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可怕,山東歷史上發生過很多地震,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歷史上最大的郯城地震,郯城大地震死了多少人?據資料記載傷亡人數在5萬人左右。不要覺得這個數字小,這已經是當時人口的千分之三了。
在1668年的7月25日晚,山東郯城、臨沭、臨 沂交界發生了一個曠古歷今的大地震,震級為8.5級,史稱郯城大地震。
大地震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農曆6月17日戌時),山東省南部的郯城縣發生了8.5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5.3度、東經118.6度,震中烈度達12度。地震波及魯、 蘇、皖、浙、閩、贛、鄂、豫、冀、晉、陝、遼等十餘省(410多個縣)和朝鮮半島。
山東郯城、臨沂和莒縣(臨沭縣和莒南縣當時亦屬此三縣轄區)受災最為嚴 重,造成約5萬餘人死亡,破壞面積涉及方圓近千公裡。此次地震,歷史上稱為「郯城大地震」,「郯城-臨沂大地震」或「郯城-莒縣大地震」。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裡赤地,草木皆枯。」
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雲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徵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地震發生的剎那,極震區郯城、臨沂、莒州,城池、縣治、官衙、學宮、倉敖、民房、廟、寺、祠、塔、橋等建築物倒塌,地裂、噴砂湧水山崩地陷。
康熙《郯城縣誌》有載:「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底者連二、三次,遂一顫既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
康熙《沂州志》:「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俱毀……平地水深丈餘,井內湧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
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徹夜搖動如雷,官廨、民房、廟宇、城樓、牆垛盡倒,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漲,城中上無寸椽,下無片地。」
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走馬上任不到兩月的郯城縣令馮可參,正盤算著新官上任三把火該如何造福一方民眾,結果地震發生了。史料記載,康熙初年進士的馮可參,福建人,考取進士後放任了縣長,屬標準的按正途上任的縣長,水平比較高。
大地震發生後,馮可參除了身先士卒抗震救災外,還親自寫下災情報告用快馬送抵山東巡撫劉芳躅處,劉芳躅將山東的災情匯總後上報朝廷。
當時大清王朝的轄區內有1500多個州縣,現在從史料上能查到的受災地區就有400多個州縣,有震感面積100萬平方公裡,郯城和臨沂之間是震中區,烈度達12度。據清朝戶部統計,有5萬餘人在這次大地震中喪生,死難者人口佔當時人口總數約千分之三。
震後遺址
至今,在山東郯城和棗莊等地仍有保存完好的此次地震遺址。郯城地震斷裂帶是我國東部最大的一條地震斷裂帶,呈南北走向,長2600米,寬160米。棗莊的熊耳山大裂谷是一條由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有史料佐證的特大地震山體崩裂遺蹟。
麥坡地震遺址的地質地貌原始而神奇,它是渺渺遠古留在地球上的一條印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片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年代的地震遺址,正在風雨侵蝕和人為的破壞下逐漸縮小,「如果不加以保護,大約二十年後這片遺址就會消失」,任郯城縣地震局局長的陸軍對此憂心忡忡。
「下一場雨就能衝掉不少」,17日,在遺址附近為花生除草的村民徐芝芳說,以前這些「紅土山」都是連接在一起的,而現在許多山丘都從中間斷開了,零零散散地臥在溝底,規模小了很多。
溝底下,紅色山丘周圍的一些空地,被附近勤儉的農民開墾成為田地,種上了花生、西瓜、大豆等農作物,不時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在這一片紅色中晃動。
如今透過這些不平的溝壑我們可以想像到當年的大地震是怎樣的天地變色,希望這些遺蹟能夠被保護一下,對歷史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