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佳經常在書店聽到有家長拿著繪本這樣說:「這根本沒幾個字啊,怎麼還這麼貴……」
好像書的價格是由文字量決定的。
那無字的圖畫書是不是要免費贈送了?……
其實,繪本作為「親子閱讀」的讀物,對兒童來說,圖畫比文字更重要。
因為繪本是用圖畫來跟孩子溝通的,而繪本中的文字是給父母看的。
許多人對「讀圖」這件事是有偏見的,包括很多教育大V甚至知名作家。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就曾提到過,「好的閱讀讀字,壞的閱讀讀圖」。
對此羽佳有不同的意見。
我認為閱讀是不分好壞的。當然,讀物的內容是分好壞的。
但這好壞之分並不是圖片和文字的區分,因為文字書也有不少「壞」的,而以圖片為主的書(包括圖畫書、連環畫、漫畫等)也有很多非常「好」的。
我們判斷讀物的好壞,應該以藝術價值,思想內涵等方法面來評判,而不是簡單地以圖片和文字來區分。
曹文軒老師也在公開場合表達過對兒童繪本的某種擔憂,擔心文字被圖畫壓制。
這一點羽佳也不太認同,我覺得曹老師多慮了。
好繪本是一部「整體的作品」,不管文字量多少,文字和圖片一定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不存在誰壓制誰。
有的書文字雖少卻不可或缺,有的書雖然沒有文字,卻是以非常棒的文本為基礎創作的。
當然,圖畫書「以圖片敘事」的特點決定了,圖畫是很重要的,但我們其實不用擔心。
因為閱讀圖畫書,並不會損失對文字的感受力,反而能給今後閱讀文字書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什麼這麼多人對「讀圖」有偏見,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過去從來沒有做過這方面的訓練。
但讀圖能力在今天又非常重要。它是所有語言閱讀能力的基礎。
有人曾做過實驗,同樣一幅圖,給兩個同樣都是8歲的孩子看,讓他們用語言描述圖中的故事。
有的孩子能夠準確說出圖中的故事,還能說出笑料在哪;而有的孩子連人物關係都搞不清楚。
家長們不妨讓自己的孩子來試試。
沒有讀圖的能力,可能連電影都看不明白。
電影《一代宗師》中,梁朝偉飾演的葉問,與章子怡飾演的宮二,有一段比較含蓄的感情。
後來宮二倒是對葉問坦白過「我心裡有過你」。
可是葉問對宮二似乎更克制,他做了貂皮大衣,卻沒有去東北,最後只留下一個扣子。
可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導演在電影中還藏了一個沒有說出來的秘密,就看你有沒有發現。
在電影快結束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畫面:
圖中的身影,不就是葉問嗎?
原來,葉問不但心裡有過,還真的去過,他曾經,就站在宮二飄雪的窗外。
只是這個秘密他對誰也沒說過。
這就是讀圖的能力,如果沒注意到這幅畫面,對整部電影的理解可能就不會很深。
讀繪本也是這樣,如果不認真看圖就翻過去了,會損失很多信息,甚至對故事的理解可能完全相反。
羽佳再舉一個成人繪本的例子。
幾米的成名作《向左走向右走》,講的是城市裡的一男一女,一個總是向左走,一個總是向右走。
有一天他們相遇了,兩個孤獨的年輕人終於找到了喜歡的對象,但卻又一次錯過了。
最後他們有沒有相遇?你從文字是看不出來的,因為結局是作者用無字的圖片含蓄地告訴我們的。
羽佳當年在學校裡還跟同學爭論過,那個同學就說他們沒有相遇,但你看下面這幅圖:
這一頁是無字的,你看畫面中的兩個人,你覺得他們相遇了嗎?
這張圖片這樣看可能比較好理解,但是把書拿在手中的時候,中間是裝訂線,沒有讀圖習慣的讀者也可能理解為這是兩幅圖,但其實這是跨頁的一幅圖。
畫面中的兩個人,目光是看到了對方的。
如果這還不夠,下一頁無字的圖畫也暗示了他們最後的相遇。
最後還有一幅圖,羽佳找不到了,一個房間裡,有兩把傘立在牆邊,還是在暗示他們在一起了。
這是個「註定相遇」的故事,結局是很暖的。
《向左走向右走》並不是無字繪本,只是最後幾頁用了無字的表現形式,如果沒有讀懂圖,就看不懂這個故事。
對於好繪本來說,不管有字還是無字,讀圖都很重要。
圖片中可能包含重要的情節,可能藏著彩蛋,可能在表現書中人物的性格,可能有很多很多細節。
一旦你發現了圖中的秘密,就會非常驚喜,體會到閱讀的快樂。
認真讀圖,鍛鍊的是觀察力,理解力,有意識地讓孩子講出圖片中的故事,還能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而培養讀圖能力的黃金期,就是幼兒早期閱讀的時期,2-8歲這個階段。
羽佳說了這么半天,其實都是在說給家長聽,千萬不要覺得圖畫書無用,讓孩子失去了培養讀圖能力的良機。
而孩子是不需要你告訴他們「讀圖很重要」的,因為他們天生會讀圖。
給孩子講《14隻老鼠》,你可能分不清誰是誰,但孩子就是能認出來誰是誰。
繪本《晚安,月亮》中的圖畫,全都圍繞著一個大房間,看起來都差不多,但孩子卻能因為細節的變化看得津津有味。
孩子在不斷說「晚安」的過程中,這個房間和房間裡的一切仿佛都擁有了生命。
有些繪本的圖片看似簡單,卻在邀請孩子一起來玩遊戲。
繪本《點點點》的強互動性堪比ipad,是讓孩子愛上書的不二之選。
《母雞蘿絲去散步》是圖文反差的經典。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讀者擁有上帝的全知視角,但書中的母雞對危險一無所知,而文字中沒有出現過的狐狸,在圖畫中頻頻「悲劇」,因此「笑果」十足。
《這不是我的帽子》也擁有全知視角,小魚並不知道大魚一直在他身後跟隨著,安靜的圖畫,卻一直給人緊張的氛圍。
《山姆和大衛去挖洞》的文字裡沒有提到的狗狗,卻是故事裡唯一洞察一切的「人」。
山姆和大衛總是完美地錯過寶藏,而狗狗每次的目光都望向寶藏。
這簡直就是我們和孩子閱讀時狀態的翻版,我們執著於閱讀文字的內容,就像山姆和大衛執著於挖洞,而孩子就像狗狗一樣,善於發現圖畫中的關鍵信息……
閱讀對他們來說,比我們獲得的要更多。
除了細節,圖畫也能給我們提供更多對故事的理解。繪本《外公》中有些圖畫,現實與想像,用了不同的顏色。
下面這幅,左邊的黑白線條畫是想像中的世界,外公釣上來一條大鯨魚;右邊是佔滿整頁的彩圖,是現實世界,卻也格外美麗。
顏色的區分讓孩子一下子就能分辨出哪個是現實,哪個是想像,但你很難說哪個更美好,因為兩者都很美好。
安東尼·布朗的圖畫,更加需要用心去觀察,因為他的繪本作品中有太多視覺隱喻,比如《朱家故事》中的各種豬造型。
其實很多中國風的圖畫書,也是很值得我們去認真讀圖的。
不同於西方繪畫「近大遠小」的焦點透視法,我們的散點透視法,讓觀者的視線可以隨心地遊走,一副圖畫,仿佛在邀請著讀者一看再看。
---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不太系統,也不是我計劃中的「深度」專欄,只是羽佳一直在看到很多大人對圖畫書有誤解,才有了今天這篇文章,把想說的都說了。
拋開功利性的目的,圖畫是孩子通向幻想世界的大門,也是孩子望見現實世界的一扇窗。
盡情地跟孩子一起閱讀繪本吧,你的孩子不會因此對文字閱讀有障礙,他(她)只會更好地去理解這個世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部分來自繪本實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