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和寶馬正在增加一系列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020-12-05 鈦克風暴

據國外媒體報導,戴姆勒集團旗下公司梅賽德斯-奔馳和寶馬正在增加一系列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而滿足歐盟今年更為嚴格的法規要求。

據外媒報導,奔馳已經在旗下C級緊湊型車型和E級中級轎車及旅行版車型產品線中增加了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本。另外,在歐洲,尺寸更小的奔馳A級和B級車也使用了插電式混合動力傳動系統。到今年年底,梅賽德斯可能會有20多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上市銷售。

與此同時,寶馬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擴展到3系旅行版,無論是兩驅版還是四驅版。

奔馳和寶馬都表示,推出更多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有助於2020年減少20%的碳排放量。博安諮詢公司(PA Consulting)表示,如果戴姆勒和寶馬不降低當前的排放水平的話,它們可能分別面臨9.97億歐元和7.54億歐元的罰款。

但有分析認為,寶馬和奔馳(以及其他品牌)從電動汽車轉向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是一種倒退。

上周,外媒報導稱,插電式混合動力跑車寶馬i8將在下個月正式停產。此前,該公司一共生產了大約2萬輛i8。最後200輛i8將在德國萊比錫工廠生產,它們的內部和外部都進行了特殊而獨特的定製。

相關焦點

  • 日本考慮2035年禁售燃油車 有助消減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
    12 月 3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在考慮,在 2035 年前後實現停售新汽油動力車。  日本的新車銷售將全部轉變為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汽車等電動車型,這樣有助於大量削減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外媒稱,預計日本經濟產業省本月將召集汽車行業相關人士舉行會議,並公布上述方針。
  • 寶馬已經發布了ActiveHybrid3的新細節和英國價格
    近期涉及寶馬已經發布了ActiveHybrid3的新細節和英國價格內容備受矚目,很多讀者對此也很有興趣,現在給大家羅列關於寶馬已經發布了ActiveHybrid3的新細節和英國價格最新消息。寶馬已經發布了ActiveHybrid 3的新細節和英國價格。ActiveHybrid3不是典型的混合動力車,通常的主要目標是最大化燃油經濟性。它專為環保型駕駛愛好者而設計,具有出色的性能和出色的燃油經濟性。
  •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遠多於廣告所宣稱的水平
    近日,據外媒報導,歐盟運輸與環境(T&E)組織委託進行的測試顯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遠多於廣告所宣稱的水平,該組織周一呼籲政府停止對此類車型的補貼和稅收減免。據悉,該測試由Emissions Analytics,對三種插電式混合動力SUV車型進行了測試,包括寶馬的X5,沃爾沃的XC60和三菱歐藍德。
  • 北京車展 BMW展出車型匯總_W4寶馬 _太平洋汽車網
    與MINI Cooper相比,軸距增加8釐米,車身增長24釐米。根據需要,可將後排座椅完全摺疊,使儲物空間達到930升。MINI Clubman繼承了MINI家族典型的運動感和非凡的靈活性,擁有高功率、大扭矩的1.6升4缸發動機(88千瓦/120馬力),標準配備6擋自動變速箱,0-100公裡/小時加速只需10.9秒,平均油耗僅為6.8升/100公裡,CO2排放量僅為163 克/公裡。
  • 汽車發明者奔馳,如何再次發明汽車?詳解奔馳新能源戰略!
    自2018年底以來,最新的代表性業績與曼海姆製造的e-Sitaro系列電池電動公交車的開發和生產。此處生產的電池模塊組裝在e-sitaro公交車的車頂上。基於此,該公司計劃加速下一代電池的生產,例如計劃於2021年之後為e-sitaro生產一系列電池組。奔馳的無汙染交通發展中心成立於1994年,致力於開發無排放車輛,並作為新驅動系統的試驗車間而成立。
  • 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85%以上
    此舉可減少貨輪二氧化碳排放量85%以上,第一艘貨輪已於11月中旬首次使用生物燃料。作為參考,大眾汽車集團在歐洲地區共有兩艘貨輪承擔奧迪、大眾、斯柯達、西雅特等乘用車及商用車的運輸工作。他們每年運輸累計超過50次,每次可運輸超過3500輛新車。據悉,兩艘貨輪長180米,由柴油發動機驅動,最大功率超過19000馬力。
  • 寶馬5系混合動力價格,寶馬全新530Le插電式混動版車型介紹
    寶馬的車型從過去幾年到現在仍然在我們國家很受歡迎,BMW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我們的國民之粉,寶馬旗下也有很多系列,接下來介紹BMW新的530L插電混合動力機型。寶馬新530Le插件混合動力機型介紹——外觀和內飾尺寸方面,新車的寬度分別為5087/1868/1490mm,軸距為3108mm,基本上與國產的長軸型一致,為了提高油耗,新車的減重達到了193公裡,在設計上增加了一個新的杆面和新的杆面,顯示了混合動力車的特殊身份。
  • 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
  • 日本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
    日本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0月21日20:08   新華網東京10月21日電(記者錢錚)國際能源機構最新公布的關於各國燃料燃燒產生二氧化碳量的統計報告顯示
  • 研究發現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李雯)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11日發布報告說,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範圍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該組織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乘汽車和飛機旅行減少,在疫情結束後預計排放量會回升。這份報告由「全球碳計劃」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報告已於11日發表在德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雜誌上。
  • 獨家翻譯 |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趨平
    IEA發現,經過兩年的增長,世界經濟增長2.9%,但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保持在330億噸不變。  主要原因是發達經濟體發電的排放量下降,國際能源署表示,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電和太陽能)、從煤炭到天然氣的燃料轉換以及核能發電量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 德國新技術:生物燃料將減少30%的排放量
    與化石燃料相比,合成燃料可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多達30%,並且還可減少煙塵排放量。近日,德國弗勞恩霍夫環境、安全和能源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研究對氣候友好的燃料,他們採用了一項新技術,用可再生能源生產合成的柴油和汽油。這項技術將生物乙醇轉化為柴油、汽車或噴氣燃料,其性質幾乎與化石燃料相同。可再生能源材料有助於顯著減少運輸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2019年全球能源類二氧化碳排放量止增
    據油氣新聞2月17消息稱,國際能源署(IEA)透露,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在連續兩年增長後,於2019年停止增長。儘管全球經濟增長2.9%,但2019年全球排放量仍在330億噸。
  • 三菱混合動力車歐藍德 Outlander PHEV的魅力是什麼?
    男子在日本三菱4S店看到新款混合動力車歐藍德,日本店員這樣評價三菱混合動力車歐藍德雙電機4WD,簡而言之,前後輪都配備了獨立的大功率電機,但是,踏上加速器後的強大加速感,在此之後安靜平穩的運行,這是唯一一款只能在歐藍德 Outlander PHEV上享受的產品。這種駕駛由三菱最初的車輛運動集成控制系統S-AWC(超級全車輪控制系統)提供支持。
  • 美國航天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然在增加
    歐聯網9月20日電 據歐聯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9月1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推文表示,與2018年8月相比,2019年同期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個單位。該數據顯示,人類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減緩全球變暖所付出的努力尚未取得成效。
  •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停滯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停滯 發布時間: 2020-02-17   來源:電纜網  作者:本站編輯
  • 寶馬ActiveHybridX6,搭配雙模式混合動力系統,你會選擇這款車嗎
    乍一看,在底盤dyno上運行混合動力的想法很愚蠢。它是關於力量和性能的全權代表。也就是說,除非混合動力車是BMW ActiveHybrid X6,其創造者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看看寶馬聲稱的數據480馬力和驚人的575磅英尺的扭矩,你就會了解了。
  • 用於混合動力車的複合結構永磁電機電磁優化設計
    為改善混合動力車的行駛平穩性,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研究人員徐奇偉、孫靜、楊雲、陶特毅、崔淑梅,在2020年《電工技術學報》增刊1上撰文,對混合動力車用複合結構永磁電機的電磁結構進行優化設計,以減小由於磁路參數的非線性變化引起的電機轉矩脈動
  •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但參與研究的專家指出,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這份報告由「全球碳計劃」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報告發布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英國《環境研究通訊》以及德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網絡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