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系統偏振像差理論研究獲進展

2020-12-04 科學網

 

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變得無處不在。計算機、網絡、軟體、信息、通訊、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形形色色的技術背後,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是集成電路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核心設備是光刻機,光刻成像的解析度很大程度制約了集成電路的集成度。目前,偏振光照明和高數值孔徑(NA)光刻是提高解析度的有效手段。當NA增大到一定程度(0.95)時,光在像面的入射角相應地增大,偏振狀態對幹涉成像的影響變得不可忽略。傳統的標量像差理論將光處理為標量,忽略了光作為電磁場的基本矢量特性。對於高NA的光刻物鏡,需採用偏振像差理論衡量其像質。

 

對偏振像差的系統研究始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R.A.Chipman,他於1987年在其博士論文中推導了低階偏振像差的解析表達式,其地位相當於標量像差中的賽德爾係數。近年來由於高NA光刻物鏡的研製,偏振像差受到的越來越多。已發表的成果中,如泡利矩陣分解、奇異值分解、瓊斯澤尼克多項式、方向澤尼克多項式等,多集中於探討偏振像差在光瞳上的分布規律,很少關注視場。現代光刻物鏡的兩個主要特點是高NA和大視場,對光刻物鏡中偏振像差的分析、檢測及補償都要在此大視場上進行。因此,研究偏振像差在視場上的分布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黃瑋研究團隊在《浸沒式光刻機投影物鏡優化設計及仿真》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對光學系統偏振像差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對於旋轉對稱的光學系統,首次提出了一種正交多項式,該多項式能同時表徵偏振像差在光瞳與視場上的分布規律。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視場-方向澤尼克多項式(Field-orientation Zernike polynomials,FOZP),相關論文見Opt. Express, doi:10.1364/OE.23.027911。其次,透鏡光學材料如CaF2的非旋轉對稱的本徵雙折射、公差對物鏡的擾動等因素,會破壞光刻物鏡的旋轉對稱性。為表徵此類非旋轉對稱系統的偏振像差分布規律,該團隊將FOZP從旋轉對稱項擴展至M-階對稱項,並用一個NA 1.35含CaF2材料的光刻物鏡及一個NA 1.28油浸式顯微物鏡作了仿真分析。仿真結果驗證了FOZP的正確性,並表明FOZP對光刻物鏡外的其他高NA光學系統也具有適用性。相關結果發表於近期的

Optics Express

(doi:10.1364/OE.24.004906)。(來源: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a)用於仿真的NA 1.35光刻物鏡;(b)增透膜的光學性質;(c)增反膜的光學性質;(d)CaF2的本徵雙折射。

 

 

仿真結果:(a)延遲OZ1和OZ 1;(b)延遲OZ2和OZ3。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光電所在共孔徑寬光譜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研究中獲進展
    光電所在共孔徑寬光譜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研究中獲進展 2016-04-28 光電技術研究所   該研究將透鏡和反射鏡相結合作為共用光路部分,減小入射到二色分光鏡上光線的入射角度來減小二色分光鏡引入像差對透射支路的影響,通過巧妙搭配合適的光學材料、機械材料和分配光焦度使共孔徑寬光譜紅外雙波段消熱差光學系統在較寬的溫度範圍內和寬光譜範圍內可實現良好的成像性能。
  • 光學像差理論
    實際光學系統與理想光學系統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即物空間的一個物點發出的光經實際光學系統後,不再成一理想像點,而是一個彌散斑,兩者之間的差異稱為像差。打個比方:在實際光通信系統中,完全消除碼間串擾和噪聲是十分困難的,但是從眼圖上可以觀察出其影響,體現數位訊號整體的特徵,進而估計系統優劣程度,眼圖分析就好比像差理論。
  • 最新綜述:偏振信息傳輸理論及應用進展
    研究這些傳播規律,對其在現代軍事、航空、海洋等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偏振信息傳輸的研究問題,合肥工業大學郭忠義教授團隊綜述了偏振信息的傳輸理論和應用進展方面的工作,該工作已發表在《紅外與雷射工程》2020年第49卷第6期(「偏振信息的傳輸理論和應用進展」,郭忠義,汪信陽,李德奎,王鵬飛,張寧,胡天偉,張曼,高雋 )。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偏振是高能天體多波段輻射的重要特性,對研究高能天體的物理狀態、輻射機制和輻射傳播介質的性質等具有重要意義,偏振觀測已成為高能天體研究的重要手段。高能天體的輻射通常具有較高偏振度,偏振輻射主要來自高能天體中的高能電子的同步輻射,偏振特性取決於高能電子的能譜分布、輻射區的磁場結構、輻射轉移過程的介質性質等,至今缺乏詳細的理論研究,隨著高能天體偏振觀測資料的增加,迫切需要理論研究的解釋和預測。
  • 消除像差:超透鏡的新突破將革新光學技術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撰稿 | 柳維瑋 博士生(哈工大)01導讀色散在成像系統中會引起的色差及圖像失真。採用傳統透鏡消除像差的方法會使得系統體積變得龐大。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單片機控制的光學電流互感器偏振調製效應
    實驗得出:無鍍膜的石榴石對入射雷射的偏振性沒有影響,但帶有薄膜的石榴石不僅可調製入射光的偏振特性,且調製的DOP值域範圍相對於光通過無序介質等方法更大,研究結果為石榴石型光電式電流互感器的測量精度及結構改進提供了理論基礎。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7176.htm電流互感器是電力系統實現自動檢測和控制的重要環節。
  • 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和像差容限(2)
    >4、點列圖        點列圖:在幾何光學的成像過程中,由一點發出的許多條光線經光學系統成像後,由於像差的存在,使其與像面的交點不再集中於一點,而是形成一個分布在一定範圍內的彌散圖形。5、光學傳遞函數        *光學傳遞函數:把光學系統看做是線性不變的系統,物體經光學系統成像 ,可視為物體經光學系統傳遞後,其傳遞效果是頻率不變,但其對比度下降,相位要發生推移,並在某一頻率處截止,即對比度為零 。
  • 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Miroshnichenko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相關成果於9月12日以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 【經典推薦】光學原理---光的傳播、幹涉和衍射的電磁理論
    Optik一書內容由宏觀而微觀,體系嚴謹,敘理明要,是當時公認的經典光學名著。《光學原理》初版於1959年——雷射問世前一年,主要闡述宏觀電磁理論,系統討論光在各種媒質中傳播的基本規律,包括反射、折射、幹涉和衍射等。 「部分相干」一章是其特色所在,為著者E.沃耳夫的專門貢獻,而編入加伯「波前重建(全息術)一節尤具卓見。
  • 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研究宇宙高能天體創造條件
    中國科學家在天文學方面,這幾年進步十分明顯,我們的研究成果直接引起世界的關注。這次中國科學家終於研究出關於高能天體的偏振的一些新發現,讓高能天體研究取得一次新的進展,從而將會給天文學帶來一個更廣闊的研究範疇,這項科學成果得到廣泛的認同。
  • 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和像差容限(1)
    子午垂軸像差曲線的形狀當然是子午像差,而子午像差是由細光束子午場曲、子午球差和子午彗差決定的,因此曲線形狀和像差數量的對應關係經常在校正像差過程中用到。  依據光學系統存在像差時,其成像衍射斑的中心亮度和不存在像差時衍射斑的中心亮度之比來表示光學系統的成像質量,此比值用S.D來表示。
  • 光學各向異性理論研究獲進展
    在探索新材料的過程中,研究微觀結構對材料性能的貢獻及對外場的響應對探索新材料有指導意義並且可以縮短新材料的研發周期,加快材料的發展步伐。因此,探索出對材料性能起決定性的「基因」,對材料發展這個「基因工程」具有非凡的意義。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新型光電功能材料實驗室潘世烈研究團隊近年來致力於新型線性與非線性光學晶體設計研究。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要想獲取遠距離小尺度目標的形狀信息,則光學系統的焦距必須很長,儀器的尺寸、重量都大得不可接受。由於遠距離目標的像常為一個點,而無物理形狀信息,則成像技術 ( 形狀識別 ) 完全失去了作用,致使目標不能識別。另外,由相同材質製成的不同形狀目標會出現相似的光譜特性,致使光譜技術也無法區分上述目標,即成像光譜儀完全失去了效果和意義。
  • 新疆理化所無鈹無層狀習性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通過材料結構性能關係研究,建立功能基元資料庫,探索平衡制約性能微觀機理,篩選並引入新的功能基團來平衡矛盾綜合品質因子是突破深紫外用晶體的有效手段。  根據以上思路,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新型光電功能材料實驗室潘世烈研究團隊開展了系統研究。
  • 詳解光學系統中的幾種像差
    理想光學系統對近軸物體發出的窄光束能理想成像,即每一個物點對應一個像點;每一個物平面對應一個像平面,而且系統對同一物平面上的點的橫向放大率是一個常數。由於實際的光學系統中非近軸物點和非近軸光線也參與成像,因此實際像與理想像之間存在著偏差,這種偏差就是像差。像差可分為單色像差和色差兩種。共軸系統的單色像差可分為球差、彗差、像散、場曲和畸變五種。色差是由於光學系統中的透鏡材料對不同波長的光折射率不同產生色散而導致的像差。下面本文將介紹幾種像差的詳解。
  • ...方面的研究入選美國光學學會焦點關注文章 Spotlight on Optics
    近日,我校理學院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系任文藝副教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在壓縮感知高光譜偏振成像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光學領域Top期刊Optics Express(影響因子:3.356,中科院二區)上發表論文「Channeled compressive imaging spectropolarimeter」,並獲最新一期美國光學學會(OSA)「光學集萃
  • 上海技物所在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方面取得進展
    Miroshnichenko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如圖1),相關結果9月12日以 「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光學像差:慧差
    軸外物點發出的錐形光束通過光學系統成像後,在理想像面不能形成完善的像點,軸外視場不同孔徑區域成像的放大率不同形成的。這是一些透鏡固有的或是光學設計造成的缺點,導致離開光軸的點光源,例如恆星,產生變形。特別是,彗形像差被定義為偏離入射光孔的放大變異。在折射或衍射的光學系統,特別是在寬光譜範圍的影像中,彗形像差是波長的函數。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鐵電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固有的體光伏效應及其高偏振特性,在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中展現出潛力,但是傳統的無機鐵電體因其半導體性能差,難以實現有效的光電探測。近年來興起的金屬滷素雜化鈣鈦礦鐵電材料,因其耦合鐵電自發極化和優良的半導體光電性能,為實現高效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提供了一種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