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夢也沒想到,靛池溝竟然以訛傳訛幾十年,今天才知道那個我叫了大半輩子的甸池溝的甸字竟然不是這個甸,而是靛青的靛字。
在我十幾歲的時候,溝外的老王太太經常到溝裡放豬,我就聽老王太太講,她年輕的時候在溝口的靛池子裡打過靛青。當時我還納悶,靛什麼東西?因為從來沒見過,也就沒多問,自己大概理解靛池也就是草甸子的意思吧?
見大人們從來沒更正過,甸池溝也就稀裡糊塗叫了這麼多年。直到念初二的時候,鄰居劉大爺跟我講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我才覺得有點不對勁兒。他講他小時候肚子裡絛蟲,什麼都想吃,就是不胖,而且還老肚子痛。一次母親實在沒辦法了,就聽了一個老中醫的話,趁他吃東西時用了一塊靛青給他吃了,沒想到他吃後痛得滿地打滾,睡醒後發現有兩根筷子粗細的絛蟲從他嘴裡爬出來,這時人們才知道靛青可以打蟲子。
這個故事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就在那次我查了字典,靛青到底是什麼東西? 靛青,又名藍草、靛藍。三種叫法的意思分別是:藍草,指地裡生長的藍色草;靛青,是藍草加工的成品;靛藍,因靛青呈深藍色。人們習慣地皆稱"靛青"。
後來我才逐漸知道,在很久以前我村子裡種過靛青,因為種植規模大,就在我們住的溝口砌了個泡靛青的大池子,靛池溝的名字就這樣被叫開了,一直到現在。既然靛青是一種植物染料,我為什麼沒有見到過呢?它為什麼突然消失了呢 ?這裡還得真要科普一下。
剛健縣時西豐的靛青曾作為一大產業紅極一時,據1938年「西豐老縣誌」記載,當時縣裡為了發展多種經濟,促進增收,從外地引進了靛青並逐步形成產業,給百姓帶來了很大實惠,據說當年西豐的靛青暢銷大半個中國 ,很受染坊歡迎,可以想像當年我們村子打靛青時應該是一個怎樣繁忙的樣子。
靛青是一種還原染料的植物,中國栽種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荀子·勸學》篇中,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的典故就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裡的藍,即指藍草。看來靛青真的不簡單。
到了60年代後,隨著國外的「洋靛」(化學合成染料 )的引進,中國傳統的有機染料靛青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難怪我一出生就沒見到過靛青,現在靛青已經成為中國農耕時代的文化遺產,其工序和製造過程很少有人知道了。
聽老人們講,靛青屬於無性繁殖。冬至前把收穫的靛青梗剁成小段,捆成小捆埋進泥土中,上蓋草保暖;待次年清明催芽,移植到地裡,一畝栽3000株左右。經過細心管理,到了農曆九月底開始摘葉。一個月摘一次,在天冷前把葉和梗全割,梗留作種,葉和嫩莖倒進磚砌的池子內浸釀;經過浸泡,發酵分解後撈去渣,加入蠣灰攪動使之中和,待沉澱潷淨上面的水,留下來的就是靛青了。
靛青是中國人重要的染布染料,由於生產工序繁雜、環保、產量有限,價格昂貴,沒有化工染料使用方便,而且便宜,其過去傳統染藍花布的主導地位被化工染料一點點取代。然而,西豐曾是靛青的重要產地 ,能不能把它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遺產恢復起來?讓中華民族的文化代代相傳,讓歷史有個念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