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學家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乙烯和乙醇方面取得突破
CO2活化和可控C-C偶聯合成兩個或多個碳原子(C2+)化合物(如乙烯和乙醇)是化學領域極具挑戰性的科學難題。相對熱催化,電催化經過不同的C-C偶聯機理實現CO2的還原偶聯,能更好地調控C-C偶聯過程。因此,創製高效催化劑,實現高電流密度、高C2+選擇性、高穩定性的「三高」性能,是推進電催化還原CO2走向實際應用的關鍵。
-
廉價電催化水分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催化效率大幅提高
作為一種重要的可持續新能源技術,開發高效、廉價的水分解電催化劑受到廣泛關注。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2-02 今日/總瀏覽:
-
中國科大在可見光催化脫羧偶聯反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來,光催化反應在合成化學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一系列光催化反應體系被發現,並成功應用於各種複雜化合物的合成中,展現出突出的合成價值和應用潛力。雖然這種光能利用方式已廣泛應用於光伏器件中,但以催化還原催化循環的機制應用於合成領域仍是未被提出過的新概念。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堯和尚睿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發展生物質來源的有機羧酸脫羧轉化領域的研究。
-
北大在常溫常壓水相電催化合成氨領域獲得突破
中化新網訊 北京大學3月6日發布消息稱,該校張亞文/嚴純華課題組與合作者在常溫常壓水相電催化合成氨領域獲得突破。 目前,工業上廣泛採用的Haber-Bosch方法通過高溫高壓等苛刻條件來促使高純氫氣和氮氣在鐵基催化劑表面進行反應生成氨,其能量和氫氣都來自於化石燃料(如甲烷等),表現出高能耗、高化石燃料消耗和高二氧化碳排放等缺點。
-
我國科學家在低溫合成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網大連9月1日電 近日,大連化物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陳萍研究員、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組創新性的提出了「雙活性中心」催化劑設計策略,並由此開發出了一系列過渡金屬與氫化鋰組成的複合催化劑體系,實現了氨的低溫催化合成。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自然-化學》期刊上。
-
張學禮:合成生物學促進微生物細胞工廠構建
生物製造的核心技術是構建高效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將生物質原材料轉化為各種終端產品。然而,自然微生物能生產的化學品種類很少,遠不能滿足生產能源、化工、材料和藥物領域各種化學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自然微生物即使能生產某些化學品,其產量也很低,不具備經濟可行性。如何拓展微生物細胞生產化學品的種類和如何提高細胞的生產效率是限制細胞工廠產業化的兩個關鍵技術問題。
-
新辦法使微生物「發電熱情」倍增
智創新 本文作者:孫玉松 趙習鈞 只要改造一下細胞的結構,就可讓電能細胞微生物「發電熱情」高漲,效率倍增,吞噬更多垃圾並將其變廢為寶?日前,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宋浩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由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的Cathie Martin研究員及趙清博士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解析中國傳統藥用植物黃芩中天然產物合成途徑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個黃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
砥礪前行,國內合成生物學的攀登之路
隨著國內科研實力逐漸的展露鋒芒,如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浙江工業大學鄭裕國院士團隊,在假糖、酮糖類化合物生物合成、手性生物催化等領域重要成果的取得,我國合成生物學也開始慢慢走進全球的視野並被真正的認可。2006年合成生物技術的研究被列入國家863計劃,2012年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與華大基因據此與美國聯合推動真核生物酵母人工基因組合成(Sc2.0)國際合作計劃,截至目前我國科學家已人工合成16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中的4條,佔據國際已完成總數量6條的66.7%,這使得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不僅證明我國在該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人工合成的突破性技術和碩果
-
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微生物的變化非常快,你稍做改動,大自然就會以完全嘲笑人類理解能力的方式,變化出更多可能。」 他認為,科學家一定要有堅定的倫理操守。「堅決不能做致病生物的改造,因為你不知道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所以我們拿釀酒酵母這種可食用的微生物做改造,目的是找到阻止其變異、惡化的解決辦法。」
-
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策略
我國及國際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現狀歷史上,我國在光合作用基礎研究上曾經作出重大貢獻。早在 20 世紀 60—70 年代,我國集中開展了光合作用光能磷酸化的機理研究,提出在 ATP 合成過程中需要有高能態存在,支持了 ATP 合成過程中的電化學勢梯度學說;同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殷宏章等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認識到冠層光合作用效率對產量有重大貢獻,並系統開展其定量研究。
-
合成生物學領域前沿技術
本文主要介紹合成生物學領域近五年國際上的新理論、新原理、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新技術,為科技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提供決策諮詢,也為研究與開發人員提供綜合的參考信息。合成生物學的核心思想是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借鑑工程學思想和現代生物學技術方法來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元件、網絡和體系,最終人工重構新型的生命體。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limonene and its derivatives
-
東華大學楊建平、羅維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突破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羅維研究員團隊在CO2電催化還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設計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Heterogeneous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
-
極端微生物:將生物學帶入新領域-光明日報-光明網
美國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正在試圖通過基因工程可「創造」出適應極端環境的微生物。我國科學家也在研究極端微生物,他們認為,極端微生物的生命策略和適應環境的多樣性或許早已解決了科學家今天仍在尋找答案的那些問題。
-
合成生物學領域又一應用突破,「一兮生物」生物合成母乳低聚糖HMO
作為生物科學領域的新興技術,合成生物學的相關應用備受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關注,這一領域也成長出了Ginkgo Bioworks、Zymergen、Biosyntia 等獨角獸,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事,也帶動了國內該領域的投資熱度,藍晶微生物、一兮生物、泓迅科技等公司都受到資本關注。
-
合成生物學領域又一應用突破,「一兮生物」生物合成母乳低聚糖HMO
作為生物科學領域的新興技術,合成生物學的相關應用備受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關注,這一領域也成長出了Ginkgo Bioworks、Zymergen、Biosyntia 等獨角獸,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事,也帶動了國內該領域的投資熱度,藍晶微生物、一兮生物、泓迅科技等公司都受到資本關注。 現階段,這些公司也紛紛迎來了關鍵技術的突破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