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侯世達定律?
在介紹侯世達定律前,我們先來認識下這個定律的提出者——侯世達(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侯世達是一個標準的學霸,他老爹羅伯特·霍夫斯塔德是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家得主,也是《生活大爆炸》裡面Leonard的原型。也許是遺傳因素或者父親的言傳身教,侯世達自己也是個學霸,不僅同時擔任心理學與計算機科學的教授;而且在科研之餘還不忘藝術創作,1979年還憑藉《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這本書拿到了著名的普立茲獎,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侯世達定律就是出自於前面這本書。
這本書寫作於1979年,在這一時期,美國的計算機技術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微軟,蘋果,intel等品牌都誕生在這個時期。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當時美國的計算機科學家們也將目光放到了西洋棋上,試圖在10年內開發出能夠戰勝人類冠軍棋手的電腦程式。而就是這個時候,侯世達在他的書中給這些頭腦發熱的程式設計師們破了盆冷水:「做事所花的實際時間總是比預期的時間要長,即使你在預期的時候就考慮到了侯世達定律。」
侯世達的這個論斷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因為直到大概二十年後的1997年,美國人開發的「深藍」電腦才戰勝了人類棋手。而侯世達上面的那個句子,後來也就被稱為侯世達定律。
到今天,侯世達定律似乎已經成為了所有上班族的一個魔咒,那就是我們每天已經忙來飛起,但是時間還是不夠用。比如說,一個看上去只需要三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方案往往最後會耗上我們一整天的時間;某天覺得可以按時下班,可是最後加班到十一點也只能完成當天任務的一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2. 樂觀偏見與優越性偏見:侯世達定律背後的機制
侯世達定律之所以是對的,歸根結底在於我們人類有兩種慣有的思維模式:樂觀偏見,優越性偏見。這兩個概念看上去不好懂,不過舉個例子我們就能明白。
所謂樂觀偏見,就是我們往往會有樂觀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工作,舉個例子,老闆讓公司小王完成一份方案,但是這中間出現了幾個突發事件,比如老闆臨時讓小王處理了一些別的工作,中間有一天公司又臨時斷了半天的網。最後小王花了三天完成了老闆的任務。過了幾天,老闆又讓小王做一份類似的方案,並且讓小王自己定一個完成期限。而小王這個時候往往會這麼想:「上次我之所以花了三天來做這個方案,是因為發生了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打亂了我的節奏。這一次肯定不會再這樣了,我最多花兩天就能做完。」這種對於未來的不實際樂觀估計,就叫做樂觀偏見。
而第二個優越性偏見,是指我們往往會毫無根據地認為自己的工作能力比身邊的同事更強。我們還是拿小王舉例子,有一天,老闆交給小王一個新任務。小王雖然沒有做過這個業務,但是他直到同一個部門裡的小周曾經花了三個小時來做這個事情,而小王認為自己比小周聰明,所以覺得兩個小時就能做完。這種對自己工作能力不切實際的高估,就叫做優越性偏見。而我們所有人都多多少少會受到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影響,所以侯世達定律才一直被證明是對的。
3. 認清了侯世達定律後,我們又該如何規劃我們的工作?
那麼,隨著侯世達定律的出現,那麼是不是意味我們沒有必要進行任何的時間管理或者工作規劃,因為按侯世達定律的說法,無論我們怎麼規劃,我們永遠都不能按時間把工作完成。
情況並沒有這麼悲觀,羅曼·羅蘭曾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而需要在職場上奮力前行的我們,在認清了侯世達定律後,更應該理性地規劃自己的時間。幸運的是,如果我們能在以後的日程安排中認識到下面兩個問題,那麼我們的時間規劃會準確很多,而我們立下的工作指標也有可能完成。
首先,杜絕樂觀偏見,不要把你的工作排期弄得太滿。雖然一張水洩不通的行程表會讓你在剛開始很有成就感,但是這只會給你帶來一種虛假的滿足感,相反,我建議你至少留出一半的空白給各種突發事件。
其次,杜絕優越性偏見,在設定工作排期的時候,不要過度理想化。你需要規劃的時間,是你真真切切需要花上的時間,而不是你覺得應該花的時間。在面對一項工作的時候,你不妨拿自己過去類似的工作作為參考,估算出這項工作所需要的事件,如果你沒有做過類似的工作,那就找有相關的經驗的同事請教。這樣下來,你的行程就要客觀務實得多。
好,最後再總結下今天的內容:
1. 侯世達定律認為做事所花的實際時間總是比預期的時間要長;
2. 也許是處於大腦的某種機制,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工作效率,同時又會低估別人的工作能力,並且會把各種負面影響排除在外;
3. 訂立工作計劃時不要過於理想化,最好嚴格參照自己過往的工作經驗或者他人的經歷。
歡迎參與調查,留言評論討論。尋找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