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8月28日,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初創公司Neuralink演示了最新一代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並展示了三隻大腦植入了該腦機接口的小豬,目前計劃將在安全性測試並獲得許可後進行人體測試。
這款腦機接口比硬幣還小,通過全自動化設備可在30分鐘內完成大腦植入手術,無需全身麻醉,當天就能出院,而且手術是可逆的。腦機接口可實現神經信息的上傳、儲存、下載甚至修改,把意念轉化為可被計算機識別的數據信號。有人說,馬克思的Neuralink就像是一個潘多拉寶盒,一旦打開了,其潛力幾乎是無限的,人類的發展也會迎來重大的改變。
馬斯克在發布會中表示,Neuralink腦機接口將應用於解決抑鬱症、健忘症等大腦神經問題,未來還可以解決失明、癱瘓、聽力缺失等問題。馬斯克還提到,未來人們可直接用意念就能與別人進行交流,還可以用意念召喚甚至駕駛一輛特斯拉。
不過,就目前科技和社會情況來看,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更多是展示了一個極具潛力的概念,離大規模的商業應用還有非常遠的距離。但要說到意念開車,這離我們似乎要更近一些。
「意念開車」早已成為現實
早在2015年,南開大學和長城汽車合作設計了一臺「腦電控制汽車」,將科幻變為現實。
該車基於一輛哈弗H9改裝而來,原理是通過專門的設備採集駕駛者的腦電信號,通過算法轉化為電子數據信息,從而給車輛下達指令。其中最主要的技術概念,便是腦機接口。
不同的是,這臺「腦電控制汽車」利用的是頭皮電壓波動作為數據來源,相比大腦晶片植入準確性預計要低一些,但更加簡單直接且安全。因此目前該技術早已有不少商業公司進行了產品化,南開大學這輛腦控汽車使用了Emotiv公司的腦電波檢測器。
隨著汽車越來越趨於電子化,數據化控制車輛早已不是新鮮事了,比如說如今的自動駕駛技術就是一個最直觀的例證。結合腦電波傳來的數據,南開大學和長城合作的這臺「腦電控制汽車」完全可以實現車輛的解鎖、加速、制動,甚至左右轉向和倒車等一系列意念控制。
不過南開大學研究團隊當時也表示,這臺腦控汽車僅作為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想要做成產品落地還要非常多的考慮,而其中核心的技術問題,就在於識別率,然而這方面相信在像Neuralink這樣的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中,將得到解決。
意念開車很遠,&34;卻不遠了
這麼看來,意念開車雖然已經成為現實了,但離我們老百姓依然非常遙遠。不過別急,目前我們沒法體驗意念開車,不過腦機接口與汽車的結合,還是可以衍生出很多玩法的。
2019年的CES Asia展上,日產汽車就帶來了一項「腦控車(Brain-to-Vehicle,B2V)」技術,當時買車君還有幸體驗了一番「人車合一」。這項技術並不完全是通過腦電波來駕駛車輛,而是通過獲取駕駛員大腦發出信號,輔助駕駛並幫助車輛學習駕駛員的駕駛習性。所採用的設備,也是非侵入式的頭戴腦機接口。
比如說,當駕駛員注意力不集中時,系統能快速捕捉到駕駛員大腦控制動作信號,進行行為預判並迅速介入方向盤轉向或者是剎車輔助停車等,能夠實現比人工操作快0.2秒-0.5秒,幫助駕駛員快速脫離危險,而且,駕駛員幾乎覺察不到整個過程。
另一方面,這套系統還會通過獲取駕駛員的情緒信息來自動切換駕駛模式,比如在心情著急時,車輛會自動調節到運動模式,並且會在保證安全合法的情況下加快車速;當心情相對舒緩時,車輛也會調節到舒適模式。
而通過深入分析駕駛員的駕駛習慣,車輛會進行相應的調整,從根本上滿足每一個駕駛者的駕控需求。
當問到這套「腦控車」技術什麼時候能夠實現量產時,官方技術人員表示現場展示的日產IMs概念車就搭載了該項技術,提到最終量產時則是給出了十年的期限。不過隨著如今自動駕駛技術進展神速,相信「腦控車」技術的量產會比預期的要早上不少。
科幻電影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對於未來科技的一切幻想。而如今,那些從科幻電影走進現實的科技產品數不勝數,火星探索、意念控車、記憶傳輸等等,都不再是幻想。有人說,埃隆·馬斯克越來越像科幻電影中的大反派,令人細思極恐,但當我們看到科技造福人類的一面卻又無比嚮往。那麼對於如今飛速的科技發展,你又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