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味中藥:馬兜鈴

2020-12-04 小喬養生堂

馬兜鈴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因其形如馬頸下的響鈴而得名。有「南馬兜鈴」「北馬兜鈴」之分。性微寒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於肺熱咳喘、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

【別名】

馬兜鈴、鬥鈴。

【來源產地】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

前者習稱「北馬兜鈴」,後者習稱「南馬兜鈴」。北馬兜鈴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山西等地。馬兜鈴(南馬兜鈴)主產於浙江、安徽、江蘇、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採收炮製】

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連果柄摘下,曬乾,曬時注意翻動,防止黴變。

【性味】

苦;辛;寒、

【歸經】

肺經。

【性狀性味】

(1)北馬兜鈴呈卵圓形或長卵形,長3~7cm,直徑2~4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稜線12條,由稜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頂端平鈍,中央微凹。基部有細果柄,長2~6cm。果皮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柄也分裂為6條。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較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6室,每室種子多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0mm,寬8~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2)南馬兜鈴與北馬兜鈴相似,但果實較小而稍圓。

均以個大、結實、飽滿、色黃綠、不破裂者為佳。

【功效】

味苦;性微寒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於肺熱咳喘、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蜜馬兜鈴偏於潤肺止咳,多用於肺虛咳嗽。

【化學成分】

1、北馬兜鈴成熟乾燥果實含馬兜鈴酸A、C、D,β-谷甾醇和木蘭花鹼。

2、馬兜鈴果實和種子含有馬兜鈴酸A和季胺生物鹼。

相關焦點

  • 馬兜鈴酸致癌?中藥還能吃嗎?
    僅兩味中藥的配伍應用就有相須、相使、相殺、相畏等7種方案之多,又俗稱「七情」,其中相殺、相畏就是基於中藥的毒性而提出的具有減毒作用的配伍方法,旨在運用一味中藥的偏性制約、防範另一味中藥的偏性或毒性。因此,臨床醫師在使用有毒中藥的複方時,往往可以通過配伍的方法有效降低或控制單味中藥的毒性。比如,90%以上中藥複方中往往配伍有甘草,而甘草即是具有「解毒、緩和藥性」的一味廣譜解毒中藥。
  • 一味中藥出自兩種植物,是祛風溼常用中藥之一,其中一種有毒傷腎
    同一味中藥出自兩種不同的植物,是祛風溼的常用中藥之一,還能夠利水消腫,可這兩種植物出產的中藥其中一種有毒而傷腎,它就是中藥防己。一味中藥防己,出自兩種不同植物[防己出自兩種不同植物]一種是防己科木質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植物根,其藥材稱作粉防己,也稱漢防己;一種是馬兜鈴科纏繞草本植物廣防己的植物根,其藥材稱作廣防己,也稱木防己。
  • 警惕含馬兜鈴酸中藥的安全性問題
    警惕含馬兜鈴酸中藥的安全性問題 2011-12
  • 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我們的中藥是否安全?
    ——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調查  新華社記者 陳聰、鮑曉菁  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近日登上權威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封面。論文稱,在中成藥裡廣泛存在的馬兜鈴酸成分和亞洲人的肝癌相關。與此同時,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藥品名單在坊間流傳。馬兜鈴酸真的會導致肝癌?含馬兜鈴酸的藥是否都不能吃了?我們的傳統中藥又是否安全?記者進行了調查。
  • 馬兜鈴酸致癌?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最近幾天,一個關於「馬兜鈴酸致癌」的話題令醫療圈不淡定了。馬兜鈴酸是什麼?馬兜鈴酸真的致癌嗎?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據港媒報導,2017年10月19日,臺灣長庚醫院的一項研究結果問世了,研究人員在分析了98名肝癌患者基因的基礎上,發現有80%和馬兜鈴酸關係密切: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含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中國人容易患肝癌的罪魁禍首之一
    研究者還指出,馬兜鈴酸很有可能與肝癌存在聯繫。當年8月末,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HRA)在官網發布了一項警告,提醒國民謹慎選用沒有經過英國官方註冊通過的中藥,原因是這些中藥有高含量的有害毒素。1997年,英國就對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藥品進行處方管理,而後完全禁用。
  • 中藥馬兜鈴,一種「毒藥」兩種對待
    上世紀50年代起,一種奇怪腎病在全球流行,其病因被發現與馬兜鈴科中藥有關。在面對不斷湧現的腎病案例時,歐美不僅對腎病患者進行調查和研究,還在發現致病問題後立即出臺法令禁用中藥馬兜鈴。而中國卻從第一例病例始直到2004年才禁用馬兜鈴,同仁堂甚至舉證稱馬兜鈴無害。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還能用嗎?
    最近,國際著名期刊《科學》旗下的《轉化醫學》子刊發表的一篇封面文章,再次將馬兜鈴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同時也引發了業界對含馬兜鈴酸中藥是否致癌的激烈爭論。該文章稱,研究人員通過對全世界共計1400多個肝癌樣本的測序分析,發現中國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印記明顯高於北美和歐洲的樣本,進而得出了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那麼,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究竟還能不能用,如何看待中藥的安全性,迫切需要人們理清問題,走出誤區。何為馬兜鈴酸?危害有多大?
  • 中藥有毒?馬兜鈴酸致癌 官方提醒這些中藥要少吃
    不可否認的是,部分中藥確實存在毒性,如生草烏、硃砂等。而隨著中醫藥的發展,中藥飲片在規模化的種植和炮製中,個別不法商家為了讓中藥飲片賣相更好,在加工過程中非法燻蒸硫磺、灌鉛加重等,導致治病的中藥變成害人的中藥。為了規範中藥飲片的生產和加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日常檢查過程中也多次曝光不合格產品。但這些「不合格」的消息並未給行業帶來恐慌。
  • 馬兜鈴酸:治病良藥還是癌症元兇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聰、鮑曉菁論文稱,在中成藥裡廣泛存在的馬兜鈴酸成分與肝癌有關。  結論一出,隨即引發輿論對中藥安全性的擔憂。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藥品名單在網絡熱傳,個別自媒體稱「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的文章,也在朋友圈刷屏。  那麼,馬兜鈴酸真的會導致肝癌嗎?含馬兜鈴酸的藥是否都不能吃了?我們的傳統中藥又是否安全?
  • 因為馬兜鈴酸,你也聞中藥而色變了嗎?
    · 馬兜鈴酸有腎毒性,慎用含馬兜鈴酸的藥材馬兜鈴酸有明顯的腎毒性,急性中毒可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慢性中毒可導致寡細胞性腎間質纖維化,並增加泌尿系統移行細胞癌的發生率。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會導致人的腎盂癌和輸尿管癌的發生,馬兜鈴酸被列為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WHO-IARC)最高級別的第一類致癌物之中。
  • 中藥含有的馬兜鈴酸致肝癌 含此成分的藥物千萬別再吃!
    中藥含有的馬兜鈴酸致肝癌 含此成分的藥物千萬別再吃!臺灣中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馬兜鈴酸相關的藥材已經禁用多年,中藥材不得驗出含有馬兜鈴酸,也呼籲民眾不要自行購買草藥或服用非醫療院提供的藥品。眾所周知,厚樸作為一味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早已在美國和歐盟被禁用,馬兜鈴酸含量約為每克含0.001%。
  • 闢謠:馬兜鈴酸不是中藥藥材!藥物性肝損傷七成來自西藥!
    闢謠:馬兜鈴酸不是中藥藥材!藥物性肝損傷七成來自西藥! 現在,他們開始用馬兜鈴酸攻擊中草藥,以為這下找到了中醫的死穴。 但是他們搞錯了,馬兜鈴酸根本不是中草藥裡的一味藥。 「西醫粉自媒體」混淆是非,說中國藥物導致的肝損傷三成來自中草藥!
  • 亂服中藥要小心腎衰 含馬兜鈴酸中藥腎毒作用強
    含馬兜鈴酸中藥腎毒作用強  侯凡凡還談到,急性腎損傷的常見原因之一是濫吃藥,包括西藥、中草藥、中成藥的藥物引起的急性腎損傷,這樣的情況在我國發生率很高,人對吃藥太隨意,把吃藥當保健,不在醫生指導下服藥。  亂吃中藥引起的急性腎損傷完全是人為造成,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發生。
  • 食藥監局回應馬兜鈴酸使用情況 哪些中藥中含有馬兜鈴酸?
    有關含馬兜鈴酸藥物需注意的問題,以及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報導中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回答部分內容如下:含馬兜鈴酸的藥材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使用歷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藥性論》中,就有馬兜鈴科藥材的入藥記錄,如馬兜鈴,有「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的功效。
  • 每日一味中藥:火麻仁
    中藥火麻仁是桑科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種仁。中醫認為火麻仁有潤燥滑腸的功效與作用。別名:大麻仁,線麻子(代殼者)。來源產地:為桑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大麻的成熟去殼的種仁。均為栽培。可用一味火麻仁,搗爛煮糊,加冰糖,煮成象芝麻糊一樣服用。也可配其他潤腸作用的藥物,如產後便秘配當歸、柏子仁,妊娠期便秘配瓜蔞仁、杏仁;陰虛者可加玉竹。如胃腸燥熱較甚,腹部脹滿而有便秘,單用火麻仁效力不夠,須配大黃、枳實等,方如麻子仁丸,此方也適用於有痔瘡而患便秘者,但老人和體虛者則不宜用。(2)用於滋陰補血。
  • 吃了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就會得肝癌?權威機構發聲了
    然而最近關於中藥致癌的說法引起了熱議,相關文章提出「中藥中的馬兜鈴酸成分是誘發肝癌的禍首」,難道中藥真的會導致肝癌嗎在早前的研究中其實已經發現馬兜鈴酸帶有一定的腎毒性並具有致癌性; 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就有相關研究發現,某減肥草藥中含有馬兜鈴酸且導致女性出現腎損害的問題; 2003年,報導稱龍膽瀉肝丸中的關木通因為含有馬兜鈴酸而使患者腎臟受損; 200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經將馬兜鈴酸歸類到一類的致癌物範疇
  • 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這些中藥應注意……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當時解釋說,「論文只是推測肝癌與馬兜鈴酸可能有關,並沒有肯定馬兜鈴酸引起肝癌,因為缺乏直接證據。」而直接證據是——如果病人的確吃過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或者在病人體內或肝癌組織中,的確檢測到了馬兜鈴酸相關的成分,如「馬兜鈴酸-DNA加合物」。
  • 每日一味中藥:芫花
    中藥芫花是瑞香科落葉灌木植物芫花的花蕾。中醫認為芫花有瀉水逐飲,祛痰止咳的功效與作用來源產地:為瑞香科落葉灌木植物芫花的花蕾。主產於安徽、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等地。野生與栽培均有。《普濟方》枳殼丸,以本品與枳殼各等份,用醋浸芫花透,將醋再煮枳殼爛,擂芫花末,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數丸,溫白湯送下,治蠱脹,據報導,用治療腹水,用其根皮亦有效,如每日服1.5~2.5g芫花根皮粉,連服4~5天,腹水消除,脾臟縮小,有利尿作用。治療11例療效甚佳(新中醫藥)。
  • 馬兜鈴酸致癌?醫療圈吵起來了……
    由此,研究者得出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整個亞洲的肝癌發生有廣泛相關的結論。  其實,國際上早已普遍全面禁止含馬兜鈴酸藥物,2012年馬兜鈴酸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入Ⅰ類致癌物,(與檳榔同一級別的)。目前我國只禁用了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這三種被認為含馬兜鈴酸較高的藥物,其餘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則被列為處方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