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漢語是別人爭先恐後想學的語言。如今,英語的權重至少和漢語在考試中不分伯仲。事實上,語言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徵,世界的法則是,非先進的只能向先進的靠攏。關注西語教育並不是從近代開始的,康熙年間就已經設立了「內閣俄羅斯文館」。
事實上,滿清政府並不是沒有開明的皇帝,而是康熙給後人樹立了好榜樣,積極學習各學科的知識。只是康熙的後代沒有人能超過他,大家都自以為中國會永遠優秀。不學習怎麼進步,不進步怎麼發展?甚至不進步就等於退步。
當時康熙已經意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性。因此,在與俄羅斯的《尼布楚條約》協商中,有西方傳教士的參與。那時傳教士向康熙提議如何用先進的科學手段繪製地圖的緯度和經度,然後才有了《皇輿全圖》。
在這次談話中,給康熙最大的感動是語言交流的障礙。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國家,翻查歷史記錄,各朝代的翻譯很多。但是去清朝反而沒有人才。所以康熙命令第八期子弟學習俄羅斯文字。因為要儲備翻譯人員。
到了雍正時代,又設立了「西洋館」,號召滿洲青年學習拉丁語。康熙和雍正父子認為翻譯工作「高貴」,入學者似乎都是萬人迷。朱元璋年間正式出品《華夷譯語拉氐諾話》,滿清政府反而減少了工作,直接使用。
但是這本書的體例使用了漢譯佛經的那一套。所以每一個外語項目下面都寫著漢語的「注音」。比如don't這樣的簡單例子,旁邊有中文「洞穴」,學習者很容易,但母語國家的人能聽懂嗎?母語,母語)這種學習效果自然很差。
之後,有兩位熱衷於學習西語的皇帝。
一個是光緒。讀寫很好,但口語很差。甚至現在也有很多學生在學西語,好像處於這種狀態。
另一個是溥儀。他的教育環境比較好西語老師是蘇格蘭人約翰斯頓,基本上採用西語人的教育教材(如《英文法程》、《伊索寓言》等),其中包括很多西方歷史、地理等多種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約翰斯頓很厲害。他把中國儒家的許多經典名言翻譯成英語。
因此,溥儀的英語基礎相當穩固,1945年東京審判時,他完全應付了法官的英語質詢,不需要借用任何翻譯。
如果康熙和雍正的做法能被後人堅持下去,晚清政府在以後的多次協商中也許能守護一些東西。但是最終,那些翻譯人才的培養機構都成了「歷史」,沒有人再重視了。因此,在今後的外交場合,晚清政府不得不使用外國人作為翻譯。想想真的很傷心。這麼大的中國竟然連一個翻譯都培養不出來。
而且,這些外國人能翻譯親戚而不是考古來幫助晚清政府說話嗎?晚清政府也自然意識到這一點,在北上廣設立了東門館,培養西語人才,開始西語教育。但是在西學的教學方法中,直接使用歐洲的「語法翻譯」方法。也就是說,強調在兩種語言的相互翻譯中學習和掌握西語。
事實上,這種學習方法的效果並不好。太注重單詞的認識,沒有把英語作為「語言」來學習。此後,清華黨採用了全英語氛圍的環境學習法,校園內通行語幾乎都是英語。看了病,貼了公告,滿眼,耳朵,整天泡在英語裡。
在這種環境下當然可以培養所有人。
之後,隨著西語教育的深入,大家對教育方法都有各自的看法。如:莫裡森學校,中國第一所大型西式學校。因為校長不熟悉中國書堂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除了皇帝努力學習西語外,大臣中也有好學者,那就是林則徐。
當時林則徐已經55歲,決心學習英語,但國內沒有學習英語的好方法。因此,作為自學者,林則徐只能在英語單詞中加上漢語「注音」,背誦英語單詞。事實上,林則徐看到中外差距,想通過學習最大限度地填補。
但是,不在全國一心一意地前進,光學西語是不會有任何突破的。
讓我們再來看看幾位名人學習英語的個人經歷。
顧洪明,他學習英語的方式和中國的傳統教育相似,需要背書。10歲的時候,具洪明開始接觸英語,一上來就背《浮士德》。以此為基礎,顧洪明開始學習莎士比亞戲劇。所以不到一年,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就被顧鴻明記住了。後來,具洪明在語言上建樹,是從小通過訓練積累了紮實的功底。
林語堂,重視口語訓練。他強調說,在不斷說話的情況下,習慣了英語的表達,自然就掌握了英語的語法。關於張愛玲,就是把自己的作品翻譯成英語,並強迫自己在3年內不要接觸中文。
但是無論是什麼方法,都不能沒有「練習」這個詞。所謂「功勞自然性」。
當時上海英法律界的界河是橫濱,很多外貿機構在這裡堆積如山。當時當地人說的英語不僅僅是上海的地方口音,還夾雜著漢語。因此,人們戲稱這種語言為「橫濱英語」,中國其他地方也存在中英混雜的現象。
不要以為今天這種現象已經消失了。當時大家創造的一些單詞仍然在使用,已經被大家接受的是「咖啡」這個詞。眾所周知,語言不斷發展,當時與中英混雜的「long time no see」已經在《牛津詞典》事實上,一點也不奇怪。
隨著中國國力的崛起,中國人的語言必然會顯示出其影響力。畢竟語言一直是一個國家的「通行證」,其背後的國家實力越強,運用範圍就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