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眾,大家好!
橫有三種寫法:長橫、短橫、斜橫。長橫如一、十、旦、不;短橫如三、日、合、本等;斜橫如七、蟲等。先講一橫的意義和用法。
一、一橫的意義和用法
1、表示陽數(或天)如一、日、西等。
一(擬聲)甲骨文以一畫表示從無到有的數目。楷書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以「一橫破天」表示盤古提起巨斧一下子劈開混沌(渾天說指「宇宙蛋」)。讀音是模擬劈物的聲音。
日(擬聲)甲骨文畫圓形中間加一點,指天上最大的發光體為日(太陽)。楷書取消了圓形符號,用方代替,內加一橫是受易學影響代表陽數(男根),表示日為陽之精,萬物生長靠太陽。讀音模擬「陽覆陰」的發聲,今有好多地區罵人之語「日他娘」。
西(夕)西上的一橫表示天幕;下面的方框表示鳥巢,加兩豎表示兩隻鳥兒依巢而息。借「夕」聲表示夕陽西下兩隻鳥兒歸巢臥息。以之表示太陽下落的方位為西方。
2.表示地或地面,多在下面。如旦、丕、立等。
旦(丹)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旦表示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借「丹」聲表示日出時,太陽顏色如丹,即赤色或紅色。
丕(旁鄙切)下面的一橫為地,丕表示地大不顯。讀音是「旁鄙」的切音,旁指廣大,鄙指低下,表示人能力大而不顯,不張揚。「大而不顯」是古人崇尚的道德人格,故「丕」多做人名,如三國上的曹丕,還有第十二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陳丕顯,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
3.表示橫向東西,如十、直等
十(拾)甲骨文用橫表示一,用豎表示一十。楷書中橫指東西,豎指南北,交叉是中央。以「東西南北中包括在其中」表示「十」是天地間之至數,完滿足備,如十全十美。借「拾」聲表示合手為十,一手五指,雙手相合為十。
直(止)甲骨文是目上加一條直線,是指泥瓦匠或木工吊線,表示正視、直視。楷書直上面的「十」指示方位,橫平豎直;下面的一橫表示地平面。中間是目,指示用眼睛上下正視。借「止」聲表示垂線停止不動為直(演示建築吊垂線)。引申為不彎曲、公正合理,如正直、是非曲直、理直氣壯等。是建築行業造的字。
德(得)德的初文為惪,是直和心組合會意,表示心地正直為德。借「得」聲表示有德才有所得,外得於人,內得於己。異體作「 」,是直變形,把目橫寫,後加歸類符號「彳」繁化為「德」,表示德者不僅心地正直,而且要行為規範。漢字是發展的,與時俱進的。漢字不僅有簡化的過程,也有繁化的過程。字義也有不斷衍義的過程。「得」也是有繁化的過程,得的初文也沒有這個「彳」旁,從得的甲骨文看是手持寶貝的貝,到楷體變為「 」貝變為旦,旦是日出地平線表示天明、天亮,得表示獲取財物,取之有道,光明正大。貪汙受賄、偷偷摸摸的得到的不叫得,最終還要失去,還要收到懲罰。後加歸類符號「彳」繁化為「得」。表示走正道,行正路,光明正大的合法收穫才叫得。得是擬聲字,是模擬收穫物品的讚美之聲。
二、兩橫的意義和用法
1.表示數字二或陰,如二、土、目、首、自等
二(日至切) 甲骨文用兩橫表示計數符號。楷書受易學思想影響,一表示天,陽數;二表示地,陰數。所以「二」是「一」的偶數。讀音是「日至」二字的切音,表示陽之精(太陽)至地生萬物。
土(吐)甲骨文畫一生於地面的石筍,表示土由石風化而成。楷書土中「二」表示坤地;一豎上出表示植物從地下長出來。借「吐」聲示地能吐生萬物。
目(默)甲骨文畫人的眼睛。楷書中目的外框表示人的眼眶;內加兩橫表示眼睛有兩隻。不寫稱橫目而寫成豎目,表示不可橫向看待人與事物,要縱向看,即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與世界。古音借「默」聲表示目無聲,一看就知道,默然而內識。後音變為「mu」.
自(指的音變)自的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楷化後,外框是鼻子的圓弧形,中間的兩橫指示鼻子有兩孔;上面的一點指示人用手指鼻子表示自我。後來加「畀」繁化為鼻,專門表示鼻子,自從中解放出來表示自身、自己。借「指」聲指鼻子表示自我,後音變為自。
首(手)甲骨文畫人頭之形。楷書上面的倒八點「丷」是分的意思,表示眼睛和耳朵是分左右;下面的一長橫表示人的臉面,下面的自,是指鼻子,或鼻子的省形;首較全面地顯示了人頭上的器官。借「手」聲表示「首」與「手」相同。首指揮手,首為君,手為臣,手聽命於首。幹事要手腦結合。
2.表示易學中陰陽中的「陰」,如元、無、月等
元和無前面已講過,這裡我們僅說下這個「月」字。
月(約)甲金篆是月亮的弦月之形。楷化後外框沒有閉合,因月有盈虧,寫成半封閉形,內加「二」指示陰數,月為陰之精;日無盈虧,寫成封閉形,內加「一」,指示陽數,表示日為陽之精,萬物生長靠太陽。日月每三十天相會,借約會的「約」來表聲。(演示月亮運行的畫面)日、月三十日相會謂之合朔。合朔後,月又先日而行,至十五,日月相望,謂之月望。上弦月象產生於朔望之間的每月的初八、初九,下弦月象產生於望朔之間點哦每月的二十二、二十三。
3.表示天地,一般分在字的上下。如五、亙、巫等
五(舞)甲骨文是一種持中而舞的繞線工具(展示繞線工具)。以繞線「五個交點」表示數目「五」。借「舞」聲表示持中而舞。楷書也是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上下兩橫表示天地,斜豎表示男根,橫折表示女陰,以「男女性交生子」作隱喻,表示天地陰陽二性交合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指事物的五種基本屬性與功能:金表徵決斷,木表徵創造,水錶徵變化,火表徵協調,土表徵決定。
亙(旋、更的音變)初文「亙」上下兩橫表示天、地,中間兩弧相交表示日月運行的輪迴,「亙」表示太陽與月亮在天地之間運行,表示空間的廣大和時間的久遠。借「旋」聲表示天體日月的旋轉;借「更(同聲近韻)」聲表示時空的交替。
巫(舞)巫的甲骨文像人兩手牽二畜(二馬),表示有禁咒野獸魔力的人。楷化後,上下兩橫表示天地;一豎表示上下通,通天地;中間的「從」是讓人們相信、順從。字形會意為通天地之事、能驅鬼神、讓人順從的人。借「舞」聲表示巫師在驅鬼神的舞蹈動作。張牙舞爪嚇鬼神。(展示巫師驅鬼的鏡頭)
4.表示上或下。表示上的有天、幹、示,表示下的有士。
天(透限切)上面兩橫「二」是古文上,和人會意,說明天在人的上面,頂天立地。天(tian)的讀音是透(tou)和限(xian)的切音,說明天是透明和無限的。
幹(擬聲)上面的一短橫,下面一長橫,是古文中的「上」,豎「丨」表示垂直,會意為樹和竹垂直向上長的主支為幹。聲音模擬樹枝主幹斷裂之聲。由於樹的主幹正、直、結實,故可以做武器、旗杆、丈量的工具(通「乾」)。
示(是)上面的「二」也是古文「上」,指上天、祖宗,下面的「小」表示「晚輩」,在祭祖的牌位上,長輩在上,小輩在下,指的是廟宇中展示的族譜。後作偏旁「礻」,表示與祭祖,敬神有關的字。借「是」聲,表示祭祖、敬神的目的是為了後人明辨是非,一心向善。
士(事)是幹的反形。下面這兩橫是古文「下」,豎「丨」指通上下,能將上面安排的任務,直接傳達到下面,按上級指示辦事。形成了幹部與戰士的關係。
三、三橫的意義和用法
1.表示天、地、人—三才,如三、王、生等
三(蘇甘切)甲骨文畫三橫表示數字三,後受易學思想影響,三橫表示天地人三才。上面一橫為天,下面一橫為地,中間一橫最短為人。古音來歷不明,《廣韻》後說是蘇甘二字的切音,蘇指生息,天地生人也;甘,從口含一(舌),天地如口舌包含人類也。
王(往)甲骨文畫斧鉞(月)(鉞為刀刃是半圓形的兵器)形,表示操有殺罰之權者為王。篆文和楷書受易學影響,變形為「王」,三橫表示天地人,一豎貫通,表示通天地人者為王,得天時、地利、人和者為王。借「往」聲表示王者得民心,天下歸往。
2.表示多,如生、豐、彗等
生(升)生的甲骨文象生長茂盛的植物之形。楷書是以筆畫構件會意表形。是土和屮(che草剛長出來)的組合,屮變形為十;丿表示旁出,指植物生長的過程中根系向土中延伸,枝葉向陽、向上、向外延伸。借「升」聲植物生長過程是從土中向上升高延伸。
豐(風)(展示豐的繁 )是「生」的變形,表示上下通達。指示草木根深葉茂。借「風」聲表示根深葉茂有風採。繁體豐,下面的豆是一種器皿,上面像盛滿物之形,以之表示充盈,借「豐」聲表示器皿中所盛的豆物多、滿。後合流用豐替代豐,二字為一字,表示草豐茂,豆豐滿。
彗(穢)下面的「彐(及)」,是手抓東西。上面的兩個豐。指示眾草相併,很多草困在一塊,表示我們常用的掃帚(皺),整體會意就是手持掃帚清楚汙穢的過程。借「穢」聲表示掃除汙穢。彗星又叫掃帚星。古人認為彗星是邪氣象徵,是天下大亂的徵兆。
三橫表示天地人,世間萬物莫大於天地人,因此漢字沒有四橫連排的字。出現的四橫連排的字就是合體字,如圭、封、佳,是兩個「土」字的合體;還有如拜、隹(追)。
拜是雙手合在一起,手至地,頭叩手跪拜,一手多一橫,這一橫表示地。
隹(追zhuī)是由鳥的象形衍化而來的字,既不像《說文解字》中長尾短尾之分,也不是鳴叫的差別,只是進一步來說明鳥類的某些特徵罷了;就像由「目」造「眼」、由「自」造「鼻」樣。只有從隹的筆畫釋義,才可清楚隹楷化後的意義,「亻」這種鳥類象人類樣雙腿站立;點「丶」指示鳥的鋒利的喙(擬聲huì 鳥獸的嘴),四橫「亖」表示鳥爪有四個鋒利爪肢
,一豎「丨」表示四爪肢同時獵取食物。借「追」聲表示鳥有追隨飛行或追逐獵食的特性。 隹的本意就是具有能雙足站立,喙和四隻爪獵食的鳥。隹主要作偏旁部首,依據鳥的特性,創造了很多帶有「隹」的字。參照鳥能高飛可引申為高,如崔、售;參照鳥的喙的尖銳可引申為尖形,如椎、錐;參照鳥的獵食迅速靈活可引申為迅猛,如騅、難、僱;參照鳥(鴛鴦)的交配的專一性引申獨有,如唯、惟等。
有關橫的筆畫就講到這裡,下講我們接著分析第三種基本筆畫「豎」 。謝謝大家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