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不是一個詞一個概念。道德是兩個詞兩個概念兩種行為,卻又是一體的。這是講道德之前的一個基本認識,這個認識非常關鍵,搞清楚了,中國文化的大致思路就會清晰,個人生命如何發展就會有了根本方向。
01
道,按照老子的說法,是高於天高於地高於人的,所以,道的所在,就是人的所在。講人,就是講人生,講生活,講人性。不講人的生活,道就沒有意思了。道的最高原則就是自然。從這個終極的地方出發,如果畫一個圓圈,那麼:人~地~天~道~自然~人,這個就很有意思了。人這一輩子,就是兩個字:自然。這是生命哲學。很多人搞得人生哲學無比複雜,其實很單純,不要繞,繞來繞去,浪費口舌。單純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就是人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
我們的問題是不理解這個過程,追求道,道是什麼?沒有明白,結果在道那裡打止,把人攪糊塗了。糊塗不是道,根本就不是。道是自然,道法自然。自然是什麼,秋天葉子黃了,落下來,一場雨,枯萎了,變成泥,這個就是自然。你不要說,我不要變黃。變黃是你的命運,命運很好啊,不要一想到宿命就悲涼。宿命就是走向,河流的走向一樣,你看見了宿命,就會心安理得,就會不慌不忙。
道走到了自然,一是給每個人的生命安排了一種很有美學思想的命運,一是完成了宿命的過程,每個人都平等。自然有兩個特色:變化和安靜。你看,兩個完全不同的內容存於一體,好厲害。一方面是變化,這是自然的性質,一方面是安靜,一切都接受,不做對抗。生命呈現自然的樣子,是健康和幸福的。你不自然,就是扭捏,造作,虛偽。
02
接下來是德。道是終極目標,如何達到,或者達道,就是德。這個德,是德行,德性,這是動態的東西,所以命運很有故事性,就是因為第一你懂得自然的本質是變化,第二你看見了德行是可以一步一步的改變的。修行就是改變,調理。左右都做調理,就會靠近中間,不至於太偏。德是可以修的,有了自然的終極目標,德的過程就很好處理,無非走到自然。自然是什麼?就是真實,本性。到了這裡,你就明白了人地天道自然這五層關係的連接。
所以,道德沒有先後,道德講的是內心的激情,以及對於人事的精進的反應。先懂得道,再來修德以策應人生的進步,或者日新月異,在德行上努力,一步一步走進道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屬於他人,不在遠處,就在於你每日所見的自然裡。自然本來就是自然,沒有什麼炫目的因素,不要再加一個自然在自然身上,你就完全處於當下,活在當下。
所以,我們經常在鄉下聽見一個沒有上過學的老人,講出話來,很有道德。原因就是他天天都在自然中,一切作息時間生活方式思維模式都是自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沒有道德,失去自然,這八個維繫生命健康的字我們都做不到,其他道德就不再講了,講不下去。現在很多人不健康,亞健康,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是不道德。笑,不自然,睡,不自然,吃,不自然,愛,不自然,不生病才奇怪。
03
康德非常厲害,說接近自然就是道德的體現。維根斯坦說,除開自然,不要拿他人的例子作為自己的指南。榮格和尼採都認為生命那些偉大的覺悟都和叢林和自然息息相關。孔夫子到了最後,人生理想只和幾個得意門生分享,就是在春天的小雨裡,在曠野跳舞。天啊,現在幾個老師可以做到啊,想法都沒有,都不自然,結果,人生沒有道德,社會違反道德。
魯迅一句話就戳中人心:放他們到自然中去。所以,講道德,必講自然,講自然,道德才好講,才講得下去。
大學教授坐在書房裡資料室裡電腦前,什麼道德都沒有了。這個地方非常危險。
老子最後以身作則,實踐自己的思想。他消失在遠處起著薄霧的曠野,他就是自然。他似乎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發展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威脅到生命的存在:一旦生命和生活脫離自然,就再無道德可言。
於是,老子和他的思想成為了一個很樸素深邃的寓言。
作者:毛歌 (韶山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