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讓紅外圖片中的人臉也能被識別

2020-12-01 cnBeta

紅外線監控視頻或者是紅外線閉路電視的影像所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它難以利用這些圖像來識別出人物的身份。面部在紅外線成像中看起來會有很大的不同,要將紅外線圖像與他們正常外觀的圖像進行匹配是一個尚未解決的挑戰。

人們的外表在紅外線和可見光之間的關係是高度非線性的,紅外線其趨向於使用被動傳感器來檢測人體所散發出來的光線,而不是人體所反射的光線。

如今,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 Saquib Sarfraz 和 Rainer Stiefelhagen 表示,他們已經研究出了如何建立中、遠程紅外面部圖像,與對應的可見光圖像的關係。他們已經完美的教導神經網絡來完成所有的工作。


面部散發紅外線的方式,與它反射光線的方式完全不同。散發的紅外線與空氣的溫度和皮膚的溫度十分相關,而這些又取決於人體的活動水平,以及人體是否有發燒等情況的影響。

還有一個問題使得紅外線圖像難以辨認面部:可見光圖像具有更高的解析度,而遠紅外線圖像則低得多,這是由攝像機的性質而定的。總之,這些因素使得匹配紅外線圖像與對應的可見光圖像變得很難。

但是近年來深層神經網絡在應對各種複雜問題的改善上,給予了 Sarfraz 和 Stiefelhagen 啟發。為什麼不訓練神經網絡通過觀察紅外線版本的圖像,從而識別可見光的面部?近年來,兩個重要因素的結合使得神經網絡變得更加強大。

將紅外線與可見光圖像進行比較的數據集很難得到,不過 Sarfraz 和 Stiefelhagen 還是從聖母大學那得到了可用的數據:來自於82人的4585張照片,有解析度為1600×1200的可見光圖像,和解析度為312 x 239的遠紅外圖像。該數據集包含了人們面帶微笑、大笑,以及自然表情的圖像,並以兩種不同的光線條件來捕捉每天人們的外觀變化。

之後,他們將圖像分割成像素為20×20的相互重疊的各部分,從而擴充資料庫。最後,Sarfraz 和 Stiefelhagen 使用前41個人的圖像來訓練他們的神經網絡,並用另外41個人的圖像進行測試。

從測試結果來看,神經網絡能夠在短短35毫秒內,完成熱成像圖與其對應的可見光圖像的匹配。他們表示:「匹配速度非常得快,能夠以28fps的刷新率實時運行。」

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已趨於完美。測試結果表明,最好的結果其精度也只是剛剛超過80%,而一對一的比較精度僅有55%。

更高的精度顯然只有更大的數據集和更強大的網絡才能辦到,但因此其成本也會更高。不過對這項技術感興趣的客戶,很可能是那些涉及到安全相關的軍事、執法機構和政府等,它們並不缺錢。

via technologyreview

相關焦點

  • 關於faceID——近紅外人臉識別技術的分析介紹
    各類人臉識別方法的關鍵都在於,提取人臉數據中與身份相關的本質特徵,同時消除其中受非身份因素影響的部分,非身份因素一般包括:環境光照、姿態、表情、飾物等。其中,光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最為重要,用戶普遍要求人臉識別系統能適應不同的光照環境。 一般的人臉識別系統都採用普通的可見光人臉圖像進行識別,這類系統容易受到環境光線變化的影響,在識別之前往往需要採用一些預處理算法對光照進行處理。
  • 新型傳感器系統無需紅外光譜儀便能識別分子
    打開APP 新型傳感器系統無需紅外光譜儀便能識別分子 胡薇 發表於 2018-06-14 14:17:10 但是它需要複雜的操作過程和大型、昂貴的儀器設備,因此設備的微型化充滿挑戰,阻礙了紅外光譜技術的一些工業和醫療應用,以及戶外現場的數據收集,例如汙染物濃度的測量等。 此外,其相對較低的靈敏度要求較大的樣本量,因而也從根本上限制了其廣泛應用。
  • 近紅外技術前景廣闊 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湧現出不少專門從事或涉及人臉識別技術及產品研發的企業,智慧型手機、新零售與支付、網際網路+、安防監控……人臉識別場景日趨多元,人臉識別技術正加速邁入消費級領域。事實上,不論是銀行、支付安全、生活娛樂,或是安保、門禁、考勤等領域,都逐漸將人臉識別技術加入其中。  入駐青瓦創業基地的企業和團隊成員,每天都靠「刷臉」打卡上下班。在這裡工作的人,只要一靠近門口,攝像頭便能自動識別並開門,同時進行籤到及進出時間管理、考勤等。這套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智能前臺」,正是出自青瓦基地裡的創業企業廈門帕米科技有限公司之手。
  • 生成比肩Animoji的表情包,用這個軟體便能完成
    不過想要獲得媲美動態表情的表情包倒不是沒有辦法,利用《千面秀》這個軟體便能實現。打開《千面秀》App,我們可以看到畫面內有一個識別人臉的區域,我們在載入帶有人臉的圖片後,將手機前置攝像頭對準我們的臉部,我們做出表情後,圖片中的人臉也會做出相應表情。
  • 紅外人臉識別和3D結構光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導讀 人臉識別技術有靜態和動態人臉識別之分,也有2D和3D人臉識別之分,還有可見光和紅外光人臉識別之分。其中紅外人臉識別和3D人臉識別的結構光人臉識別的媒介是紅外光。
  • vivo Z3紅外面部識別,徹底消除黑暗識別不了的尷尬
    提起面部識別功能,在手機圈內不得不提iPhone X,iPhone X作為最早將面部識別功能應用到手機的廠商不禁令人稱讚。隨著iPhone X發布的遠去,越來越多的手機加入了面部識別功能,這讓面部識別功能逐步走入到普通手機用戶能接受的價位中。
  • 近紅外成像技術促進機器視覺的新發展
    AR/VR、安全系統以及ADAS駕駛監控採用了眼動追蹤、面部識別、手勢控制和人臉識別技術,以及集成了帶有夜視功能的ADAS環視(surround-view)攝像頭等功能,但這些應用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均需要可見光光譜以外的照明。在過去幾年中,數字近紅外(NIR)成像技術的進步已徹底革新了機器視覺和夜視的能力。NIR為何是當前機器視覺應用的必要條件?
  • 紅外光電探測器的新概念
    1、甚長波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甚長波熱紅外波段具有最高的大氣窗口目標輻射能量,是紅外探測技術中最為重要的波段。這一波段的紅外焦平面器件能提高探測系統的探測距離、縮短探測時間和精確探測目標溫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需求背景。因具有更高的量子效率和更高的工作溫度,碲鎘汞(HgCdTe)光伏型探測器將繼續向14、16和20 微米紅外波段拓展探測能力。
  • 「技術應用」紅外特性檢測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
    「 紅外特性檢測技術通過對目標的紅外特徵的獲取,能夠實現對目標的溫度和形態特徵進行檢測和識別。通過數據標定和歸一化處理得出的歸一方程可以實現對不同發射率的物體的溫度精準採集,可以應用於人體溫度檢測,助力疫情防控。
  • 智能人臉識別+紅外熱成像一體機
    智能紅外熱成像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複製的良好特性為身份鑑別提供了必要前提。人臉識別人行通道閘機系統就是把人臉識別技術和人行通道系統相結合,通過對人臉的識別作為人行通道開啟的鑰匙。它不僅免去了忘帶鑰匙或卡的煩惱,同時因為人臉識別人行通道閘機系統無需任何介質開門,而節省了不少成本,如人員變動不需要更換IC卡等,只需要重新對人臉信息進行登記註冊即可;人臉識別人行通道閘機系統由於操作簡單、安全、便捷、智能,且無論室內還是室外均可使用的特性,一直比「認卡不認人」的IC卡更具優勢。
  • 山東科技大學:張強——基於主動紅外激勵的煤巖界面識別
    故此,精準有效的煤巖界面識別技術是實現煤礦自動化與智能化開採,推動煤炭工業走新型產業化道路的有效措施,其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及人工技術局限性,在提高煤炭開採作業的安全係數及降低設備維護費用的同時,更大程度地提高煤炭開採率,實現了高產高效的目的。
  • 可見光人臉識別與主動近紅外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導讀 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在實際應用中會受到光照、表情、遮擋物等問題的影響,其中光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最為重要,人員在識別時可能會因為光照的原因識別不出來
  •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FTIR)助力人臉識別技術硬體:垂直腔面發射...
    這一變革的核心就是人臉識別(臉部識別)技術。採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智慧型手機、電腦、銀行櫃員機、檢票閘機、智能門鎖、門禁、考勤、安檢系統、遠程認證、支付系統等已悄悄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人臉識別--這種非接觸式、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生物識別方法,是一種即體貼又便利的方法,某些情況下甚至優於現有的指紋識別系統,例如當冬天您戴著厚厚的棉手套,或者您手裡剛好拿著其他東西時,指紋識別就顯得不那麼方便了。
  • 高德智感出席2020生物識別論壇,聚焦紅外熱成像創新應用
    ·新機遇——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論壇」在深圳正式舉辦,來自生物識別技術領域及上遊供應鏈相關企業,共同探討新冠疫情之下生物識別及結合紅外熱成像等相關技術的應用與未來發展。《紅外熱成像技術在人體識別中的應用》做主題演講。
  • 結構光、TOF、紅外雙攝,哪個才是手機上最安全的人臉識別技術?
    蘋果自iPhone X開始,引入了基於結構光的人臉識別技術,較高的安全性與識別率,標誌著手機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同一時間個安卓廠家也在紛紛跟進,不過近兩年似乎除了蘋果一家在堅持,其他廠家都把重心再次轉回到指紋識別。
  • 「照片脫敏」:新照片隱私技術能擊敗人臉識別AI算法
    一秒鐘之內,人眼只能掃描幾張照片而計算機卻能執行數十億次(人臉識別)計算。隨著社交媒體的爆炸式增長,圖像已成為網際網路上的新社交貨幣。如今,Facebook和Instagram等主流社交媒體都在自動為照片中的用戶添加標籤,而Google Photos可以使用Google自己的圖像識別技術識別照片中的用戶並進行分組。
  • 虹膜識別:技術組成、識別原理、特點及優勢等知識分享
    那麼關於虹膜識別技術,你又懂得多少?下面,小編收集了資料整理了有關虹膜識別技術的知識,就三星Note 7作為例子,將技術解剖分享給大家:虹膜識別系統主要包含虹膜圖像採集裝臵、活體虹膜檢測算法、特徵提取和匹配三大模塊。虹膜圖像的獲取是虹膜識別中的第一步,虹膜面積小,而且不同人種的虹膜顏色有著很大差別。
  • 高德智感出席2020生物識別論壇,聚焦紅外熱成像創新應用
    10月30日,「新挑戰·新機遇——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論壇」在深圳正式舉辦,來自生物識別技術領域及上遊供應鏈相關企業,共同探討新冠疫情之下生物識別及結合紅外熱成像等相關技術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 中國科技大學這技術厲害!給老鼠視網膜中注射納米粒子能識別紅外
    通過將專門的光線調整納米粒子注入滑鼠的視網膜中,該老鼠突然且能夠清晰地感知識別到近紅外線這一進展涉及到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州州立大學醫學院研究組合作,結合視覺神經生物醫學與創新納米技術,首次實現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
  • 車牌識別技術:工作原理及流程解剖
    車牌識別是利用車輛的動態視頻或靜態圖像進行車牌號碼、車牌顏色自動識別的模式識別技術。技術的核心包括車牌定位算法、車牌字符分割算法和光學字符識別算法等。  車牌識別技術工作原理  車輛檢測:可採用埋地線圈檢測、紅外檢測、雷達檢測技術、視頻檢測等多種方式感知車輛的經過,並觸發圖像採集抓拍。  圖像採集:通過高清攝像抓拍主機對通行車輛進行實時、不間斷記錄、採集。  預處理:噪聲過濾、自動白平衡、自動曝光以及伽馬校正、邊緣增強、對比度調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