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加強基礎研究,搶佔科學革命發展先機

2020-09-14 中安在線

  9月12日,世界製造業大會江淮線上經濟論壇開幕式暨主旨論壇在合肥舉行。論壇首次採用雲端辦會模式,主會場與16個省轄市分會場視頻連線,線上線下相結合,共同打造世界製造業發展的高端交流平臺、形象展示平臺和開放合作平臺。本報記者 程兆 攝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對於我國製造業而言,就是要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這一過程需要高度重視原始創新能力,努力獲得更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掌握更多關鍵技術。 」在世界製造業大會江淮線上經濟論壇主旨論壇上,「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開門見山地說。

  製造業轉型升級,要從源頭上加強基礎研究。

  潘建偉認為,人類歷史上已經產生的三次工業革命,都是源於重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是以牛頓力學、熱力學以及電動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體系的建立,催生了蒸汽機和電力技術兩次工業革命;第二次科學革命則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建立,催生了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是因為兩次科學革命都起源於歐洲,奠定了工業革命的知識體系基礎,英國、德國、美國等國家搶佔了先機,成為了世界強國。」

  當前,從基礎研究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鏈條和周期越來越短。

  「我所從事的量子信息科技領域,可以在確保信息安全、提高運算速度、提升測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經典技術的瓶頸,成為信息、能源、材料和生命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的源泉。」潘建偉表示,我國在量子信息的基礎研究階段,就面向廣域量子通信、可擴展量子計算等長遠目標進行了前瞻性布局。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看,建立一個鼓勵創新的科技金融體系,對於基礎研究成果的快速轉化至關重要。我國企業在戰略性科技投入,特別是在難以快速獲利的前沿研究方面和存在不確定性的顛覆性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潘建偉認為,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對科技投入的積極性,需要完善我國的科技金融體系,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這一點上,安徽省已經作出很好的表率。」潘建偉說。 2017年,安徽設立首期規模為100億元的量子科學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相關科研團隊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工作,同時投資了相關企業。基金強化產業培育功效,通過風險容忍和股權回購等機制,起到了降低投資風險,鼓勵企業創新積極性的良好效果。

  據介紹,在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和安徽省、合肥市的長期支持下,中國科大產生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首個光量子計算原型機等一批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培育了科大國盾、問天量子、國儀量子等多家量子科技創新企業,量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快速形成。

  「這種轉變正是安徽省、合肥市始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打好科教『優勢牌』,下好創新『先手棋』的真實寫照。 」潘建偉表示,當前,量子信息科技已進入深化發展、快速突破的新階段,第二次量子革命正在興起。 「我非常有信心,在合肥這個養人之地,量子信息科技能夠如同過去100年量子力學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推動一樣,源源不斷地產生具有重要影響的科學發現和應用成果,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全人類的共同福祉貢獻力量。 」

相關焦點

  • 【安徽日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 加強基礎研究,搶佔科學革命發展...
    【安徽日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 加強基礎研究,搶佔科學革命發展先機 這一過程需要高度重視原始創新能力,努力獲得更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掌握更多關鍵技術。」在世界製造業大會江淮線上經濟論壇主旨論壇上,「墨子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開門見山地說。 製造業轉型升級,要從源頭上加強基礎研究。 潘建偉認為,人類歷史上已經產生的三次工業革命,都是源於重大的科學革命。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此次論壇通過線下、線上同步直播的模式向社會公眾進行科學傳播。在提問環節,潘建偉與現場及線上觀眾做了精彩的互動。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領域的研究,在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有較大影響力。
  • 中科大搶佔量子信息產業先機
    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科大,先後考察了先進技術研究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自旋磁共振實驗室,並在東區圖書館自習室看望學生。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文化自信、踏踏實實做人做事等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其中,在考察先進技術研究院時,總書記對量子通信研發工作給予肯定,稱讚「很有前途、非常重要」。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
    (兩會訪談)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技術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談量子通信最新研究:或為更安全導航系統提供關鍵技術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團隊日前在國際期刊發表有關量子通信的最新實驗成果,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 「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記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率領的...
    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佔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又斬獲一項大獎,因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潘建偉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19年度伍德獎。這是自伍德獎設立4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研究工作而首次獲獎。這已不是潘建偉院士團隊今年以來首次獲獎。
  • 潘建偉院士:被總理請上講臺的70後—新聞—科學網
    剛剛過去的22日,這位70後中科院院士成為了總理的「座上賓」,和另外三位院士一起,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為總理以及國務院有關領導作了一場科學講座。 講座圍繞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總體態勢以及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和基因編輯等進行。 聽完後,總理感慨:「現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在政策制定中靈活運用。
  • 潘建偉
    2016年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忙碌著。但在潘建偉看來,量子信息科技革命是一個重要機遇,即可以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蹤者、模仿者邁向未來信息技術的領跑者和引領者。  「我們要抓住這次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發達國家的機會。」潘建偉說,從1997年起潘建偉每年利用假期回國講學,和國內前輩一起探討我國量子信息領域發展,並組建了研究團隊。
  • 合肥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 搶佔世界量子信息領域「話語...
    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目標是搶佔世界量子信息領域發展制高點,打造代表國家水平、承載國家使命的創新基礎平臺。2016年8月16日,由中科大主導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這一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果,奠定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發展目標: 量子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制定計劃、投入巨資,把量子信息技術作為未來的戰略制高點,「第二次量子革命」大幕拉開。
  • 背靠中科院,仕佳光子搶佔世界光通信晶片技術先機?
    5G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信息傳輸容量和速率關係國計民生,光通信產業由此成為各國戰略布局的重要領域。誰能率先在光晶片技術上實現突破,誰就能搶佔光通信產業鏈的「制高點」。目前國內企業對高端晶片進口依賴嚴重,採購晶片和整機系統。獨立生產光通信晶片的企業較少。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
  • 鄉賢風採丨潘建偉:從香鸞山腳走向科學之巔 讓中國量子研究領跑世界
    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又斬獲一項大獎,因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潘建偉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19年度伍德獎。這是自伍德獎設立4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研究工作而首次獲獎。還是博士研究生的潘建偉以第二作者身份發表了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的論文,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  從那一年開始,潘建偉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到中國科大講學,通過各種渠道和國內的前輩們一起為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議,並帶動一批研究人員進入這一領域,希望祖國能很快跟上這個新興科技領域的發展步伐。
  • 濟南發力量子信息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1月30日下午,濟南量子信息科學中心建設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在山東大廈舉行,正式發布《濟南量子信息科學中心建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據了解,為搶佔第二次量子革命的發展先機,濟南市將建設濟南量子信息科學中心,全力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濟南分部。市科技局局長呂建濤介紹,2018年5月,科技部啟動了重大領域國家實驗室的論證組建工作,提出要先行組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
  • 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
    原標題: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袁婧攝  作為衡量現代科技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醫療機器人亦是搶佔智能社會發展先機的戰略領域。作為對國家和人民重大醫療需求的積極回應,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昨天揭牌成立。  上海交大目前已擁有醫療機器人研究團隊十餘個,是產業轉化的中堅力量。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迎來4歲生日。在距離地球500公裡的軌道上,這顆超期服役2年的「老」衛星仍然捷報頻傳。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也是「墨子號」4年間產生的第5篇《自然》《科學》論文。
  • 百名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專題-科學網
    ,加強海洋先進技術創新和海洋人才儲備。 能源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每一次尋求新能源的行為都會引發能源革命,而每一次新能源革命又必然伴隨著能源科學技術的進步。
  • 中科院哲學所揭牌 白春禮: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上說。
  • 潘建偉:中庸之道是科學發展的大忌
    中青在線北京6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茜)「中庸之道是我們在科學發展上的一個大忌,在做各種項目的評審當中,我們很少因為這個項目不好去批評它,哪怕覺得不怎麼好,大家總是不說話。」今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科技日報》和《知識分子》合辦的「科學精神在中國」論壇上如是說。潘建偉的體會是,質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此次論壇的另一位嘉賓,《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則更徹底地認為,批判、質疑是科學精神的精髓和核心。
  • 潘建偉:經過十到十五年努力,發展天地一體廣域量子通訊網絡
    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的Steven Weinberg、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腦機接口先驅Miguel Nicolelis、人造皮膚領域「材料大師」鮑哲南、金星生命跡象發現者Jane Greaves等都與大家分享了各自領域內的最新研究進展與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被稱為量子物理學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從古生物學開始講起,分享了關於新量子革命的發展。
  • 生命科學發展的分類學基礎
    生物分類學不僅是整個生命科學的基礎,更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基礎。中國是全球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然而我們國家生物分類研究起步較晚,只是近年剛剛完成《中國植物志》編纂,而《中國動物志》和《中國孢子植物志》則是任重道遠。近來,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對生物分類研究現狀進行了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