定性。」
在投稿推薦審稿人環節,該公司工作人員聲稱,可以幫忙註冊郵箱。「郵箱的註冊比較簡單,其實就是第三方評議。」
現年29歲、微生物學博士畢業的「SCI論文職業寫手」 陳立明(化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整體外包」包括根據客戶的研究方向設計課題、做實驗、分析數據,最後是寫文章和發文章。
他還進一步對這些第三方機構進行了分類。在他看來,這些公司分為「真正的學術輔助/科研外包公司」「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低配版)」,以及「論文買賣公司」。
陳立明表示,在他熟悉的生物醫學SCI領域,「學術輔助和單純的代寫相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他理解的「真正的學術輔助/科研外包公司」業務覆蓋面廣,有著良好的實驗條件,比如2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價值2000萬元以上的固定實驗儀器,負責實驗外包和試劑生產。
陳立明說,「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業務的開展,則是建立在客戶提供數據的基礎上。「好一點」的公司雖然沒有實驗,但數據分析、科研培訓的業務也有不少。但在「沒有實驗條件的學術輔助公司(低配版)」和「論文買賣公司」這裡,數據造假和第三方評審造假就出現了。
是否違規的「紅線」難界定?
陳立明告訴記者,事實上,「代寫」業務在國際上「挺普遍」。
「國外確實沒有代投,但代寫會有。其實翻譯就是代寫的一種,叫做『有中文初稿提供英文初稿』。很多代寫的業務都是翻譯,所以問題在於你怎麼界定。」他表示,學術文章很難直譯,從中文到英文,基本上就是寫手把原來的內容打散重組的過程,嚴格來講不能稱為翻譯。
「如果叫翻譯和潤色沒問題,但一說代寫就是學術不端。可實際這兩種業務在操作上並沒有本質區別。」陳立明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指出,所謂規範的第三方機構也是一種「擦邊球」,「很難講清楚」。
他表示,國外很多承接這類業務的第三方機構,名義上稱自己為翻譯公司,替人將論文潤色,但「這個中間沒什麼明確的界限」。
「從替人翻譯論文到替人造一個論文,論文造假還有不同的程度,可以幫你修改或者乾脆連實驗都替你做,都是很自然的過渡。這些公司也會打通審稿的路子,保證你發出SCI論文。」江曉原說。
江曉原說,這些所謂的「規範的第三方機構」既不透明,在操作時又有著很多可以平滑過渡的空間,因此很難簡單判定其業務是否真正規範。「一篇文章投稿者找人潤色,基本不可能告訴雜誌社。你沒辦法掌握這個事實,所以根本談不清尺度。」
在江曉原看來,SCI中收錄的期刊,實際也有著較大的差別。他表示,根據最新的數據,目前,全世界有8000多種期刊收錄在SCI中,而其中部分期刊因為影響因子不高,發表較為容易。本次涉及的論文大多是發在這些期刊上,相關的論文買賣公司一般最終刊發的,也都是影響因子比較低的期刊。
「影響因子比較高的刊物,比如影響因子在前20的,有許多根本不實行所謂的同行評議。」江曉原說,「他們的辦刊機制和我們這裡的科普雜誌一樣,沒有編委會,也不實行我們這裡所想像的同行匿名審稿制度。比如《自然》雜誌,現任主編菲利普·坎貝爾在2014年接受果殼網專訪時,又一次特別聲明《自然》『從不設編委會』,而且『自然集團的所有期刊都這樣』;坎貝爾以此為榮,他覺得沒有編委會才能有獨立的思想,不會被學術界的人左右。」
江曉原指出,相對來講,同行評議是目前最為公正的方式,「那些買賣論文、虛構同行評議的第三方機構,其實都背離了同行評議的初衷」。
(責編:馬冰倩、周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