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10同樣不能忽視 可引發許多疾病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新聞眼

  以顆粒物治理為突破 重拳出擊大氣治理

  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防治大氣汙染,以霧霾頻發特大城市和區域為重點,以細顆粒物(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治理為突破口,實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實施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公眾對PM2.5關注很高,但PM10的危害也不容忽視,例如最近北京空氣品質監測中,PM10仍為主要汙染物之一。那麼PM10主要來源有哪些?對人體有何種危害,應如何治理?本期應知為您解讀。

  小百科

  什麼是PM10?

  ■概念

  通常把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PM10,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顆粒物的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徑的可進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可吸入顆粒物(PM10)在環境空氣中持續的時間很長,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能見度影響都很大。

  ■來源

  可吸入顆粒物的形成主要有兩個途徑:其一,各種工業過程,如燃煤、冶金、化工、內燃機等直接排放的超細顆粒物;其二,大氣中二次形成的超細顆粒物與氣溶膠等。其中,第一種途徑是可吸入顆粒物的主要形成源,也是可吸入顆粒物汙染控制的重要對象。

  ■危害

  影響能見度:研究表明,光的散射是能見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顆粒物通過光的散射,降低物體與背景之間的對比度,從而降低能見度。另一方面,PM10對光的吸收效應也是能見度降低的原因。例如,煤煙的總消光係數是透明顆粒的3倍,少量的煤煙顆粒就可以導致光強降低很多。

  影響溫度:由於顆粒物的存在,直接阻擋太陽光抵達地球表面,使可見光的光學厚度增大,抵達地面的太陽能通量劇烈下降,從而使地面溫度降低,高空溫度升高。有數據表明,當PM10濃度達到600微克每立方米時,到達地面的紫外線減少42.7%,當達到1000毫克每立方米時,到達地面的紫外線減少60%。

  溫故知新

  PM10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可吸入顆粒物被人吸入後,會累積在呼吸系統中,引發許多疾病。

  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直徑相當於人類頭髮1/10大小,被吸入人體後會進入支氣管,幹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

  治理措施有哪些?

  一是嚴格控制燃煤汙染排放,加強清潔能源利用。開展「禁煤」環保專項行動,逐步擴大「禁煤區」範圍,加大企業監管力度,淘汰燃煤鍋爐等汙染源。改善城市能源消費結構,加大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推廣力度,逐步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重。

  二是嚴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從源頭控制工業汙染源。對於在「禁煤區」內新建、改建和擴建使用煤、重油等高汙染燃料的鍋爐等設施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同時加強建設項目「三同時」與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確保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覆要求。

  三是繼續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整治工作。嚴格執行老舊機動車淘汰制度,除正常淘汰達到使用年限的車外,加速淘汰黃標車等高排放車輛,對達到報廢標準的黃標車等高排放車輛,應予以強制淘汰。加快車用燃料清潔化進程,大力推廣使用液化天然氣環保型公共運輸車輛。

  四是加大對建築施工過程揚塵控制力度。加強對城市揚塵的控制,市區道路採取溼式清掃方式,在春秋季充分進行灑水降塵,嚴控建築施工及建築材料運輸環節揚塵汙染。建築工地實施封閉與覆蓋,硬化工地道路,採用溼式作業方式,對運輸車輛進行清洗和覆蓋。加大城市綠化和美化工作資金投入,優選並推廣本地綠化樹種和草種,實施裸露地面的軟硬覆蓋,提高水面面積比率,進一步降低揚塵造成的影響。

  五是進一步完善大氣顆粒物汙染監測體系,對顆粒物進行深入的源頭解析研究。由於大氣顆粒物的汙染來源複雜,因此,應進一步完善監測體系,以提供更為全面、詳實的研究數據。特別是要通過汙染源解析,找到從源頭防治大氣顆粒物汙染的辦法。

  健康貼士

  公眾如何防護?

  室內可吸入顆粒物主要來源於廚房,比如做飯炒菜所用燃料的不完全燃燒及油煙等。此外,建築材料中常用來作保溫材料的石棉,由於長期老化磨損等原因,可釋放出一定量的可吸入顆粒物,引發呼吸道的疾病。而飼養寵物的家庭也要注意了,動物或禽類的皮毛等微粒擴散到室內,也會影響人體的健康。

  要減少顆粒物對人體的危害,從自身出發,要有意識做到以下幾點:

  提高個人的環境意識,多參加植樹造林活動等;

  外出的時候佩戴口罩。可以隔離傳染性病菌和空氣中大顆粒灰塵進入呼吸道,保證身體健康;

  駕車的朋友,提倡低碳出行,多使用公共運輸;

  日常生活中,儘量少用煤作為燃料。現在用電比使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煤氣等燃料相對便宜,改用微波爐、電飯煲等做飯可減少廚房的空氣汙染;

  在室內,要經常保持清潔衛生,吸菸者不要在室內吸菸,適當養些綠色花草以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新;

  喜歡晨練的中老年人,應避開早晨6點~8點空氣汙染高峰期,上午9點以後鍛鍊為宜;且不要到公路邊鍛鍊,應選擇綠色植物多、空氣品質好、環境較為安靜的公園內;

  大型商場或公共娛樂場所由於周末、節假日時人員眾多,空氣品質極差,易造成呼吸系統的疾病(冬季為甚),故不宜久留。

相關焦點

  • 心靈上的傷口,消耗元氣、抑制免疫功能,不能忽視
    心靈上的傷口,消耗元氣、抑制免疫功能,不能忽視 2020-10-10 0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唐氏綜合症 孕媽媽不能忽視的疾病
    唐氏綜合症 孕媽媽不能忽視的疾病2009-08-05 12:25:20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期待BB :我是4個月差5天的時候去抽的血驗唐篩,現在說高風險.這到底是什麼?要緊嗎?希望懂這方面的姐妹們幫幫忙,提提建議.我的心現在真的好亂好亂,謝謝!
  • 廣州家庭九成六甲醛超標,可引發多種疾病(圖)
    可引發多種疾病,生態環境博士提醒:一要多通風,二要嚴把家居材料關,三要在室內種植物  本報訊記者劉虹、實習生賀佳報導:中國室內環境監測中心廣州分中心最近對上百戶分散在廣州市各小區的家庭進行調查
  • 植物學家再也不能忽視傑文斯悖論了
    傑文斯悖論已經被反覆證實在許多技術進步中。相反,他們通過緩衝支持產量穩定防治害蟲、雜草和疾病通過對水的協同反應缺陷20,21。這種後天的恢復力是在國外引起了相當大的興趣實驗室也是:小麥品種混合物佔小麥播種面積的12%法國2019年(2017年僅為5%)(http://moulon.inra.fr/optimix/).作為科學家,我們有責任回答社會問題的本質:簡單的問題和複雜的答案。
  • 過敏性紫癜未闡明病因,要與5大疾病區分,併發症檢查也不能忽視
    導語:對於過敏性紫癜這個名詞,或許有人聽過,但是大多數人肯定對這個疾病很陌生。聽過這個病的人多數對該病也不是很了解,那麼,過敏性紫癜究竟是什麼病呢?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該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到目前為止沒有明確的闡明。
  • 不能忽視的卒中康復
    腦幹出血是「腦出血」的一種,佔臨床腦出血病例的10%左右,發病率雖然不高,但腦幹出血起病急,病情兇險,預後較差,是所有腦卒中中病死率最高,預後最差的疾病。腦幹是生命中樞,腦幹出血發病急、進展快, 病情的嚴重程度、預後與出血量和具體出血位置密切相關。
  • 吸血昆蟲引發致命疾病 全球約一千萬人已被感染
    據《中國日報》 一種由吸血昆蟲引發的致命疾病查加斯病正在全球逐漸蔓延,因感染者在患病初期出現與患愛滋病的症狀相似很難被察覺且具有很多年的潛伏期,所以有關專家把它稱為美洲國家面臨的「新型愛滋病」威脅。
  • 血小板低可能會引發這些疾病,威脅生命
    血小板低會引發哪些疾病?血小板減少引起的疾病對我們的生命造成了威脅,所以此病的發病趨勢不容許人們忽視,要提高對血小板減少的警惕性和做好預防措施,這樣血小板減少的發病率才會降低,所以此刻就要讓大家認識到五官出血、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以及內臟出血、便血尿血等都是此病造成的情況,而接下來由著名的血液病專家史淑榮要來告訴大家血小板減少對人們的具體危害表現。
  • 這2種傳染病的危害,同樣別忽視
    生活中有不少疾病都會通過性行為的方式進行傳播,在性交過程中,此時精液,陰道分泌物,血液等都會傳播病毒,導致疾病傳染。因此,對於容易因為性行為傳染的疾病,患病之後就要避免進行性生活或者做好保護措施,這樣才能防止疾病傳播影響健康。
  • 女生熬夜容易引發的女性疾病
    當今社會夜貓子很多,特別是喜歡再床上刷朋友圈、視頻的,不知不覺就刷到半夜,早上要早起上班,這就很容易導致睡眠不足,這不僅僅影響皮膚的狀態,還會讓身體健康受損,導致一系列的女性疾病發生。
  • 研究發現DNA序列重複會引發遺傳性疾病
    近日,來自塔夫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DNA鏈中長的核苷酸重複會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最終會引發遺傳性疾病的發生,比如Freidreich徵和亨廷頓病等,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
  • 專家提醒:挖耳不當會引發多種外耳疾病
    耵聹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的黏稠液體,富含許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胺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耵聹可保護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膚乾裂,發揮抑菌和殺菌的生理功效;還可阻擋灰塵、小飛蟲等進入外耳道,保護鼓膜。    耳內耵聹多少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在人們說話、吃飯、打哈欠時,耵聹會隨下頜運動,藉助耳道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乾燥成痂、自動排出。
  • 維生素按其溶解性可分為兩類,雖不提供熱量,但這一功能不可忽視
    維生素不構成組織細胞,也不提供熱量,它作用是這樣的,不可忽視維生素按照其溶解性可以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E與維生素D,維生素A等等;以及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B等。當人體缺乏維生素時,很容易出現生理功能紊亂、新陳代謝遲緩,甚至導致抵抗力減弱,久而久之可能就會引發各種疾病。
  • 解讀霧霾:一粒微塵可在空中飄蕩十年
    霧與霾兩者不是截然分開,是可相互轉換,條件是水分多少,因此通常將兩者聯合統稱霧霾。如:粒徑>10μm,稱降塵,在空氣中滯留時間短暫,可很快沉降地面。pm10可在空氣中飄浮4-9小時;pm1可在空氣中滯留19-98 天;pm0.4 可在空氣中滯留120-140天;pm0.1可在空氣中滯留5-10年。pm10及以下顆粒物,可長期飄浮於空氣中,故又統稱為飄塵,這類顆粒物不易被鼻毛阻擋,可進入人的呼吸道,因而又稱為可吸入顆粒。
  •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癒的免疫疾病
    青光眼是一種困擾全球近7000萬人的普遍性疾病,可損害視網膜和視神經並導致失明。目前對這種疾病的起源知之甚少。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發現,青光眼實際上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或可通過阻斷自身免疫活動來開發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甲狀腺疾病患者,除了要注意碘的攝入,還有哪些食物不能吃?
    近些年來,患甲狀腺疾病的人數在不斷升高,飲食不當是誘因之一,如果患病後再不注意飲食,只會加重其症狀,對甲狀腺是極其不利的。我們都知道甲狀腺疾病和碘的攝入量有很大的關係,那麼除了要控制碘攝入之外,還需注意哪些食物不能吃?了解哪些食物需避而遠之之前,先帶著大家了解一下碘和甲狀腺疾病的關係,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聯繫。
  • 一忽視變成「癌症患者」:出現5種症狀,可能已經到「中晚期」
    這是因為癌細胞形成癌腫之後,癌腫本身就會壓迫周圍組織和神經系統,同時癌細胞又會破壞器官功能,轉移到器官、骨骼等部位,繼而引發疼痛、放射性疼痛。到了終末期階段後,甚至可消瘦十幾公斤、瘦到皮包骨的地步;3、腹水:腹水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疾病引發的體徵之一,其指的就是患者腹腔內堆積了過量的游離液體,只要腹腔內液體超過了200ml就可被稱為腹水。從理論上來看,只要是內臟器官發生癌變侵犯到腹膜、淋巴之後,就可造成腹水症狀出現。
  • 這幾個疾病或是誘發因素,早發現早檢查!
    對於現代上班族們來說,每日的工作狀態就是久坐、久站,長時間對腿部進行壓迫,可影響到下肢的血液循環,從而引發小腿腫脹、麻木等症狀,只有在適當活動後才能緩解。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對腿「腫」都並不重視。殊不知,經常出現的腿腫,可不單單是肢體壓迫如此簡單,還有可能是內臟器官出現了病變,特別是以下四個部位和疾病,千萬不要忽視:1、甲狀腺疾病甲狀腺是位於人體頸部的內分泌,它的外形看起來就如同蝴蝶一般,其主要功能就是負責合成和分泌甲狀腺激素。而甲狀腺激素不僅能促進人體發育、新陳代謝,同時也是提高機體對其他激素敏感性的來源。
  • 免疫系統「倒戈」可引發焦慮!浙大學者找到誘發精神疾病的「新兇手...
    此前,科學界一般主要認為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元兇」在中樞神經系統本身,較少關注生物體的其他組織器官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這對加深神經發育、精神疾病與免疫生理功能之間聯繫的理解,對了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機制並研發新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重慶眼科專家:糖尿病還可引發青光眼!頭疼眼脹不容小覷
    與此同時,糖尿病還會引發另外一種眼部疾病,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青光眼。 愛爾眼科重慶南坪醫院桂君民院長提醒:親愛的糖友們,當你出現視線模糊、視野變窄、頭疼、眼睛脹痛等情況時,千萬不要忽視,有可能是青光眼正在偷偷接近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