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彗形像差,又稱彗星像差,此種像差的分布形狀以類似於彗星的拖尾而得名。軸外物點發出的錐形光束通過光學系統成像後,在理想像面不能形成完善的像點,軸外視場不同孔徑區域成像的放大率不同形成的。
這是一些透鏡固有的或是光學設計造成的缺點,導致離開光軸的點光源,例如恆星,產生變形。特別是,彗形像差被定義為偏離入射光孔的放大變異。在折射或衍射的光學系統,特別是在寬光譜範圍的影像中,彗形像差是波長的函數。
成因
彗形像差是拋物鏡望遠鏡與生俱來的特質,來自於視野中心區域的點光源(像是恆星)可以很好的匯聚在面鏡的焦點上(不同於球面鏡,來自於鏡子周圍部分的光線只是接近焦點—球面像差)。但是,來自於偏離光軸(離軸)方向的光線,自鏡子的不同區域反射的光卻不能匯聚在相同的焦點上。這樣的結果導致不在視野中心的光看起來是楔形的問題,而且離軸越遠,這個現象越明顯。這使得星點看起來有著彗星的形狀,因而得名。在設計上能降低球面像差且沒有彗形像差的光學系統有施密特(Schmidt)、馬克蘇託夫(Maksutov)、和裡奇-克萊琴式(Ritchey-Chrétien)。
形狀
彗差的形狀有兩種:
(1)彗星像斑的尖端指向視場中心的稱為正彗差;
(2)彗星像斑的尖端指向視場邊緣的稱為負彗差;
由於彗差沒有對稱軸只能垂直度量,所以它是垂軸像差的一種。
彗差對成像的影響:
(1)像的清晰度,使成像的質量降低;
(2)彗差對於大孔徑系統和望遠系統影響較大;
(3)彗差的大小與光束寬度、物體的大小、光闌位置、光組內部結構(折射率、曲率、孔徑)有關;
(4)對於某些小視場大孔徑的系統(如顯微鏡),常用「正弦差」來描述小視場的彗差特性;
(5)正弦差等於彗差與像高的比值
校正:
單一透鏡或透鏡系統的彗形像差,可以經由選擇適當的透鏡表面曲率有效的降低(某些情況下可以被消除)以合於應用。在單一的波長下,球面像差和彗型像差都最小的透鏡稱為"最佳形式"或齊明透鏡。而目前削減彗形像差最普遍的方法就是使用非球面鏡。彗差的消除方法:使用對稱的結構,這種方法不僅只對彗差校正,對象散、場曲、和畸變的校正作用也非常有幫助。
來源:網絡
1、浙江藍海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解決方案及生產製造,樓總:18826013676
2、河北瀚考克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光學檢測、加工設備解決方案及生產製造,王總:17091090099
3、上海廣神電子有限公司
熱成像shutter,美國FLIR供應商,吳總:1350155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