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博鰲亞洲論壇日前在京發布《「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案例報告》,報告從汙染治理、生態系統管理和保護、綠色能源、綠色生產、綠色生活和綠色金融六個方面,詳細分享來自全球十多個國家的成功案例,總結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經驗。
接下來,我們將分期摘編《「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案例報告》中的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在昨日推送的中,詳細介紹了報告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汙染治理問題方面,所分享的大氣汙染治理(中國藍天保衛戰)和水資源管理(以色列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兩個案例,了解了中國和以色列在環境管理領域開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可供借鑑的經驗。實際上,在汙染管理之外,加強生態系統管理和保護,將有效從源頭上防治汙染的發生,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9年5月,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報告指出,自然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自然及其對人的貢獻,構成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及服務,全球範圍內正在惡化。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亟待經濟、社會、政治和技術各方面的變革。
值得注意的是,生態系統為人的生計(生產生活)提供必要的自然資源,但同時又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綠色發展需要平衡人的生計(生產生活)與生態系統保護兩方面的需求。報告中的這部分案例從機制的設計、技術的應用兩個角度選取了綠色海岸、緬甸森林保護、網際網路技術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三個案例,分享生態系統管理和保護方面的良好實踐。
報告由論壇研究院與「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課題組合作完成。
以下為報告原文:
綠色海岸:基於社區的海岸修復
(1) 背景
海岸生態系統能夠為沿海社區提供重要的生活和生計保障。然而,海岸帶也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尤其是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
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印度洋海嘯給包括印尼在內的多個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人員傷亡、建築物損毀、海岸生態系統破壞等。在初期的災害應急結束之後,居民生計的恢復和海岸生態系統的重建成為重要任務。
2005-2009年,在樂施會(荷蘭)的資助下,溼地國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BOTH END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