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現代中國人學外語,古代中國人也學外語,而且連皇帝都不例外

2021-01-10 愛歷史的小李

曾幾何時,漢語是別人爭先恐後想學的語言。如今,英語的權重至少和漢語在考試中不分伯仲。事實上,語言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徵,世界的法則是,非先進的只能向先進的靠攏。關注西語教育並不是從近代開始的,康熙年間就已經設立了「內閣俄羅斯文館」。

事實上,滿清政府並不是沒有開明的皇帝,而是康熙給後人樹立了好榜樣,積極學習各學科的知識。只是康熙的後代沒有人能超過他,大家都自以為中國會永遠優秀。不學習怎麼進步,不進步怎麼發展?甚至不進步就等於退步。

當時康熙已經意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性。因此,在與俄羅斯的《尼布楚條約》協商中,有西方傳教士的參與。那時傳教士向康熙提議如何用先進的科學手段繪製地圖的緯度和經度,然後才有了《皇輿全圖》。

在這次談話中,給康熙最大的感動是語言交流的障礙。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國家,翻查歷史記錄,各朝代的翻譯很多。但是去清朝反而沒有人才。所以康熙命令第八期子弟學習俄羅斯文字。因為要儲備翻譯人員。

到了雍正時代,又設立了「西洋館」,號召滿洲青年學習拉丁語。康熙和雍正父子認為翻譯工作「高貴」,入學者似乎都是萬人迷。朱元璋年間正式出品《華夷譯語拉氐諾話》,滿清政府反而減少了工作,直接使用。

但是這本書的體例使用了漢譯佛經的那一套。所以每一個外語項目下面都寫著漢語的「注音」。比如don't這樣的簡單例子,旁邊有中文「洞穴」,學習者很容易,但母語國家的人能聽懂嗎?母語,母語)這種學習效果自然很差。

之後,有兩位熱衷於學習西語的皇帝。

一個是光緒。讀寫很好,但口語很差。甚至現在也有很多學生在學西語,好像處於這種狀態。

另一個是溥儀。他的教育環境比較好西語老師是蘇格蘭人約翰斯頓,基本上採用西語人的教育教材(如《英文法程》、《伊索寓言》等),其中包括很多西方歷史、地理等多種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約翰斯頓很厲害。他把中國儒家的許多經典名言翻譯成英語。

因此,溥儀的英語基礎相當穩固,1945年東京審判時,他完全應付了法官的英語質詢,不需要借用任何翻譯。

如果康熙和雍正的做法能被後人堅持下去,晚清政府在以後的多次協商中也許能守護一些東西。但是最終,那些翻譯人才的培養機構都成了「歷史」,沒有人再重視了。因此,在今後的外交場合,晚清政府不得不使用外國人作為翻譯。想想真的很傷心。這麼大的中國竟然連一個翻譯都培養不出來。

而且,這些外國人能翻譯親戚而不是考古來幫助晚清政府說話嗎?晚清政府也自然意識到這一點,在北上廣設立了東門館,培養西語人才,開始西語教育。但是在西學的教學方法中,直接使用歐洲的「語法翻譯」方法。也就是說,強調在兩種語言的相互翻譯中學習和掌握西語。

事實上,這種學習方法的效果並不好。太注重單詞的認識,沒有把英語作為「語言」來學習。此後,清華黨採用了全英語氛圍的環境學習法,校園內通行語幾乎都是英語。看了病,貼了公告,滿眼,耳朵,整天泡在英語裡。

在這種環境下當然可以培養所有人。

之後,隨著西語教育的深入,大家對教育方法都有各自的看法。如:莫裡森學校,中國第一所大型西式學校。因為校長不熟悉中國書堂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除了皇帝努力學習西語外,大臣中也有好學者,那就是林則徐。

當時林則徐已經55歲,決心學習英語,但國內沒有學習英語的好方法。因此,作為自學者,林則徐只能在英語單詞中加上漢語「注音」,背誦英語單詞。事實上,林則徐看到中外差距,想通過學習最大限度地填補。

但是,不在全國一心一意地前進,光學西語是不會有任何突破的。

讓我們再來看看幾位名人學習英語的個人經歷。

顧洪明,他學習英語的方式和中國的傳統教育相似,需要背書。10歲的時候,具洪明開始接觸英語,一上來就背《浮士德》。以此為基礎,顧洪明開始學習莎士比亞戲劇。所以不到一年,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就被顧鴻明記住了。後來,具洪明在語言上建樹,是從小通過訓練積累了紮實的功底。

林語堂,重視口語訓練。他強調說,在不斷說話的情況下,習慣了英語的表達,自然就掌握了英語的語法。關於張愛玲,就是把自己的作品翻譯成英語,並強迫自己在3年內不要接觸中文。

但是無論是什麼方法,都不能沒有「練習」這個詞。所謂「功勞自然性」。

當時上海英法律界的界河是橫濱,很多外貿機構在這裡堆積如山。當時當地人說的英語不僅僅是上海的地方口音,還夾雜著漢語。因此,人們戲稱這種語言為「橫濱英語」,中國其他地方也存在中英混雜的現象。

不要以為今天這種現象已經消失了。當時大家創造的一些單詞仍然在使用,已經被大家接受的是「咖啡」這個詞。眾所周知,語言不斷發展,當時與中英混雜的「long time no see」已經在《牛津詞典》事實上,一點也不奇怪。

隨著中國國力的崛起,中國人的語言必然會顯示出其影響力。畢竟語言一直是一個國家的「通行證」,其背後的國家實力越強,運用範圍就越廣。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學哪門外語最容易?
    歐洲人為什麼學外語那麼快?有沒有適合中國人學的外語?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學外語都算不上是愉快的經歷。多數人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十幾年,仍然不能熟練、流暢地使用英語。相比之下,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學習語言似乎容易得多,掌握多種語言者司空見慣。
  • 千萬別信他,大學教授鄭強邏輯錯了,不學好外語你腸子都要悔青!
    然而,儘管如此,也並不意味著他在講座中的每一句話每個觀點都無懈可擊。比如,關於中國人學外語的事情,鄭強教授認為其實沒有必要花那麼多的時間耗費在外語的學習上,學外語其實沒什麼用。他甚至用了這樣一個例子來加以佐證。鄭強教授說一次和一個學日語的同事去日本,然後在飛機上會說日語的同事用日語與其他人交談得很是高興。結果到了日本後,在東京的一個過道裡看到一個日本人在向路人乞討。
  • 查明建:外語教育的人文化與外語專業人才培養
    首先外語學科是人文學科,所以它跟中文系實際上性質是一樣的,中文系如果一個學科就是學一點語言,學聽說讀寫,那麼中國的大學中文系就不需要辦了,大半個中國人都會。我們看一個學生到中文系去難道就是教他怎麼識字這些內容嗎?不是。
  • 日本是世界第二熱愛學外語的國家?聽到「日式外語」,你笑了嗎?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除了母語之外還會學習一些外語,作為幫助學習和工作的工具。日本人對於學習外語也十分有熱情,因為#日語#本身就是一種複雜的語言體系,既包含了本土語言,又加入了部分外來語,比如漢語和英語,而且英語的佔比越來越高,在街頭到處都能看到滿是片假名的招牌和廣告。
  • 很多人認為英語作為選修課就夠了,那麼英國人對學外語是什麼態度
    在中國究竟是否應該全民學英語?英語是不是應該作為選修課,讓真正感興趣的人去學習?但我們為此爭論不休的時候,我們不妨來看看世界上語言使用最廣泛的國家——英國的專家對英國人學外語持什麼看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國語言學習的問題是,它越來越成為一個階層問題。公立學校對外語教學的投入甚至不如10年前那。學習現代語言的學生人數比英鎊兌歐元的下跌速度更快。
  • 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到底哪個更難?
    但是大家還是會好奇,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這兩者誰更難一些呢?其實不僅是日本人,很多在中國生活了很久的外國人,也常常會出現發音不標準的情況。而且漢字的拼寫沒有什麼規律,會認也不一定會讀,會讀也不一定會寫。
  • 用搜狗輸入法看《生活大爆炸》的人,學外語有多快?
    說起生活大爆炸下這部美劇大家都不陌生,去年這部劇完結時還有不少粉絲依依不捨,紛紛表示淚目了,可以說它成為了一代人心中不滅的經典,被稱為繼《老友記》後最深入人心的情景喜劇。最近,《生活大爆炸》的衍生劇《小謝爾頓》獲得網友的極高評價,也可以看出大家對《生活大爆炸》的喜愛。
  • 黑猩猩也能學「外語」
    原標題:黑猩猩也能學「外語」   學外語看來不是人類獨有的本領,黑猩猩似乎也可以。歐洲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組在荷蘭長大的黑猩猩在搬家到英國一家動物園後,學會了當地黑猩猩的「語言」。   黑猩猩找到食物時,會發出叫聲來通知同伴,而且食物不同,發出的叫聲也不同。
  • 中國最早的英語熱,竟是光緒帶動的,連王府都辦英語輔導班
    1840年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人就意識到,要想融入世界,英文是必不可少的敲門磚,即使是皇帝,也得學習「蠻夷人」的語言。一、皇帝與外語儘管中西方在千年裡一直保持著商業往來,但這僅是民間的交往,政府之間的交往是很少的,對西方文化感興趣並學習西方文化的皇帝那更是鳳毛麟角。
  • 西華大學外語課堂: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遞中國聲音
    初賽階段,團隊依託大學英語綜合教材課本,以感恩節為主題,引發學生對於人生感恩的思考,從中提取適用於中國文化土壤的思政要點。如:古代部分,挖掘回顧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感恩美德。現代部分,結合疫情,挖掘中華民族展現出的感恩互助精神,最後升華主題,從全球團結抗疫自然而然地引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
  • 一點英語榮獲2020年央視網年度教育盛典「影響力外語教育品牌」提名
    本次央視網年度教育盛典提名階段,「一點英語」作為國內知名在線外語教育品牌,憑藉先進的AI教育理念、優質前沿的教學服務、以及良好的學員口碑,榮獲「2020年度·影響力外語教育品牌」提名。截至筆者發稿,「一點英語」提名票數已位居第一,領先英孚、新東方、跟誰學等老牌教育培訓機構。
  • 外語難學?結合這4個大腦學習規律,提升外語學習和複習效率!
    人類的大腦不是複印機,每個人都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學過的東西慢慢會遺忘。因此,複習是學習的必要環節,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看似簡單的複習,要達到優化的複習效果,必須符合大腦學習的規律。
  • 作為語言大師,季羨林的外語學習方法非常高效,推薦給同學們!
    季羨林在我國的名氣很大,很多平常老百姓都知道他的成就。他是我國近現代知名的大師,涉足的領域很多,比如文學、教育、歷史、佛學、語言類等,還是北大的終身教授。季羨林才華橫溢,知識淵博,喜歡國學,也喜歡外語。
  • 把學外語當負擔的天才愛因斯坦學外語的能力不行麼
    很多人都注意到愛因斯坦中學畢業考了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加上後來到美國需要使用的英語,愛因斯坦到底會多少語言,他的語言能力如何?愛因斯坦的語言能力1895年在他16歲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父親在一封信裡提到愛因斯坦在語言學習上落後了,如果有必要想給他請家教。
  • 不花錢就學會四門外語的秘訣
    如果你想學會說一門外語,又或者僅僅是想聽懂你西班牙男朋友說的話,那麼恭喜你了。Thanks to the internet, it's become easier and easier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 and you don't even have to pay a penny.有了網際網路,學外語變得越來越簡單,甚至還不需要花錢。
  • 人工智慧時代還要費勁學各種外語嗎?
    外語科目方面,在英語、日語、俄語的基礎上,新修訂的課程方案中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科目。最近,家長群和育兒論壇有些家長躍躍欲試,想在英語之外給孩子多學一門外語。隨著人工智慧時代到來,也有人質疑:機器翻譯是否會取代人工翻譯?如今是否還有必要費勁學好外語?
  • 耶魯學習感悟:雙語或多語現象非常普遍,教授也在帶孩子學外語!
    我當初選擇法語,其實也沒有特別深刻的理由,主要考慮到法語是現代語言,全世界範圍內有七千六百萬把法語當作母語的人,比起拉丁語和古希臘語這樣的古典語言來講,更實用一些,可以用來和人交流。法語還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之一,對於以後有志於從事國際工作的人,是必要的語言工具。當然,這並不是說大家不應該去學古典語言。
  • 自學外語的六個絕招
    如何成功地自學一門外語我們都知道學習語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以此為母語的人交談。因此我們會在這裡用這個網站。不過有時候,不是都有機會和他們交談。我們沒有住到說那種語言的國家去,有時候網絡不通,坐在電腦前數小時,也需要出去跑跑步,而且我們還要工作等等。不過即使我們不跟說母語的朋友們交談,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學習和吸取語言方面的知識。
  • 報志願,要不要選外語專業?
    中國高校設置了很多外語專業,諸如英語、日語等等。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如果重視學校的知名度和排名,就很容易選擇外語專業。比如一部分理科生往往會選擇與自己最初的志願完全無關的專業,有時也會選擇外語。有些學生在對專業學習外語完全沒概念的懵懂狀態下就開始了大學生活,這樣的4年會過得很辛苦。很多人講,外語只是一項技能。
  • 領導人的外語「秀」
    很多中國領導人都曾多次在不同場合,或是即興用外語演講,或是與外國領導人用外語對話。    毛澤東:在美國人面前「秀英語」    1954年,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的林克被派到毛澤東身邊擔任國際問題秘書,並教授其英語,達12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