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庫文選」如何銘記一場瘟疫

2021-01-12 參考消息

How to Remember a Plague 如何銘記一場瘟疫

Laura Bliss 蘿拉·布利斯

In normal times, future historians probably really wouldn't care about what you had for breakfast, or saw on the way to work, on any particular day. But that changed in 2020, and so did the instinct to document. In a pandemic that touched virtually every person and aspect of life on Earth, the ordinary was imbued with world-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spiring an outburst of archival projects to capture how regular people lived through an unprecedented year.

Universities, libraries, and local historians on at least four continents are leading many such memory-preservation efforts. Some are managed by revered institutions, while others are scrappier, intimate. In the former camp is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n Washington, D.C., which has crowdsourced more than 1,700 photographs of American Covid experiences from Flickr users since September.

In truth, the Library has always done this. In the 1930s and '40s, the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funded a photographic archive that, employing now-iconic photographers like Dorothea Lange and Walker Evans, deeply influenced how lawmakers and the public understood the hardships of rural poverty. And its collections are full of images and documents that reveal how everyday Americans lived through countless world-changing events, including 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the most recent public health crisis that is comparable in scale. Recent acquisitions include new works by Camilo J. Vergara, a photographer known for documenting urban change, depicting the outer boroughs of New York City transformed by face masks and tented test sites billowing in the wind.

But unlike the Spanish flu, Covid-19 struck humanity in an era of hyper self-awareness. Swaddled with smartphones, 5G, and user-generated digital media, millions of people were equipped to understand how huge of a deal this was, and had the tools to document it. For that reaso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will likely create a different kind of impression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than its predecessors, said James Connolly, a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Ball State University.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things about the 1918 flu pandemic is that no one really talked about it afterwards,」 Connolly said.「If you go back to the 1920s, it was not front and center in that period. I don't think that will happen with Covid — it's being documented in so many ways, particularly by middle-class, educated people who have resources to record their experiences. I think that the memories will be intense.」

The pandemic also physically marking the landscape, in ways that may be permanent. In the U.K., a Twitter account called the Viral Archive has been tagged in more than 2,000 individual posts of photographs of the Covid-19 landscape around the world. Similar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nitiative, the project has collected a massive range of familiar pandemic sights, though this one — led by a group of archaeologists — has a special focus on 「signs, marks and graffiti」 left on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It's important because the social-distancing stickers, hand sanitizer pumps, and wishing walls will disappear one day, leaving behind only photographs for future study, said Rosie Everett, a Ph.D student in arche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who helps lead the archive effort.

若在平時,未來的歷史學家可能真的不會在乎你哪天早餐吃了什麼,或者上班路上看到什麼。但情況在2020年發生了變化,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記錄的本能。在一場幾乎影響到地球上每個人和生活各個方面的大流行病期間,普通人被賦予了世界歷史重要性,這催生了一大批檔案項目,這些項目旨在記錄普通人是如何度過這史無前例的一年的。

至少四個大洲的大學、圖書館和地方志專家正帶頭開展許許多多這樣的記憶保存工作。其中一些由受人尊崇的機構負責,其他則是更零散的私人行為。前者包括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國會圖書館,自去年9月以來,它已經從圖片分享網站Flickr的用戶那裡徵集了1700多張關於美國新冠疫情經歷的照片。

事實上,國會圖書館一直在做這樣的工作。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農場安全局資助了一個攝影檔案,它僱用了多羅西婭·蘭格和沃克·埃文斯等現今具有代表性的攝影師,深深影響了議員和公眾對農村貧窮困境的認識。它收集了大量圖片和文件,展示了尋常美國人是如何度過無數改變世界的事件的,其中包括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那是最近的一次與當前疫情規模相當的公共衛生危機。最近收錄的照片包括以記錄城市變化著稱的攝影師卡米洛·J·貝爾加拉的新作,這些作品描繪了紐約市除曼哈頓以外的行政區因為口罩和隨風鼓起的帳篷檢測點而改變的面目。

但與那場西班牙流感不同的是,新冠肺炎對人類的襲擊發生在一個自我意識超強的時代。藉助智慧型手機、5G和用戶生成的數字媒體,數以百萬計的人能夠了解這是一次何等重大的事件,並且擁有記錄它的工具。因此,州立鮑爾大學歷史學教授詹姆斯·康諾利說,這場冠狀病毒危機很可能會在歷史記錄中留下不同以往的印記。

康諾利說:「1918年流感大流行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事後沒什麼人談論它。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它不是那個時期的焦點。我認為新冠肺炎不會這樣——人們正以許許多多方式將它記錄下來,尤其是有辦法記錄自己經歷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我認為這些記憶會非常深刻。」

這場大流行病還正在以可能具有永久性的方式為景觀留下有形印記。在英國,一個名為「病毒檔案」的推特帳號在2000多條發布世界各地新冠疫情景觀照片的個人帖子中被添加為標籤。與國會圖書館的計劃類似,該項目收集了大量為人們所熟悉的疫情景象,不過這個由一群考古學家牽頭的項目特別關注建築和自然環境中留下的「標誌、記號和塗鴉」。協助領導這項檔案嘗試工作的沃裡克大學考古學博士研究生羅茜·埃弗裡特說,這個項目非常重要,因為提醒人們保持社交距離的貼紙、洗手液泵和許願牆有朝一日會消失,只留下照片供未來研究所用。(李莎譯自1月1日彭博新聞社網站)

相關焦點

  • 【媒庫文選】韓國的最新口號是首爾愚蠢
    (劉曉燕譯自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1月11日文章)             下一頁:【媒庫文選】希拉蕊·本的敘利亞問題演講
  • 「媒庫文選」悲傷無二致
    再者,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讀書活動,堪比曠日持久的疫情,讓人頭暈腦脹。以每天30分鐘(即大約每天12頁到15頁)的推薦閱讀量來算,讀者是用一種特殊的、慢吞吞的速度閱讀,一會兒是戰場與決鬥,一會兒是死亡與求婚,一會兒又是舞會。如果照李翊雲所說,這部著作「包羅生活萬象」,那麼它連現實生活裡時間的流逝感也一併營造了出來。李翊雲給這次閱讀活動定了3個月的期限。
  • 【媒庫文選】一口非印式英語帶你飛
    (胡溦譯自美國石英財經網站3月16日文章)下一頁:【媒庫文選】「完滿人生」定義在變化
  • 【媒庫文選】你可能用錯了的5個常見英語俗語
    這個短語的真實意思非常簡單:裝飾得多麼花裡胡哨、說得多麼天花亂墜都不重要,真正檢驗布丁好壞的辦法是看它的味道如何。推而廣之,要評判一個東西好不好,只有用了才知道。(上·李鳳芹譯自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0月18日文章)下一頁:【媒庫文選】為何"未婚夫"一詞不再流行
  •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3.09 星期一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 魏    為何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疫病的歷史?
  • 「媒庫文選」新冠疫情禮節:如何做到友而不毒
    Coronavirus Etiquette: How to Make Friends and Not Infect People新冠疫情禮節:如何做到友而不毒Rosa Silverman 羅莎·西爾弗曼
  • 從「失控」走向「必然」,Facebook 們要學會玩一場「無限遊戲」
    美國時間 4 月 9 日,扎克伯格放棄了他的 T 恤加牛仔褲,穿上了西裝,步入美國國會,向眾議院能源及商業委員會提交「8700 萬 Facebook 用戶數據是如何被不當分享給政治諮詢公司劍橋分析」的書面證詞。
  • 為了終結疫情,全世界都在轉發這個「妖怪」
    圖片來自:FISH GRIWKOWSKY / POSTMEDIA如果 Amabie 真的存在的話,它或許也沒有想到,2020 年會有一場更大的疫情在全球泛濫,而自己會在這個網際網路世界如此火爆。為了終結疫情,百年前的「妖怪」復興了最早那張官員留下的 Amabie 畫像,一直被保存在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休眠」了 174 年。
  • 瘟疫(新冠病毒)是如何摧毀又重塑我們的城市?-從《瘟疫公司》的...
    而在人類歷史上與瘟疫傳染病搏鬥的過程中,我們的城市一次次真實面臨著被瘟疫侵襲的挑戰,疫情帶來了慘重的傷亡,但這也使得城市不斷有機會提升並應對未知的公共衛生危機。現代西方城市規劃的起源,正在於解決因城市人口快速增長而帶來的公共衛生問題。借著《瘟疫公司》的走紅,我們期望思考,我們生活的城市空間是如何被瘟疫重塑的?城市規劃是否有理想的城市模型來抗擊瘟疫對於城市生活的影響呢?
  • 「魔獸」二十年,它如何成為一代人的文化符號?
    網易暴雪合作部總經理魏愷公開承認「我們低估了魔獸的威力和玩家們的熱情。」  然而僅僅幾個月之後,強調「原汁原味還原」的懷舊服獲得最多的評價卻是「沒有當年那個味兒了」。  16年過去了,《魔獸世界》走過了各式各樣的市場競爭,眼花繚亂的版本更迭,從一開始的追隨者不斷,到如今人口流失已經司空見慣。
  • 我們離人造「超級病毒」還有多遠
    人類距離真正製造出一種「超級病毒」或者「人種病毒」有多近?實際上,全球不少「生物黑客」已經有條件這麼做了。 美國FDA規定了涉及基因編輯的人體研究都需要詳細備案,但如果一個人在自己家裡搞實驗,往自己身上試,卻沒有法律規定如何去管。 有了一定專門知識,鼓搗微生物的遺傳物質不難,而且不貴。
  • 百鬼夜行丨「化鯨」
    然而,這樣的天賜並非沒有代價,許多漁民聲稱這些鯨魚的靈魂化作了「化鯨」,伺機報復那些奪去其生命的人類。那些見到「化鯨」的人都會感染可怕的詛咒,並在回到家時將詛咒帶回給整個村莊。「化鯨」的詛咒會給所襲擊的村莊帶去饑荒、瘟疫、火災以及其他類型的災禍。
  • 為什麼烏鴉面具成為瘟疫與死亡的象徵?
    可每次瘟疫到來,他們從未停止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勇氣與責任來救助病人,並不斷的在探索如何將城市從災難中拯救出來,他們的工作也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毫無意義,但,正是他們的犧牲與積累最終推進了現代醫學的問世。他們是災難中最勇敢的前行者。
  • 歷史上那些讓人恐懼的瘟疫,都是怎麼消失的
    ,束手無策,畢竟,全球流行的「放血療法」作為醫生長期的殺手鐧,一直使用到18世紀甚至更久。 一、天花「歷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者」是如何被撲滅的 被史學家甚至稱為
  • 2020年度「金研獎」中國腫瘤十大原創研究報名正式啟動
    自2017年,腫瘤資訊發起了一年一度的「中國腫瘤十大原創研究」評選,推出「年度十大原創研究」、並在2019年增加「腫瘤資訊年度二十大專欄」和「十大熱門話題」等獎項。通過對過去一年中國腫瘤界的要聞回顧整理,推舉出具有重要影響力和裡程碑價值的原創研究,致敬這些值得銘記的人物和成果。
  • 「媒庫文選」大疫中的新詞義與新詞彙
  • 「媒庫文選」時間旅行在萬有理論下可行嗎?
  • 輕而易舉擊破了抑鬱症等所謂的「心理癌症」
    抑鬱症和心理問題,十大錯誤認知之二「心理癌症」我不知道說抑鬱症是「心理癌症」是誰提出來的,我想在網上找到這個人的名字,好好拉出來批鬥一下,沒找到。超心理學就這樣輕而易舉的擊破了被稱作「心理癌症」的抑鬱症和其他心理問題我4月份開始,應用我的超心理學—量子力學+能量狀態的理論幫助人時,真的是卯足了勁,準備大幹一場。
  • 「媒庫文選」牛津2020「年度詞」?很難單挑出一個
    不過最重要的是,它凸顯了疫情大流行如何全面主導了公眾對話,以及如何在幾乎一夜之間交付給我們一批新的共用詞彙。首先來說「疫情大流行」:自去年以來,這個詞的使用率是過去的570多倍。「冠狀病毒」的出現頻率也急劇增加,從時下普通熱詞中脫穎而出。
  • 一部「最強大腦」的八季簡史,是如何練就的?
    這不禁讓人思考:《最強大腦》作為一檔已經步入第八季的綜N代節目,到底靠什麼實現持續「保鮮」?從「破圈」到「登頂」如果說上一季《最強大腦》的關鍵詞是「圈層賽制」,那麼第八季的核心關鍵詞則是「向上攀登」。「腦力天梯榜」的設置,讓本季節目猶如一場漫長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