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消防員有怎樣的故事?那位不願離開的奶奶後來怎樣了

2020-12-05 淺予是個美劇迷

《車諾比》除了那些為這場災難付出貢獻的英雄之外,還有著許許多多生活在普裡皮亞季的老百姓成為了這場事故的直接受害者。例如消防員的妻子柳德米拉,還有那位不願離開車諾比的奶奶,她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柳德米拉是真人嗎?她有著怎樣的故事?

《車諾比》是一部關於講述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電站發生核事故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幾位主演,還有一位叫柳德米拉的女性角色也成為了劇中的重要人物。那麼,這位叫柳德米拉的女性是真實人物嗎?她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其實《車諾比》劇中所敘說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真實的,有一些也通過細節展現了當年的故事。而由傑西·巴克利所飾演的柳德米拉是一名真實的人物,她是劇中的人物也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物。在爆炸中倖存下來的柳德米拉的存在是為了警醒人們,以及車諾比的核災難對眾多家庭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以及心理陰影。

劇中許多故事正是參考了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來自車諾比的聲音》一書,導演在讀過這本書之後獲得了極大的靈感。在第一集中我們看到火光沖天以及那些漫天飛舞的核塵的畫面正是受到了這本書的啟發。導演曾坦言柳德米拉的故事是他度過所有故事中最讓人揪心的,她的故事中含有了太多的愛。當年的瓦裡西和柳德米拉在十幾歲就認識了,那正是美好的年紀。

我們在劇中看到柳德米拉在發生事故後就迫切的想要找到自己的丈夫,當她抵達醫院時便看到了那個正在和同事們打牌的瓦西裡。在瓦西裡生命的最後階段,柳德米拉不顧輻射的危險始終陪伴在瓦西裡的身邊。在車諾比發生事故的時候,柳德米拉正在懷著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但是這個孩子吸收了大部分輻射,所以一出生就隨著父親離開了人世。

瓦西裡經歷了什麼?

瓦西裡去世的時候柳德米拉只有23歲,接到火警電話的當晚瓦西裡是第一批抵達現場的消防員。當時的瓦西裡在沒有任何裝備的情況下就進行了一夜的滅火任務,直到凌晨被送往醫院,當柳德米拉看到瓦西裡的時候他整個人都腫脹了,眼睛腫都一條縫。這和《車諾比》柳德米拉在醫院看見瓦西裡只是有些許灼傷的情況不太一樣,或許導演並不想向觀眾展示過於殘忍的和面,亦或者導演想一步步的演示人被輻射後的情況,所以導演將這個細節做了些改變。

受到輻射後的瓦西裡基本上是每天一個樣,柳德米拉將這樣的情況形容為每天我都會遇到一個全新的人。直到瓦西裡生命的最後兩天,他基本已經不成人形,最後他把自己的內臟都吐了出來。不知道是出於愛還是出於無知,亦或者兩者都有,在瓦西裡住院期間柳德米拉始終陪伴在瓦西裡身邊。即使護士曾警告她不許碰瓦西裡,柳德米拉在高興的時候還是將瓦西裡擁在懷裡然後親吻……或許正是這樣的原因讓她的女兒一出生就有患有肝硬化以及心臟病,而她的女兒在出生後四天就離開了人世。在車諾比事故之後的幾年裡,柳德米拉也曾多次中風,醫生曾告知柳德米拉她將終生不育。萬幸的是柳德米拉後來生下了兒子,現在一直在烏克蘭的基輔生活著。

那位不願離開的奶奶後來怎樣了?

在《車諾比》第四集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大批士兵帶著當地居民撤離禁區,其中有一位擠牛奶的奶奶無論士兵怎麼勸說都不願離開這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那麼,當時的車諾比的真實情況又是什麼呢?在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後,當地部門就建立了1000平方英裡的疏散區域,這是因為放射物質被釋放到了空氣中,並傳播到了整個歐洲,其中蘇聯的部分地區以及白俄羅斯還有烏克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時的有關部門就劃分了隔離區,居住在車諾比附近的居民只能從家中撤離,其中就包括了臨近的普裡皮亞季,那裡居住著5萬名居民。

當時總共有35萬人數需要緊急疏散,而那些一生都生活在車諾比附近的人是最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園的,因為他們深愛著自己的故土,當年這裡的人們經歷了饑荒以及二戰,歷經磨難的人們更不願意離開他們眷戀的家園,所以我們就看到了那位奶奶就是死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的那一幕。

根據紀錄片顯示,雖然撤離的居民有35萬之多,但是拒絕撤離的人數也有一千人左右,其中大多數都是婦女。在第四集中我們看到了那位擠牛奶的奶奶,即便是士兵掏出了槍枝她也毫不畏懼。因為她已經82歲了,她一輩子都生活在這裡,她已經不在乎這裡是否安全了。

雖然這位奶奶十分倔強,但是原著的故事是最後她還是被士兵帶離了她的故土。其實現實中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一生都沒法回到車諾比。

據統計,2015年的時候,大約有130人生活在車諾比禁區,其中大部分是老年婦女。儘管專家認為這裡至少在三千年以內都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擋人們對故土的眷戀與深情,即使是死亡……

相關焦點

  • 《車諾比》:三位潛水的三勇士發生了什麼?他們後來怎樣了?
    儘管《車諾比》早已完結,但是它超高的製作水平以及令人震撼的故事還在不斷地吸引著全球各地的觀眾觀看這部劇。有些人對於劇中的問題仍疑惑不解,也有人被那三位勇士的行為震撼了。但是劇中並沒有介紹這三位勇士後來經歷了什麼,他們在進入核電站底部之後又遇到了什麼事情呢?三位勇士分別是誰?
  • 車諾比的消防員為何沒受到輻射?只因喝了一口伏特加?
    車諾比的消防員為何沒受到輻射?只因喝了一口伏特加?在潛行者遊戲裡面,伏特加有一定的減輻射的能力,在曾經的一部電影《寡婦製造者》當中當一艘核潛艇,靠近反應堆發生事故之後,他們爭分奪秒的搶救避免了一場核災難的發生,車諾比的消防員為何沒受到輻射?只因喝了一口伏特加?在這部電影裡面就有這樣的片段,船員們和伏特加來防止核輻射,那么喝了伏特加之後真的可以防止核輻射嗎?
  • 車諾比 | 是什麼真相讓它在豆瓣被封禁
    也因為這場災難之大,影響範圍之廣,蔓延時間之長,有不少影視作品、紀錄片都在關注。這是在豆瓣中搜索「車諾比」的結果(僅展現一部分)。《車諾比》不是紀錄片,細節上也沒有完全還原,甚至還加入了虛構的人物,卻有著超越紀錄片的真實,關鍵就在於視角的切入和焦點人物的把握。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事件已經過去了30多年,迄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和爭議。
  • 山火燒到車諾比,烏克蘭消防員為何不敢去救火?|百家故事
    #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135,000人撤離家園,其中約有50,000人是居住在車諾比附近的普裡皮亞特鎮居民。他們沒來得及和自己的家好好告別,就成為了這場災難中難民。為了阻止火勢蔓延,為了不讓車諾比再次成為孵化災難的重心,烏克蘭派出了400多名消防員,超過200輛消防車,日夜奮戰。飛機和直升機已經在此灑水超過250噸。然而4月12日,火勢依舊。
  • 《車諾比》,是真相還是渲染?
    俄烏:劇集凸顯西方的刻板印象「這部英美合拍的《車諾比》很容易給觀眾造成一個不真實的印象:當時的戰士、消防員是被蘇聯政府騙去搶險救災的。」在烏克蘭舍甫琴科博物館工作的阿納斯塔西亞·葉夫格列夫斯卡亞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爆炸發生在深夜,第一批消防員並不知情,很多人穿著便服便火速趕往現場,加入戰鬥。
  • 《車諾比》:核電站事故發生的經過到底是怎樣的?
    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當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白俄羅斯,當時的白俄羅斯接受了60%的車諾比輻射塵,但是由於當局未及時做出反應,在爆炸發生的36個小時後才設立了隔離區。一開始的時候這設置了一個10公裡範圍的禁區,當時從普裡皮亞季鎮疏散了4.9萬的群眾。後來經過討論才將隔離區擴大到了30公裡,6.8萬人進行了撤離。
  • 車諾比親歷者:我看著丈夫(消防員)在14天內死去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段關於車諾比最真實的回憶在車諾比事故發生的第一時間,一批消防員在對究竟發生了什麼完全無知的情況下,衝向了第一線……多年之後,其中一位遺孀,袒露了自己對愛人最後的,也是最撕心裂肺的回憶。文章作者是我翻譯過的白俄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文章選自她的作品《車諾比的悲鳴》。文章很長,但相信我,值得你讀完。
  • 車諾比核事故,消防員沒有穿防護服,用腳踩燃燒的石墨
    1986年4月26日凌晨,一連串的巨響打破了夜晚的寧靜,車諾比核電廠四號反應爐發生大爆炸,反應堆巨大的上蓋被直接炸飛。反應堆上空,放射性元素髮出特有的藍白色光線,照亮了上方的夜空,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核浩劫拉開了序幕。
  • 34年前的車諾比,告訴我們說真話有多重要
    上了年紀的人無法理解正在經歷的一切,為什麼必須要離開呢?土地還在,萬物仍舊生長,花兒也在開放,有老人堅持不願離開,留了下來,幾天後人們發現了他的屍體。  普裡皮亞季沒有毀滅,它被急匆匆地遺棄,成為一座空城。  搶 救  反應堆的大火還在燃燒。問題的嚴重性愈發明顯,國家機器開動了,動員機制一併啟動。
  • 車諾比突發大火,消防員要穿著防化服救火
    (人類禁區——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大火)據悉,火災勢頭極其猛烈,且有可能危及車諾比的舊廠房,所以烏克蘭的消防員"臨危受命",第一時間衝上去救火。但此次的滅火工作可能和以往有些不同,因為車諾比即使到今天,核心地區的輻射劑量仍然遠超正常閾值上限,蓋格計數器顯示的數值甚至是正常輻射量的數十倍,所以消防員只穿耐高溫的隔熱服是無法滿足防護條件的。
  • 《車諾比》:最真實的恐怖,超過一切恐怖片
    因為爆炸剛剛發生時,核電廠副總工程師判斷失誤,下令向堆芯注水來冷卻,加上後來消防員一直往廠房內灌水,所以水槽已經灌滿了超過7000立方公尺的水,一旦與巖漿接觸將會導致嚴重的熱爆炸。很多人到後來才得知事態的嚴重,再也沒回去過。可有些在那裡住了一輩子的老人不願意走,有個老人留了下來,幾周後被發現了屍體。
  • 車諾比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爆炸的危害,而是赤裸的人心!
    改變DNF這種輻射會一直遺傳,生出來的孩子也會有缺陷,這會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消防員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就進去加水撲滅。為了保全自己的職位,讓數10名消防員深入充滿核輻射的第四核反應堆。在33年後,我們也只能夠通過一些資料來看當年的那場爆炸,我們也無法體會33年前到人們有多麼的絕望。
  • 美劇《車諾比》熱播,有人趕去打卡 看完這篇,也許你就不想去了
    車諾比事件後來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前蘇聯的事故報告指出,車諾比4號機反應堆總共有180至190噸的二氧化鈾及核反應產生的核廢料。而之後在對核反應堆進行無害化處理時,清理人員發現反應堆內部空空蕩蕩。因為大火引發的高溫,許多輻射物質衝向高空,並向外四面八方擴散,反應堆內部只剩下大約5%~10%的核物質。
  • 車諾比死去的消防員:孕妻冒死守候,姐姐救弟致殘,終身未嫁
    柳德米拉與消防員丈夫瓦西裡是車諾比核事故中最感人的愛情故事,柳德米拉在丈夫成為一個輻射源,成為一個腐爛的肉體以後,仍然守在丈夫身邊,用熾熱的愛溫暖著與死神抗爭的丈夫。瓦西裡與姐姐柳達是一段感人的親情故事,姐姐為了救弟弟疾病纏身,終身未嫁。
  • 揭秘丨《車諾比》角色大多有原型,取景立陶宛核電站
    當時核電站地下室裡有兩萬噸消防員滅火時灌進的水,一旦與反應堆的高溫接觸就會變成水蒸氣,導致剩下的三個反應堆爆炸,那樣的話不僅直徑300公裡內的區域將被摧毀,整個歐洲都將因汙染而寸草不生。這三位勇士在明知下去就等於送死的情況下,依然挺身而出,潛入水下打開了排水閥,避免了更大的災難。他們由於受到高劑量輻射,不久就死去了,死後享受到英雄的待遇。
  • 車諾比森林大火逼近核反應堆:消防員在高輻射值區內滅火
    據外媒報導,一場森林大火自4月5日起在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禁區附近開始燃燒,至今已經持續了8天。  據悉4月13日火勢蔓已經蔓延至距離儲存高放射性廢料的儲存地點僅有兩公裡的區域,附近居民對此表示十分擔憂,但由於火災中心輻射值偏高,消防員的滅火工作面臨著極大的障礙。
  • 車諾比一日遊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女作家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她代表性的車諾比事件口述史作品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帶著兒子離開了車諾比,暫居在某城市。兒子上學第一天就哭了。老師們讓他坐在一個女孩旁邊,女孩不願意,說他有輻射。「我的孩子讀四年級,他是班上唯一從車諾比來的。其他孩子懼怕他,他們都叫他『亮晶晶』。他的童年就這樣提早結束了。」這位母親說。
  • 借鑑車諾比事件,災難來臨我們要用愛來抵禦危險
    這108名消防員參與滅火的發電站,叫車諾比核電站。整個城市的離開顯得慌亂而倉促露德米拉在醫院見到了全身腫脹的瓦西裡。這並不是一家專業治療核輻射的醫院,沒有人意識到危險性。後來接觸這批消防員的很多醫生和護士,特別是勤務工,都生病去世了。沒有人意識到瓦西裡和他的隊友們已經成了巨大的輻射體,他們吸收了上萬倫琴的核輻射,全身都每一個毛孔都布滿放射性粒子。醫生以為他們是瓦斯中毒。直到晚上,所有在醫院治療的消防員要由軍隊護送到莫斯科的時候,這些消防員的妻子才漸漸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直升飛機直接將瓦西裡和他的隊友們送往了當時莫斯科唯一的治療核輻射的醫院。
  • 車諾比的暗黑故事-虎嗅網
    車諾比的居民,那些以血肉之軀抵禦核輻射的消防員、電廠工人、礦工,以及數十萬「用鏟子對抗原子」的「清理人」,在那場災難之後究竟遭遇了什麼呢?1986年8月,烏克蘭當局發給輻射區居民的一本小冊子是這樣開頭的:親愛的同志們!
  • 車諾比核事故34周年之際 超千名烏消防員在禁區撲救火災
    來源:海外網圖源:美聯社【海外網4月27日編譯報導】4月26日是車諾比核事故34周年紀念日。在當天,烏克蘭有超過1000名消防員正在受到輻射汙染的車諾比禁區內努力控制燃燒多日的森林大火。據德國新聞社、德國之聲等媒體26日報導,自從4月初森林大火爆發以來,烏克蘭消防員們就一直在與這場主要在車諾比核電站附近封鎖區域內肆虐的大火搏鬥。烏克蘭國家緊急服務中心在聲明中指出,消防員們26日正集中精力控制兩處火點中正在緩慢燃燒的樹木和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