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敬畏自然,感悟生命!班主任談疫情下的生命教育

2020-12-05 張老師教育

窗外的春天如期而至,生命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也給了我們一次特殊的成長經歷。這次疫情對大家來說更是一場人生大課,把疫情當教材,把苦難當課本,從身邊的疫情應對中,追問個人的價值,拷問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01大自然發出警告

2019年年底,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

2020年1月26日中疾控檢測發現: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存在著大量新型冠狀病毒。

中科院研究認為,華南海鮮市場可能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初始來源,有關「病毒到底從哪來」的各種研究正在進行中。很多研究表明,病毒的傳播離不開野生動物,一部分無知無畏的人無視於野生動物的存在,肆意的捕殺、售賣、食用,最終造成了今天這個局面。

大自然已發出警告,人來在野生動物身上犯的錯誤,到頭來,還是會反噬到人類本身,不僅如此,你瞧,人類在大自然的史冊中更是劣跡斑斑:

排放廢氣、汙染大氣、濫砍濫伐加速荒漠化、肆意索取、資源枯竭,過度捕撈打破平衡,人類常常妄想徵服掘取破壞大自然,但是一旦傷害的次數到達了某個臨界點,大自然就將以人類不可承受的方式加以返還。

2020年,全世界新冠疫情爆發、東非蝗災、澳大利亞山火、洪水肆虐,永久凍土層解凍、北極甲烷大爆發。氣候變暖,南極冰雪融化。這些都是慘痛的代價。

02如果大自然會說話,她會說些什麼?

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美麗星球,既是人類的,也是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無論哪一種生命滅絕,對地球都是傷害。一旦生態被人類自己破壞,所有的惡果,最後也將由我們人類自己承擔!

人類短暫的快樂,不應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敬畏、善待每一個生命,應該成為我們最大的善意!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終將回饋在我們自己的身上!

敬畏每一個生命,才能真正與大自然保持和諧的關係。

03敬畏自然,很多人已經行動起來了。

山河無恙,我們方能安好。

保護小動物的志願者和協會在全國、在全世界有很多很多,他們共同守護著動物、植物、江河、大地。

就這樣一個人、一群人、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國家,他們對大自然滿是愛和責任,他們默默地行動著,用自己平凡而又偉大的行動告訴大家——敬畏自然、守護生命。

04出售、購買國家保護動物都是違法的

我們來看看豆豆的故事:一天,豆豆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鄉下的市場買菜,只見市場一角有人在賣貓頭鷹。爸爸說:貓頭鷹,沒吃過,要不嘗嘗吧。媽媽說:不行不行, 你看它鎖在籠子裡這麼可憐,我們買來放生吧。豆豆撓撓頭,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我們來看看律師是怎麼講的?

任何組織和個人禁止違法獵捕野生動物、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六條

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十七條

貓頭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所以出售、購買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都是違法的。

05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買來放生也不行嗎?買來放生並不是最好的方式。放生固然是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它們的生命。但這也並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買賣只會助長那些違法者繼續鋌而走險。

如果你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直擊撥打110舉報,由相關工作人員或組織介入處理。不只是對動物,對大自然的每一個生靈我們都要不要打擾、注意保護(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也不要肆意去捏死小蟲。)、拒絕食用、遇見傷害、獵捕、售賣野生動物的要向有關部門舉報。

敬畏自然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我們人類生命的守護。生命是寶貴的,守住生命,我們才能感受四季的冷暖變換,體驗生活的千姿百態,追求人生幸福的種種可能;生命是有韌性的,經歷了生活的風雨之後,我們會變得更加堅強,更有力量。

結束語

生命之於疫情,宛若一瓢水放進滾燙的油中,在蹂躪下炸出千萬種不同的形態,有的瞬間風乾,有的竭力保持原樣。然而生命不僅僅是一瓢水,那是一個個存於世上的鮮活的人,是一個個因為有了她或他而充滿歡聲笑語的家。

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從對自己生命的的珍惜走向對他人生命的關懷、熱愛生活,在苦難與挫折中懷揣夢想與希望,才能在人生的長河中,探索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精彩!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文綜: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談談對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的理解
    考題:(8分)[感悟生命敬畏生命]: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有人因感染病毒而不幸離世,有人因戰勝病毒而重獲新生,有人因挽放生命而奮不顧身。全國人民為悼念生命而默哀,為守護生命而拼搏中。請結合以上材料, 談談你對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的理解。(8分)分析:其實,這類的文綜題,和閱讀理解是有點雷同的,最關鍵的是要結合題目的含義,再聯繫到思想品德課本中相關的章節來答題。
  •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人類要與自然和平相處,不要亂砍亂伐植物,不要虐待吃食野生動物,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 《嶽野支路》:走進非洲走進犀牛,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犀牛的命運,大自然的生態,人類的責任,當這些內容與主題有機融為一體時,《嶽野支路》也不再單單是紀實類旅行節目這麼簡單,它再次喚醒了人們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犀牛之於我們大多數,可能只在影視作品或者是動物園見過,也因此,當「保護犀牛」的宣傳一次次撲面而來時,我們大多是被動接受。
  • 教育需要對生命的感悟
    教育是什麼?教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對生命的感悟。只有學生真正懂得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們才會理解生活的意義。也唯有如此,教育才有意義,才能稱之為教育。如果千篇一律地進行大同小異的複製,那麼AI產品在未來毋庸置疑將廣泛地代替人而存在。
  • 感恩生命敬畏生命,孩子需要生命教育,《小鳥的葬禮》是本好教材
    因為媽媽那一次帶我很認真地處理蠶寶寶的「後事」,讓我深深地理解了生命,特別是當我看到《小鳥的葬禮》這個繪本後,讓我又回憶起童年那段難忘而又有意義的故事。美國童書作家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和插畫師克裡斯蒂安.魯濱遜聯合創作的圖畫書——《小鳥的葬禮》中,同樣講述了一個關於生命的美好故事。
  • 智庫建議|將抗擊疫情作為「活教材」融入中小學生命教育與價值觀教育
    教育部頒布的《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強調「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3月16日上海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倡導「把健康文化建設融入城市文化建設體系,將生命教育納入幼兒園和中小學教育課程。」為此,在當前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結合疫情開展生命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是開學返校後一堂生動的必修課。
  • 敬畏自然 珍愛生命
    他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思想啟蒙,還是對自然的探索、對新領域的開創,都體現了人類的偉大智慧,這實在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在偉大的自然面前人類又顯得那麼渺小。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類。
  • 敬畏自然 珍愛生命
    人類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之上,享受著陽光雨露,藍天白雲,鳥語花香,四季分明的宜人景色;享受著瓜果蔬菜,五穀雜糧,山珍海味的可口食物;享受著江河湖泊,高山沃土,森林礦藏的豐富資源,在大自然的養育下,人類告別了童稚,告別了蒙昧,走向成熟,走向文明,擁有了空前的智慧,成了地球的「主人」。於是,人類憑藉這點智慧開始向自然進軍,要徵服自然。
  • 生命教育當融入日常生活
    …在傳統印象中,中國人往往會「談死色變」,很少跟下一代談論生死意義的話題。翻看報刊或新聞媒體,總能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消息,生命教育亟待在中學生群體中深入開展。從這種角度看,安徽省生命教育講師團的存在很有意義,其生動直觀的教育方式也值得點讚。應該說,生命教育等名詞近年來逐漸走進大眾視野,社會各界意識到有必要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在其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的種子。而作為父母,要擔負起生命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向孩子傳遞敬畏生命的態度。
  • 重讀《老人與海》,感悟生命、孤獨、人與自然的關係
    當徐福貴生命裡一個個親人逐漸以各種殘忍的方式離他而去,當他僅剩的那點溫暖的東西都被撕扯乾淨之後,徐福貴只剩下了一頭和他作伴的老黃牛。即便生命如此沉重,徐福貴也從來想過要放棄生的意念,生存下去,與命運鬥爭,這樣粗糲的畫面並不柔軟而美好,但這才是生命最真實的體現。一如《老人與海》中的聖地牙哥,即便在一場搏鬥後仍一無所有,但「一個人可以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 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學會尊重生命,讓孩子懂得宅在家的意義
    一、孩子久宅在家無事可做,不如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在網課的教育下,這種特殊的時期,不能讓孩子只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我們要做的事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到現在的情況是怎麼樣,不能模糊的告訴孩子只是肺炎,所以不能出門。
  • 常州:線上+線下 守護生命之水!
    水是生命之源。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更 加深了人們對生命的認識,對自然的敬畏。市第二實驗小學每年都在3月22日期間開展節水主題系列活動,學校還開發了節水教育校本課程《生命之水》,新校區依據綠色建築及海綿城市建設標準,把雨水收集、雨水灌溉這些生態理念融入建築和環境布局中,實實在在地節約了水資源。
  • 成都中學生課堂體驗「死亡」,寫下對生命的感悟
    (戳此連結觀看直播)整個課程長達1個半小時,其中,包括20分鐘的「死亡」體驗,再次面對生命,有人說著對「前世」的後悔,有人感悟對生命的敬畏,還有人感嘆要活著當下,趁活著,去實現自己還未完成的夢。只見學生們靜靜地躺在地板上,將眼睛用眼罩蒙上,慢慢地放慢了呼吸……只剩下舒緩的音樂環繞著整個體育館,「你的身體慢慢的放鬆下來」「你的頭部很沉,很放鬆」「你靜靜地平躺在這裡,一動也不動」「請你想像,你的『一生』,就此結束,回憶『這一生』,你是否還有牽掛,是否有遺憾……」在老師引導下,學生們慢慢進入狀態,體驗著這特殊的儀式。
  • 鄭州107中學「隔空班會」,帶你赴一場生命與信仰的接力
    打敗疫情,中國加油!」這是鄭州市第107中學一名普通學生張寧芸同學在參加了班級主題班會後的深刻感悟。鄭州107中張寧芸同學的主題班會感悟疫情之下,共克時艱。2020年2月17日,鄭州市第107中學本著「生活即教育,疫情即教材」的教育理念,把疫情戰場延伸至課堂,利用網絡技術平臺在全校範圍內開展了一場主題為「加油,每一個中國人」的主題班會課。
  • 嶷山阿雲:尊重死亡,敬畏生命——清明節的感悟
    想著「新冠肺炎」肆虐下的悲情,想著一個樂觀善良有才的學友沉睡了兩年多後埋在了春分的那天,想著幾張熟悉的面孔因意外至今仍深度昏迷的痛楚,想著友人家裡因病而債臺高築,親人飽受折磨的悲涼,內心徒增了許多揪心的疼痛、哀傷和感慨。「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離去的人,離去的記憶,逝去的時光。肉體的生命沒有永遠,不管你是誰,這世間終究將忘記你的存在。
  • 楊麗萍談新作《十面埋伏》:感悟自己生命走入冬天
    原標題:楊麗萍感悟自己生命走入冬天 從描繪風花雪月的民族舞蹈轉入充滿實驗性的舞蹈劇場,回望個人的創作歷程,保養得宜的楊麗萍卻感觸生命的短暫和易逝,「我現在特別像冬天,生命走到了一個冬天的感覺。」 談《十面埋伏》:小彩旗自願加入當群演 與楊麗萍此前編導的舞劇不同的是,《十面埋伏》是一部充滿實驗性的作品,該劇融合了行為、裝置藝術、民樂及傳統戲劇。
  • 北京市特級校長帶你透視疫情熱詞背後的教育意義
    進行自我革新於教師而言,這次「暫停」是停下以往匆忙的常態教學的腳步,來冷靜思索如何正確應對突發事件下以及未來的教育。首先,疫情是一場大考,老師們能否從容應對、正確施教,取決於平時對新理念、新方法的接受與積累,網際網路+教育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做資訊時代的能手,這次疫情就是一次考驗與自我革新的契機。
  • 古人對生命的感悟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這是王勃寫《滕王閣序》時的一句話,生命是無常的,快樂到了一定程度,悲傷也就來到,就像月亮,從虧到盈,從盈到虧,是不斷變化的,世間的事物也是如此,興衰起伏都是有定數的。這些都是宇宙自然的法則,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人應該順天應命,在繁華時,存一份敬畏之心,在落寞時,留一份淡然之態,做到榮辱不驚。
  • 發揮專業優勢,做好課程思政—生命科學學院開學第一課關注「疫情...
    2月17日下午,張亞歌老師結合「在線課程+直播課」「騰訊會議」講授校選通識課《大學生情商培養》,結合課程內容,通過疫情期間的一些 「天價白菜」「天價紫甘藍」「平價商場」和「亂漲價」等現象及被處罰的情況,講了「德」對人的重要性,教育、培養必須以「德」為基礎。
  • 是時候教孩子敬畏自然了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也應把握契機,引導孩子們了解這場重大社會事件的本源——人與自然緊密又脆弱的關係,從而產生敬畏自然的意識。這是所有人,包括孩子,應該從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學會的一課。 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面對新冠肺炎,孩子們會問:「為什麼會有人得這種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