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九銀十」期間國內乘用車市場銷量持續走高,2016年已經接近尾聲。儘管今年車市整體向好,但依然有一些車企掉了隊。《童濟仁汽車評論》希望通過全新策劃的《失落的2016》系列選題,對那些今年在中國市場上,銷量持續下滑、逐漸被邊緣化的品牌進行逐一解讀。而第一家被我們關注的,便是今年前十個月累計銷量同比下滑34.72%的東風裕隆。
童濟仁汽車評論 主筆丨上善若羽進入2016年,第一個淡出中國消費者視線的汽車品牌,可能就是納智捷。如同HTC在大陸手機市場的表現一樣,這個曾經標榜豪華和智慧的汽車品牌,在2016年本土品牌的崛起之年,銷量下滑的速度,卻超過了任何一個汽車品牌。2016年同比銷量下滑44.5%,一共六款在售車型,今年1-10月僅售出34,262輛,尚不及國內一款主流A級車一個月的銷量。為何,在中國本土汽車品牌「高歌猛進」的時候,這個一直標榜「華系車」的納智捷,會變得如此失落,甚至被擠出大陸市場,也只是時間問題。
《童濟仁汽車評論》調取了納智捷品牌近三年來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發現這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波動非常大,兩個銷量最高月份的背後,緊隨其後的都是「斷崖式」的銷量下跌,進入2016年2月後,納智捷品牌的單月銷量,從未超過4,000輛。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臺灣的智慧型手機品牌HTC,今年下半年已經陸續開始退出中國市場,相比本土手機製造商的強勢反擊,夾在當中的HTC在大陸市場已經無力回天,反觀納智捷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定位,和HTC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除了品牌,近三年來,納智捷在中國市場推出的六款車型,目前也僅剩一款SUV車型優6被市場所接受,佔據了今年納智捷在中國市場的絕大部分銷量。
▎六款車型5-40萬的價格全覆蓋?
納智捷旗下六款車型中,SUV、三廂轎車、MPV車型各兩款,價格區間設定非常有梯度,從5萬到40萬的價格區間內,都有相應的車型覆蓋。但在中國市場,即便是耕耘了十幾年的本土品牌,也無法實現20萬以上價格區間產品的突圍,多數車型的覆蓋,集中在5-15萬價格區間內,從納智捷的銷量看,賣得最好的車型,也集中在這個價格區間內。
作為絕對的主力車型(最高銷量佔比90%以上),納智捷優6 SUV的境遇很好說明了納智捷的現狀。優6 SUV憑藉緊湊SUV的定位、豐富的配置,在火熱的SUV細分市場曾經爭取到了一部分消費者。但很快,隨著國內SUV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納智捷優6 SUV產品本身,已經支撐不起原有的市場份額,銷量下滑,與品牌本身關係不大,而是消費者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在中國市場布局兩款SUV,則是納智捷另一個產品規劃方面的遺憾,在銷量和市場格局穩定的國內MPV市場,納智捷接連投放了2款中高端車型。月均百輛的銷量數字,對品牌和銷量,都沒有帶來任何貢獻。
▎沒有整車平臺技術的納智捷
如果說結構方面是普通消費者無法感知的層面,那麼產品層面則是品牌穩定發展的核心基礎。或許全系共用第四代雷諾Espace平臺(2003年推出),並不會帶來明顯的消費牴觸情緒,但自主研發渦輪增壓發動機則是實打實的讓消費者感受到了技術差距。
在銳3推出以前,納智捷標榜旗下全系車型配備渦輪增壓,但無論從參數數據或是實際體驗來看,1.8、2.0T、2.2T都不能躋身主流。特別是油耗水平方面,我們以大7 2.2T為例,媒體實則綜合油耗水平高達13.5升/百公裡,並且從消費反饋來看,圍繞渦輪增壓發動機、行駛品質的故障比例,佔到了近半數的比例。
在過去的六年中,納智捷一直不斷地在中國市場推出新車系、新車款,但從沒有對核心技術進行過更新換代。相比國內其它本土品牌,納智捷本身並沒有整車技術平臺、動力總成等方面的研發設計能力。納智捷一直希望通過堆砌配置來維持科技感和性價比感知,但在消費深度升級的大前提下,納智捷在產品本身的技術和動力總成方面,已經越來越落後於主流本土品牌。
另一個問題在於配置方面,如上圖的對比所示,當潛在消費者翻開配置單就會明白,那些逆天科技更多只在高配與頂配車型中體現。我們以最新推出的銳3為例,它與價位接近的直接對手相比,標配水平是最差的。整車配置水平跟不上國內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是納智捷在中國市場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戶在哪裡?誰在購買納智捷品牌?
納智捷的「找不到」用戶應分為兩種層面理解,一種是宣傳營銷乏力,品牌認知度低,消費者無法認知納智捷品牌。第二種是納智捷自身定位的迷失。
按照官方的說法,納智捷的「定位」隱藏在納智捷的英文LUXGEN——Luxury(豪華)和Genius(智慧)之中。亦或者應在如納智捷銳3所謂的「越級大空間」、「越級智慧大屏」和「大師級賽道開發」,等等。如同HTC手機一樣,上市初期擁有很好的智能體驗和感受,但隨著本土品牌不斷推出配備更大屏幕,更多配置、動力更強的產品之後,納智捷品牌本身在「豪華」和「智慧」兩個方面,已經無法在產品上,體現出相應的競爭優勢。
沒有相應的產品競爭優勢,品牌形象便是空中樓閣,2016年納智捷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崩潰之旅」,也應引起其它本土品牌的關注,尤其是那些正在打算做「高端化」的本土汽車企業。
在沒有產品力的支撐,又趕上了中國越來越務實的新車消費人群,以及本土品牌快速提升的產品力和性價比,五六年前那些關注納智捷品牌的用戶,如今這個人群已經越來越小,合資品牌產品價格體系的下壓,本土品牌的崛起,在現代和起亞兩個韓系品牌都在中國市場感受到寒風凜凜之時,納智捷可以說是第一個「爆倉」的品牌。
▎給本土品牌帶來的一些啟示
透過銷量數據,是企業自查自省的一個直接方法。納智捷遇到的困境,其實也為其它本土品牌敲響了警鐘。《童濟仁汽車評論》認為,可以有以下幾點借鑑:
第一,不要將產品線拉的過長,不迷信「藍海」。在「紅海」泛濫的國內汽車市場,確實需要差異化,但差異化的基礎是建立在結構穩固的前提下,中國車市如今每年上市新車超過200款,已經沒有所謂的藍海市場。
第二,找準自身定位,產品爆款需要性價比。品牌層面可能需要比較「務虛」的定位,但產品層面的定位和形象一定要準確,否則沒有辨識度,在信息爆炸的國內新車市場將會舉步維艱。今年吉利、上汽、廣汽等本土車企的幾款「爆款車」,全部都是產品力本身超越主要競品,同時還具備極強的價格優勢。沒有性價比,就不要談銷量和市場份額。
第三,高端化的前提是精品化,盲目拉高價格不可取。僅用配置打造「高端」的做法越來越難以為繼,未來需要的是產品全方面的品質提高、精品化。而這就要求車企必須要在核心技術層面必須有所突破,起碼讓消費者感知到變化。沒有有競爭力、可靠的產品,價格體系,品牌向上都是白扯。
據悉,納智捷優6將推出中期改款車型,而納智捷大7的換代時間也將臨近。明年下半年納智捷全新小型 SUV也將被推向市場。此後,納智捷將繼續以每年1-2款新車的節奏向市場引入新車。到2018年其將搭建四個平臺,誕生九款新車,涵蓋不同區間的五款SUV、一大一小兩款轎車和兩款MPV。
那麼,問題來了,納智捷,你能在中國市場,熬到2018年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註明出處為《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侵權者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