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差」知識點能幫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Ⅱ(畸變、像場彎曲、像散、彗差)

2021-02-25 海昌微課Daily

上次我們像差上篇內容《「像差」知識點能幫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Ⅰ(定義、生理像差、離焦、散光、球面像差、色像差)》,還有一些像差內容跟我們工作也是息息相關的。

1、像畸變,簡稱畸變:

難以用語言描繪,直接看下圖

這張圖片看起來非常熟悉,很多銷售門店都能看到,業已成了「像差」的代名詞。實際上這僅僅是像差中的畸變,不要跟《「像差」知識點能幫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Ⅰ(定義、生理像差、離焦、散光、球面像差、色像差)》中的離焦混淆。

左圖是正常透過平光鏡或者沒有鏡片直接觀察到的影像;中間為戴正度數(遠視)眼鏡可能出現的影像畸變,感覺中間會「凹陷」;右圖為戴負度數(近視)眼鏡可能出現的影響畸變,感覺中間會「凸起」。由於我們一般戴的是中低光度眼鏡,一般來說很難感覺到影像有變化,很多人也是從低度眼鏡慢慢過渡到高度眼鏡,這種像的畸變也會慢慢適應。但在眼鏡光度增加很多、鏡框突然變大很多、由框架眼鏡換成隱形眼鏡時等這種「劇烈」變化中,會有畸變現象出現,以近視為多見。

2、像場彎曲:

有屈光度的界面都是彎曲的,那麼光線透過彎曲的界面成像,像也會有彎曲,誇張點說本來筆直的人成像在我們視網膜上就是「鞠躬」的。不過人類有宇宙主角光環,我們的視網膜也發育得「彎曲」一點,這樣彎彎得正,大腦收到的就是直立的像。

3、像散:

我們日常「畫」的光路圖基本都是物像的反光點經過透鏡的光學中心,然後成像在視網膜上。實際上很多光線是不會經過光學中心的,我們稱為「斜光束」。斜光束不會在視網膜上形成焦點,只會形成一個「光錐」,雖然這個光錐的形成原理跟散光不同,但也是史氏光錐的一種。對於眼鏡片來說,一般光度不高、鏡片也不是很大,這種光錐對視覺影響比較小。對於高度近視又配巨大鏡框,對視覺會有影響。

4、彗形像差,簡稱彗差:

左圖是彗差形成原理,右圖為由於彗差原因導致的成像沒有會聚。通過光路圖我們可以看到,當一束光線並非沿著光軸(虛線)平行方向投射時,經過光學系統後並沒有形成點狀或圓形光斑,而是一個不對稱的彌散光斑,酷似彗星和彗星的尾巴,因此得名:彗差。可能由於名字比較好聽,彗差在像差中還是蠻有名氣的,不過對於彗差並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附:更多閱讀點擊常被提問到的配鏡問題百問百答,右下角幫我們點一下「在看」,謝謝!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

相關焦點

  • 詳解光學系統中的幾種像差
    由於實際的光學系統中非近軸物點和非近軸光線也參與成像,因此實際像與理想像之間存在著偏差,這種偏差就是像差。像差可分為單色像差和色差兩種。共軸系統的單色像差可分為球差、彗差、像散、場曲和畸變五種。色差是由於光學系統中的透鏡材料對不同波長的光折射率不同產生色散而導致的像差。下面本文將介紹幾種像差的詳解。
  • 像差分類——球差
    像差分類        光學系統像差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單色像差和複色像差兩大類。
  • 光學像差:慧差
    定義彗形像差,又稱彗星像差,此種像差的分布形狀以類似於彗星的拖尾而得名。
  • 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和像差容限(1)
    【細光束像散曲線】         子午垂軸像差曲線的形狀當然是子午像差,而子午像差是由細光束子午場曲、子午球差和子午彗差決定的,因此曲線形狀和像差數量的對應關係經常在校正像差過程中用到。        注意:望遠鏡物鏡一般只需要作出球差和軸向色差曲線以及正弦差曲線;目鏡只要作出細光束像散曲線、垂軸色差曲線和子午彗差曲線。
  • 光學系統的像質評價和像差容限(2)
    *利用點列圖法來評價照相物鏡等的成像質量時,通常是利用集中30%以上的點或光線所構成的圖形區域作為其實際有效彌散斑,彌散斑直徑的倒數為系統的解析度。        *應用於大像差的照相物鏡等設計中。
  • 像差科普|是什麼在悄悄影響電鏡成像
    雖然介質不同,但是與光學玻璃透鏡一樣,電鏡也普遍存在像差問題,而這些各種各樣的像差,正在背後悄悄地影響著電鏡成像。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各種像差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減少像差對成像的影響。由於透鏡邊緣部位和中間部位的折射偏轉能力不同,導致各條射線不會匯聚到同一個點上,從而在高斯平面上得不到清晰的像點,而是一個模糊的彌散圓斑,這種現象稱為球差。
  • 光學像差理論
    整篇文章一個公式都不寫了,我們就只看圖說話吧~什麼是像差?
  • 像散是什麼
    此時兩個焦點之間所產生的影像會變得模糊,邊緣像滲開一樣。  偏離中軸進入鏡片的光線可分為水平面光線(橙色)和垂直面光線(綠色),而它們各自的焦點卻在不同位置。  由一張測試圖中100%局部裁切,左為圖片中心,成像清晰;而右邊為圖片的角落,出現明顯的像散。
  • 【自傳】像差校正電鏡技術先驅之Harald Rose
    為了能真正的改進,我計算了穩定性標準,必須滿足此標準才能使像差校正提高解析度。如今,不穩定性的影響在對比傳遞理論中被稱為信息極限。計算表明,校正元件的數量必須儘可能少,並且必須機械固定,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由不穩定性引起的非相干像差。我設計了一個電磁多極校正器,該校正器由四個電磁八極元件組成,每個元件都可以激發四極和八極場以及偶極和六極場的磁場以補償寄生對準像差,從而避免了機械運動。
  • 不可不知的鏡頭冷知識:像差在最大光圈下造成的畫質問題最明顯
    造成鏡頭成像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1.像差;2.衍射。而在最大光圈下造成畫質下降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像差,這是因為在光圈開到最大的情況下,鏡片的像差問題會在成像中最大化呈現。像差會使圖像產生色暈、拖影並降低圖像解像力和對比度,解析度因此降低。
  • 光學設計必備基礎理論:實際光學系統
    一個光學系統除了要考慮高斯光學的有關問題,諸如物像共軛位置、放大率、轉像和轉折光路等以外,還需考慮成像範圍的大小、成像光束孔徑角的大小、成像波段的寬窄以及像的清晰度和照度等一系列問題。滿足一系列要求的實際光學系統往往不是幾個透鏡的簡單組合,而由一系列透鏡、曲面反射鏡、平面鏡、反射稜鏡和分劃板等多種光學零件組成,並且要通過合理設置光闌、精細校正像差和恰當確定光學零件的橫向尺寸等手段才能得到合乎需要的高質量系統。光闌光學系統的各個光學零件都由各自的鏡框限定其通光孔,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圓孔。有時還在系統中加入固定的或可變的專設光孔。
  • 光設基礎之詳解七大像差(1)球差
    這個系列7篇邀請了兩位小夥伴寫稿拋磚引玉之前系列文章已對像差有過初步講述,理想光學系統是無像差系統,而實際光學系統,都是存在像差的(平面鏡理論上是理想成像,但是加工過程中面型不可能達到理想成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與理想系統存在或大或小的偏差
  • 鏡頭畸變是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理想的鏡頭,能在感光器表面實現完全不變形的投影,然而,大部分民用系統的都達不到理想狀態[除了極少數特殊用途鏡頭,例如遠心鏡頭],就是說,透過鏡頭投到感光器表面的影像,它是會變形的。鏡頭的枕形畸變和桶形畸變示意這個變形,對應的英文單詞是 Distortion,中文術語則是畸變。
  • 【自傳】像差校正電鏡技術先驅之Ondrej L. Krivanek
    這項課題的完成使我相信,我有很大可能性來校正電子顯微鏡物鏡的三階(球面)像差——自從Otto Scherzer在1930年代和40年代研究該問題以來,這就是電子光學中的一個經典問題。Microstruct. 21950年代至70年代,德國和英國製造了幾臺成功的原理校正器,但在實際性能方面,其取得的成功都沒能超過最好的未經校正的顯微鏡所達到的成就。有幾個有雄心且費錢的校正器項目未能實現目標,給研究像差校正的人員帶來了一種不可能成功的思想。這使得研製像差校正器對Gatan來說成為了一個過於投機的項目。
  • 【自傳】像差校正電鏡技術先驅之Maximilian Haider
    這種校正器的開發是在七十年代末,是像差校正的最新技術,但是無法證明這確實能提高解析度。由於自製瞬變電磁法的不穩定性失敗了,而不是由於像差的限制。不過,該項目使我確信像差校正在未來可以提高解析度,同時我也很清楚,人們應該只用足夠的錢來購買最先進的TEM並首先對其進行研究以確保解析度受到像差限制,否則,將會再次遇到相同的問題。
  • 消除像差:超透鏡的新突破將革新光學技術
    採用傳統透鏡消除像差的方法會使得系統體積變得龐大。而採用超材料設計超透鏡可以解決體積龐大的問題,但是消除像差的頻帶不寬、效率不高的問題再次向研究人員發起挑戰。70%,這是超透鏡消除像差又一新的突破。02背景介紹在成像系統中,由於色散所引起的像差是如今急需解決的問題。材料折射率隨頻率的變化而產生的像差限制了寬帶光學器件的性能。超材料是具有自然材料所不具備的物理性質的人造材料,它可以實現控制光波的振幅相位以及偏振態,光隱身、光聚焦、金屬水等黑科技都源自他的功勞。
  • 有趣的材料科學——什麼叫明場像,什麼叫暗場像?
    我們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時,需要知道:一塊樣品中,不是所有的晶面都同時滿足布拉格方程的,有一些晶面的角度會有偏差。只有很少量的晶面嚴格滿足布拉格方程。電子衍射那麼,如果有足夠小的光闌,把衍射束擋掉,只允許透射束通過,所成的像就會有明暗差別。這就是明場像。
  • 光學系統偏振像差理論研究獲進展
    當NA增大到一定程度(0.95)時,光在像面的入射角相應地增大,偏振狀態對幹涉成像的影響變得不可忽略。傳統的標量像差理論將光處理為標量,忽略了光作為電磁場的基本矢量特性。對於高NA的光刻物鏡,需採用偏振像差理論衡量其像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