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真空零點能」和「霍金輻射」讓黑洞蒸發的原因

2020-12-03 李論科學

就在今年4月10號的21點,我們這一代人有幸目睹了黑洞的真容,當時滿心期待,不過那畢竟是人類第一張關於宇宙未知天體的照片,當時並沒有被真震撼到,反而是加入了惡搞黑洞照片的行列,唯一感到震驚的是,我們人類的理論科學對黑洞的描述和預測是符合基本情況的,所以我也相信在往後的科學發展中人類一定能獲得更加清晰的黑洞影像。就像1994年和2018年冥王星照片的對比:

這是一個很真實的例子

黑洞會永恆嗎

已知黑洞的大小範圍從太陽質量的幾十倍(如天鵝座X-1)到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甚至數百億倍)。我們的銀河系中心就有一個大約太陽質量的400萬倍的超級黑洞。

對於一顆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原子的量子特性可以讓它抵抗重力,在死亡時會形成一顆紅矮星,對於一顆質量是我們太陽質量7~12倍的恆星衰亡時核心將融合成一個巨大緻密的中子團,形成中子星。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2-15倍,在其核心燃料耗盡時,恆星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坍塌,形成一顆較小的黑洞。

現在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黑洞,黑洞強大的引力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這說明黑洞可以只進不出啊,從這個意義上說黑洞沒有任何損耗,那麼黑洞能不能永恆存在?如果不能,那它們又是如何蒸發的呢?

我們今天就了解下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和霍金輻射,是怎樣讓黑洞蒸發的?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力學的基礎,其「詭異」之處在於,它告訴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你無法準確的測量測量一個系統的能量:存在固有的能量和時間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存在時間很短的粒子(如希格斯玻色子或頂夸克)其質量具有內在的不確定性,系統的質量或能量的測量不可能在瞬間完成。而且最重要的是完全真空的空間本身也具有非零的能量,也就是真空量子能。

量子力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真空量子能可視化的方法。下圖

上圖中粒子-反粒子對遵守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出現或消失!有了這幅圖,我們就可以看下真空中的正反粒子對是怎樣讓黑洞衰變的!

我們都知道黑洞無論大小都有一個視界面。在事件視界內,任何形式的能量都會被困在黑洞裡,包括任何粒子-反粒子對,任何形式的輻射都無法逃脫。然而,在事件視界的另一邊,能量要麼留在外部,要麼落入黑洞。如果粒子-反粒子對在事件視界處形成,我們可以想像大多數時候,它們會在外面正常湮滅,但偶爾會出現意外情況,其中一個粒子或反粒子會不小心掉入黑洞裡,而另一個則留在外面!看下圖:

通過上圖我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到,真空中的正反粒子對大部分會在外邊湮滅,只有一小部分粒子會被孤立出來,這是一個既神奇又完整的結果,為什麼說不完整呢?因為這裡會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粒子的「能量成本」問題,也就是說,通過能量守恆,我們知道能量是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的。即使是量子的不確定性也只允許在極短極短的時間內「欺騙」宇宙的能量守恆定律;但最終還是要湮滅歸還宇宙的!第二,這種機制產生的黑洞輻射溫度可以通過下面公式計算出來,黑洞溫度唯一依賴的是黑洞的質量。(看公式,溫度和質量成反比)霍金輻射公式。可以自行查閱實際上,要產生最輕的粒子/反粒子對需要幾十億度的高溫,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的溫度會低於1微開爾文,而且質量越大的黑洞輻射溫度更低。換句話說,黑洞周圍能量根本就不存在,無法製造出這些粒子中的任何一個。

那麼到底是什麼落入了黑洞,又發生了什麼?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真空中產生的粒子並不是真實的粒子,而是正在被創造出來的虛粒子。上文中展示的「粒子-反粒子對」是一個非相對論性的可視化圖像,它更好地表現了我們宇宙的基本量子場論。相對於「真實的粒子-反粒子對」,真空中產生的粒子是從未實際存在過的虛粒子。但只要最終狀態與能量守恆定律相一致,它們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存在。

考慮到這一點,那麼黑洞視界外發生了什麼?

真空一直在製造這些虛粒子-反粒子對,在某些情況下,粒子掉入黑洞,反粒子留在外面,在某些情況下,反粒子掉入黑洞,粒子留在外面。如果有兩個正反虛粒子對發生以上的情況,就可以從黑洞中得到真實的能量輻射。

在事件視界外,假如有兩個粒子-反粒子對:對1,反粒子落入,粒子逃逸;對2,粒子落入,反粒子逃逸。從對1逃逸的粒子和從對2逃逸的反粒子相互作用,會產生兩個光子(光子是能量存在的形式),它們可以以霍金輻射的形式逃逸,具有真實的正能量。

但這種能量不是免費的!它是從哪裡來的?由於掉入黑洞的一個粒子對發生湮滅,讓真空損失了能量,能量不會憑空消失,所以留在外部逃逸的粒子會帶走黑洞的質量,所以我們最終得到了逃逸的輻射和質量降低的黑洞。

違反直覺的是,在質量較低的黑洞周圍能量損失的速度更快,因為小黑洞的視界周圍的空間曲率實際上更強。會有更多的虛粒子對被拆散。

一個質量相當於太陽的黑洞要蒸發大約需要10^67年,而宇宙中最大的黑洞要蒸發大約需要10^100年。這比宇宙目前的年齡都要長得多,但黑洞並不是永恆的。它在量子力學和霍金輻射的作用下會慢慢蒸發!

相關焦點

  • 黑洞是如何蒸發的?霍金在《時間簡史》中向我們撒了一個謊
    在史蒂芬·霍金的科學生涯中,最偉大的思想就是改變了我們對黑洞的認知。「霍金輻射」證明了黑洞會蒸發,也證明了黑洞並非漆黑一片。1974年,在黑洞熵概念的啟發下,霍金將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相結合,發現了黑洞會蒸發的秘密。
  • 「黑洞」贏了,霍金的戰友們捧回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格茲(Andrea Ghez)摘得此項榮譽,羅傑·彭羅斯「獨享」一半的獎金。他們的科研成果都與「宇宙最黑暗的秘密」——黑洞相關。從 2015-2019 年,獲獎的領域分別是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從「規律」來看,大多數人認為今年獎項「又雙叒」頒給天體物理學有些意外。
  • 中國「天眼」:發現神秘信號
    英國物理學大師霍金(Stephen Hawking)雖然過世,但他對科學做出很多重要貢獻,包含「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對關於黑洞會發放輻射的理論性預測,此外他也堅信「外星人真的存在」我國近日宣布,「捕捉到了距離地球約30億光年的神秘信號」。
  • 黑洞與引力坍縮之前的物質種類沒有關係,也跟物體的形狀沒有關係
    「X射線雙星 」是由一顆輻射X射線的緻密天體和一顆普通的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其中緻密天體可能是黑洞、「中子星」或者是「白矮星」,當這個緻密天體為黑洞的時候,就稱之為「黑洞X射線雙星」。最終黑洞只需要質量、角動量、電荷,這三個參量完全確定它的時空結構,這個結論稱為「黑洞無毛定理」,也就是說除了 質量、角動量、電荷這三個毛之外,靜態黑洞其它毛髮全都消失,這個定理是由〔惠勒〕最先提出來的,經過〔霍金〕等人證明的,這個定理的意義就是告訴人們黑洞與引力坍縮之前的物質種類沒有關係,也跟物體的形狀沒有關係,引力坍縮丟失了幾乎全部的信息,任何有關黑洞形成之前的大量複雜的信息
  • 黑洞蒸發的現象真實的存在,而霍金卻解釋不了當中的原因
    黑洞是宇宙中最奇特和神秘的天體 , 是超強引力源 , 時空的扭曲者 , 其超強引力使得連宇宙中跑得最快的光都會被它拉住 , 而逃 不出它的「魔掌",它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形成的「洞"。它在不斷地吸 積著周圍的物質 , 質量增加 , 它是空中的 「 強盜" , 光子的 「牢籠" 它貪得無厭 , 永不停息地吞噬著周圍的一切 , 這就是黑洞的經典圖像。
  • 「暗星·物理學」演義
    ,G和C分別是萬有引力常數和真空中的光速,不過他們當時還不知道C也是一個常數,更不知道光速是自然界最高的極限速度,他們認為光速和一般質點的速度一樣,在外力下會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而變化,他們認為如果這個公式的條件被滿足,這顆恆星的光就會被自身的引力拉回去,成為外界看不見的「暗星」。
  • 人體也能防輻射?科學家破解水熊蟲「關鍵基因」的運作方式
    微觀的緩步動物門(Tardigrades)或「水熊蟲」(water bear),有「史上最強不死生物」之稱,因為它們能夠在各種極端條件下生存。當環境變得艱難時,它們基本上可以變成玻璃好幾個世紀以上,它們可以承受極端的溫度,即使在太空的寒冷真空中也殺死不了它們。
  • 霍金理論系列之三:霍金輻射(黑洞蒸發)
    對於這一點貝肯斯坦雖然不服,但是也無法反駁,因為他自己也覺得黑洞不會產生任何輻射,這樣黑洞的表面溫度就嚴格為0……另一方面,按照廣義相對論,黑洞內是高度有序的,對於一個靜態球對稱黑洞(沒有自轉和沒有在吸食物質的黑洞),它的視界裡應該只有一個無限壓縮的奇點和一個空無一物的真空,這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明顯不符。
  • 霍金骨灰落葬,他的鄰居是達爾文和牛頓
    2018 年 3 月 14 日,霍金離世,享年 76 歲。當時有媒體稱,他只是「飛向了群星」。最近,霍金的骨灰落葬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稱西敏寺)。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將跟達爾文和牛頓作伴長眠。「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在現場致辭。他曾經在 2004 年的電影《霍金傳》中飾演霍金。
  • 「極目」衛星今成功發射冀破解黑洞及中子星演化謎團
    「極目」衛星今成功發射冀破解黑洞及中子星演化謎團11:41 2020/12/10 中時  藍孝威中新社報導
  • 「科學」史蒂芬·威廉·霍金和他的宇宙黑洞
    霍金在21歲時不幸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但是他憑藉超人的毅力對物理學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取得了許多超越前人的重量級研究成果,並多次獲得科學界及政府頒發的頂級榮譽,成為全球知名的偉大的物理學家,當霍金去世時,引發了全球各界的廣泛悼念;霍金作為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認為這些現象未必不能用其他的原因解釋,比如黑洞,比如一些不發光的氣體雲等等。而「暗物質」它們在碰撞相比之下就是玩虛的了,彼此之間竟然不受阻礙地互相穿過,在碰撞的過程中大量不發光的物質,竟然順暢地彼此擦肩而過了,只有那些發光的物質彼此粘在一起並摩擦,從而放慢了腳步,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碰撞過程。星系的結合過程中,「暗物質」和正常物質發生了分離,這也是目前為止「暗物質」存在的最有力的證據。
  • 霍金的黑洞蒸發理論存在描述錯誤
    也許史蒂芬·霍金所發現的最偉大的東西——也是他在物理學家中如此出名的原因——是黑洞不會永遠存在。自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發現霍金輻射以來,科學出版物將其描述為一種現象,其中黑洞由於在事件視界附近自發產生的量子糾纏粒子對而緩慢「蒸發」。 據說其中一個粒子被吸進黑洞,另一個粒子霍金認為逃逸出了黑洞。
  • 宇宙的最終命運——黑洞蒸發引發真空衰變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一個意外發現是,希格斯玻色子比預期的要重一些,這對我們真空的結構產生了影響。希格斯場填補了真空,賦予粒子質量,而這個充滿希格斯粒子的真空被認為是希格斯粒子勢的穩定的最小值。如果希格斯玻色子足夠重,這就是目前的數據所顯示的,那麼在能量低於現在的真空的情況下,勢能會有另一個最小值。
  • 學界| 霍金生前的最後一篇論文發布了:關於黑洞信息悖論
    該論文名為《Black Hole Entropy and Soft Hair》,共同作者是霍金的合作夥伴 Sasha Haco、Malcolm Perry 和 Andrew Strominger,試圖解決理論物理學家們稱之為「信息悖論」的問題,它是於霍金三月去世前幾天完成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得知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以後,迪克是既興奮又沮喪,興奮是因為迪克深知如果其他進一步獨立觀測確認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是正確的話,那麼就進一步證實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從而為「宇宙大爆炸模型」提供了一項具有決定意義性的支持,這將是科學史上極為重要的發現,而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就是這一歷史事件最早的見證人。
  • 「暗物質」只是一種假說,或許它不存在
    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認為這些現象未必不能用其他的原因解釋,比如黑洞,比如一些不發光的氣體雲等等。而「暗物質」它們在碰撞相比之下就是玩虛的了,彼此之間竟然不受阻礙地互相穿過,在碰撞的過程中大量不發光的物質,竟然順暢地彼此擦肩而過了,只有那些發光的物質彼此粘在一起並摩擦,從而放慢了腳步,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碰撞過程。星系的結合過程中,「暗物質」和正常物質發生了分離,這也是目前為止「暗物質」存在的最有力的證據。
  • 「超級高鐵」到底是不是一個「超級騙局」?
    當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高鐵」項目獲得核准,但馬斯克認為這毫無意義:打造全球每英裡(約合 1.61 公裡)造價最高、最慢的高速列車,這是矽谷和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可持續自主供電,管道上方裝有太陽能板。你可以將它簡單理解為「真空管道運輸」,這個膠囊形的車廂,以懸浮的方式在真空管道中滑行。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一周年:我們甚至拍到了黑洞「打噴嚏」會拐彎
    通過此次研究,他們終於得以回溯噴流的起點,那個接近在電磁波譜全波段都發生著劇烈輻射變化的區域 。在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一周年之際,這一研究成果於近日在《天文與天體物理》雜誌正式發表。此次觀測得到黑洞噴流的內部結構事實上,從 2017 年 4 月開始,「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就不間斷地從來自世界各地的觀測數據裡挖掘信息。
  • 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曝光!在這顆星球最美的天文臺凝望星空!
    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