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構圖:以小觀大,以近及遠,在對象中積聚宇宙無邊的信念!

2020-12-06 美術研究

學界另外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一畫」即線,線條的線。以為石濤是一位畫家,解讀他的「一畫」說不能從玄言晦語中尋求答案,而應從切實的創作中找答案。這一思路我是同意的,但所得出的這一結論我卻不能同意。因為石濤的「一畫」說說的並不是一筆一畫之工夫,那是技法,他說的是一種原則,一種精神。他強調的是貼近自然,以悟為真,以創造為本。如果將「一畫」理解為一筆一畫之說,則無法顯示這方面的要義。

「一畫」雖然不是一筆一畫之線,但筆畫則是對「一畫」地落實。「一畫」是無為(自由而無所羈束)創造之法,一筆一畫則是這一創造之法的顯現。「一畫」和筆畫之間的關係,是內隱原則和外顯形式之間的關係。就是:以「一畫」的原則來創造一筆一畫。《兼字章》說:「一畫者,字畫先有之根本也;字畫者,一畫後天之經權也。」這裡所說的「先有」「後天」並非說在時間上「一畫」為先,字畫為後,乃是說字畫筆墨以「一畫」為根本,筆墨技法是對一畫的權變。這和《一畫章》的「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的說法是一致的。

在《石濤畫語錄》中,「一畫」共使用29次(包括《一畫章》標題之「一畫」)。其中,26處的意義都是指不二之法的「一畫」,只有3處別有所指,意為筆畫之「一畫」。而這 3處所指的具體的「一畫」,都是強調對不二之「一畫」地落實。《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一理才具,眾理付之。審一畫之來去,達眾理之範圍。」「一畫」之法是不二之法,不可從量上起論,而一筆一畫則是從量上言之。這裡的「一畫落紙」的「一畫」不是作為不二之法的「一畫」,所以「一畫」和「眾畫」相對而言。

《運腕章》云:「受之於遠,得之最近;識之於近,役之於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變化者,用墨用筆之淺近法度也。山海者,一丘一壑之淺近張本也;形勢者,鞹皴之淺近綱領也。」這裡所說的「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的「一畫」,是一筆一畫,是對不二之法「一畫」地落實。石濤說「受之於遠,得之最近」,他的思路是,為了說清「近處」(一筆一畫)的事,他從「遠處」說起,這個遠處就是他的「眾有之本,萬象之根」的「一畫」。

當然,在石濤這裡的確存在著一個「線的一畫」。不過,石濤在《畫語錄》中論述的中心是作為不二之法的「一畫」,而「線的一畫」是對作為不二之法的「一畫」地體現。作為不二之法的「一畫」是石濤提出的重要畫學概念,而「線的一畫」則不是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畫學概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以為將石濤的「一畫說」說成是線,一筆一畫的線條,則不是一個恰當的概括,是混淆兩種不同的「一畫」所造成的。

石濤的「一畫」說不僅與中國古代典籍中的「一畫」語詞有別,與中國畫學史上諸多「一畫」理論也有根本的差異,這裡容我稍作辨析:

一是一筆畫。有人說這是一個和石濤「一畫」說相類似的學說。其實,一筆畫是一種筆勢論,它是就用筆的內在氣脈而言的,強調筆有朝揖顧盼,筆斷勢聯。而石濤的「一畫」所申說的是一種創作法則,二者有明顯區別。當然,一筆畫的內容可以包括在石濤的「一畫」概念之內,當一位創作者去除束縛,個性張揚,淋漓恣肆地作畫時,他在筆墨上就有可能產生這樣的氣勢。

二是以少勝多的說法。明末惲向題畫時曾說:「仲生所不可及者,以其一筆能藏萬筆也。」惲格在題倪雲林的畫時說:「一木一石,千崖萬壑不能過之。」又說:「夫一者,什百千萬之所以出也,一筆是,千萬筆不離乎是,千筆萬筆總一筆之用也。」 鄭板橋在一幅竹畫上曾題道:「敢雲少少許,勝人多多許。」

這是中國畫學構圖學上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其要義在:以小觀大,以近及遠,在一個微小的對象中積聚宇宙無邊的力量。這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石濤「一畫」說有根本的差異,後者並不是量上的廣延。三是伏羲一畫說。清人布顏圖說:「因悟畫道之變化,與易理吻合無二,古者伏羲氏之作易也,始於一畫,包諸萬有,而遂出個天地之文,畫道起於一筆,而千筆萬筆,大到天地山川,細則昆蟲草木,萬籟無遺,亦始於一畫矣。」

這是神學論上的一畫,但不管它多麼神秘,這一畫仍然是一個具體的刻畫,或者說一個包含神意的刻畫,它是一畫即線說的變體,和石濤這裡所說的「一畫」是完全不同的。正因此,本文以為,石濤的「一畫」是一個獨創的畫學概念。

相關焦點

  • 中國畫的基本特徵
    要概括出中國畫的基本特徵,實屬不易。傳統的中國畫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現諸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但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之基礎,這就使中西繪畫在造型手段上有明顯之分野,但這並非說西洋畫完全排斥用線,而是說光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而用於繪畫的。法國的羅丹曾經強調過「一根規定的線條通貫著大宇宙」,是說造型藝術從宇宙如何分割出來的問題,也並非以此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來看待。而中國畫無論對山水的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 潘天壽作品構圖解析
    潘天壽紀念館今年策劃的「潘天壽繪畫作品解析展」從構圖入手對中國畫的解讀做出努力,旨在使觀眾能夠直觀理解中國畫的表現技法。我們刊發此展覽部分內容,希望藉此幫助讀者領悟中國畫所強調的境界和格調,進而達到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的目的。  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山水,兼工書法,尤擅指墨,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他的畫大氣磅礴,具有懾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代意識。
  • 中國畫的20種分類
    在各個時期中,都出現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畫家。 在世界美術領導或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形式和獨特風格。在描繪物象上,主動運用線條、墨色來表現形體、質感,有高度的表現力,並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另外中國畫,還有著獨特的裝裱形式,起到襯託畫體的作用。
  • 章法布局與平面構成——寫意花鳥畫的構圖變化
    中國畫是一門融合了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精神情感的藝術,凝結著東方特有的審美意識和精神內核,經過不斷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藝術樣式與表現形式。(玉樹臨風金果香 方金爐)寫意花鳥畫是中國畫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一方面是造型上寫意花鳥畫適合意象表現,最能體現中國畫不似之似的特點;另一方面寫意花鳥畫在表現題材上的穩定性決定了傳承過程中與傳統的密切聯繫。但是隨著新的審美需求與創作理念的接受與深化,傳統的寫意花鳥畫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
    特別是對宋代郭熙的深遠法構圖,視點離地面越高,正射投影性就越強。這是中國畫散點透視科學含量的重要體現之一。而西畫焦點透視恰恰因其不具備這兩個條件,透視光線屬單點輻射性,其視點不能隨意移動和增加,因而只能服從單點照相機式的直觀反映,造成了焦點透視的意象性缺失和視覺形象的收斂變形。例如油畫中道路兩邊平行的樹行、鐵路上的兩條鋼軌或正方形物體等視覺圖象均向著消失點一端歸併收斂成射線形或方錐形。
  • 人像攝影構圖之構圖中的幾何元素
    構圖法的思考及實拍構圖中的幾何元素攝影的基本構圖與幾何學的淵源古希臘畢達格拉斯學派主張「美是和諧與比例」,這是西方最早出現的美學思想,該學派提出的黃金分割理論,後來在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中得到了完整的論證,同時也成為現代攝影師在構圖時的重要依據。
  • 山水畫的主要4種構圖方法,西方藝術家都效仿
    中國畫構圖特別講究形式美,雖然古代並沒有系統的形式美課程的傳授。山水畫構圖不受西方焦點透視的束縛,畫面的黑白關係及空間關係的處理都與西方藝術迥然不同,如同中醫和西醫的差異。山水畫多採用散點透視法,使構圖更加靈活自由,畫中的形象可以根據作者及畫面需要任意安排,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西方藝術家在印象派之後才逐漸認識到中國繪畫在透視和表現上的魅力並效仿。從畫面樣式上看,中國畫構圖的基本樣式有以下幾種:(1)水平線構圖法就是將畫面以長短不一、數量不等的水平線進行橫向或豎向分割。
  • 中國畫山水之要寧空無實,故章法位置總要靈氣往來,不可窒塞!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當乾坤處於混沌未闢之際,整個天地宇宙是一片虛無茫茫。古人認為這一片虛無茫茫就是元氣,它充塞在天地宇宙間,積聚演化,遂爾為形為物,於是有了「凡物無氣不生」、「有形亦是氣」的觀念。從無形到有形,是氣從散到聚、從隱到顯、從微到著、從虛到實、從柔到剛的演化過程。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寫意活潑的線條會加強畫面鬆緊虛實的關係,在濃厚的西方油彩的氛圍中運用中國畫的線條會使畫面有鬆動之感。筆法體現著一個畫家駕馭線條的功底和個人的性情特點。吳冠中師從潘天壽、林風眠,在學生時代就曾臨摹過數量頗多的中國畫,他也因此受到了傳統中國繪畫藝術的薰陶。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這毫無疑問地表明了徐先生在20世紀美術歷程中的核心地位。他的素描作品成熟而簡潔,體現了法國19世紀學院派嚴謹精準的氣息。 徐悲鴻雖從小因父親的緣故接觸了大量的傳統中國畫,卻很早就開始質疑傳統筆法的有效性。20歲時,經友人推薦,他見到了康有為。這位旅歐期間拜倒於拉斐爾畫風之下的著名改良主義者對早期的徐悲鴻產生了重要影響。
  • 美術研究丨談談如何使中國畫現代化,從而提高其表現新事物的能力
    摘要:當代中國畫的藝術風格在全球化和當代人審美觀念的影響下,正呈現出多元發展趨勢。在學習國畫的同時,吸收現代設計的意識與方法,將構成訓練納入國畫課中,這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學生捕捉表達形式感的能力。進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構圖能力。豐富藝術語言,更有利於學生吸收姊妹藝術的養分.促進中國畫的現代化。
  • 中國畫需要「大寫意」!寫意才是中國畫的靈魂!
    這在中國的文化、哲學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也可以從中國的文化、哲學中找到依據。中國哲學的核心就是「陰陽」,二元對立,宇宙、世界、人生,概莫能外;天地、日月、盈虧、物我、生死、分合、敵我、男女、君臣、父子、夫妻、喜怒、冷暖,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 於志學的馴鹿與中國畫的書寫性
    書寫性為中國畫所獨有,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緊密相關。中國畫是線形藝術,其水墨畫線條必須有深厚的書法功底。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工畫者多善書」,強調畫家必須善書法。歷史上的繪畫大家無一不是書法高手,很多大畫家以「寫」為中國畫的最高境界。最早稱畫為「寫」的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他提倡繪畫「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後又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學習張旭草書的書寫性人物線條。
  • 為什麼說宇宙有限而無邊?
    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尺度來看,太陽已是龐然大物,但它卻只是銀河系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銀河系裡有著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要讓跑得最快的"光"橫穿銀河系,至少也得花上10萬年!銀河系之外還有數不清的像銀河系一樣龐大的天體大家庭-星系.藉助天文望遠鏡,我們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大小至少超過100億光年!然而,這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還很難確定宇宙究竟有多大.但如果我們把宇宙定義成物理上可以理解的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它卻並非無限大 .但是這樣一個有限的宇宙,我們卻找不到它的盡頭在哪裡.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而他所要探索和挑戰的中國畫難點,就在於白描技法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是否能夠尋求嶄新的發展,王來文的白描花卉作品已經在陳子奮「鐵線勾」的基礎上取得了個性化的突破成果。當然,王來文的花鳥畫作品中還融入了稍許的水墨點擢,用來襯託白描繪畫的單一性,由此建構出了另外一種層次和內涵,而且他的繪畫題材主要聚焦於松、竹、梅、蘭以及荷花、水仙、蘭花等常見的傳統物象。
  • 觀唐輝山水畫構圖:一點靈光,變黑為亮,氣勢不凡
    榮寶齋副總經理榮寶齋畫院院長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創作中心研究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中國編輯學會美術讀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唐輝的山水畫作品,無論大尺幅還是小尺幅都呈現出一派渾厚樸茂之氣,顯得拙實剛健,氣宇軒昂,絕無巧飾之處。
  • 中國畫有法度方能率性而為?
    應該說,中國畫語言本身,無論是布局章法還是筆墨色彩,都是有精神性的,都是主觀情感的表達。法度與程式是中國畫之所以是中國畫的身份印證,絲毫不會影響創作者鮮活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就潘天壽、黃賓虹的作品來看,雖然他們的作品在法度上非常嚴謹,但這並不影響他們作品中情緒的發散。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特有的意緒。
  • 宇宙是否有邊界?「宇宙牆」被發現,人類可能真的是實驗對象
    眾所周知,地球是浩瀚無比的,而宇宙更是幾乎無窮無盡的。那麼關於宇宙的小說以及電影也是不少的,像國內就有一部聞名世界的科幻小說,它所闡述的地球和宇宙乃至外星文明之間的關係都有著十分獨到的見解,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這些見解不僅非常新奇,且十分有道理。
  • 宇宙是否有邊界?「宇宙牆」被發現,人類可能真的是實驗對象
    眾所周知,地球是浩瀚無比的,而宇宙更是幾乎無窮無盡的。那麼關於宇宙的小說以及電影也是不少的,像國內就有一部聞名世界的科幻小說,它所闡述的地球和宇宙乃至外星文明之間的關係都有著十分獨到的見解,而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這些見解不僅非常新奇,且十分有道理。
  • 攝影構圖——三角形法,穩定和諧的構圖法則
    三角形構圖法是建築攝影或街頭攝影中最常用的構圖法之一,使用三角形構圖來填滿畫面、創造平衡感、增添動感。使用三條參考線將被拍攝對象囊括其中。邊確定拍攝主角,邊使用三角形構圖,能拍攝很多場景。正三角形攝影中正三角中的「正」是指在構圖中,一條邊接近於水平,同時兩個底角都是銳角,包含了數學中所謂正三角的等邊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