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應該是在秦始皇統一文字時,這些常用的獨體文,關聯的合體字很多,統一起來影響了很多各自所關聯的合體字,就都保留下來了。只是這些獨體文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相同的事物的特性,雖然讀音和字形不同,但最終指示的事物是相同的。鳥和隹都是指鳥;它和巴都是指蛇。
鳥(擬音niǎo)是個獨體文,是有鳥的側面象形衍化而來。繁體鳥簡化後,鳥有五筆完成。撇點「 」是撇的變形表示鳥的喙 huì向內用力啄食;橫折彎鉤「 」表示鳥的頭是圓形對稱;點「丶」指示鳥的眼睛;合體筆畫(豎折折內彎勾)「 」表示鳥的翅膀形狀和功能,豎折折「 」表示鳥的翅膀是弧形,內彎勾「 」向內向下振翅飛行;一橫繁體原來是四點「 」指示鳥的每個爪有四個腳爪,簡化後一橫表示側面看是鳥的腿。讀音是模擬多數鳥的叫聲。鳥是椎動物的一綱,溫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一般能飛。如鳥類、候鳥、益鳥、鳥語花香、鳥篆(鳥形的篆書)、鳥卜(用鳥預卜年歲的吉兇)、鳥恨(鳥聲含恨)、鳥跡(鳥的足跡)、鳥耘(群鳥耘田)、鳥徑(僅容飛鳥通行的小徑)、鳥歌(鳥聲如歌聲,故稱鳥鳴為鳥歌)、鳥舉(鳥飛,比喻行動快速)、鳥竄(形容奔竄快速如鳥飛)、鳥盡弓藏(說鳥打完了把弓藏起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過河拆橋)、鳥瞰(意思是從高處往下看,近義詞為俯瞰、俯視,反義詞是仰望、仰視)、鳥語花香(意思是鳥唱著歌兒,花飄著清香;形容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多指春光明媚)。
隹(追zhuī)是由鳥的象形衍化而來的字,既不像《說文解字》中長尾短尾之分,也不是鳴叫的差別,只是進一步來說明鳥類的某些特徵罷了;就像由「目」造「眼」、由「自」造「鼻」樣。只有從隹的筆畫釋義,才可清楚隹楷化後的意義,「」這種鳥類象人類樣雙腿站立;點「丶」指示鳥的鋒利的喙(擬聲huì 鳥獸的嘴),四橫「亖」表示鳥爪有四個鋒利爪肢,一豎「丨」表示四爪肢同時獵取食物。借「追」聲表示鳥有追隨飛行或追逐獵食的特性。隹的本意就是具有能雙足站立,喙和四隻爪獵食的鳥。隹主要作偏旁部首,依據鳥的特性,創造了很多帶有「隹」的字。參照鳥能高飛可引申為高,如崔、售;參照鳥的喙的尖銳可引申為尖形,如椎、錐;參照鳥的獵食迅速靈活可引申為迅猛,如騅、難、僱;參照鳥(鴛鴦)的交配的專一性引申獨有,如唯、惟等。
它(擬音tā)是蛇的初文。它是由宅或穴的省形「宀」和匕組合而成的字。「宀」指示宅或洞穴;匕(bi)是各獨體文,「乚」指蛇靠身體尾巴扭動臥地伏地而行,「丿」指示蛇向內用力,如蛇的吞食,纏繞勒殺動物。也可引申為「匕首」,取蛇頭似匕首作參照,這裡指示蛇,蛇襲擊動物類似匕首刺人。由於蛇不會自己掏洞,總是搶佔其他動物的洞穴,或寄生在破房子內,又叫「宅蟲」。讀音模擬蛇的尾巴在爬行過程中拍打東西的「嗒嗒」聲。它作為偏旁部首組成的多數與蛇有關,如砣、坨、鉈、咜、駝、鴕、陀、佗、沱、跎等。它的本義為蛇,後加歸類符號「蟲」來特指蛇,就把它指示所有動物或人以外的所有事物,歸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之一。如,它罪(別的罪名)、它腸(它心,二心)、它人(別人)、它年(以後的某年或某一時期)、它名(另外的名)、它所(其他地方);虛指,如幹它一場、吃它一頓。
巴(擬音)巴是獨體文,應用筆畫釋義。是由「口」、「丨」、「乚」組合而成。「口」指是蛇嘴,張口之形;「丨」指示張嘴伸出的舌頭;「乚」指示蛇身的形狀和爬行狀態;筆畫總體會意為蛇張嘴吐舌爬行撲食的動態畫面。讀音來自尾巴拍擊石頭的「吧吧」聲音,南方山區多蛇,讀音來自南音,如巴山(蛇多)蜀水;北方的蛇多在土窩或土屋內,造「它」字指蛇,尾巴擺動聽到的是「嗒嗒」聲。巴的本義就是蛇。1.依據蛇張嘴撲食引申為盼望、期望,如巴望、巴不得早點放學;2.依據蛇吞食動物前,先纏繞勒死動物作參照可引申粘貼,附在別的物體上的東西,如飯巴鍋了、鍋巴;靠近、挨著,如前不巴村,後不巴店;3.詞尾,讀輕聲,如尾巴、嘴巴、啞巴。古國名,在今重慶全境、四川東部、湖北西部、貴州北部、湖南西北部一帶。4.姓。
巴國,轄境在今重慶全境、貴州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等地,國都在今重慶渝中區,後被秦國所滅,設巴郡,採取羈縻政策,保留王室地位。
杭州灣象鳥,長江象蛇,蛇為江北水物。江北到上海的人被稱為鄉巴佬。由於江北地區相對貧困,因此上海人口中的「巴」含有蔑視。
解字參考《中華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