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恆星耀斑可能不會阻止系外行星的生命,可能有助於其探測

2021-01-07 黑技公社

根據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儘管行星的恆星發出猛烈且不可預測的信號,但不一定會阻止生命的形成。

一系列強大的恆星耀斑的藝術渲染

恆星耀斑是由恆星發出的,是影像的突然閃爍。在地球上,太陽耀斑有時會損壞衛星並破壞無線電通信。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健壯的恆星耀斑也具有耗盡和破壞大氣氣體(如臭氧)的能力。如果沒有臭氧,有害水平的紫外線(UV)可以穿透行星的大氣層,從而減少了其掩藏表面生命的機會。

通過將3-D大氣化學和氣候模擬與來自遙遠恆星的火炬數據相結合,一個由西北領導的團隊發現,恆星耀斑在行星的大氣層和宜居性的長期演變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西北大學的霍華德·陳說:「我們將經歷過耀斑的行星的大氣化學與沒有經歷耀斑的行星進行了比較。長期的大氣化學是非常不同的。」 「連續的耀斑實際上將行星的大氣成分推向了新的化學平衡。」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丹尼爾·霍頓(Daniel Horton)補充說:「我們發現恆星耀斑可能不會排除生命的存在。」 「在某些情況下,燃燒不會侵蝕所有的大氣臭氧層。地表生命可能仍有戰鬥的機會。」

這項研究將於12月21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這是西北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NASA系外行星系統科學(NExSS)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

霍頓(Horton)是西北大學溫伯格文理學院的地球與行星科學助理教授。陳博士 霍頓氣候變化研究小組的候選人和美國宇航局的未來調查員。

耀斑的重要性

所有恆星-包括我們自己的太陽-都將閃光或隨機釋放存儲的能量。對於地球人來說,幸運的是,太陽耀斑對行星的影響很小。

來自太陽的細絲噴發,伴有太陽耀斑。圖片來源:NASA / GSFC / SDO

科羅拉多大學的天文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艾裡森·揚布洛德(Allison Youngblood)說:「我們的太陽更像是一個溫柔的巨人。」 「它的年齡更大,不如年輕和較小的恆星活躍。地球還具有強大的磁場,可以偏轉太陽的有害風。不幸的是,大多數潛在可居住的系外行星並不那麼幸運。為了使行星潛在地具有生命,它們必須與恆星足夠近,以使它們的水不會凍結,但又不能太近以至於水蒸發。

霍頓說:我們研究了在M和K矮星宜居區域內運行的行星,這些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恆星。圍繞這些恆星可居住區較窄因為星星比更小,更強大的星像我們的太陽。在另一面,m和k矮星被認為有更頻繁的煽動活動比我們的太陽,他們的潮汐力鎖住行星不太可能有磁場幫助偏轉其恆星風。

Chen和Horton之前曾對M矮星體系統的長期氣候平均值進行過研究。但是,耀斑會在數小時或數天的時間內出現。儘管這些短暫的時標可能很難模擬,但合併耀斑的影響對於形成更完整的系外行星大氣圖很重要。研究人員通過將2018年發射的NASA的Transoing Exoplanet Satellite Survey的耀斑數據納入其模型仿真來實現這一目標。

使用耀斑探測生命

如果這些M和K矮系系外行星上有生命,以前的工作假設恆星耀斑可能使它更容易被發現。例如,恆星耀斑可以將指示生命的氣體(例如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的含量從無法察覺的水平提高到可檢測的水平。

陳說:太空天氣事件通常被視為對宜居性的損害。但是我們的研究定量地表明,某些太空天氣實際上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可能標誌著生物過程的重要氣體的特徵。

這項研究涉及了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知識的研究人員,其中包括氣候科學家,系外行星科學家,天文學家,理論家和觀察家。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CU Boulder的行星科學家Eric T. Wolf說:該項目是團隊出色的集體努力的結果。」 「我們的工作凸顯了調查太陽系外行星狀況時進行跨學科工作的好處。

相關焦點

  • 恆星耀斑: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我們探測到的許多類地行星和可能存在生命的系外行星都在紅矮星周圍的軌道上運行。但是,紅矮星能爆發出能量極高的耀斑,它在耀發時比相對平靜的太陽更有活力。那麼,這些耀斑對那些有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意味著什麼呢?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很可能還有其他星球的生命,都是依靠恆星的能量生存的。自從第一批細胞繁殖以來,太陽就一直是地球上生命的引擎。但有時,就像所有恆星一樣,太陽會發射耀斑。有時它會發出能量極高的耀斑,太陽大氣層中強大的磁能變得不穩定,並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 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宜居
    我們知道,太陽耀斑和相關的日冕物質拋射會對無保護的系外行星的生命前景造成極大損害。作者在引言中寫道:「星體活動-包括恆星耀斑,日冕物質拋射(CME)和恆星質子事件(SPE)-主要通過對大氣臭氧的影響,對行星的宜居性產生了深遠影響。 」 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次耀斑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是許多紅矮星表現出更頻繁和更長的爆發。
  • 破壞性極強的耀斑卻可能揭示生命的存在
    恆星周圍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大氣中若有大量生物活動產生的甲烷等分子,在經過紫外輻射的光致激發、光解作用後,便會產生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氣體。因此,如果一顆系外行星大氣中的這些氣體豐度較高,就說明這顆行星上可能有生物活動。
  • 極具破壞性的耀斑可能揭示生命的存在
    如果恆星周圍宜居帶的類地行星大氣中存在大量由生物活動產生的甲烷等分子,它們經紫外光輻射光誘導激發光解後會產生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硝酸等氣體。因此,如果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中這些氣體的豐度很高,就意味著這顆行星上可能存在生物活動。
  • 在閃耀的恆星周圍,探尋生命的氣息,是否有可能?
    氧在地球大氣中的存在暗示著潛藏在地球下面的生命形式。但是,正如複雜計算機模型所顯示的那樣,地球上的生物標記物並不總是對系外行星或宇宙其他地方環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那麼可信。科學家用m矮星來證明這一點,m矮星比太陽更小,也更冷。
  • 鄰近的紅矮星並不平靜,可能不適合生命存在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系內主恆星並不像最初認為的那樣不活躍,紅矮星的耀斑輻射可能危及到系內行星。圖片來自哥廷根大學的馬克·加裡克。這些恆星通常非常活躍,釋放出強大的太陽耀斑,使得它們附近的任何其他適宜居住的行星處於危險之中。但有一顆已知擁有行星的紅矮星Gliese 887(又名GJ 887或Lacaille 9352)似乎比大多數紅矮星更平靜,耀斑活動更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天文學家聲稱,這對於任何一個可能存在生命的「超級地球」行星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但現在看來這些行星可能並不像最初認為的那樣安全和平靜。
  • 利用「生物螢光」將可能會發現:宇宙中隱藏的生命蹤跡!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在宇宙中尋找生命的新方法,曾經被認為會破壞行星表面生命的紅色太陽發出的強烈紫外線,可能有助於發現隱藏的生物圈。根據康奈爾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輻射可能引發一種被稱為「生物螢光」系外行星上生命發出的保護性光芒。生物螢光世界II:由恆星紫外耀斑引起的生物螢光,一個新的時間生物特徵,其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強大的恆星爆發可能對宇宙周圍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構成嚴峻挑戰
    這些強大的恆星爆發傾瀉出大量的紫外線輻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強大的恆星爆發可能對宇宙周圍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構成嚴峻挑戰。這樣的爆發會散發出大量的紫外線(UV),這不僅直接危害我們所知道的生命,而且還會剝奪軌道相對較近行星的大氣。
  •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
    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在地球上,我們專注於向外看,我們在宇宙中搜尋太陽系以外可能適宜居住的行星。但如果我們改變這個想法呢?--有哪些系外行星可能在地球上尋找生命跡象?這是本周發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的一篇新論文的前提。
  • 10顆可能有外星生命的系外行星
    【博科園-科學科普-歡迎留言評論或建議】外行星泛指在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歷史上天文學家一般相信在太陽系以外存在著其它行星,然而它們的普遍程度和性質則是一個謎。直至1990年代人類才首次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個新發現的系外行星。
  • 行星磁層和恆星耀斑的相互作用,為何能決定一顆行星的宜居性?
    尤其是當它們出現超級恆星耀斑爆發活動時,甚至還會對圍繞其運行的行星、以及該行星上可能誕生的生命帶來不可逆性傷害。但是,即便大家熟悉的太陽也不過是宇宙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恆星存在體,但此類恆星(G型主序星)會在其生命周期的現階段表現得相對更穩定。
  • 太陽耀斑破壞力十足,人類為何依然能夠生存?被地球本身救了一命
    如果沒有臭氧,有害水平的紫外線(UV)輻射可能會穿透行星的大氣層,從而降低其表面生命存在的機會。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雖然恆星耀斑威力巨大和不可預測性,但行星主星發出的恆星耀斑,並不一定能阻止生命的形成和誕生。
  • 什麼樣的系外行星能孕育生命?假設地球是系外行星,它會是什麼樣
    雖然目前的科技還不允許我們實地前往考察,但通過著強大的觀測設備,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這些行星的冰山一角,推測出一些重要的信息。即便如此,我們也還是無法確定它們的宜居性和孕育生命的可能。最近,一些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角度,或許有助於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表示:我們有現成的星球可以研究,那就是地球。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將地球當作是一顆系外行星來研究,發現它的特徵,或許可以成為研究系外行星的重要參考。
  • 十年時間尋找4000顆系外行星的旅程!追逐外星的生命適居帶!
    在過去的十年裡,人類所探索的已知系外行星的數量已經接近4000顆,而一旦下一代望遠鏡投入使用,預計還會發現更多的系外行星,美國宇航局和其他航天機構對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寄予厚望。由於有如此多的系外行星需要研究,研究目標已經慢慢地從發現的過程轉向了分析,進而追逐外星的生命適居帶!
  • 新發現兩個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
    因為在年復一年中,科學界都在提升其尋找、觀測那些有可能被發現是行星的天體的能力,克卜勒以及系外行星凌星巡天衛星(TESS)等任務所收集到的數據也將繼續在各項探索中為我們創造更大的收益。這些發現使得kepler-1649c成為被發現以來在潛在宜居性方面最有希望的系外行星之一。然而,存在一個警告:它是環繞一顆紅矮星運行。紅矮星因發射大而危險的耀斑而著名,這些耀斑使得在任何行星上很難存在生命。
  • 射電探測:系外行星搜尋利器
    脈衝星是恆星演化到晚期形成的緻密中子星,其周圍存在的行星,經歷了超新星爆炸的核燃燒洗禮,今天還時刻承受著脈衝星帶來的巨大高能粒子和電磁輻射。在這種大粒塵埃上,不太可能存在生命。因此從發現外星生命的意義上講,這類行星並沒有成為人類探索系外行星的熱門方向。
  • 模擬系外行星的條件培養細菌或真菌,提示地球外可能存在生命
    這顆行星也恰好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內,那是液態水可以存在於行星表面的可愛空間樣本。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果沒有計算機算法對所有被拒絕的克卜勒數據進行系統的目視檢查,這顆類地系外行星可能永遠不會被發現。 再過一秒鐘,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個新發現的世界,克卜勒 -1649c 接收了我們在地球上獲得的大約75% 的星光,它的平衡溫度大約是234開爾文(- 39攝氏度,-38華氏度) 。
  • 宇宙中的生命可能取決於四個關鍵因素
    目前,我們知道大約有4000顆系外行星圍繞所有類型的恆星運行,還有3000顆疑似系外行星正在等待確認。系外行星爆炸的發現歸功於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克卜勒望遠鏡對恆星進行了放大,來觀測是否有行星在它們的宜居帶內運行,而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則觀測了天空中20萬顆最亮的恆星。.
  • 為何說惡劣的太空天氣可能會限制附近系外行星的生命?
    毗鄰星可能對其行星採取過分猛烈的行動,無法容納外星生命。地球通常會承受來自我們太陽的高電荷氣,有時甚至會激發出一種不斷變化的色彩,稱為極光。但是,其他太陽系中類似的暴力爆發是否會使遙遠的世界變得生活荒涼?今年早些時候,天文學家證實,有兩個類似地球的行星繞著淡淡的紅色矮矮人毗鄰星旋轉,這是距我們太陽4.2光年的距離最接近的恆星。
  • 新發現的「超地球」系外行星提供了有關外星世界大氣的線索
    科學家們認為主恆星Gliese 887是靠近太陽用來研究的最佳恆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系外行星是否有大氣層,是否有生命等等,因為它是如此明亮而又安靜,因此可以避免因恆星活動而對行星造成的影響,讓研究更輕鬆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