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數學家吳寶珠:連奪兩屆國際奧數冠軍,曾認為試題容易拒參賽

2021-01-13 騰訊網

菲爾茲獎,一個堪稱"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獎項,是目前世界上數學方面的最高獎項。能夠獲得菲爾茲獎的無一不是數學天才,但是菲爾茲獎的獲得者大多是美國和歐洲的人,亞裔獲得者少之又少,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位越南裔的菲爾茲獎獲得者——吳寶珠

數學天賦展露無疑,之後不負眾望

1972年,吳寶珠出生於越南河內的知識家庭。父母均是具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父親曾在蘇聯留過學,母親是醫院的教授。父母的高學歷,使得他們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有自己特殊的方法。

平時,他們注意小吳寶珠的關注點,通過觀察,他們發現,小吳寶珠對於數學有著無比的熱愛。吳寶珠爸爸就嘗試著給吳寶珠出了一個比較難的數學題,沒想到吳寶珠不用多久就做了出來。

這可讓吳父激動壞了,自己的兒子很可能是個數學天才。吳寶珠的父親因為是蘇聯留學歸來的,蘇聯的天才教育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為此,在吳寶珠剛上初中時,吳父就把吳寶珠送進一所專門培養數學天才的中學,自己平時也會指導吳寶珠進行數學的專項訓練。

正是在這種強烈的數學氛圍之下,吳寶珠激發了他數學的潛能。1988年,16歲的吳寶珠以越南高中生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以滿分的成績榮獲第2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第二年,吳寶珠第二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奧賽金牌。說到第二次參賽,這其中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原來,在第一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且輕鬆拿到金牌後,吳寶珠就對國際奧賽失去了興趣,他認為這個競賽的試題太過容易,所以當學校要求他再次代表學校參加國際奧賽時,他是100個不願意,但是沒辦法,學校威逼利誘,再讓吳父為其求情,吳寶珠不得已,只得再次參加了國際奧賽,並且不負眾望地拿到了金牌。

機緣巧合之下,前往法國

1989年,吳寶珠即將高中畢業,因為先前的國際奧賽金牌讓吳寶珠得到了一筆匈牙利共和國政府的一筆獎學金,吳寶珠學習了1年的匈牙利語,誰料,柏林圍牆的轟然倒塌,使得匈牙利政府和越南政府之間的合作終止,吳寶珠失去了獎學金,陷入了經濟上的困難。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法國教授來到越南,訪問了吳父工作的研究所,吳寶珠父親向這位教授提到了吳寶珠的奧賽金牌經歷,於是這位法國教授為吳寶珠爭取到了一份獎學金。

吳寶珠的祖父早年曾經留學法國,於是祖父便開始教吳寶珠學習法語,並在不久後前往巴黎學習。

在當時,朗蘭茲綱領是法國數學界一個有口皆碑的題目,許多數學家都為之吸引,洛蒙教授便是其中之一。洛蒙教授作為吳寶珠的法國導師,便建議吳寶珠研究朗蘭茲綱領相應的課題,於是1993年起吳寶珠開始了朗蘭茲綱領課題的研究

從1993年開始研究,到1997年獲得第一個博士學位,吳寶珠一直在做著與朗蘭茲綱領有關的科學研究,而其中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基本引理"的證明

基本引理的證明

2003年,對於吳寶珠來說,是歡快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正是"基本引理"證明研究的轉折點出現的年份。這年夏天,吳寶珠邀請洛蒙教授到越南的河內遊玩,並與他闡述自己的想法,不久以後,他們兩個人共同證明了基本引理的酉群情形。

但是,此時的朗蘭茲綱領問題還並未解決,吳寶珠仍然進行著他的研究。

2006年,吳寶珠應邀去了美國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訪問,在這裡他碰到了一個改變他認識軌跡的人馬克·戈瑞斯基(Mark Goresky)。在與他的交談中,吳寶珠恍然大悟,仿佛找了那被自己遺失的一角。為此他後來又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將證明整理出來。

2007年,他開始寫論文,整篇論文長達200多頁。2008年5月,吳寶珠將論文投遞給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數學出版物》,但審稿時間卻用了1年多。

榮獲菲爾茲獎,成為芝加哥大學教授

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召開了國際數學家大會,印度總理將當年的菲爾茲獎頒發給了吳寶珠,以表彰他在朗蘭茲綱領基本引理證明上做出的貢獻。這個象徵著數學界的最高榮譽,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最終進入了吳寶珠的手中。

獲獎之後,吳寶珠聲名大噪,普林斯頓大學更是對吳寶珠伸出橄欖枝,邀請其作為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的專題教授,並且提出高額的薪資待遇,安排好住處。

但是吳寶珠的父親,卻對普林斯頓大學不甚滿意,就在這時,芝加哥大學對吳寶珠表達了好意,希望可以去芝加哥大學任教授,吳寶珠詢問父親意見,父親表示沒有異議,於是吳寶珠接受了這個任職。2010年9月,吳寶珠開始擔任芝加哥大學的教授。

吳寶珠雖獲巨榮,卻為人謙虛低調,他曾說道:"我僅僅只是證明了朗蘭茲綱領中的基本引理,我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基本引理只是朗蘭茲綱領中的一項基本定理,我的研究還遠遠沒有結束,我將繼續努力,為了徹底解決朗蘭茲綱領的相關問題,也許這需要我耗費一生的時間去做,但是我卻是十分願意的,因為這就是我所熱愛的數學事業。"

人物的背後,帶給人們的思考

在最後,我想大家應該去思考一個問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各個領域的獎:數學—菲爾茲獎、物理、化學、經濟——諾貝爾獎、計算機——圖靈獎。

而在這些獎項中這麼多年來,中國大陸無一人獲獎。而留學在海外的華人,卻有得獎的,例如195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菲爾茲獎的陶哲軒等等。他們都有海外留學的經驗,並且絕大部分並不是中國籍的。

中國的教育起步不算太晚,但是我們的人才卻很難"輩出",這個原因,是需要我們大家都去思考的,也是需要教育界的前輩們去思考的,我們需要正視教育的不足,並且去彌補改善它

正如有位網友說的話"奧賽的原本目的是選拔人才,發掘智力,但對於中國大陸的孩子而言,奧賽金牌卻成了其唯一的追求"。

相關焦點

  • 越南數學家吳寶珠:從奧數冠軍到菲爾茨獎獲得者
    吳寶珠1972年出生於越南一個學者家庭,15歲時進入越南國立河內大學附屬高中的數學專修班,1988年和1989年,他連續兩屆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兩枚金牌。他在法國完成大學學習,在博士研究生階段開始研究朗蘭茲綱領;2008年,他證明了朗蘭茲綱領的基本引理。
  • 數學家吳寶珠:一篇好論文勝過一百篇垃圾論文
    數學家吳寶珠:一篇好論文勝過一百篇垃圾論文
  • 今日話題 | 能培養奧數冠軍,為何培養不出一流數學家?
    被保送至清華北大,這是多數奧數冠軍的命運,但這些最傑出的數學頭腦,進入清華北大之後的表現如何呢? 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以來,共有20多次獲得團體冠軍。可以說,中國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奧數冠軍。但幾十年來,中國本土尚無一人獲得被譽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
  • 「奧數」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
    新華社7月18日報導說: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日前在泰國清邁舉行。美國奪得冠軍,中國和韓國分獲第二和第三名。這次是美國自1994年奪得冠軍後,時隔21年再度奪冠。在此期間,第一名獲得者通常是中國。
  • 他是越南第一位獲得菲爾茲獎的人!
    吳寶珠教授是世界著名數學家,1972年生於越南河內,2010年獲國際數學界聲譽最高的菲爾茲獎,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法蘭西學院講席教授。他因證明朗蘭茲綱領基本引理而聞名世界。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基本引理的證明列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世界著名數學家吳寶珠受聘為哈工大講席教授
    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本報訊(劉培香梁英爽記者衣春翔)日前,世界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教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手中接過聘書,正式受聘成為哈工大講席教授。他將助力我省和哈工大數學學科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助力龍江、哈工大建成國際高水平數學研究中心。
  • 史上最難奧數題目,理論數學家解不開,但神人用高中數學輕鬆破解
    這道題目,當年的奧林匹亞數學議題委員會,以及4位數論專家都解不開,被認為「不適合放到競賽題目中」。最後它還是變成了比賽題目,而且還被參賽者解開。  傳奇的第6題,當年的理論數學家也解不出來  首先,我們來認識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
  • 「一個是當和尚,一個是全球盛名的數學家」,中德奧數天才的反差人生
    2006年,第47屆國際數學奧數比賽讓中德兩個奧數天才相遇,一個是正在讀高三的柳智宇,一個是幾何算術方向的第一人Peter Scholze。在比賽中柳智宇成功打敗了彼得·舒爾茨,摘取了桂冠,成為了當時轟動一時的數學天才,被滿天鋪地的新聞報導,然而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 拿下科學界奧斯卡的北大天才數學家惲之瑋,他到底有多神?
    此外,中國還培養了數十名優秀的青年數學家,是世界上的後起之秀,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獲得科學界奧斯卡的北大天才。他有多神?1982年出生,江蘇常州人。博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北京大學理學學士,並獲得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宦志偉在網絡上的走紅,源於一篇名為"宦志偉大神"的文章,向我們描述了一位北大超級數學男神的故事。
  • 為被妖魔化的奧數正個名(二)
    到了1934年,列寧格勒大學開展了以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也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奧數比賽。值得一提的是,東歐差不多是世界上數學競賽氛圍最好的地區之一。這裡歷史悠久、風氣濃厚,蘇聯、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的數學競賽活動都開展地非常不錯。通過數學競賽,一大批優秀的數學尖子脫穎而出,同時通過數學競賽受益而成為數學家的又會反哺這項活動,形成良性循環。
  • 兩位奧數冠軍的不同人生:一個拿了數學諾獎,一個在中國當了和尚
    華裔美國人,數學家丘成桐曾感嘆: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天才,尤其是數學方面。我們中國少年,能拿下59%的國際奧數冠軍,這說明智商、天賦都是在國際領先的。但是為什麼在成年之後,都漸漸的沒落了呢?丘成桐是菲爾茲獎的獲得者,而菲爾茲獎,4年才在國際上頒發一次,也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新一屆菲爾茲獎得主無中國人 「奧數大國」為何拿不了數學大獎?
    近日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公布了新一屆的菲爾茲獎得主名單,今年共有4名數學家摘得這一數學界最高榮譽,未有中國數學家問鼎。從相關數據分析來看,菲爾茲獎與20年前左右的IMO成績具有非常高的相關性:從1990年開始算起,每屆菲爾茲獎獲獎者中至少有一位是20年前左右的IMO獲獎者。有分析稱,雖然中國隊在IMO總分表現優異,但是在個人賽中,2000年才有選手獲得頭名,照「20年」規律推算,中國拿菲爾茲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但更多的討論則聚焦在數學學科特點、教育模式等方面。
  • 從奧數冠軍到數學家!回到北大,他續寫「黃金一代」的傳奇
    編者按2001年,高中三年級的肖梁同學斬獲了第4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被保送至北大。今年八月,肖梁教授正式入職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再度回到燕園的他,多了一個稱號——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
  • 直擊31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總決賽
    接到IBM東京基礎研究所觀摩第31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總決賽的觀摩邀請時,第一感受是中國大學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參賽隊伍實力強勁。在88支進入總決賽的全球各地隊伍中,中國(含臺灣、香港地區)擁有15支隊伍。
  • 背景知識: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
    迄今已經舉辦了34屆。 最初幾屆比賽的參賽隊伍主要來自美國和加拿大,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項世界範圍內的競賽。特別是自1997年IBM開始贊助賽事之後,賽事規模增長迅速。1997年,總共有來自560所大學的840支隊伍參加比賽。而到了2004年,這一數字迅速增加到840所大學的4109支隊伍並以每年10-20%的速度在增長。
  • 彭實戈院士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作一小時報告
    8月19至27日,4年一次的第26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城舉行。當地時間8月24日上午,受國際數學家大會組委會主席M.S.Raghunathan教授的正式邀請,中科院院士、山東大學數學學院彭實戈教授,在大會上作了題為《Backward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onlinear Expect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的大會報告。
  • 數學家是怎樣看待奧數的
    這是偉大的前蘇聯數學家柯爾莫哥洛夫為一本奧數書寫的序中的片段。對於數學教育,柯氏亦不乏獨到見解。他指出,數學競賽首先是培養學生對數學的 興趣,發現他們的數學才能。如果這一工作沒有預先做好,在低年級就大搞數學競賽,拔苗助長,多數人將會逐漸失去解題本領,甚至失去對數學的興趣。   這確是真知灼見!在我國,柯氏的擔憂確實得到了不斷的印證。
  • 史上最難的奧數題
    試題大致上會分為簡單、中等與困難三個等級,第1與第4題屬簡單,第2與第5題屬中等,第3與第6題屬困難。題目由主辦國外的各參賽國提供,由主辦國組成擬題委員會,從提交題目中挑選候選題目。各國領隊先於隊員提前數天抵達,共同商議問題及官方答案。話說當年西德是奧數的超級強隊,曾經於1982與1983年獲得總分第一。
  • 中國擁有59%的奧數冠軍比例,為何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
    作為一個教育大國,我們怎麼會缺席世界奧數比賽呢,在人們對奧數狂熱追捧的氣氛下,中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的成績收穫頗豐自1985年至2018年,中國總共獲得516枚奧數獎牌,其中金牌204枚,銀牌179枚,銅牌133枚。 在參加世界奧數的35年間,中國拿下59%的奧數冠軍,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啊,這是不是可以說我國數學的厲害,在國際上都是那麼的出彩,但是為什麼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這是為什麼呢?
  • 奧數隊隊長走進《最強大腦》舞臺,清華學霸們私語:數學大神來了
    俞辰捷,大家都稱其為「俞神」,中國奧數國家隊隊長,他是十年而一出的數學天才。愛因斯坦曾說,天才是99%汗水,加上1%的靈感,我認為不然,天才應是天賦最大,其次是興趣,再者是努力。自從《最強大腦》於2014年由江蘇衛視打造以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北大數學之王」之稱的俞辰捷參加的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