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25日電(記者 邵燕飛 見習記者 李津 實習生 李苑露)去年,一部講訴父母尋找走失兒童的電影《親愛的》,讓大眾視線聚焦被拐孩童。正在此間召開的浙江省兩會上,浙江省人大代表,吉利集團浙江金剛汽車有限公司總裝分廠技術質量員呂義聰把這個話題搬上了兩會,他提出在浙江省全面實行居民DNA採集並建立資料庫的建議,讓DNA資料庫成為一張普遍的「身份證」,來應對拐賣兒童婦女、追捕逃犯等刑事案件,以及搜尋失蹤人口等。
近年來,時常能看到有人將尋子信息發布在微博上、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尋子家庭,經歷讓聞者為之心酸。
也就在這段時間,現實版《親愛的》在台州發生。貴州人陳林冬4歲的兒子在台州市黃巖區下洋村的家門口失蹤,從此他就踏上了尋子之路。儘管懸賞20萬尋人,但是幾經周折還是一場空。
呂義聰表示,現如今有兩個現象,一是很多小孩子與家人走失,或者被人拐走而下落不明;二是社會上又有很多流浪的、乞討的、「無名」兒童。「也許,這其中有很多走失孩子正是社會上那些流浪或乞討的。」
記者了解到,2009年以來,公安部啟用了「全國公安機關查找被拐賣/失蹤兒童信息系統」和「全國公安機關查找被拐賣/失蹤兒童DNA資料庫」。
這雖對破獲嬰幼兒拐賣案件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DNA信息通常是在兒童失蹤後,對家人進行採集,這還無法有力防範嬰幼兒拐賣案件的發生。
「與其事後彌補,不如把工作做在前面,如果暫時無法全面鋪開,不如先把弱勢群體保護起來。」呂義聰說。
因此,他建議可以先對浙江省內兒童、老人、精神或智力異常的特殊人群進行DNA數據採集和錄入,做到弱勢人群優先受到保護。
「如果發現疑似被拐兒童,我們可以通過DNA來驗明他們的身份,哪怕是一根頭髮,一點皮屑,都能發揮作用。」呂義聰表示。
他向記者介紹,DNA資料庫不僅能通過DNA比對為兒童、老人、特殊群體找到家,還能預防潛在犯罪的發生,震懾在逃的犯罪分子,增加抓捕的機率。
「浙江作為沿海經濟發達的省份,應該有能力也有條件把這項工作做好。」呂義聰說。他還希望出臺相關法律,讓DNA數據採集在操作中有法可依,也為保護隱私提供依據。
記者得知,呂義聰此次的建議得到了12位代表的聯名建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