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錫輝組發現原核生物跨種屬對話新機制

2021-01-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QS)是細菌細胞間信號傳導的普遍機制,通過合成和分泌稱為自誘導物(autoinducer)的信號分子監測細菌群體密度的變化,使其能在複雜的環境中通過協調基因表達,使細菌個體能在感染、抗逆等過程中一致行動,以團隊作戰方式獲得生存優勢【1-3】。不同種的細菌間能通過一類稱為autoinducer-2(AI-2)的群體感應信號分子進行交流,這種信號分子廣泛存在於革蘭氏陰性和革蘭氏陽性細菌中,是目前所知的唯一既能進行種內交流,又能進行種間交流的細菌通用語言【3-5】,但僅在少數細菌中發現了兩類AI-2感應受體:LuxP型受體僅在弧菌中發現(識別含硼的AI-2構象S-THMF-borate) 【6】,而LsrB型受體在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腸道菌以及根瘤菌科、芽胞桿菌科和梭菌科的少數種中發現(識別不含硼的AI-2構象R-THMF) 【7】。因此,雖然AI-2作為細菌種間交流語言的功能被廣泛關注,甚至被稱為「細菌的世界語(Bacterial esperanto)」【8】,但對大多數細菌如何感知這一信號知之甚少。

2020年 10月 2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沈錫輝教授團隊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通過一類功能多樣的跨膜信號轉導蛋白感知通用型群體感應信號分子AI-2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該研究首先發現條件性致病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對AI-2信號表現出明顯的正趨向性,隨後以此表型入手構建趨化蛋白編碼基因突變體文庫並篩選獲得介導AI-2趨向性的兩個跨膜甲基化趨化受體基因pctA和tlpQ 。分子互作分析進一步發現AI-2信號能以高親和力結合受體蛋白PctA和TlpQ的周質dCACHE結構域。質譜(LC-MS/MS)定量分析也顯示在甲基轉移酶CheR1對PctA胞內信號傳遞區進行甲基化修飾時,AI-2信號的添加能夠增強PctA的381位穀氨酸殘基的甲基化水平。在限硼條件下通過體外酶促反應合成AI-2,並比較限硼和加硼兩種條件下AI-2與PctA和TlpQ的dCACHE結構域相互作用的親和力差異,發現在富含硼的環境下配體與蛋白結構域的親和力顯著降低,推測dCACHE結構域結合不含硼的AI-2構象,分子對接模擬進一步證實PctA和TlpQ的dCACHE結構域結合不含硼的AI-2構象R-THMF(圖1)。

圖1. PctA的dCACHE結構域結合不含硼的AI-2構象

dCACHE結構域是細菌中分布廣泛的胞外傳感器,在包括甲基化趨化受體、組氨酸激酶、c-di-GMP合成與水解酶、絲氨酸磷酸酶、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腺苷酸/鳥苷酸環化酶等幾乎所有主要類型的原核生物跨膜信號轉導蛋白中,均可發現該結構域的存在。研究人員利用PctA的dCACHE結構域序列通過HHpred工具搜索PDB資料庫,發現19個與其結構高度相似的細菌dCACHE結構域。隨機挑選其中的2個甲基化趨化受體,2個組氨酸激酶和2個c-di-GMP合成酶的dCACHE結構域進行表達純化並檢測其與AI-2的結合能力,發現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的組氨酸激酶KinD和沼澤紅假單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的c-di-GMP合成酶rpHK1S-Z16的該結構域能夠以高親和力結合AI-2。體外酶活分析進一步確認AI-2能夠通過周質dCACHE結構域調控KinD的激酶活性以及rpHK1S-Z16的c-di-GMP合成酶活性。

dCACHE結構域細分為4個亞家族【9】,而PctA、TlpQ、KinD和rpHK1S-Z16的胞外傳感器結構域均屬於dCache_1亞家族。研究人員從Pfam(version 32.0)資料庫中下載獲得18970個dCache_1結構域序列 (這些序列絕大多數來自細菌信號轉導蛋白,還有少數來自古菌蛋白和真核蛋白),對其進行序列多重比對後發現PctA的dCache_1結構域配體結合口袋中的5個關鍵殘基R126、W128、Y144、D146和D173在dCache_1結構域序列中廣泛存在且具有很高的保守性。進一步分析發現來自細菌和古菌的1535個dCache_1結構域含有所有5個保守殘基 。從中隨機挑選17個來自細菌信號轉導蛋白和2個來自古菌信號轉導蛋白的dCache_1結構域檢測發現這些結構域都能與AI-2發生特異性結合,暗示這1535個含5個保守位點的dCache_1結構域都是AI-2信號的潛在受體。

細菌和古菌是單細胞生物,在自然環境和宿主體內它們往往雜居在一起,彼此間互相交流,表現出分工合作或相互欺詐等社會行為【3】。因此,了解它們的交流語言和交流方式無論在醫學還是生態環境領域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AI-2作為細菌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種間交流的通用語言,其dCACHE型新受體的發現極大擴展了人們對原核生物跨種屬對話機制的認識。

據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磊副教授和博士生李書宇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沈錫輝教授、羅招慶教授(美國普渡大學)和張磊副教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此外,武漢大學範成鵬副教授也參與了本論文的研究。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243-5.pdf

參考文獻:

1. Papenfort, K. & Bassler, B. L. Quorum sensing signal-response systems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Nat. Rev. Microbiol. 14, 576–588 (2016).

2. Whiteley, M., Diggle, S. P. & Greenberg, E. P. Progress in and promise of bacterial quorum sensing research.Nature551, 313–320 (2017).

3. Pereira, C. S., Thompson, J. A. & Xavier, K. B. AI-2-mediated signalling in bacteria.FEMS Microbiol. Rev. 37, 156–181 (2013).

4. Neiditch, M. B., Federle, M. J., Miller, S. T., Bassler, B. L. & Hughson, F. M. Regulation of LuxPQ receptor activity by the quorum-sensing signal autoinducer-2.Mol. Cell18, 507–518 (2005).

5. Xavier, K. B. & Bassler, B. L. Interference with AI-2-mediated bacterial cell–cell communication.Nature 437, 750–753 (2005).

6. Chen, X. et al.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of a bacterial quorum-sensing signal containing boron.Nature415, 545–549 (2002).

7. Miller, S. T. et al. 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cognizes a chemically distinct form of the bacterial quorum-sensing signal AI-2.Mol. Cell15, 677–687 (2004).

8. Winans, S. C. Bacterial esperanto.Nat. Struct. Biol.9, 83–84 (2002).

9. Upadhyay, A. A., Fleetwood, A. D., Adebali, O., Finn, R. D. & Zhulin, I. B. Cache domains that are homologous to, but different from PAS domains comprise the largest superfamily of extracellular sensors in prokaryotes.PLoS Comput. Biol. 12, e1004862 (2016).

來源:B

相關焦點

  • 草履蟲是原核生物嗎?
    草履蟲是一種身體很小、圓筒形的單細胞生物,雌雄同體,體長只有180~280微米,壽命為一晝夜左右,生活在淡水中,一般池沼、小河中都可採到,一般呈長圓筒形,前端鈍圓,後端寬而略尖,形狀似倒置的草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草履蟲是不是原核生物吧
  • Nat Communi|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團隊揭示異種細胞間對話的新機制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通過一類功能多樣的跨膜信號轉導蛋白感知通用型群體感應信號分子
  • Nature Communications|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教授團隊揭示原核生物實現異種細胞間對話新機制
    10月2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生命學院沈錫輝教授團隊張磊副教授完成的題為「Sensing of autoinducer-2 by functionally distinct receptors in prokaryotes」的文章,揭示了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通過一類功能多樣的跨膜信號轉導蛋白感知通用型群體感應信號分子
  • 趙汀陽:跨文化對話,是為了消除誤解
    書信討論展開的是一種「慢對話」,足夠慢才能更好地思考,尤其對於那些反思性的問題,沒有現成結論,因此需要一個慢慢探路的過程。就是說,慢對話的目的不是表態,不是表達現成觀點,而是展開尚無結論而且很可能最後也沒有結論的思考過程,結論不重要,分析的步驟和過程在通信中更能夠展開。  新京報:如你所言,跨文化的方法論,正是跨文化的首要難題。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 中藥資源普查發現新屬種——河南發現蘭科植物新屬種分布
    醫藥衛生報訊 記者9月8日獲悉,河南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鄭州大學工作隊在河南省伏牛山區木札嶺新發現一種腐生蘭科植物在我省的分布,經鑑定為蘭科虎舌蘭屬植物日本虎舌蘭。現版《河南植物志》和其他相關文獻並無該屬種在河南的分布記載
  • 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昆蟲新屬新種
    新華社昆明9月23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發現了昆蟲的一個新屬兩個新種:新屬命名為「麗眼蝶屬」,兩個新種名為「金光麗眼蝶」「雲南榆綠天蛾」。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雜誌》上。
  • 蝙蝠最新研究:科學家又發現了6種新的冠狀病毒!包括3種新的 α 屬...
    日前,一項關於緬甸蝙蝠的研究再次發現了三種新的 α 屬冠狀病毒、三種新的 β 屬冠狀病毒。α 屬冠狀病毒和 β 屬冠狀病毒對人類健康影響重大,其中 SARS-CoV、SARS-CoV-2 和 MERS-CoV 等迄今為止人類最嚴重的傳染疾病,都屬於後者。
  • 雲南德宏發現天南星科海芋屬新種
    新華網昆明10月12日電(記者 趙珮然)我國科研人員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進行野外考察時,發現天南星科海芋屬新種,命名為「運氣海芋」。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冰介紹,運氣海芋是狹域分布種,被發現於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分布於熱帶季雨林林下、路邊等生境,推測在鄰近的緬甸也有分布。劉冰說,海芋屬在全球範圍內已知78種,近20年來仍有新類群被不斷發現。
  • 科學家發現桔梗科半邊蓮屬植物新種
    半邊蓮屬(Lobelia),包含400多種,為桔梗科(Campanulaceae)的第二大屬,廣泛分布於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昆明動物所在青藏高原發現美洲鼴族(哺乳綱:鼴科)新屬、新種
    現生美洲鼴族共4屬6種,除甘肅鼴(Scapanulus oweni)零星分布在我國中部甘肅、陝西等地外,其餘物種全部分布於北美。但化石記錄顯示,美洲鼴族曾廣布北美和歐亞大陸,包含至少14個屬。目前美洲鼴的起源地尚未確定,但中新世該類群至少發生過三次「遷出北美」事件,其中至少兩次通過「白令海峽」來到東亞,進入我國。
  • 《海市蜃樓》兩次跨時空對話!女主最後回到原來的時間線了嗎?
    和大家分享下 電影中的兩次超時空對話和多條平行世界!故事的設定其實很好理解!25年前的一場風暴 和 如今正在發生的一場風暴發生了時空連結!通過一臺25年前的電視機 相隔25年的兩個人竟然可以奇蹟般的 跨時空對話!但是,當你以現在知道的事情 影響25年前的那個人做出不同的抉擇,蝴蝶效應就發生了!
  • 雲南發現舞花姜屬植物新種
    新華社昆明1月6日電(記者姚兵)據云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消息,科研人員在該保護區開展極小種群植物調查過程中,發現一種舞花姜屬植物新種,將其命名為瑞麗舞花姜。相關科研成果1月4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生物多樣性雜誌Taiwania上。2019年10月21日拍攝的瑞麗舞花姜的花。
  • 我科學家發現黃芪屬一瀕危新種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李志勇研究員領銜的草種質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發現了豆科黃芪屬一瀕危新種,該新種被命名為沙爾沁黃芪(Astragalus shaerqinensis L. Liu & Z.Y. Li)。據悉,該團隊在調查呼和浩特周邊植物資源時發現了這一新種。
  • 科研人員發現頸槽蛇屬新種
    研究組從鱗被、半陰莖等形態學特徵初步判斷,認為其與九龍頸槽蛇及其他已知頸槽蛇屬物種差異較大,對分類劃分存疑。通過將該存疑種與16個已知頸槽蛇屬物種的核基因cmos與線粒體cytb片段系統發育關係比較,結合形態學數據,證實了之前該地區誤認的九龍頸槽蛇應為新種的判斷。研究組將其定名為螭吻頸槽蛇,物種名源自中國古代傳說神獸龍之第九子螭吻,其生性喜食火,用以突出該種進食螢火蟲的食性特點。
  • 科研人員發現樹蘿蔔屬植物新種
    杜鵑花科樹蘿蔔屬植物全世界約120餘種,喜馬拉雅地區是其分布中心。
  • 臨滄發現晚中新世黃檀屬化石 專家:或起源於非洲大陸
    雲南臨滄晚中新世黃檀屬莢果和葉片化石(供圖)臨滄發現晚中新世黃檀屬莢果和葉片化石,研究人員推測,黃檀屬可能起源於晚中新世的非洲大陸。我國的豆科有120屬,1000種。其中黃檀屬隸屬於豆科蝶形花亞科黃檀族,約100種,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28種,1變種,產於我國西南部、南部至中部。黃檀屬莢果不開裂,長圓形或帶狀,翅果狀,種子所對應的莢果表皮部分常具網紋,其餘部分扁平而薄,有1至3粒種子;種子有點像腎臟的形狀,胚根內彎,是該屬莢果最顯著的形態特徵。
  • 科學家發現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
    因此,研究葉綠體蛋白跨膜運輸方式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前研究主要關注的是葉綠體被膜轉運通道以及類囊體膜轉運通道。然而,葉綠體蛋白在跨過葉綠體被膜之後,是如何穿過擁擠的基質空間,並精確地靶定到特異性的類囊體膜受體複合物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