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像差上篇內容《「像差」知識點能幫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Ⅰ(定義、生理像差、離焦、散光、球面像差、色像差)》,還有一些像差內容跟我們工作也是息息相關的。
1、像畸變,簡稱畸變:
難以用語言描繪,直接看下圖
這張圖片看起來非常熟悉,很多銷售門店都能看到,業已成了「像差」的代名詞。實際上這僅僅是像差中的畸變,不要跟《「像差」知識點能幫我們解決的實際問題Ⅰ(定義、生理像差、離焦、散光、球面像差、色像差)》中的離焦混淆。
左圖是正常透過平光鏡或者沒有鏡片直接觀察到的影像;中間為戴正度數(遠視)眼鏡可能出現的影像畸變,感覺中間會「凹陷」;右圖為戴負度數(近視)眼鏡可能出現的影響畸變,感覺中間會「凸起」。由於我們一般戴的是中低光度眼鏡,一般來說很難感覺到影像有變化,很多人也是從低度眼鏡慢慢過渡到高度眼鏡,這種像的畸變也會慢慢適應。但在眼鏡光度增加很多、鏡框突然變大很多、由框架眼鏡換成隱形眼鏡時等這種「劇烈」變化中,會有畸變現象出現,以近視為多見。
2、像場彎曲:
有屈光度的界面都是彎曲的,那麼光線透過彎曲的界面成像,像也會有彎曲,誇張點說本來筆直的人成像在我們視網膜上就是「鞠躬」的。不過人類有宇宙主角光環,我們的視網膜也發育得「彎曲」一點,這樣彎彎得正,大腦收到的就是直立的像。
3、像散:
我們日常「畫」的光路圖基本都是物像的反光點經過透鏡的光學中心,然後成像在視網膜上。實際上很多光線是不會經過光學中心的,我們稱為「斜光束」。斜光束不會在視網膜上形成焦點,只會形成一個「光錐」,雖然這個光錐的形成原理跟散光不同,但也是史氏光錐的一種。對於眼鏡片來說,一般光度不高、鏡片也不是很大,這種光錐對視覺影響比較小。對於高度近視又配巨大鏡框,對視覺會有影響。
4、彗形像差,簡稱彗差:
左圖是彗差形成原理,右圖為由於彗差原因導致的成像沒有會聚。通過光路圖我們可以看到,當一束光線並非沿著光軸(虛線)平行方向投射時,經過光學系統後並沒有形成點狀或圓形光斑,而是一個不對稱的彌散光斑,酷似彗星和彗星的尾巴,因此得名:彗差。可能由於名字比較好聽,彗差在像差中還是蠻有名氣的,不過對於彗差並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附:更多閱讀點擊《常被提問到的配鏡問題百問百答》,右下角幫我們點一下「在看」,謝謝!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