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碼》第七講 從「八畫」說漢字:橫的意義和用法

2021-01-15 嚴師說字

各位觀眾,大家好!

橫有三種寫法:長橫、短橫、斜橫。長橫如一、十、旦、不;短橫如三、日、合、本等;斜橫如七、蟲等。先講一橫的意義和用法。

一、一橫的意義和用法

1、表示陽數(或天)如一、日、西等。

一(擬聲)甲骨文以一畫表示從無到有的數目。楷書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以「一橫破天」表示盤古提起巨斧一下子劈開混沌(渾天說指「宇宙蛋」)。讀音是模擬劈物的聲音。

日(擬聲)甲骨文畫圓形中間加一點,指天上最大的發光體為日(太陽)。楷書取消了圓形符號,用方代替,內加一橫是受易學影響代表陽數(男根),表示日為陽之精,萬物生長靠太陽。讀音模擬「陽覆陰」的發聲,今有好多地區罵人之語「日他娘」。

西(夕)西上的一橫表示天幕;下面的方框表示鳥巢,加兩豎表示兩隻鳥兒依巢而息。借「夕」聲表示夕陽西下兩隻鳥兒歸巢臥息。以之表示太陽下落的方位為西方。

2.表示地或地面,多在下面。如旦、丕、立等。

旦(丹)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旦表示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借「丹」聲表示日出時,太陽顏色如丹,即赤色或紅色。

丕(旁鄙切)下面的一橫為地,丕表示地大不顯。讀音是「旁鄙」的切音,旁指廣大,鄙指低下,表示人能力大而不顯,不張揚。「大而不顯」是古人崇尚的道德人格,故「丕」多做人名,如三國上的曹丕,還有第十二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陳丕顯,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

3.表示橫向東西,如十、直等

十(拾)甲骨文用橫表示一,用豎表示一十。楷書中橫指東西,豎指南北,交叉是中央。以「東西南北中包括在其中」表示「十」是天地間之至數,完滿足備,如十全十美。借「拾」聲表示合手為十,一手五指,雙手相合為十。

直(止)甲骨文是目上加一條直線,是指泥瓦匠或木工吊線,表示正視、直視。楷書直上面的「十」指示方位,橫平豎直;下面的一橫表示地平面。中間是目,指示用眼睛上下正視。借「止」聲表示垂線停止不動為直(演示建築吊垂線)。引申為不彎曲、公正合理,如正直、是非曲直、理直氣壯等。是建築行業造的字。

德(得)德的初文為惪,是直和心組合會意,表示心地正直為德。借「得」聲表示有德才有所得,外得於人,內得於己。異體作「 」,是直變形,把目橫寫,後加歸類符號「彳」繁化為「德」,表示德者不僅心地正直,而且要行為規範。漢字是發展的,與時俱進的。漢字不僅有簡化的過程,也有繁化的過程。字義也有不斷衍義的過程。「得」也是有繁化的過程,得的初文也沒有這個「彳」旁,從得的甲骨文看是手持寶貝的貝,到楷體變為「 」貝變為旦,旦是日出地平線表示天明、天亮,得表示獲取財物,取之有道,光明正大。貪汙受賄、偷偷摸摸的得到的不叫得,最終還要失去,還要收到懲罰。後加歸類符號「彳」繁化為「得」。表示走正道,行正路,光明正大的合法收穫才叫得。得是擬聲字,是模擬收穫物品的讚美之聲。

二、兩橫的意義和用法

1.表示數字二或陰,如二、土、目、首、自等

二(日至切) 甲骨文用兩橫表示計數符號。楷書受易學思想影響,一表示天,陽數;二表示地,陰數。所以「二」是「一」的偶數。讀音是「日至」二字的切音,表示陽之精(太陽)至地生萬物。

土(吐)甲骨文畫一生於地面的石筍,表示土由石風化而成。楷書土中「二」表示坤地;一豎上出表示植物從地下長出來。借「吐」聲示地能吐生萬物。

目(默)甲骨文畫人的眼睛。楷書中目的外框表示人的眼眶;內加兩橫表示眼睛有兩隻。不寫稱橫目而寫成豎目,表示不可橫向看待人與事物,要縱向看,即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與世界。古音借「默」聲表示目無聲,一看就知道,默然而內識。後音變為「mu」.

自(指的音變)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楷化後,外框是鼻子的圓弧形,中間的兩橫指示鼻子有兩孔;上面的一點指示人用手指鼻子表示自我。後來加「畀」繁化為鼻,專門表示鼻子,自從中解放出來表示自身、自己。借「指」聲指鼻子表示自我,後音變為自。

首(手)甲骨文畫人頭之形。楷書上面的倒八點「丷」是分的意思,表示眼睛和耳朵是分左右;下面的一長橫表示人的臉面,下面的自,是指鼻子,或鼻子的省形;首較全面地顯示了人頭上的器官。借「手」聲表示「首」與「手」相同。首指揮手,首為君,手為臣,手聽命於首。幹事要手腦結合。

2.表示易學中陰陽中的「陰」,如元、無、月等

元和無前面已講過,這裡我們僅說下這個「月」字。

月(約)甲金篆是月亮的弦月之形。楷化後外框沒有閉合,因月有盈虧,寫成半封閉形,內加「二」指示陰數,月為陰之精;日無盈虧,寫成封閉形,內加「一」,指示陽數,表示日為陽之精,萬物生長靠太陽。日月每三十天相會,借約會的「約」來表聲。(演示月亮運行的畫面)日、月三十日相會謂之合朔。合朔後,月又先日而行,至十五,日月相望,謂之月望。上弦月象產生於朔望之間的每月的初八、初九,下弦月象產生於望朔之間點哦每月的二十二、二十三。

3.表示天地,一般分在字的上下。如五、亙、巫等

五(舞)甲骨文是一種持中而舞的繞線工具(展示繞線工具)。以繞線「五個交點」表示數目「五」。借「舞」聲表示持中而舞。楷書也是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上下兩橫表示天地,斜豎表示男根,橫折表示女陰,以「男女性交生子」作隱喻,表示天地陰陽二性交合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指事物的五種基本屬性與功能:金表徵決斷,木表徵創造,水錶徵變化,火表徵協調,土表徵決定。

亙(旋、更的音變)初文「亙」上下兩橫表示天、地,中間兩弧相交表示日月運行的輪迴,「亙」表示太陽與月亮在天地之間運行,表示空間的廣大和時間的久遠。借「旋」聲表示天體日月的旋轉;借「更(同聲近韻)」聲表示時空的交替。

巫(舞)巫的甲骨文像人兩手牽二畜(二馬),表示有禁咒野獸魔力的人。楷化後,上下兩橫表示天地;一豎表示上下通,通天地;中間的「從」是讓人們相信、順從。字形會意為通天地之事、能驅鬼神、讓人順從的人。借「舞」聲表示巫師在驅鬼神的舞蹈動作。張牙舞爪嚇鬼神。(展示巫師驅鬼的鏡頭)

4.表示上或下。表示上的有天、幹、示,表示下的有士。

天(透限切)上面兩橫「二」是古文上,和人會意,說明天在人的上面,頂天立地。天(tian)的讀音是透(tou)和限(xian)的切音,說明天是透明和無限的。

幹(擬聲)上面的一短橫,下面一長橫,是古文中的「上」,豎「丨」表示垂直,會意為樹和竹垂直向上長的主支為幹。聲音模擬樹枝主幹斷裂之聲。由於樹的主幹正、直、結實,故可以做武器、旗杆、丈量的工具(通「乾」)。

示(是)上面的「二」也是古文「上」,指上天、祖宗,下面的「小」表示「晚輩」,在祭祖的牌位上,長輩在上,小輩在下,指的是廟宇中展示的族譜。後作偏旁「礻」,表示與祭祖,敬神有關的字。借「是」聲,表示祭祖、敬神的目的是為了後人明辨是非,一心向善。

士(事)是幹的反形。下面這兩橫是古文「下」,豎「丨」指通上下,能將上面安排的任務,直接傳達到下面,按上級指示辦事。形成了幹部與戰士的關係。

三、三橫的意義和用法

1.表示天、地、人—三才,如三、王、生等

三(蘇甘切)甲骨文畫三橫表示數字三,後受易學思想影響,三橫表示天地人三才。上面一橫為天,下面一橫為地,中間一橫最短為人。古音來歷不明,《廣韻》後說是蘇甘二字的切音,蘇指生息,天地生人也;甘,從口含一(舌),天地如口舌包含人類也。

王(往)甲骨文畫斧鉞(月)(鉞為刀刃是半圓形的兵器)形,表示操有殺罰之權者為王。篆文和楷書受易學影響,變形為「王」,三橫表示天地人,一豎貫通,表示通天地人者為王,得天時、地利、人和者為王。借「往」聲表示王者得民心,天下歸往。

2.表示多,如生、豐、彗等

生(升)生的甲骨文象生長茂盛的植物之形。楷書是以筆畫構件會意表形。是土和屮(che草剛長出來)的組合,屮變形為十;丿表示旁出,指植物生長的過程中根系向土中延伸,枝葉向陽、向上、向外延伸。借「升」聲植物生長過程是從土中向上升高延伸。

豐(風)(展示豐的繁 )是「生」的變形,表示上下通達。指示草木根深葉茂。借「風」聲表示根深葉茂有風採。繁體豐,下面的豆是一種器皿,上面像盛滿物之形,以之表示充盈,借「豐」聲表示器皿中所盛的豆物多、滿。後合流用豐替代豐,二字為一字,表示草豐茂,豆豐滿。

彗(穢)下面的「彐(及)」,是手抓東西。上面的兩個豐。指示眾草相併,很多草困在一塊,表示我們常用的掃帚(皺),整體會意就是手持掃帚清楚汙穢的過程。借「穢」聲表示掃除汙穢。彗星又叫掃帚星。古人認為彗星是邪氣象徵,是天下大亂的徵兆。

三橫表示天地人,世間萬物莫大於天地人,因此漢字沒有四橫連排的字。出現的四橫連排的字就是合體字,如圭、封、佳,是兩個「土」字的合體;還有如拜、隹(追)。

拜是雙手合在一起,手至地,頭叩手跪拜,一手多一橫,這一橫表示地。

隹(追zhuī)是由鳥的象形衍化而來的字,既不像《說文解字》中長尾短尾之分,也不是鳴叫的差別,只是進一步來說明鳥類的某些特徵罷了;就像由「目」造「眼」、由「自」造「鼻」樣。只有從隹的筆畫釋義,才可清楚隹楷化後的意義,「亻」這種鳥類象人類樣雙腿站立;點「丶」指示鳥的鋒利的喙(擬聲huì 鳥獸的嘴),四橫「亖」表示鳥爪有四個鋒利爪肢

,一豎「丨」表示四爪肢同時獵取食物。借「追」聲表示鳥有追隨飛行或追逐獵食的特性。 隹的本意就是具有能雙足站立,喙和四隻爪獵食的鳥。隹主要作偏旁部首,依據鳥的特性,創造了很多帶有「隹」的字。參照鳥能高飛可引申為高,如崔、售;參照鳥的喙的尖銳可引申為尖形,如椎、錐;參照鳥的獵食迅速靈活可引申為迅猛,如騅、難、僱;參照鳥(鴛鴦)的交配的專一性引申獨有,如唯、惟等。

有關橫的筆畫就講到這裡,下講我們接著分析第三種基本筆畫「豎」 。謝謝大家觀看!

相關焦點

  • 漢字筆順 你寫對了嗎:專家詳解漢字筆順規則意義何在
    網絡熱傳的「國家規定的漢字筆順規則」中,「忄」先寫點和點,最後寫豎;「匕」先寫撇,後寫豎彎鉤;「萬」先寫橫,再寫橫折鉤,後寫撇;「母」字的最後三筆是點、橫、點;「火」先寫上面兩筆,即點和撇,再寫人字……「難道小時候老師教錯了嗎?」不少網友問。還有人質疑:「字寫對了不就行了?筆順次序有這麼重要嗎?」更有人提出:「語言文字的發展不應該是約定俗成嗎?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漢字的重心究竟在什麼地方?啟功的說法對不對?
    以歐陽詢的「青」字為例,上部的豎畫偏右失去平衡,但下部「月」字內部的兩個小短橫寫到右邊豎上了。這樣,上面偏左,下面偏右,整個字的重心就平衡了。所以,練書法把握字的重心非常重要。那麼漢字的重心究竟在什麼地方呢?一些人認為字的重心就在一個字的中線上,主張漢字以中線為中心,寫字時要把握中線,把重心寫在中線上,使中線兩側的筆畫,在變化中保持均衡、對稱。
  • 漢字設計的基本結構規律
    文/崔武 投稿 漢字的結構如同建築一樣,同樣有均衡、對稱、和諧、節奏的變化,也像平面構成中點、線、面的組合,存在著力的呼應和對比。漢字只有按照一定的規律和視覺心理構成完美的整體時,才能產生優美和諧及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字體。
  • 研究漢字應該知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秦始皇統一文字前,古文字的種類繁多,表達的意義還只是以圖畫形式出現。漢字隸變楷化後,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原來的圖畫方式,變為筆畫形式,意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漢字研究的方向不要只朝古文字(甲骨文)一個目標去挖掘。漢字八畫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元素,是研究漢字的基礎,離開漢字筆畫去研究漢字,就像無源之水,空中樓閣,不可能詮釋漢字的最基本的本義。
  • 神話漢字:「七」字的起源及與「漆」、「柒」的前世今生
    戰國文字橫畫略為右下彎,篆文直筆略作彎曲,以示與九十之「十」有所分別。隸書承篆文而直筆右彎,楷書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指事。也有說柒是漆的異體寫法。然而,阿域告訴大家的是,關於漢字中用大寫數字,是中國特有的數字書寫方式,利用與數字同音的漢字取代數字,以防止數目被塗改。據考證,大寫數字最早是由武則天發明,後經朱元璋改進完善。順便說下代表零的符號字「〇「,也是中國人發明的。 大寫數字的使用始於明朝。
  • 《漢字知識》:簡體字當道,是漢字文化在倒退嗎?
    不久前,網上有一個關於「是否贊成恢復繁體字」的熱議話題,先不論可行性有多少,我只想先給大家描繪兩個場景:有數據表明,繁體字平均每字十九畫,簡化後平均十一畫,兩者之間相差了八畫,乍一看似乎不會覺得還好,並不礙事,但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小時候剛學寫名字時,如果你的名字是三個字
  •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四體二用」給你答案
    六書·四體二用六書的基礎建立在小篆上,是戰國到漢代及後世人們對漢字結構和使用歸納出的系統理論,有了六書理論之後,人們再造新字,都會以此為依據,因此可以說六書對漢字的發展和演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許慎·《說文解字敘》清朝語言學家講「六書」歸納為「四體二用」,四體就是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基本上所有漢字都必然符合這四種結構方式,六書中另外兩種特殊情況,轉注和假借,其本身不是漢字的結構方式,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有時候會因其特殊性,產生了新的用法,這就是「二用」。
  • 有趣的漢字之書畫同源和漢字符號記錄
    有趣的漢字,書畫同源和符號記錄。漢字是怎麼來的?傳說很多。最流行是倉頡造字的傳說。說的是古代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叫倉頡,他有四隻眼睛,看東西非常清楚。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有時圓有時彎,低頭看見地上鳥獸的腳印各式各樣,從中得到啟發,創造了漢字。這個行動驚動了天地鬼神。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從這個意義上看,漢字繁難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需要用客觀、理性、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語言的難和易問題。安徽宣城寧國市西津小學老師展示「和」字的甲骨文寫法。因此,如果要說哪種文字可以代表文字的自然演化過程和進化規律,漢字當之無愧。並非只有外國人才持有「漢字落後論」的論調。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反思中國積貧積弱、國運衰微的根源時,有人深感「國勢積弱由於教育落後,教育落後由於漢字繁難」,把批判的靶子直指方塊漢字。
  • 學習語文的終南捷徑,掌握150個漢字字源,漢字學習不再難!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能通讀紅樓夢,每個字都能認識,也就意味著孩子認識了4462個漢字,並且同時學習了由這4462個漢字構成的大量的詞語,別的不說,但就這一點,意義就是非凡的,因為新課標裡要求初中生要掌握3500個漢字,一本紅樓夢裡的漢字,就遠遠超過這個要求了。當然,僅僅認識漢字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讀準字音、寫對字形、理解字義。
  • 漢字和英語的較量:漢字具有精準、自由和智能化優勢!
    最近發了幾篇討論漢字的文章,很多人說漢字多義字太多,不精確,容易產生歧義。其實一個字有多重意思,本身就是「漢字」的優勢所在,「漢字」的多義並不影響漢字的精確性!今天就繼續拿英語試刀,用英語的亡魂展現漢字的「精準」!
  • 你還敢說自己會寫漢字麼?
    大家開玩笑說,感覺回到了小學生時代。  接著大家輪番在一張白紙上按自己書寫習慣,一筆一筆寫「再」字。測試結果,30位測試者中只有11位記者(3女8男)的筆畫順序寫對了,19位記者(12女7男)的寫法都是錯誤的。  「再」字一共是六畫,前面三畫大家都正確,從第四畫開始,大家的寫法有的是橫豎橫,有的是橫橫豎。
  • 伏羲氏的「八卦圖」,其實是漢字的鼻祖
    如圖畫說:因為遠古時期還沒有文字,甚至是沒有完備的語言,但是當時的人們指物為畫,把自己眼睛看到的東西記錄下來。所以即便經歷千年,"日月不變,牛羊帶尾",後來這類字成為中國漢字詞彙所特有的一部分,意思千年不變,在現代漢語裡被稱為"基本詞彙"。
  • 聚焦教學|這些有關漢字教學的秘笈請收好!
    「非洲學生樂感很強,結合學生們的興趣,我在教授漢字的時候,加入了音樂元素,讓學生在歌詞中學習漢字。」馮思雨說。 此外,她還使用了漢字+書法、漢字+五子棋等方式豐富教學,讓學生通過藝術和遊戲感知漢字、理解漢字。 而對於美國的小學生,國際中文教師吳文嫻和趙晉在教授漢字時採用了另一種教學方法。
  • 漢字中的文化,雅趣說「日」
    夏日時節,烈日炎炎,今日我們就來說一說與夏季關係密切的漢字——「爭議主要集中在對其內部或作一點、或作一短橫的筆畫的解釋上。有的文字學家認為,這一筆並不具有實質含義,而僅作為區別於其他字形的符號;以許慎為代表的文字學家則認為,這一筆表現的是太陽的光,即所謂「太陽之精」。 甚至還有人對這一簡單的筆畫作出了大膽的推斷。這個推斷涉及到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和天文學觀測。《淮南子·精神訓》有「日中有踆烏」的說法。
  • 幼兒漢字及數字書寫規範,幼師和家長收藏嘍!
    都說字如其人,寫得一手好字,將會讓我們終身受用。為了寫好字,孩子就必須從小練起。對於練字這項基礎功,家長可不能忽視。今天玲姐就給大家講講在田字格裡寫數字和漢字的標準格式,趕緊讓孩子學習起來吧!漢字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傳承和長足的發展,必須從娃娃抓起。因此,應從幼兒園大班開始,以及各中小學都應正規的開設漢字書寫課,加強漢字文化與漢字書寫的普及教育。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老子曾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表達了萬事萬物都有其根源,根據規律,不斷演化。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
  • 聽外國人講漢字的故事(組圖)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自師從漢學大師高本漢學習漢語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帶著她一步步探索漢字背後的故事。而對於我們這些每天都在使用漢字的中國人,對於漢字背後的故事又知道多少呢?也許是因為天天使用,我們失去了對漢字之美的感受力,也遲鈍於考究其歷史文化淵源。今日由一位外國人引領我們審視一筆一畫的故事,感知祖先的生活經驗,不能不說有一種慚愧和感動。
  • 漫談漢字、漢語、信仰
    但是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漢字逐漸發展成表意文字。表意字是指根據描述對象內容的意義所創造的字,從畫圖和實物記事慢慢發展,逐漸的把更多的意義融入文字當中。根據考古的發現,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出現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徵,可能是漢字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