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中國民眾心中敏感詞 普通人防災意識增強

2021-01-16 搜狐網

  2012,上海要建避難所

  上海已經設計了一款國內首創的災害報警裝置,將安裝在家庭數位電視的機頂盒上。有關部門可以通過電視信號發出事故警報,並指導市民進行避難疏散

  《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章涵意、記者顧佳 | 上海報導

  一月前,上海東方衛視在新聞時段末尾插播了一則短訊:「2012年前上海要建成三個臨時避難所,可以供避難30天以上。」此後數日內,這則不足15秒的新聞視頻被網友四處轉載。

  上海要遭遇什麼大災難了嗎?和電影《2012》描繪的末日災難有關係嗎?民間議論沸沸揚揚。網絡調查:「2012」和「避難所」兩個關鍵詞之間是否存在曖昧關聯,有超過70%的網友選擇「寧可信其有」。

  針對種種傳聞和疑問,上海市民防辦秘書處副處長楊慶華向本刊記者解釋:「大型避難所的建成時間選擇2012年為節點,只是上海市在制定相關規劃時提出的一個近期目標。」

  楊慶華說,上海地震的發生概率相當小,但是災害性事件仍有可能發生,比如強對流天氣、水電氣系統的損壞帶來的突發事件、廠礦化工企業有害氣體的洩漏,甚至火災等,需要有應急避難場所來保證公眾安全。

  上海防災減災研究所副所長羅奇峰告訴本刊記者,雖然近年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但是科學分析數據表明,災害發生頻率沒有超過一年兩次的標準值,仍維持在正常範圍內。「不過,公眾的災害危機意識提高是一件好事。」

  不僅是為了應對地震

  在大城市建避難所,到底有多大必要和作用?坊間猜測的重點,就是應對地震。汶川、海地、智利以及玉樹,地震在中國百姓心中已成敏感詞。

  地震的殺傷力不僅與強度有關。與智利地震相比,海地的地震強度其實並不大,按照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專家季霍茨基的說法,海地地震之所以造成災難性後果,是因為發生在大城市,且建築不抗震。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秦建業告訴本刊記者:「地震發生沒有變得更活躍,但因為人口比過去密集,尤其是在中心城市,殺傷力遠遠超過以前。」

  僅就應對地震而言,上海的建築基本設防烈度7度,已符合國家標準。

  「基本設防烈度,對應的就是抗震設計準則『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中震。」羅奇峰解釋說,「對上海來說,小震是6度,大震是8度。一個地區,50年內出現大於等於基本設防烈度中震的概率是10%,出現大於等於小震的概率是63.2%,出現大於等於大震的概率是3%~2%。用重現期表示的話,小震50年一遇,中震475年一遇,大震1200到1600年一遇。」

  一張汶川地震照片顯示,當地一所學校的食堂內立柱已損壞,但樓房本身並沒有倒塌。「這張照片很好地顯示了基本設防烈度的標準。如果當時學校師生聚集在食堂裡,那逃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秦建業說,只要合理使用新建築,同時對老建築進行抗震加固,上海這樣的城市可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地震。

  但是,建設避難所並不取決於城市本身可能發生多少災害。「一旦災害發生,是否有足夠的躲避場所來容納城市人口,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復旦大學社會管理與公共政策系教授滕五曉說。

  滕五曉長期致力於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並正在參與制定上海「十二五」規劃中城市防災建設項目部分。他指出,「城市建設本身具有三大目標:舒適、便捷、安全。目前,上海等國內中心城市的發展已進入建設安全城市的階段。安全場所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量城市建設完善程度的重要標準。」

  哪怕樹一塊避難指示牌也有用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近日表示,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由於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2000億~3000億元人民幣,佔GDP的 1%~3%。2008年全球發生15起損失等於或高於10億美元的自然災害,其中3起發生在中國。

  近年來,國內中心城市紛紛建設避難場所。以北京為例,元大都遺址公園作為避難場所已經建成,目前還有20多個正在規劃建設中的應急避難場所;深圳市已擬定了城市避難場所專項規劃方案。

  今年3月底,西北地區面積最大、檔次最高的單建式人防工程在西安市高新區開工。該工程將於2012年9月建成,可避難6萬人,發揮防空防災一體化作用。

  上海於去年新建了大連路綠地,作為全市第一個試驗性大型地震避難場所。該場所總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裡面將通水、通電,並包含基本生活設施,可容納8000多名市民避難。

  但是,和中心城市的人口數量相比,這些避難所的容量遠遠不夠。羅奇峰認為,比起新建「大型一級避難場所」,更應利用好原有的可供避難場所。

  城市中開闊的公園、草地、中小學操場等,只要配以供水、供電、衛生等基礎設施,就可迅速成為良好的應急避難場所,不但需要投入的資金少,且由於位置靠近居民生活區,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羅奇峰建議:「小型避難場所建設可以因陋就簡,不一定要達到大型一級避難場所的指標。有的場所,哪怕就是只樹立一塊避難場所的指示牌,附近居民看了也會覺得安心,因為指示牌既是對他們的防災警示,也是政府對居民在遭受災害時的安置預案的一個體現。」

  負責大連路綠地設計規劃的上海園林設計院院長朱祥明告訴本刊記者,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園林綠地的功能定位基本停留在美觀、遊憩、生態、文化等方面,一直沒有把減災避難作為城市公園綠地必要和主要的功能。在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建設施工、行業管理等領域,都缺少相關防災避難的標準。

  同時,城市居民對公園綠地防災避難的作用也不太了解,僅有的一些指示引導標識也是汶川地震後才開始有的。

  讓懂得自救、互救的志願者遍布城市

  在我國,防災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門和減災委共同負責。

  上海的城市防災工作由上海市民防辦總牽頭。2009年,民防辦對該市應急避險、疏散安置場所進行了普查。結果顯示,上海共有5000多處場所可以用作臨時避難和短時間安置,總共可容納約1700萬人。

  上述場所加上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就可成為很好的避難所。到今年年底,上海市民防辦將為那些基本達到避難所要求的場地樹牌。到2020年,上海的中心城區將建成一批完善的大型避難所,其中改造場所佔主要部分。而在下一步的工作計劃中,民防辦把加強民防、應急志願者隊伍建設列在了首位。

  上海市民防辦公室副主任王滬鷹對本刊記者說:「災害發生的頭30分鐘被稱為『黃金30分』,這段時間內群眾性的自救和互救比來自外界的任何救援都要更及時、更有效。」

  據他介紹,在汶川地震中,統計數據表明,從倒塌的建築中生還的共有84000多人,他們中的80%以上是依靠自救和互救生還的。「未來,希望懂得自救、互救的志願者能夠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

  羅奇峰對日本的災害應對體系深有感觸。在日本,地震災害發生時會有一批經過專門培訓、取得資質的土木工程師志願者拿著標識紙條,對每座災區房屋進行安全鑑定,根據房屋破壞程度、是否可居住,貼上不同顏色的紙條,使居民對居住房屋有大致了解。這一做法,可以大大緩解避難場所的壓力。

  除志願者隊伍以外,上海市民防辦還將進一步完善防災預警系統。「許多災害事故是難以準確預測的,但災害的預警信息對於防災逃生卻至關重要。」王滬鷹介紹,上海已經設計了一款國內首創的災害報警裝置,將安裝在家庭數位電視的機頂盒上。有關部門可以通過電視信號發出事故警報,並指導市民進行避難疏散。

  近年來,國外出現了時刻準備應對災害的所謂「有備族」。他們囤積食物和生活用品,出門時儘可能隨身攜帶應急救生物品,努力學習原始技能,以便在特殊情況下自力更生。外媒報導,一位美國婦女「動手做了61個辣椒罐頭、20個肉罐頭、24瓶花生醬,花費約4000美元,儲備了維持家人至少3個月的生活用品。她還學會了用太陽灶烤麵包。」美國政府倡導自救行為,倡議人們制定好避險準備計劃。

  汶川地震後,國內也逐漸出現了特別有防災意識的家庭。「這反映了普通人的危機意識正在不斷增強,在正確引導下,這種危機意識有利於推動城市防災建設。」王滬鷹說,「不管災難是否發生,我們都要準備好。」■

相關焦點

  • 日本氣象廳廳長橋田俊彥:建立具有防災減災意識的社會
    在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日本氣象廳廳長橋田俊彥(Toshihiko Hashida)接受了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就氣象日主題的理解、日本氣象廳的做法、雙方氣象合作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嘉賓:日本氣象廳廳長 橋田俊彥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淑喬
  • 「512防災減災日」12年,我們從未忘記
    今天是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之日,也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 44秒丨築牢防災減災人民防線,棗莊嶧城組織企業開展地震應急演練
    原標題:44秒丨築牢防災減災人民防線,棗莊嶧城組織企業開展地震應急演練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2日訊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棗莊市嶧城區多部門走進企業聯合開展防災減災地震應急逃生演練活動,向廣大企業員工宣傳安全知識,全面提升企業員工應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 有沒有「地震安全三角區」?
    ■培養科學的應急自救觀念、提高應急自救技能,應成為社會公共管理領域亟待強化的部分不久前,網上流傳一則關於「地震安全三角區」的帖子,說地震後房屋倒塌時,床、沙發等大物體邊上會出現一個相對安全的三角區域,人躲在那裡可以增加倖存機率。可不久,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伏地、遮擋、手抓牢」。究竟哪種做法才對?
  • 熊本地震為何讓中國人吃驚?
    【連結:鳳凰衛視資訊臺最新報導】規模等同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熊本地震,也讓中國感受到了一些「餘震」。4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慰問日本熊本日中友好協會的微博被熱傳,閱讀很快超過800萬。「作為一個粉絲數量不到兩萬的官博,引起大批量的轉發與評論,是我們意料之外的。說明大多數中國民眾是理性的。
  • 2019全國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什麼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 汶川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後,每年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2008年5月12日14時27分59.5秒,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由於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災害,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
  • 手機也能進行地震預警?科技防災,我們一起行動!
    你知道防災減災日嗎? 2009年以後,每年的5月12日是國家規定的防災減災日。但是 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防災減災日是在汶川地震後開啟的。 汶川地震是國人心中永恆的痛苦,由此可見,地質災害的破壞力是無比巨大的。
  • 跟地震波搶速度 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5月9日下午,南京市2019年「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廣場宣傳演練活動在雨花臺區紫荊廣場舉行。跟地震波搶速度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每年的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是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築生命安全防線」。5月9日下午,南京市2019年「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廣場宣傳演練活動在雨花臺區紫荊廣場舉行。
  • 防震減災 珍愛生命 致敬英雄——合肥市六安路小學翠微分校512防災...
    合肥熱線訊 為了增強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應急避險能力,5月11日,合肥市六安路小學翠微分校舉行了「防震減災珍愛生命致敬英雄」少先隊主題活動課。六安路小學翠微分校的中隊輔導員們在疫情與複課這一背景下,為孩子們精心設計了一堂「防災減災」的少先隊活動課,意在使孩子們認識防災減災日,掌握防護自救的技巧,對生命產生敬畏意識,樹立「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的價值觀,珍惜生命,關愛健康。知識連結2008年5月12日,一場有著巨大破壞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發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專家: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海嘯可能性較小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26日下午在北京向媒體科普解讀地震海嘯災害時表示,中國近海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中國沿海海拔4米以下地區GDP佔全國約四分之一,「小海嘯產生災害是可能的」,必須推進風險防治
  • 杭州:創新方法手段 趣味化宣傳防災減災知識
    這場模擬救援演練正式拉開了杭州在第十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的宣傳活動。本次宣傳活動杭州市創新多種方法,將防災減災趣味化、通俗化,更接地氣的進行宣傳,不僅僅是流於表面口號、紙面知識。     這樣的演練杭州市在活動期間還將組織多支專業和社會公益救援隊,在建德、西湖、桐廬等區縣進行防臺防汛等多項專業演練。
  • 安全知識順口溜——512防災減災日
    2008年5月12日,一場有著巨大破壞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發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推動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水平,經國務院批准,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 【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地震時如何自救?
    【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地震時如何自救? 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立本國的防災減災主題日,有針對性地推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
  • 珍愛生命,防災減災小知識學起來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環境和氣候特點,我國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給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及安寧的生活造成了威脅,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近幾年來已經對防範各類災害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部署,有效減輕了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
  • 2018年5.12防災減災日宣傳標語大全 關於防災減災的內容口號
    今年(2018年)的5月12日是全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關於5.12防災減災日的宣傳標語大全。  3、災害無小事 預防要及時  4、開展防災減災活動 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5、全民攜手 防災減災  6、防災減災 從我做起  7、群策群力防災減災 同心同德共建和諧  8、防災減災系萬家 關愛生命靠大家  9、普及防災減災意識 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10、防災事關你我他 減災利國又利家
  • 防災減災宣傳周:地震可以提前預知?
    在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我們將為大家講解一系列災害成因及應對措施等知識,想了解更多,請點擊「閱讀原文」,觀看防災減災專題(這一周的每一個閱讀原文
  • 「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啟動
    記者27日從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獲悉,中英合作基金項目「中國地震帶自然災害恢復力研究」已啟動,將利用國際先進的系統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把四川西昌市打造成「韌性」示範城市。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及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彼得·海德教授介紹,此次中英合作將利用國際先進的「地震山區可持續經濟社會發展系統模型」,通過採集西昌市城市運行的所有數據,包括水域流動、天氣變化、基礎設施、人群聚集等基礎數據,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運行系統模擬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推進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技術的進步,提升整個城市的災害應急管理水平和救災技術水平,增強城市災後重建的恢復能力。
  • 5月9日至15日青島市防災減災宣傳周:地震應急救援模擬演練 參觀...
    本市將今年5月9日至15日定為「全市防災減災宣傳周」,宣傳周期間集中開展十四項主要活動。  (一)舉辦預案桌面推演,圍繞「5.12」防災減災日活動主題,在西海岸新區(阿里山路11號東方梅地亞酒店多功能廳)舉辦全市地震應急預案桌面推演,按照《青島西海岸新區地震應急預案》響應程序,進行桌面演練。
  • 上半年中國大陸地震活動頻繁 比去年趨勢增強
    中新社北京九月四日電(記者龍劍武)中國地震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強華今天在此間說,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地震活動趨勢比去年明顯增強。  李強華在國務院新聞辦的記者招待會上介紹說,去年,中國大陸地區五級以上地震是九次。今年大陸地區發生二十二次五級以上地震,基本上發生在西藏、新疆、內蒙古、雲南、青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