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帶貨良性發展還需跨部門監管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近年來,「直播帶貨」漸成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新風口。據商務部統計,2020年一季度,世界電商直播超越400萬場,各大傳統電商和社交電商平臺紛紛推出直播帶貨模式。

受疫情影響,2020年直播帶貨更加火爆。在紅火的背後,消費者反映虛假宣傳、售後無保障、假貨等問題出現,主播、商家、平臺,誰來擔責?直播帶貨中的亂象如何規範和監管?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直播帶貨類型不同,主播承擔的責任不同,適用的法律也不同,界定直播性質至關重要。朱巍認為,第三方跳轉類直播,主播應承擔銷售者責任,引流宣傳類直播,主播則應承擔廣告人責任。目前多部門已出臺了相關規定規範直播帶貨,但對於主播是銷售行為還是廣告行為的界定,以及平臺應承擔的責任還不明晰,朱巍認為,規範直播帶貨要跨部門監管。

多部法律可約束直播帶貨

新京報:直播帶貨中會涉及哪些違法行為?

朱巍:直播帶貨很多涉及虛假宣傳,處於信息劣勢地位的消費者往往在「全網最低價」、「限量秒殺」等言語引導下「衝動消費」,這也使主播更傾向使用「極限廣告詞彙」博人眼球、提振銷量。

還有一些演戲砍價的行為,這個是違反商業倫理的,也涉及銷售欺詐,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新京報:前段時間羅永浩直播賣羊毛衫「翻車」,他說自己也被騙了,您覺得他是在規避自己的責任嗎?

朱巍:直播帶貨確實容易在實踐中出現問題,出現問題的時候,主播要按照法律去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消費者可以參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向銷售者或生產者主張責任。

新京報:公眾人物、明星帶貨是否應該承擔更多的法律責任?

朱巍:公眾人物不僅是在銷售,更多的是代言。《廣告法》中規定,自己沒有使用過是不能代言的,如果代言的是關係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廣告代言人要承擔連帶責任。

新京報:有無明確規定直播中應禁止銷售的商品名目?

朱巍:2020年11月,網信辦發布的《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中,第七條明確規定,直播營銷平臺應當制定直播營銷目錄,設置法律法規規定的禁止生產銷售、禁止網絡交易、禁止商業推銷宣傳以及不適宜以直播形式推廣的商品和服務類別。

但是這個規定的前提是要說清楚主播到底是銷售行為還是廣告行為,如果是廣告行為的話,《廣告法》中規定的不能有代言人的商品,如保健品就都不能在直播間裡賣了。

新京報:目前有哪些法規可以約束直播帶貨?

朱巍:《電子商務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網絡安全法》、《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釋,以及《刑法》中虛假廣告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未來還要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

界定直播性質至關重要

新京報:淘寶直播這種有電商平臺為基礎的,與快手、抖音這種在短視頻平臺的直播,兩者有什麼區別?

朱巍:直播的類型分很多種,有直接銷售類、第三方跳轉類、引流宣傳類等。一般情況下認為在淘寶等電商平臺上的直播帶貨是直接銷售行為。

第二類發生了跳轉的直播,比如在快手、抖音上看直播,購買時會跳轉到第三方平臺,和直播平臺是兩個不同的主體。跳轉後的購買行為界定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跟淘寶一樣,是一種銷售行為;第二種觀點認為發生了跳轉後,之前的直播是廣告行為。

第三類主播在直播過程中自己不賣貨,通過自己的高人氣,在直播時為其他電商宣傳引流,我認為這是一個廣告行為,主播應該承擔廣告發生的責任。引流者是否知道對方是電商,或者是否明知對方賣假貨,需要仔細釐清。

新京報:怎麼界定主播的身份?

朱巍:我傾向於認為,第一,如果直接在自己直播中銷售,不管是不是發生跳轉,都應該認定為銷售行為;第二,引流行為就是廣告行為,主播就是代言人。在哪買的誰就是銷售者,對消費者維權是有利的。

要解決網際網路直播中的法律問題,一定要分清楚它到底是哪種類型,適用法律是不一樣的。

應對平臺進行分類監管

新京報:直播帶貨中出現問題,平臺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朱巍:這一部分在法律上並沒有明確規定,銷售行為中的宣傳是否屬於廣告行為、平臺責任如何劃定也有爭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牽頭制定具體的實施規範,將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態納入,按類別詳細劃分,對平臺進行分類監管。

新京報:直播帶貨領域有無專門的法規?

朱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將網絡直播帶貨等網絡交易新業態納入監管範圍。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的《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中,第九條第三款規定,直播營銷平臺應當根據直播間運營者帳號信用評價、關注和點擊數量、營銷金額及其他指標維度,建立分級管理制度,對重點直播間運營者採取安排專人實時巡查、延長直播內容保存時間等措施。

新京報:現在哪些監管部門可以管理、規範直播帶貨?

朱巍: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國家網信辦、廣電總局、工信部、公安部、文旅部等。2020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三部門也發文,宣布直播帶貨成為正式工種。

新京報:這裡面哪些部門應當起主導作用?

朱巍:主要還是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因為網信辦的規定也是依照《電子商務法》做的,而《電子商務法》中規定的大部分處罰權限都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從監管層面來說,不能各部門只管門前雪,一定要跨部門監管。我認為應該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牽頭、各部委參加一起規定,可以超越單一部門的責任和權限,對直播營銷行業涉及的各方面進行全面的對接。

消費者有權在網上提出批評

新京報:直播帶貨中為什麼消費者維權難?

朱巍:第一,消費者貪圖便宜明知假貨而購買,維權的主觀意願很小。第二,直播帶貨更多的是靠人脈,導致消費者對人的信任演化成對商品服務的信任,把單純的消費行為變成了一個複雜的人際關係學問題,買貨不一定真正需要。

第三,國家現行法律對直播帶貨到底是銷售行為還是廣告行為尚沒有明確規定。不同行為適用的法律不一樣,有些案件適用《反不當競爭法》,沒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因此就沒有沒收違法所得,懲罰力度、違法成本低。

新京報:消費者如果在直播中買到假貨,有哪些有效的維權措施?

朱巍:三部門以及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包括網信辦都出臺了新規定,要求帶貨直播必須有回看功能,方便取證。還有7天無理由退貨、換貨或者修理,這個也是必須要做到的。

消費者如果在直播中買到假貨,可以到消協投訴或者通過訴訟解決,包括在網際網路上提出批評,這都是消費者的權利,消費者維權是有尊嚴的。相關規定都把消費者評價的權利放到很高的位置,主播在直播間或者在評論裡關閉評論、刪除差評,是違法行為。

2020年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售賣假冒偽劣產品」、「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擅自刪除消費者評價」、「對消費者依法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和「發布虛假違法廣告」等都屬於網絡直播營銷中的違法行為。

新京報記者 趙朋樂

編輯 劉倩

校對 賈寧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刷量售假被中消協點名 這風口還能吹多久
    這其中,「直播帶貨」扮演了重要角色。星圖數據資料顯示,僅預售期間,全網直播帶貨銷售額就達到243億元,佔全網銷售額的12%。  不過,喧囂過後,直播帶貨近日卻接連被曝出刷量、售假、售後服務差等問題,一些直播網紅還因此被中消協點名批評。直播帶貨到底是應運而生,還是資金助推?是消費噱頭,還是有價值的消費場景? 行業問題頻出背後,又有哪些深層次原因?
  • 對話|中消協秘書長朱劍橋:直播帶貨最終要回歸商品交易本質
    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朱劍橋指出,針對直播帶貨中售賣三無產品、售後維權難等問題,參與銷售的主體多元、責任不清晰是造成亂象的主要原因,要通過對法律法規的原則性規定進行細化,出臺一些規章指導意見,甚至一些行業自律性的規範,給消費者、主播、平臺等主體明確的指引,促進這一業態良性發展。
  • 針對直播帶貨的監管政策正密集出臺,直播間不是法外之地
    12月21日,在經歷直播帶貨「假羊毛衫事件」後,羅永浩在個人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交個朋友直播間」決定全方位整改升級,措施包括成立「質控實驗室」、與國際知名的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SGS開展更為緊密的合作;直播間安排「神秘顧客」+公司內部成立「客戶卓越體驗委員會」;積極參與權威機構主導制定的直播電商商品質量檢測和控制相關行業標準和規範;等等。
  • 2020移動網際網路藍皮書:直播帶貨競爭格局加速演變
    文章統計2019年相關數據指出,直播帶貨的發展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2019年關注度最高的5個熱點話題分別為:李佳琦、薇婭等網紅主播備受關注,多地及多平臺啟動「網紅孵化」,眾多明星加入直播帶貨,市縣長等地方官員直播帶貨以及網紅主播帶貨「翻車」引熱議。其中,基層政府的主要負責同志參與直播帶貨,為當地產品「代言」引發廣泛關注。
  • 直播帶貨頻翻車,風控任務裝滿車
    而曾為大家認為不入流的直播帶貨也成了熱鬧區,各產品各企業都把或希望把直播帶貨作為重要的動銷方式之一,而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各大平臺、品牌商的直播帶貨真是百花齊放彰顯新消費活力,小小直播間,再度凸顯我國經濟的韌性和新型消費活力。
  • 直播帶貨「翻車」頻發倒逼銷售自律 助力實體經濟價值不容抹殺
    廣東省燕窩產業協會會長張雅琴表示,此次事件一方面引發行業檢討自律,另一方面是匯聚力量,推動各項標準的建立,保障各個市場主體在健康良性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  賠付金創消費者權益補償紀錄  事實上,當虛假宣傳等售後問題爆發時,以個人IP為號召力的帶貨主播無疑會是第一時間被質疑的對象,也將是相關輿情的最大受損方。
  • 直播帶貨平臺開發,直播帶貨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直播+」的形式越來越豐富的出現在大眾視野,直播+帶貨、直播+電商的形式更是逐漸發展為「直播+」潮流中的砥柱,直播帶貨平臺開發也成為網際網路企業的需求。本文來看看關於直播帶貨平臺開發都要做些什麼。優質的直播sdk還可以實現高清的直播畫質、延遲低且穩定的直播間、可以實現碼率自適應。2. 開通支付渠道直播帶貨系統的優勢就是用戶可以在觀看視頻直播的時候可以直接進入購物界面,也可以對主播進行打賞,所以,對於直播商城平臺或者視頻直播,都是需要完善的支付系統做支持的。3.
  • 【回顧】2020電商直播帶貨發展的大事件
    受疫情影響,2020年電商直播帶貨可謂是出盡了風頭,雖然中間也有很多不少的遺憾,總的來說,電商直播在去年已經是圓滿結束了。今天我們來捋一捋2020年電商直播帶貨發生過的大事件吧。
  • 直播帶貨莫讓「騙」字帶偏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自媒體行業風生水起,人們紛紛通過自媒體了解世界,分享生活,網絡直播帶貨也應運而生,其初衷是使消費者足不出戶便能滿足購買慾望。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常有主播為多賣一單貨而把「賣場」變「秀場」,譁眾取寵,以誇張的表演吸引眼球,達到售賣的目的;更有甚者將商品價格惡意標高,再以「打折、血漏」的形式促銷,實則高價出售給消費者。
  • 直播帶貨概述
    直播帶貨,是去年我們MCN機構不得做的業務。公會旗下少數主播從2019年年中,開始陸續轉型賣貨,而我從2016年,就非常看好直播行業未來擁抱商業化的巨大發展空間。所以,近1年來,雖然主要業務還在泛娛樂直播,但是對於帶貨意願強烈的主播,我們也給予重點的關注和扶持。
  • 李佳琦被罰、辛巴道歉:直播帶貨虛假宣傳有多嚴重?
    中消協報告顯示,雙十一期間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33.41萬條,日均在1.24萬條左右,「虛假宣傳」成為消費者吐槽高頻詞。 在電商直播野蠻生長中,愈發凸顯監管的必要性。李佳琦被罰1萬元,罰金數目不多,但行政處罰帶來警示意義,證明監管部門在不斷收緊對直播帶貨的約束。
  • 野蠻瘋長一年後,直播帶貨留下了什麼?
    直播帶貨從年初的爆發,到幾乎全網參與,再到泡沫湧現、問題頻出、飽受爭議,最後以辛巴停播、認罰90萬元作為重要節點告別了2020。站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長廊中,回看這一年直播電商所演奏的冰與火之歌,無疑將影響之後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格局和脈絡。直播帶貨,未來將走向何方?野蠻瘋長這一年,視頻號也入局?
  • 直播帶貨「翻車」要不要負法律責任?消費者權益由誰保護?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直播帶貨又火了一把。而拋開濾鏡、卸掉美顏後的一些網紅單品在到達消費者手上後,出現貨不對板、質量堪憂、售後維權難等廣受詬病的問題。直播帶貨頻頻「翻車」,主播、商家、平臺,誰來擔責?直播帶貨中的亂象如何規範和監管?
  • 辛巴被央視點名,直播帶貨剛興起,消費投訴漲5倍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直播帶貨行業的監管,很大程度上沒有追趕上直播帶貨的壯大勢頭,這也是大批主播「信口雌黃」,進行虛假宣傳,乃至於消費詐騙的原因。 據預測2020年直播帶貨將達到9千億的市場規模,如此龐大的交易數據背後,又需要怎樣一套完善的監管體系進行監督管控,也確實需要監管部門深入落實。
  • 2020年直播帶貨潮:品牌是否需要抓住主流直播風口
    疫情期間,國內出口企業受到威脅,紛紛轉變經營和銷售模式自救,去庫存,穩經濟已成為主流,直播帶貨無疑是2020-2021年最大的風口,30秒帶貨數百萬,一場直播帶貨過億的消息屢見不鮮。不可否認,直播帶貨的確帶來了天量的成交,直播帶貨的火爆甚至帶動了直播帶貨培訓課程的熱銷,據國內「直播帶貨」專業領域資深網紅提供商環亞兄弟總裁毛志明介紹說:「直播帶貨創造了商業的奇蹟,重構了商品交易模式,近一年內很可能是萬億級的大市場。
  • 直播帶貨的風,又吹向了誰
    新媒體部 新聞周報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風口」,而直播帶貨儼然是當下的那陣風。從5分鐘賣出15000支口紅的「口紅一哥」李佳琦,到直播賣火箭第一人的薇婭,再到退出手機行業轉戰抖音直播帶貨的錘子科技CEO羅永浩,越來越多的人站在了直播帶貨的風口浪尖。
  • 想做好直播帶貨,必看的100條直播帶貨建議!!!
    疫情之下,直播帶貨幾乎成了所有公司賣貨的唯一選擇:人人重進直播間,從員工到CEO,從餐廳等傳統公司到理髮器等消費公司,直播帶貨已經滲入到公司經營的各個環節,無孔不入。直播前的準備1. 了解四種主流直播運營方式從品牌的直播營銷手段來看,以淘寶直播平臺為例,目前有四種主流的方式:找主播帶貨、參加PGC欄目、自建直播團隊、直播代運營。主播帶貨優勢為見效快、帶貨快;劣勢有成本高,有投放風險。
  • 淨化直播帶貨環境(消費萬花筒)
    主播代言、優惠促銷、限時「秒殺」……目前,各類直播帶貨激起人們消費熱情,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網絡直播銷售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例分析,歸納出虛假宣傳、退換貨難、誘導交易等七大類問題,建議相關部門不斷淨化直播帶貨環境,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 李小璐抖音直播帶貨達四千七百多萬,直播帶貨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4月20日晚上,曾經的演員李小璐,現在的網紅主播,在抖音開始了自己的直播生涯。直播當晚引來了近1600W網友關注,榮登抖音熱度榜一。而帶貨數據更是讓人驚訝,當晚她們直播間的銷售額是四千七百多萬,最高同時93W網友在線圍觀,這個數據可以說是抖音帶貨一姐也不過分。現在的直播帶貨市場這麼好麼?
  • 流量焦慮、數據造假……直播帶貨,一場亂鬨鬨的盛宴
    董明珠在快手直播間,3小時創下3.3億元的銷售成績。快手直播帶貨一哥辛巴(辛有志)回歸後,5個小時帶貨10億元。「快手一姐」小伊伊與寺庫的專場直播,官方發布的最終戰報顯示,該場直播的成交總額為1.05億元。羅永浩在抖音上直播首秀,帶貨1.1億元。  「現在一場直播沒有幾個億都不好意思發戰報寫新聞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