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光學系統中的幾種像差

2021-01-15 光行天下

理想光學系統對近軸物體發出的窄光束能理想成像,即每一個物點對應一個像點;每一個物平面對應一個像平面,而且系統對同一物平面上的點的橫向放大率是一個常數。由於實際的光學系統中非近軸物點和非近軸光線也參與成像,因此實際像與理想像之間存在著偏差,這種偏差就是像差。像差可分為單色像差和色差兩種。共軸系統的單色像差可分為球差、彗差、像散、場曲和畸變五種。色差是由於光學系統中的透鏡材料對不同波長的光折射率不同產生色散而導致的像差。下面本文將介紹幾種像差的詳解。


1.球差

入射到薄透鏡上的平行於主光軸的單色光束,如果是近軸光線,則經過透鏡折射後與光軸交於一點,為共軛點。  如果不是近軸光線,而是大孔徑光束,則折射光線與主軸的交點就不是一點了。例如凸透鏡邊緣的光線的聚焦點比近軸光線的聚焦點離透鏡光心近一些;而凹透鏡邊緣的光線折射後的虛焦點離透鏡光心要近一些。因此軸上物點發出的單色大孔徑光束經透鏡折射後不能再會聚於一點,即不能產生一個共軛像點,而將得到的是一個擴展的像斑。這樣的像差叫球面像差,簡稱球差。


如下圖,近軸光線的交點Q′P是近軸像點。邊緣光線形成的像點Q′M和近軸象點Q′P之間的距離稱為縱向球差。邊緣光線與近軸像面的交點到近軸像點的距離叫橫向球差。當Q′M點在Q′P點的左側時,為負球差,反之為正球差。

有球差存在時,在任何位置都得不到一個理想的像點,即物點的像總是一個彌散圓。其中在Q′P和Q′M之間某一平面上有一個面積最小的彌散圓,它的亮度最大,這個彌散圓叫做明晰圓。


軸上物點經共軸球面系統所成的像只存在球差。對單個透鏡完全將球差消除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設法使球差減小到最小限度。


當孔徑和焦距固定後,球差的大小隨物距和透鏡形狀而變。對於一個會聚透鏡非近軸光線偏折得過分利害,但是如果把一塊透鏡想像成為兩塊底部相連的稜鏡,根據稜鏡對光線偏折規律可知,當光線在第一表面的入射角與光線在第二表面的折射角大致相等時,光線的偏折將最小。因此平凸透鏡的凸面對著平行入射光線要比平面對著平行入射光線產生的球差小。適當搭配透鏡兩個表面的曲率半徑就可以減少球差,這種方法叫配曲法。


消除球差的另一個方法叫做配對法。即利用正負透鏡的恰當組合使某一高度的球差減少到零。這是由於凸透鏡的球差是負的,凹透鏡的球差是正的。因此把凸透鏡和凹透鏡粘合起來組成一個複合透鏡,可以使某一高度的球差減小到零,其它高度的球差雖不能完全消除,但也要比單透鏡小得多。


2.彗差

即使消除了球差的共軸光學系統,對近軸物點發出的大孔徑單色光束也不能理想成像於一點,而是成一錐形彌散斑,因其形狀象拖著尾巴的彗星,所以叫彗差。彗差與球差引起的彌散斑不同,它的光斑對光束的主光線不對稱。當我們用放大鏡對太陽光聚焦時,只要把放大鏡傾斜一些,就會看到已經聚好焦的亮點散開成為彗星狀的彌散斑,這就是所說的彗差。


如上圖所示,近軸物點發出的單色大孔徑光束入射在透鏡上的光斑可將其分為一系列的同心環帶。從同心環帶中心通過的光線與理想像平面交於P′點,該點為理想像點。通過透鏡不同環帶的光線在像平面上交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相互重疊的圓斑。半徑越大的圓斑離P′點越遠。這樣在像平面上形成了彗星般的亮斑,可見產生彗差的原因是由於近軸物點發出的光束過粗而引起的。


3.像散和像面彎曲

即使在消除了球差和彗差的光學系統中,遠離光軸的物點發出的細光束,經折射後仍不能成一個理想像點。單心光束經折射後成為像散光束,在近軸光線成像的像平面上可接收到橢圓形光斑。當接收屏向光學系統逐漸移近時,像斑由長橢圓變為在子午面內的豎線,稱為弧矢焦線,而後變為圓斑,稱為明晰圓,進而變為扁橢圓,又變為垂直於子午面的橫線,稱為子午焦線。上面所說的這種像差叫做像散。這裡所說的子午面是指包含物點和主軸的平面。通常用弧矢焦線和子午焦線在主軸上的投影距離表示像散的大小(如下圖)。


來自同一物平面上離軸遠近不同的物點經光學系統折射成像其像散大小不同。物點離軸越遠,像散越大。同一物平面上各物點的子午焦線構成了子午像面,同樣它們的弧矢焦線構成了弧矢像面。一個物平面所對應的子午像面、弧矢像面和明晰圓的軌跡都是以主軸為對稱軸的迥轉曲面,如圖所示。在像散被消除以後,子午像面、弧矢像面和明晰圓軌跡將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清晰的像面,但這個像面仍是一個迥轉曲面。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像面彎曲,或簡稱場曲。存在像面彎曲時,在理想像平面上呈現不清晰的像,每一個像點在該平面上所成的都是一個彌散圓。


4.畸變

由於實際光學系統對於同一物平面上的各物點的垂軸放大率不等而使得物體的像發生形變的現象叫畸變。如果離軸越遠的物點放大率越小,就會發生桶形畸變;如果離軸越遠的點放大率越大,則發生枕形畸變(如下圖)。


當存在像面彎曲時,軸外物點P與軸上物點Q的像並不落在同一物平面上。發自軸外物點P的單心光束落在近軸像面上的是一個圓形光斑。當像面彎曲不太大時,可把這光斑視為P點的像。光束主光線PP與近軸像面的交點C是光斑的中心。若光學系統中置於透鏡前方或後方的光闌遮住了一部分成像光束,就光使光斑變小,而且光斑的中心位置將上移或下移。光斑落在C點之上時,該物點的垂軸放大率變小;光斑落在C點之下時,該物點的垂軸放大率變大,這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畸變。消除畸變的方法是在系統的對稱中心放置一個光闌,以使光斑中心和C點重合。


5.色差

可見光是波長範圍約400nm~760nm的電磁波。不同顏色的光對應著不同的波長。所有的光學玻璃都是色散介質,即不同波長的光通過透鏡後偏折的角度不同。所以,每種顏色的光各自成像,不同顏色的像其大小和位置是不一致的,這樣引起的像差叫色像差,簡稱色差。


如圖是在混合色光平行入射透鏡時成像情況。這些光與主光軸相交的點就是各單色光的像方焦點。這些點沿光軸方向的距離叫軸向色差。同一像點在橫向的高度之差叫橫向色差。


消除色差可以與消除球差一同考慮。引起色差的根本原因是不同波長的光對於同一透鏡材料的折射率不同,因此適當選擇兩種材料的透鏡組合成複合透鏡組,則可以達到部分消除色差的目的。




月廣告位低價出售

詳情查看:http://www.opticsky.cn/read-htm-tid-134685.html


光行天下:http://www.opticsky.cn
廣告合作:QQ 9652202 微信號 cyqdesign

免費人才與求職平臺:http://hr.opticsky.cn

稿件投遞:service@opticsky.cn

相關焦點

  • 光學像差:慧差
    定義彗形像差,又稱彗星像差,此種像差的分布形狀以類似於彗星的拖尾而得名。
  • 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和像差容限(1)
    通常把這兩種像差畫在一個像差曲線圖上,如圖所示,圖中縱坐標代表光束口徑h,橫坐標代表球差和軸向色差。曲線的縱坐標上對應的區間就是子午光束在理想像平面上的最大彌散範圍。        子午垂軸像差曲線的形狀當然是子午像差,而子午像差是由細光束子午場曲、子午球差和子午彗差決定的,因此曲線形狀和像差數量的對應關係經常在校正像差過程中用到。
  • 光學像差理論
    實際光學系統與理想光學系統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即物空間的一個物點發出的光經實際光學系統後,不再成一理想像點,而是一個彌散斑,兩者之間的差異稱為像差。打個比方:在實際光通信系統中,完全消除碼間串擾和噪聲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從眼圖上可以觀察出其影響,體現數位訊號整體的特徵,進而估計系統優劣程度,眼圖分析就好比像差理論。
  • 光學系統偏振像差理論研究獲進展
    當NA增大到一定程度(0.95)時,光在像面的入射角相應地增大,偏振狀態對幹涉成像的影響變得不可忽略。傳統的標量像差理論將光處理為標量,忽略了光作為電磁場的基本矢量特性。對於高NA的光刻物鏡,需採用偏振像差理論衡量其像質。
  • 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和像差容限(2)
    >4、點列圖        點列圖:在幾何光學的成像過程中,由一點發出的許多條光線經光學系統成像後,由於像差的存在,使其與像面的交點不再集中於一點,而是形成一個分布在一定範圍內的彌散圖形。        點列圖法:在點列圖中利用這些點的密集程度來衡量光學系統的成像質量的方法。        *對軸外物點發出的光束,當存在攔光時,只追跡通光面積內的光線。
  • 光學設計必備基礎理論:實際光學系統
    滿足一系列要求的實際光學系統往往不是幾個透鏡的簡單組合,而由一系列透鏡、曲面反射鏡、平面鏡、反射稜鏡和分劃板等多種光學零件組成,並且要通過合理設置光闌、精細校正像差和恰當確定光學零件的橫向尺寸等手段才能得到合乎需要的高質量系統。光闌光學系統的各個光學零件都由各自的鏡框限定其通光孔,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圓孔。有時還在系統中加入固定的或可變的專設光孔。
  • 光電所在共孔徑寬光譜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研究中獲進展
    >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應用光學研究室廖勝課題組在共孔徑寬光譜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了一種共用光路部分為透鏡和反射鏡相結合,利用二色分光鏡實現分光探測成像,通過巧妙搭配合適的光學材料、機械材料和分配光焦度,可實現兩個支路系統在較寬溫度內取得良好成像性能的共孔徑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結構形式。
  • 光設基礎之詳解七大像差(1)球差
    這個系列7篇邀請了兩位小夥伴寫稿拋磚引玉之前系列文章已對像差有過初步講述,理想光學系統是無像差系統,而實際光學系統,都是存在像差的(平面鏡理論上是理想成像,但是加工過程中面型不可能達到理想成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與理想系統存在或大或小的偏差
  • 消除像差:超透鏡的新突破將革新光學技術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柳維瑋 博士生(哈工大)01導讀色散在成像系統中會引起的色差及圖像失真。採用傳統透鏡消除像差的方法會使得系統體積變得龐大。
  • 光學設計必備基礎理論:光學系統設計有哪幾個階段?
    所謂光學系統設計就是根據使用條件,來決定滿足使用要求的各種數據,即決定光學系統的性能參數、外形尺寸和各光組的結構等。因此我們可以把光學設計過程分為4個階段:外形尺寸計算、初始結構計算、象差校正和平衡以及象質評價。
  • 像差分類——球差
    像差分類        光學系統像差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單色像差和複色像差兩大類。
  • 《量子特攻》光學迷彩技能有什麼用 光學迷彩技能詳解速速圍觀
    《量子特攻》光學迷彩技能有什麼用 光學迷彩技能詳解速速圍觀時間:2019-09-18 13:47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量子特攻》光學迷彩技能有什麼用 光學迷彩技能詳解速速圍觀 量子特攻中的光學迷彩聽起來也像是一種偽裝自己的技能,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它的作用以及一些使用方法上的技巧
  • 像差科普|是什麼在悄悄影響電鏡成像
    雖然介質不同,但是與光學玻璃透鏡一樣,電鏡也普遍存在像差問題,而這些各種各樣的像差,正在背後悄悄地影響著電鏡成像。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各種像差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減少像差對成像的影響。由於透鏡邊緣部位和中間部位的折射偏轉能力不同,導致各條射線不會匯聚到同一個點上,從而在高斯平面上得不到清晰的像點,而是一個模糊的彌散圓斑,這種現象稱為球差。
  • 分析高功率雷射裝置中終端光學系統的設計
    本文基於光傳輸的多叉樹原理,研究了用於慣性約束聚變的高功率雷射裝置終端光學系統中多級衍射和多次反射雜散光與鬼點分布,根據光線經色分離光柵的傳播規律進行了實際鬼光路計算,對聚焦透鏡、色分離光柵、防護片組成的光學系統產生的雜散光及會聚鬼點進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三次諧波鬼點620個,二次諧波和基頻光的會聚鬼點相對較少。
  • 簡明光學理論:紅外光譜分析原理
    紅外吸收光譜是由分子不停地作振動和轉動運動而產生的,分子振動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對運動,多原子分子可組成多種振動圖形。當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頻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簡諧振動時,這種振動方式稱簡正振動(例如伸縮振動和變角振動)。分子振動的能量與紅外射線的光量子能量正好對應,因此當分子的振動狀態改變時,就可以發射紅外光譜,也可以因紅外輻射激發分子而振動而產生紅外吸收光譜。
  • 光學系統設計的要求
    2.從已有的資料中選擇初始結構 這是一種比較實用又容易獲得成功的方法。因此它被很多光學設計者廣泛採用。但其要求設計者對光學理論有深刻了解,並有豐富的設計經驗,只有這 樣才能從類型繁多的結構中挑選出簡單而又合乎要求的初始結構。 初始結構的選擇是透鏡設計的基礎,選型是否合適關係到以後的設計是否成功。
  • 光學系統的創新設計——對短波單色光像面漂移的補償
    當進行基於窄帶濾光片的光學系統設計計算時,每1個特定波長的單色光都必須計算。設計計算表明,特定波長單色光通過光學系統後,高斯像面會發生漂移。
  • 光學理論必備:3D結構光原理解析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光學手段獲取被拍攝物體的三維結構,再將獲取到的信息進行更深入的應用。1964年,VanderLugt匹配濾波器的出現標誌著光學模式識別的誕生。經過40年來無數科學工作者的研究和發展,光學模式識別已經成為信息光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 電鏡學堂丨掃描電子顯微鏡的結構(一) - 電子光學系統
    電子光學系統主要由電子槍、電磁聚光鏡、光闌、掃描系統、消像散器、物鏡和各類對中線圈組成,如圖3-1。電磁透鏡在理想情況下和光學透鏡類似,必須滿足高斯成像公式,但是光學不可避免的存在色差和像差以及衍射效應,在電子光學中一樣存在。
  • 光學系統設計過程介紹
    所謂光學系統設計就是根據使用條件,來決定滿足使用要求的各種數據,即決定光學系統的性能參數、外形尺寸和各光組的結構等。因 二、初始結構的計算和選擇、初始結構的確定常用以下兩種方法:   1.根據初級象差理論求解初始結構這種求解初始結構的方法就是根據外形尺寸計算得到的基本特性,利用初級象差理論來求解滿足成象質量要求的初始結構。   2.從已有的資料中選擇初始結構  這是一種比較實用又容易獲得成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