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曝19種廉價特效藥被替代消失 藥企揭密

2020-12-05 騰訊網

低價特效藥消失有個「委婉」的過程:短缺、續供、再度短缺、消失

呂坪(化名)低頭認真地掰著手指頭算,隨即抬頭皺眉說,「30年了,不是件容易的事」。

11塊1毛8分的價格維持了30年,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長河中,價格始終如一確實不可思議。呂坪翻閱資料,看到一盒5支裝的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在上世紀80年代時銷售價格就是11.18元,直到目前恢復續供,價格依然這樣。

呂坪是北京悅康凱悅製藥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自從前些日子心臟用藥魚精蛋白再度出現斷貨以來,他所在的藥廠開始走入公眾的視線。而隨著魚精蛋白的斷貨,醫藥圈裡的人們猜測,又有一款特效藥要消失了。

一般來說,一種藥效好的低價藥品從市面上消失,有個相當「委婉」的過程:短缺、續供、再度短缺、消失。「直接消失會引起市場的劇烈震動,監管部門也會出面的,要先預熱。」一位藥企的人士說。

而令醫院、心臟病患者擔憂的是,這一怪相正在魚精蛋白身上繼續。

短缺風波

魚精蛋白是從魚類新鮮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種鹼性蛋白質的硫酸鹽,用於因注射肝素過量所引起的出血,尤其對於心臟手術中採用了體外循環的患者而言,術後必須使用。

8月份,湖北、江蘇、山東、北京等地陸續出現斷貨。北京安貞醫院是北京兩家主要做心臟手術的醫院之一,自從魚精蛋白緊缺後,「排上號,需要做手術的病人,得推遲手術時間,沒藥可用啊!」安貞醫院黨委辦公室主任吳興海介紹。

以前,安貞醫院一直從魚精蛋白的國內唯一生產廠家「上海第一生化」進藥。但近期,上海第一生化稱,近年來遠在青島的魚精蛋白預料供應商不斷提高供貨價,為了降低成本和提升質量,去年底第一生化決定自己解決原料問題,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大約3個月的質量穩定性考察時間,所以出現了減產、部分地區斷貨的情況」。

第一生化的解釋,在醫藥界人士看來,「這是逼宮漲價的一個手段。如果價格再提不上來,這個藥就會因為藥廠所謂的「質量問題」逐漸斷貨、出現一個新的替代藥品」。但為了解燃眉之急,北京市藥監局還是迅速找到具有該藥品生產資質的北京凱悅製藥,要求儘快生產。

以往,凱悅製藥和多多藥業都具備生產該藥品的批文,但是因為藥品使用量較小,利潤薄,兩家企業就沒有和上海第一生化湊熱鬧。「每年全國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的需求量是100萬支。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的生產周期較長,約一個月,不過在原料供應正常的情況下,一個月就能生產出來。」呂坪說。

在藥監局的協調下,凱悅開始投入生產。而在這個短缺的節骨眼上,魚精蛋白顯得異常珍貴,北京市藥監局出面主持工作,對藥品進行使用分配,9月初安貞醫院分到了1000支,預約手術的病人陸續進入手術室。「短缺時,用藥要經過醫務處審批,醫院想先顧著急需的患者來用,不批就拿不到藥。」安貞醫院醫務處副處長張蘭介紹,有藥後嚴格的警戒管理措施也取消了。

一場短缺風波逐漸平息了,但呂坪也有些許無奈,「這個藥品沒錢可賺,30年間,人力資源、原材料、水、電等等各方面的成本都在上漲,利潤被壓縮得很厲害。但(也不能)不生產,一個企業也有社會責任,不能見死不救。」

一位自稱非常理解凱悅製藥無奈處境的製藥企業人士表示,藥監局管的就是藥品的審批、質量生死大權,主管單位找到你頭上,要你生產,誰敢不生產,但「按照醫藥圈的規則,這或許是個緩兵之計,背後一場『替換』舉措正在醞釀中」。

「替換」的奧妙

上述製藥企業人士稱,一次「替換」需要經歷幾個過程:短缺、續供,再度短缺,直至替換。

首先是原料供應緊張,不確定性減產,市場開始出現短缺,企業也開始叫苦,「我們也無能為力」。過了一段時間,在管理部門的協調下,貨源又開始變得充足,一切恢復正常。「做得一定要像那麼回事,讓大家相信,不然接下來的事會不好辦。」製藥人士透露,在市場短暫的穩定後,貨源會再度出現短缺,這樣來回四五次後,大家也疲了,這時企業再拿出這種特效藥的不良反應報告,以及新藥品的質量提升研究文件,去發改委主動「認錯」。「領導一看,證據都在還說什麼,他們更不願意看到出事,多找領導哭訴哭訴,事情不就成了嘛。」在藥企的運作下,一個廉價的特效藥在往復循環中逐漸淡出市場,消失。而新藥品的價格往往高出了原藥品的好幾倍。

上述製藥企業人士稱,藥監部門自然不願看到特效藥消失,因為管理部門是以衛生救治為前提的。但製藥企業大都是私企,屬於市場條件機制,企業生不生產藥監局、發改委無法幹涉、強制,只能「協調」。但在不賺錢的情況下,企業就會以換新藥替代來提升價格,實現利潤提升。

據醫院人士計算,目前已有近19種廉價特效藥消失、被替代了,包括氯黴素眼藥水、諾氟沙星膠囊、羅紅黴素片、胃舒平等等。

相關焦點

  • 市場上難找廉價藥 黑市廉價藥從哪來
    原標題:廉價孤兒藥斷供危及數十萬人 黑市救命藥從哪來近年來,很多被長期臨床應用證明能治病、治好病的廉價小藥正在以每年幾十種的速度消失,患者們往往是跑遍了醫院和藥店也買不到急需的救命藥。不過,在黑市上這些廉價救命藥卻從來沒有缺貨的時候,而黃牛往往開出幾十倍、上百倍的天價。那麼,這些救命藥為何能在黑市上出現?
  • 醫藥輿情:「馬兜鈴酸致癌」引爭議 華法林鈉漲價再曝廉價藥問題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總局關於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註冊申請情況的公告(2017年第128號)>》,42種相關藥品的上報企業面臨「大考」,臨床試驗數據真實性和有效性監管再度趨嚴。媒體曝光心臟病藥華法林鈉片漲價近8倍,廉價藥問題再引爭議,如何平衡公眾和藥企利益成為監管部門的難題。
  • 國家短缺藥品清單出爐,這六種藥為什麼短缺?
    圖片來源:國家衛健委官網 《通知》表示,上述六種藥品納入清單是由於以下原因: 臨床必需、不可替代或不可完全替代的品種
  • 廉價藥短缺、藥價上漲,背後原因是原料藥壟斷?製藥企業、原料藥企...
    第二批帶量採購結果出爐時,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製藥企業與原料藥企的戰爭將越來越激烈,未來製藥企業市場拼的就是原料藥。原料藥的質量、價格等直接傳導至下遊製藥企業,如一直在風口浪尖上的廉價藥短缺、藥價大幅上漲等,很多都是受制於原料藥壟斷。在上述結果出爐之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試圖聯繫部分原料藥企進行採訪未果,他們都選擇了噤聲。
  • 救活廉價藥不能只靠「強心針」
    一支10元左右的魚精蛋白,是心外科手術中必須用到的藥物,而且目前沒有替代藥,被稱為「救命藥」。如此「不可替代」,按說應是製藥企業的寵兒,為何現在的短缺卻不是因為市場需求量的急增,反而是由於藥廠主動停產?  讓人揪心的是,這種緊缺的原因和狀況,在廉價藥身上已是頻頻上演。1元1支的氯黴素滴眼液、幾塊錢一盒的氟哌酸、8元100片的牙周靈片等,幾乎都在國內銷聲匿跡了。
  • 原料藥漲價致部分「救命藥」告急,要寄希望於黑市?
    廉價藥品作用難以替代廉價藥品不僅關係到看病貴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的是關係到一些特殊病的治療,廉價藥品在一些疾病治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新斯的明注射液每支才0.70元左右,但它卻能搶救垂危的重症肌無力患者;磺胺嘧啶注射液每支0.68元,卻是腦膜炎病的特效治療藥物;環磷醯胺注射液每支3.0元,是70%兒童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移植用藥。
  • 非典沒有特效藥是怎麼消失的?除了天氣變暖,這2點也很重要
    由於當時還沒有現在的網絡發達,信息傳播還靠報紙電視等一些傳統的媒體媒介,所以當全國人民知道非典存在的時候,非典在中國已經蔓延開來了。隨後整個中國就開始了停工停學,全國人民共同抗擊非典。那麼非典最後是怎麼在世界上消失的呢?注意,在這裡筆者用了一個名詞「消失」,並不是被打敗。
  • 42種藥品被列入短缺藥清單 24種暫無替代
    事實上,藥品短缺,尤其是廉價藥短缺近幾年時有發生。而若想解決藥品短缺之渴,既要快速應對燃眉之急,更應著力建立長效機制。2月21日,湖南省衛健委發布了《關於做好醫療機構臨床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有關工作的通知》,42個品規被列入了《湖南省2018年醫療機構短缺藥品清單》。24種藥品暫無替代,其中6種已恢復正常,一種基本正常。另外,18種斷貨或供應不足藥品有可替代藥品。
  • 屢禁不止的孔雀石綠有了替代藥
    本報訊 (記者 樊麗萍 通訊員 胡鯤)作為一種禁用藥,孔雀石綠在我國被禁15年,卻在水產品市場上屢禁不止,原因就在於找不到一款能完全替代其功能的新漁藥。所幸,這種尷尬局面要徹底終止了。記者近日從上海海洋大學獲悉,由該校楊先樂教授團隊耗時10多年研製的孔雀石綠替代藥「美婷」已經於今年3月獲批。
  • 孔雀石綠替代藥品「美婷」獲頒新獸藥證書,填補水黴病特效藥市場空白
    孔雀石綠替代藥品「美婷」獲頒新獸藥證書,填補水黴病特效藥市場空白2017-04-17 16:06:00  」新獸藥證書頒布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海洋大學圖文中心召開,中科院水生所的院士、上海海洋大學李家樂、譚洪新、楊先樂、楊正勇、鄭衛東、胡鯤、長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建宗、上海本地苗種場代表顧才弟等相關人士及國內主流水產媒體代表出席會議。
  • 醫保談判「靈魂砍價」倒逼藥企高質量發展|新京報快評
    繼「4分錢之爭」之後,醫保談判又現「靈魂砍價」名場面:央視視頻報導的畫面中,藥企代表報價後,談判專家回「你們再降一塊錢都降不成嗎?」「10元零5分可以除盡」「7和4連在一起真的不好」……據媒體報導,這兩天,除了「治療新冠藥品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外,「醫保談判靈魂砍價名場面再現」、「醫保談判時東北藥企代表說我不會說話」等跟醫保相關的話題,輿論熱度都很高。
  • 廉價抗癌藥喜樹鹼為何一針難求?
    記者調查後發現,作為癌症患者的廉價「救命藥」,價值69.46元一支的喜樹鹼針劑目前一針難求,而最便宜的替代藥尼莫司汀,一支也要200元。廉價喜樹鹼針劑一針難求近日,潛江市民李先生向本報反映,他母親剛剛被查出直腸癌,醫生開了抗癌藥喜樹鹼針劑的處方。「可是,不僅就診的醫院沒有這個藥,跑遍了整個潛江市的大小醫院,也都斷貨。」
  • 創新藥行業深度報告:國產特效藥的崛起之路
    綜合創新程度和最終效用,國際慣例一般將創新藥分為了首創新藥和仿製創新藥兩類,其中首創新藥主要指的是FIC(first in class)藥物,而仿製創新藥則包括了me-too、me-better、best in class等數種藥物。
  • 非典沒有特效藥,它是怎麼消失的?
    這讓人不僅想到了當年的非典,當時也沒有特效藥,它是怎麼消失的呢?人們只知道非典的死亡率高,卻不知道它是怎麼消失的。有些人還以為研製出了疫苗,才結束了這場戰役。SARS的消失速度之快,是一個難解之謎。非典的消失,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嚴格的自我隔離。二是氣候不再適合病毒生存。
  • 日本藥物Avigan,可以稱為新冠「特效藥」嗎?
    (原標題:日本藥物Avigan,可以稱為新冠肺炎「特效藥」嗎?) 01 實際上,Avigan(通用名:法匹拉韋)對於新冠肺炎的效果正在研究,目前絕不能稱為「特效藥
  • 17年前強勢來襲的「非典」,沒有特效藥是如何消失的,原因一針見血
    其實並沒有專家說,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有特效藥。17年前的非典也沒有特效藥,但是17年的非典是怎樣消失了呢?這一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會和上一次一樣嗎?非典之所以能夠消失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只有積極的響應國家號召,不出門不去人多的地方。有疫情趕緊上報,趕緊隔離,這樣才能減少新的感染者。其中不乏有一部分人,是通過自身抗體戰勝了非典。只是有一些抵抗力比較差的人,他們沒有挺過去而已。
  • 內地香港特效藥差價最高達萬元 獨家梳理4大差價原因
    媒體紛紛關注此事,人民日報報導說:病人赴港買藥一年省12萬,自發組織帶藥聯盟;香港大公報的觀察是:內地香港特效藥相差近萬元;深圳湧現赴港帶藥族;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則是:內地客為何熱衷香港買藥,原裝進口價格低。  那麼,同樣劑量的進口藥,內地和香港價格相差多少?又為什麼會存在不同的售價呢?背後有怎樣的原因?記者為此展開調查。首先走訪了購買此類藥品的患者家屬。
  • 沒有特效藥,17年前的非典是如何消失的,其實原因很簡單!
    但是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說,肯定很好奇,沒有特效藥,非典是如何消失的,現今的新冠肺炎會因此而消失嗎?其實,非典之所以消失,原因很簡單。其一,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很快地控制了感染源,隔離了患者,掐斷了病源。
  • 藥品帶量採購來了 這對藥企到底意味著什麼
    仿製藥進一步替代的同時,原研藥價格居高的局面或也將改變。本輪試點採購覆蓋的北上廣深和省會城市,基本上涵蓋全國60%的藥品市場,如果70%的市場再拿出來進行帶量採購,對於沒有價格優勢的原研藥並非好消息。上海的陽光採購已經驗證了這一點。
  • 羊城晚報:扶持低價藥需要「有形之手」
    羊城晚報:扶持低價藥需要「有形之手」   (《中國新聞網》4月15日)  所謂低價藥,是指各類醫療機構普遍使用的用於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和搶救性藥物,由於利潤低,很多藥品已在市場上慢慢消失。如抗過敏藥物苯海拉明、治療偏頭痛藥物麥角胺咖啡因、治療癲癇病的不可替代藥物苯巴比妥等。但現在這些藥一半以上已經多年不見,其他的也經常斷貨。  正因為大量低價藥在市場上長期「冬眠」不醒,一些病號只能望病興嘆,甚至變得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