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

2020-11-28 前瞻網

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

10月26 日,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資源一號 02D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具備了在軌交付及投入業務使用的條件。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平臺及載荷系統、地面系統及應用系統各項功能正常,性能達到了規定的技術指標;衛星基礎數據質量滿足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行業對同等解析度遙感數據業務應用的要求;通過在軌測試基本建立起業務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天問一號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2020年10月28日22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8臺25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標定了25N發動機的實際性能。截至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97天,距離地球約44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 2.56億千米,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各中心和臺站跟蹤正常。

五角大樓新設軍事航天政策主管機構

美國防部10月30日宣布,設立航天政策助理防長辦公室,增設主管航天政策的助理防長一職,這是根據國會在《2020年國防授權法案》中給出的指示做出的決定。國防部一名高級官員在備忘錄中表示,設立航天政策助理防長一職是「航天事業文職監督工作的一項轉變」。該職位正式人選將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確認,向主管政策的副防長報告,負責「國防部空間作戰政策的全面監督」,並負責航天政策和戰略方面的部門間協調和國際往來。

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臨時黨委擴大會召開

10月2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召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臨時黨委擴大會第一次會議。會議要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確保圓滿完成嫦娥五號任務,為航天強國再立新功。

力爭15年內使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落地中國

10月28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科技委第二屆科技年會在京開幕。會上發言人透露,前不久,一院在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概念及總體方案研究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並提出相關技術方案。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主要由1小時全球抵達運輸、天地往返運輸、空間轉移運輸三類運輸系統組成,將成為革命性提升航天運輸系統能力的重要途徑,滿足世界航天快速增長的空間運載需求。

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召開

10月28日,由多方聯合舉辦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在蘇州召開,共有各研究院所及高校等110家單位500餘名專家學者參與。會議指出將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風雲衛星技術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為實現風雲衛星綜合觀測體系持續更新換代做好技術準備。

美企試驗碎片收集有效載荷

美國發射空間技術公司(Launchspace TechnologiesCorp.)於10月28日宣布與空客籤訂合同,將利用空客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巴爾託洛梅奧」(Bartolomeo)平臺對其「軌道碎片收集與衛星防護」有效載荷進行12個月的試驗。試驗將在2022年開始進行。

歐空局追加阿里安6項目經費

歐空局將要求參與其下一代阿里安6火箭研製工作的各成員國為該項目追加2.3億歐元(2.68億美元)經費,這將讓該型號總研製費用超過38億歐元(44億美元),明顯高於競爭對手太空探索公司花在「獵鷹」9火箭研製上的大約4億美元。此次追加經費也是應對被推到2022年二季度的首飛。該局航天運輸主管表示,疫情導致的停工和連接發射臺與火箭的低溫臂所遇到的技術問題都對阿里安6首飛時間產生了影響。

歐空局同NASA籤「月球門戶」項目合作協議

歐空局10月27日同NASA籤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正式敲定了雙方在月球「門戶」項目上的合作事宜。「門戶」被NASA視為對「阿蒂米斯」載人探月計劃至關重要。根據新籤的這項協議,歐空局將為「門戶」提供一個居住艙和一個燃料補加艙段,並將再為NASA的「獵戶座」飛船提供兩個服務艙。作為回報,歐空局將獲得三次送歐洲太空人到「門戶」上工作的機會。

美企收購用於拓展商業航天和政府業務

10月26日,美國匹茲堡專注工程仿真軟體的公司Ansys宣布擬用7億美元收購空間數據服務提供商分析圖形有限公司(AGI)。Ansys稱,收購AGI將有助於拓展公司的商業航天和政府業務。據悉,AGI經營著商業空間運行中心(ComSpOC)。該中心對軌道物體進行跟蹤,並對數據進行分析,以向衛星運營商提供潛在近距離接近或交會預警。除開展空間態勢感知數據分析外,AGI還開發可供用戶用來設計、發射和運行衛星星座的軟體。

OneWeb(一網)出售獲FCC批准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10月27日發布公告,宣布批准一網公司把自己出售給英國政府和印度巴帝全球公司。一網計劃在12月份恢復其星座的組網發射。此前,該公司的衛星組網部署工作在2月份和3月份用聯盟號火箭發射了兩次之後便停止。一網正在部署的初期星座擬設650顆衛星,意在向全球提供寬帶網際網路連接。

SDA開始就「傳輸層」下一批衛星徵集思路

美國國防部航天發展局(SDA)日前著手採購將在2024年底發射的最多150顆衛星。在10月23日發布的一份信息徵集文件中,SDA要求各廠家推介有關「傳輸層」下一批「一期」(Tranche 1)衛星的思路,要求11月13日前提交。SDA稱,它「明顯傾向於選用包括開放式架構的綜合性解決方案」,意即衛星平臺要能支持多個有效載荷和軟體應用,並利用商品化的衛星技術。

藍色起源解決BE-4發動機渦輪泵難題

聯合發射聯盟(ULA)Tory Bruno日前向媒體證實,藍色起源公司已經解決了困擾BE-4發動機許久的渦輪泵問題,在全推力狀態下積累了很多時間的測試數據,並且已經從研發轉入批量製造階段。這將有助於定於明年執行的火神(Vulcan)火箭發射任務。

Intelsat拒絕18億美元索賠要求

國際通信衛星公司(Intelsat)已拒絕了SES就C波段聯盟散夥而提出的18億美元索賠要求,辯稱SES的行為反而讓使其損失了超過16億美元的潛在C波段清理費。今年7月,SES向維吉尼亞東區美國破產法院提出索賠,稱Intelsat2月份遊說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要求增加其C波段清理費份額,違反了C波段聯盟成員之間的協議。

中國「一箭四星」發成功

10月26日23時19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二號丙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發射遙感三十號07組三顆衛星和一顆微納衛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搭載驗證了兩項新技術。一項是在整流罩上搭載了「再入段測量系統」,目的是進一步摸清整流罩再入過程中的飛行參數,為後續的落區方案設計及改進提供參考依據。另一項是,在「再入段測量系統」中還搭載了「新一代測量系統」的關鍵單機。

天啟6號衛星成功發射

10月26日晚,天啟6號物聯網衛星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隨後衛星轉入在軌平臺及載荷測試階段,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天啟6號衛星屬於天啟星座,這是我國首個投入運營的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是我國物聯網的重要新基礎設施。天啟6號組網後,天啟星座在軌業務衛星將達到8顆。

SpaceX查明10月初發射中止原因

本周,NASA和SpaceX稱,已查明導致「獵鷹」9火箭10月2日一次GPS衛星發射被中止、進而導致一次商業載人運輸任務被推遲到11月14日發射的發動機問題。據稱,導致發動機故障系由多餘物堵塞發動機燃氣發生器一個洩壓閥引起。

火箭實驗室公司「電子」小運載再發十星

火箭實驗室公司的「電子」小運載10月29日在紐西蘭北島瑪希亞半島的歐尼努伊站執行了一次拼單發射任務,把總共10顆對地觀測用微小衛星送入低地軌道。火箭於紐西蘭當地時間10時21分(北京時間5時21分)點火起飛,約1小時後星箭分離。由於箭上攜帶的都是對地成像衛星,本次發射任務代號為「聚焦」(InFocus)。發射原定10月22日進行,但因傳感器讀數異常而推遲。

「載人龍」首次正式任務將於11月14日發射

NASA10月26日宣布,SpaceX將在11月14日把4名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代號為「機組」1的本次任務將是該公司「載人龍」商業飛船的首次正式飛行任務,也將是其第二次載人上天。飛船將在美國東部標準時間當天晚上7時49分由「獵鷹」9火箭從佛羅裡達州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此次飛行任務原定於8月30日發射,後被反覆推遲。

俄發射第三顆GLONASS-K型衛星

俄羅斯聯盟2-1b/「弗雷蓋特」M型運載火箭10月25日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了GLONASS-K導航衛星系列的第三顆衛星GLONASS-K15L,代號「宇宙」2547。GLONASS-K是俄GLONASS系統的第三代衛星,GLONASS系統需在3個軌道面各設8顆工作衛星來實現全球覆蓋。截至本次發射前,該系統共有27顆在軌衛星,其中24顆在工作,1顆作為備份,1顆正在維護,另有1顆處於飛行測試階段。

「星鏈」Beta測試展開

本周,馬斯克的 「星鏈」衛星網際網路項目開始測試,此次測試為Beta版本,官稱「聊勝於無(Better Than Nothing)」。官方發布的信息顯示,加入「星鏈」 衛星網際網路服務需每月支付 99 美元併購買499 美元的 「星鏈」 上網設備,包含終端接收設備、三腳架和路由器等。據測試反饋,連接網絡需要打開App進行搜索,下載速度達134Mbps,上傳速度14.8Mbps,

美探測器已將小行星樣品封入返回艙

10月20日,NASA探測器在貝努小行星表面準確實施了一次一觸即走式採樣行動,此次行動採樣過量,5塊小巖石堵塞,導致封蓋無法關閉,進而導致一些顆粒物外逸。29日,NASA宣布,從貝努小行星上採到樣品已被封裝到探測器的樣品返回艙內,將在2023年被送回地球。

SpaceX:「星艦」還可用於清理空間碎片

SpaceX總裁兼營運長肖特韋爾稱,除了月球和火星人貨運輸這一更廣為人知的用途之外,該公司下一代「星艦」飛行器還有望用來清除地球軌道上的太空碎片。「星艦」是SpaceX正在研製的能把超過100噸有效載荷送入低軌軌道的一款巨型新火箭的上面級。根據SpaceX說法,藉助在軌燃料補加,「星艦」採用甲烷燃料的發動機將能把超過100噸的貨物送往月球、火星和其它深空目的地。

NASA「平流層紅外天文臺」在月球發現水

10月26日,NASA宣布在月球有陽光照射的區域內直接探測到了水分子,從而表明水不只是存在於月球極區溫度極低、終年不見陽光的月坑內。NASA稱,雖然由「平流層紅外天文臺」(SOFIA)機載觀測臺探測到的水量很小,只有撒哈拉沙漠含水量的1/100,但該發現將為該局在「阿蒂米斯」計劃下送漫遊車和太空人前往月球的規劃增添動力。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發現最小的「流氓行星」

天文學家最近宣布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小的流氓行星候選星,這顆行星可能比地球還小,質量介於地球和火星之間。流氓行星指那些不在固定軌道上運行,而是在宇宙中飄蕩的行星,最近幾年,人類逐漸觀測到 「流氓」行星,已知或尚無法確定的候選行星只有不到25顆。

NASA向旅行者2號發送半年來首個命令

10月29日,NASA向旅行者2號發送了自今年3月以來的首個命令,旅行者2號成功收到並執行。旅行者2號於1977年發射升空,現在距地球超過188億公裡。由於距離和角度問題,今年以來NASA「失去」了對旅行者2號的命令權,僅能接受其返回地球的信號,卻無法做出指示,為此,NASA還升級了深空天線。

NASA露西太空飛行器上安裝首個科學儀器

本周,靶場偵察成像儀(L'LORRI)於10月30日成功整合到露西太空飛行器中。這也是該太空飛行器安裝的第一個科學儀器,據悉,在接下來兩個月中,露西太空飛行器還將安裝兩個儀器。該太空飛行器計劃於2021年10月發射升空,在太陽系內進行為期12年的旅行,行程長達64億公裡,開展對太陽系內的7顆小行星的探測任務。

土衛六大氣發現罕見分子環丙烯

NASA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土衛六稀薄的高層大氣和高海拔地區探測到環丙烯,這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碳基分子,性質非常活潑,在地球上只能存在於實驗室條件下。此前,環丙烯從未在大氣中、太陽系或其他地方被檢測到,唯一能保持穩定存在的地方是宇宙中的寒冷真空環境。

哈勃望遠鏡發現星系對

NASA發布了一張由哈勃望遠鏡發現的兩個相距很近的星系圖像,這兩個星系官方名稱為NGC 2292和NGC 2293,距離大犬座約1.2億光年。NASA表示,每一個星系中也都有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恆星聚集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兩個星系正在相互碰撞。根據NASA研究人員的說法,這可能有一天會形成一個直徑遠大於銀河系的 「巨型發光螺旋星系」。

研究表明彗星影響地球生命起源

由NASA資助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在產生核糖的化學反應中很重要的糖(GLA)可以在撞擊高壓下保持其完整性。已有研究在幾顆彗星上發現了GLA,這表明該物質可能通過彗星撞擊而散布在整個太陽系中,並散布到地球上,從而影響地球生命起源。

天文學家發現新系外行星

近日,憑藉微透鏡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新行星,新發現的系外行星名為OGLE-2018-BLG-0799Lb,質量約為0.22木星質量,圍繞一顆質量約為0.08太陽質量的矮星運行。不過,天文學家強調現在就得出關於系統性質的最終結論還為時過早。根據這項研究,視差測量存在模糊性,因此,也有可能是一顆質量更大的恆星。

克卜勒太空飛行器探測到的新的日食雙星系統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報告本周報告稱,克卜勒太空飛行器發現了一種新的日蝕雙星系統,命名為EPIC 216747137。這個雙星系統由一顆sdOB光譜級恆星和一顆冷的低質量M矮星伴星組成。該系統位於約2900光年之外,軌道周期僅為3.87小時。

半年內捕獲39次引力波

LIGO科學協作和處女座協作發布了第三次觀測運行(O3a)上半年的結果目錄,該目錄詳細列出了在O3a期間檢測到的39個新的引力波事件,使總數達到50,並且一些新檢測到的二進位具有獨特的屬性,從而擴展了我們對二進位黑洞形成的理解。引力波於2015年首次被發現,是由於黑洞和/或中子星合併而產生的時間和空間波動。

超音速飛機創企獲1600萬美元A輪融資

超音速飛機創業公司Hermeus完成了1600萬美元的A輪融資。該公司希望製造出5倍音速飛機,將紐約到倫敦的飛行時間縮短到90分鐘內。據悉,本輪由Canaan Partners領投,Khosla Ventures、Bling Capital等跟投。超音速飛機製造領域競爭對手較多,包括有Boom Technology(攜程投資)、Exosonic、Aerion Supersonic等。

高溫合金材料,又稱熱強合金、耐熱合金、超合金,是指能夠在600℃以上高溫條件下承受較大複雜應力,具有較強表面穩定性的高合金化金屬材料。作為特鋼領域最高端的產品之一,高溫合金材料行業壁壘極高,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材料」。按材料的形成方式分類,高溫合金材料又可分為:變形高溫合金、鑄造高溫合金和新型高溫合金。

目前,高溫合金主要應用於發動機領域,包括航空發動機、航天火箭發動機和各種工業用燃氣渦輪發動機。根據Roskill統計數據,高溫合金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佔比55%,其次是電力領域,應用佔比為20%。

國內市場方面,現從事高溫合金材料生產的企業整體產能約1.74萬噸,一類是以撫順特鋼、寶鋼特鋼、長城特鋼等特鋼企業的高溫合金治煉基地,另一類是以鋼研高納、北京航材院、中科三耐為代表的研究基地。其中,撫順特鋼的年產能規模達5000噸。

由於高溫合金材料的應用需求主要來自於航空航天領域,航空發動機的製造對於高溫合金材料有著剛性需求。根據波音公司預測,2020-2040年,中國需要新增民航大中型飛機超過6300架以上;同時,在軍用飛機領域,由於當前我國軍機架數總量僅約為美國的1/5左右,且隨著我軍軍費預算增速的回升,裝備建設將加快推進,據Flight Global預測,未來20年,我國軍用飛機的增量將在3500架左右。

可見,由航空領域帶來的應用需求為我國高溫合金材料領域創造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2020-2025年中國高溫合金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2020-2025年中國航空航天裝備行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諮詢報告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
    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10月26 日,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資源一號 02D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具備了在軌交付及投入業務使用的條件。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平臺及載荷系統、地面系統及應用系統各項功能正常,性能達到了規定的技術指標;衛星基礎數據質量滿足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行業對同等解析度遙感數據業務應用的要求;通過在軌測試基本建立起業務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 天問一號完成第三次軌道...
    原標題: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我國5米光學業務衛星順利通過在軌測試 天問一號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29期:釐米級精度!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為提高衛星在軌服務可靠性,北鬥三號衛星採取了多項可靠性措施,衛星設計壽命達12年,北鬥系統的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實測均優於5米,通過遍布全國2600個地基增強站組成的地基增強系統,可提供米級、分米級、釐米級等增強定位精度服務。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期:我國成功發射第五十、五十一顆北鬥...
    兩顆衛星均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目前在建的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衛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後續將進行在軌測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歐洲航天局研究用於載人探測火星任務的冬眠術歐洲航天局(ESA)組建了一個研究休眠的小組,目前正在探索人類冬眠,以解決將人類送入深空的問題。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0期:中國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成功,嫦娥四...
    ,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高分十三號衛星是高軌光學遙感衛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農作物估產、環境治理、氣象預警預報和綜合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信息服務。這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49次飛行。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1期: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開幕...
    預計從2021年到2022年,我國擬通過 11次飛行任務 ,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此次發射將通過長徵六號遙三運載火箭一次性發射10顆組網衛星,發射完成後將與在軌衛星組成「人民號」衛星網。SpaceX第15批星鏈組網衛星發射成功美國東部時間10月24日11時31分,SpaceX第15批60顆「星鏈」衛星搭乘獵鷹9號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63分鐘衛星被送入軌道。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2期:嫦娥四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十六月晝...
    進入第十六月夜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順利完成第十六月晝科學探測工作,分別於3月31日17時30分和8時25分完成月夜設置,進入第十六月夜休眠期。「武漢產」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進行總裝測試,擬於4月中下旬將「行雲·武漢號」衛星送上太空。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3期:天火三號液體火箭發動機完成總裝
    將在軌開展航空機載 ADS-B 信號接收轉發、雷射通訊星地數傳技術探索等實驗,是我國空事衛星系統的首顆關鍵載荷技術驗證衛星。  天啟11號衛星成功發射11月7日,天啟11號(濟南國科中心號)物聯網衛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星河動力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隨後衛星轉入在軌平臺及載荷測試階段,預計兩周後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數據通信服務。本次衛星發射也是天啟星座首次通過民營火箭公司火箭發射。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6期:中國東方紅五號新一代大型衛星平臺...
    發布會指出,北鬥提供全球服務以來,國家各行各業應用北鬥的信心倍增,全面布局北鬥產業,「北鬥+」「+北鬥」的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北鬥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應用再上新臺階。發布會指出,2020年6月前,我國計劃再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屆時將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系統。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5期: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獲得圓滿成功
    ——長徵五號,託舉我國最重衛星,同時也是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試驗星——實踐二十號飛向太空,衛星隨後進入預定軌道。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圓滿完成第323次飛行,中國航天以一出「重頭戲」完美收官2019年宇航任務。此次任務的火箭和衛星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和五院研製。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本次被「胖五」送入預定軌道的實踐二十號衛星,搭載的是「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衛星重達8000公斤,是我國目前已發射衛星中最重的衛星。
  •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
    昨天(16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正式在軌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運行。 高光譜衛星在礦物、植被、水體、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應用優勢,比如在水體質量調查方面,開展了太湖等大型湖庫以及大規模水產養殖區,水體透明度、富營養等級等水質信息的提取。高光譜衛星的投入運行,將為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由數量向質量和生態轉變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 我國首顆自主建造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運行
    近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該衛星正式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凌月明出席儀式並講話。5米光學業務衛星於2019年9月12日成功發射,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會同衛星、測控、地面、應用等各系統建設單位,聯合自然資源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等領域開展了行業應用測試,順利完成全部在軌測試內容,為我國高光譜衛星業務化應用建立了基本衛星產品及指標體系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27期:嫦娥四號迎來第二十月晝 最新成果...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嫦娥四號雷達數據,發現著陸區一帶多層地下結構,並結合仿真模型和相關地質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馮·卡門撞擊坑內部發生過多期巖漿填充事件。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多種衛星為抗洪救災貢獻航天力量近日,每天清晨和傍晚,高分三號衛星都會準時飛至我國上空,拍攝洪澇災害下的南方地區圖景。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47期:也想要月壤?NASA找來4家私企,最低僅...
    航天科技七院7304廠獲四川省省級工業發展資金支持近期,航天科技集團七院7304廠承擔的2020年四川省省級工業發展資金產業研發和創新平臺建設項目《高性能低成本微小型渦噴發動機研製及產業化應用》通過四川省經信廳名錄內的第三方機構中期評估檢查,獲500萬元資金支持。該項目是四川省「5+1」產業領域航空與燃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 2019年全球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商業遙感衛星...
    但是中國最近10年衛星遙感和北鬥導航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遙感在軌衛星達到132顆左右,僅2018年就發射了64顆遙感衛星,北鬥導航系統已經發展到北鬥三代,提前進入「全球時代」。空間基礎設施的完善為中國衛星產業應用注入具大的活力,衛星遙感和北鬥導航數據應用分析市場前景廣闊。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3期:中國貴州FAST單碟射電望遠鏡即將完成...
    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第十四屆大會8日,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第十四屆大會在印度班加羅爾開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率中國代表團50餘人出席大會並作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更新報告。北鬥核心星座2019年底部署完成 明年全面建成9日,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第十四屆大會舉辦期間,中方在會上宣布,今年底北鬥三號將完成所有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發射任務,北鬥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2020年北鬥全球系統全面建成。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22期:嫦娥四號科學家首獲世界航天最高獎
    以往,火箭對接時只能通過員工反覆調整抵消結構誤差和變形累積,操作難度大、效率低。今年年初,該廠組建了火箭總裝自動化攻關小組,通過開展數位化自適應對接裝配技術研究,找到最優誤差分配方法,實現直徑3.35米火箭芯級自動化對接。
  • 我國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投入業務化運行
    本報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常欽)16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召開的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交付儀式獲悉:5米光學業務衛星在軌測試表明高光譜衛星在礦物、植被、水體、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應用優勢。衛星的正式交付,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52期:史賽克取栓支架被I級召回 Garmin...
    原標題: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52期:史賽克取栓支架被I級召回,Garmin智能手錶增加懷孕追蹤功能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50期:日本隼鳥2號返回艙開啟,小行星樣本中...
    玉兔二號月球車走了600米來自中國探月工程的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北京時間12月22日5時、21日19時22分完成第25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已在月面工作719天,其中月球二號累計行駛600.55米,平均每天約0.8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