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公共政策講壇 | 李猛 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

2021-01-07 MBA中國網

北京大學公共政策講壇第130期

李猛 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

MPA公共管理實踐應用專題系列講座之八

2020年5月30日晚,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邀請,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李猛教授以「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為主題發表演講。本次演講是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響應國家號召,在疫情期間舉辦的網絡直播系列講座之一,是為MPA同學及院友舉辦的學術與實踐專場。講座由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楊一老師主持,將近200名同學通過網絡參與了講座。

主講人李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曾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社會理論、早期現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特別著眼於現代政治、道德與社會思想的形成和演變。發表了有關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馬基雅維利、笛卡爾、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研究論文多篇,並翻譯了布迪厄、吉登斯、米德等人的專著。2015年出版了研究現代自然法學說的專著《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

講座開始,李猛教授介紹了韋伯發表「政治作為天職」演講的時代背景、政治特徵以及洛維特等人對韋伯演講的評價,生動地講述了隨著時代變遷,韋伯個人處境的變化和其主要政治綱領的演進。李猛教授特別圍繞著韋伯對政治的理解、現代國家的理性化和政治家的天職三個主要方面,對國家的概念與支配的類型、機器與領袖、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等維度進行了詳細論述。

韋伯對「政治」的理解是圍繞國家概念展開的,意指對一個國家的領導權或者對領導權的運用,而韋伯對國家的定義則主張在固定疆域內對暴力實現了合法的壟斷,或對合法暴力的壟斷。因此,暴力和合法性是韋伯對國家概念的核心理解。具體來講,暴力不是國家使用的常規手段或唯一手段,但暴力是國家特有的手段;國家存在的條件亦是被支配者服從支配者的權威,這一服從的根據就是合法性的信念。

在韋伯的社會學中,傳統的支配、卡理斯瑪支配、法理支配是合法性支配的三種類型。其中,卡理斯瑪支配是以先知和英雄等獨特領袖為代表的具有一定神學色彩的支配,而現代社會是以法理支配尤其是憲法為基礎的。他強調,由於卡理斯瑪是「超日常的」,因此它與理性的特別是官僚制的支配呈尖銳的對立,也與傳統型支配對立。

隨後,結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著作中關於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韋伯命題,李教授重點講述了資本主義的理性「精神」內涵和現代國家的理性化、支配結構及其歷史演變。韋伯指出,在一個現代國家中,實際的支配必然且不可避免地會操之於官員群體手中,對日常生活實際發揮作用的既不是議會演說,也不是君主的文告,而是行政處置,此為現代國家的主導權。在韋伯看來,國家理性化是制度化經營與個人權威的分離,是統治者剝奪各種獨立的行政力量的過程。

基於此,可以總結出政治作為天職的兩種涵義,一種是為政治事業而生,為名譽從事政治的卡理斯瑪領袖,而另一種是靠政治為生,並從政治中獲得報酬的職業政治家。政治家的品質包括了激情、責任感、眼光和判斷力。在韋伯看來,從人性的角度,能夠深深打動人心的,是一個成熟的人意識到了對自己行動後果的責任,真正發自內心地感受這一責任,然後遵照責任進行倫理行動的過程。當然,信念倫理和責任倫理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唯有將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真正的人,即政治作為天職的人。

講座的最後,同學們通過視頻和文字互動的方式表達了對李猛教授的感謝,並就如何理解官僚身份與其公民身份之間的優先性選擇、現代國家的理性化逐漸成為主流的推手、哪一類型的領袖更適合帶領社會步入新的時代等問題與李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講座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相關焦點

  • 講座預告 | 李猛 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
    北京大學公共政策講壇第130期MPA公共管理實踐應用專題系列講座之八李猛政治作為天職:韋伯思想百年後講座時間2020年5月30日 18:40——20:40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社會理論、早期現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特別著眼於現代政治、道德與社會思想的形成和演變。2015年出版研究現代自然法學說的專著《自然社會: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翻譯布迪厄、吉登斯、米德等人的專著。發表有關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馬基雅維利、笛卡爾、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研究論文多篇。
  •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而在那樣一種波蘭尼時刻(Polanyian Moment, 特殊的歷史片段),他們還要進行政治經濟制度的重新選擇。在這個過程當中,一方面知識分子面臨巨大的思想上的悖論和困境,另一方面知識分子也獲得了巨大的言說空間。酈菁希望觀眾能一起想像和思考,韋伯在這種情境下會給出什麼樣的政治方案?她也想提問,中國知識分子又是何種政治和文化的承擔者呢?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對於韋伯的研究,百年來從未停止。過去的一百年,韋伯一直是我們思考現代社會與反思現代性的思想來源之一,他對於現代社會獨到而富有見地的描述、解釋甚至是預言,都是我們理解自身處境的重要依據。在這一場學術對話中,無論是從韋伯著作本身展開論述,還是將韋伯思想與自身經驗抑或是現實情境相結合,學者們都給出了極為精彩的展示。
  • 雲上思韋伯 | 馬克斯 · 韋伯逝世100周年網絡紀念論壇紀要
    △閻克文譯韋伯《經濟與社會》緊接著分享的是北京大學的渠敬東老師,他分享的題目是《士人問題:韋伯論學術與政治》。渠老師的分享,圍繞韋伯的兩篇最著名的演講——《以政治為業》和《以學術為業》(又譯為《科學作為天職》)展開。渠老師強調,這兩篇演講之於中國學者的啟示是,既要有思考,又要有行動。
  • 施魯赫特北大講座:韋伯《以學術為業》發表100周年
    從拉丁文的Vocatio譯為德語的Beruf (職業),然後到Berufung(天職);相應的英譯分別為Vocation和Calling。所以韋伯的演講嚴格說來應該譯為「Science as a Calling」 (以學術為天職)。天職當然需要人去學習諸多技能,但是它也意味著一種精神狀態、一種傾向,甚至是全心投入。人全身心投入一項高於個人的事業,比如公共利益。
  • 韋伯與學術人:現實關懷,立身何處?
    撰文|羅東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當代人的種種困擾仍未逃出韋伯思索的範疇。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約束著作為學術人的研究者,成為判斷研究者是否審慎、是否職業的一種標準。在知識生產不斷理性化甚至變成流水線的今天,它與「價值判斷」仍然會是張力關係。
  • 北大光華GK Master Class | 傅成玉:能源與未來世界
    這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公共衛生事件,再度令全球陷入沉思:人類命運將何去何從?可持續發展問題又將如何落實?北大光華-Kellogg國際EMBA項目始終秉持自身肩負的使命,站在國際市場的最前沿,碰撞真知灼見,分享思想光華。此次,項目特邀中石化原董事長、黨組書記傅成玉先生走進GK項目大師課堂,從「能源與未來世界」這一角度,為項目學員和校友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分享。
  • 閻克文:中國思想界對韋伯思想有哪些誤讀?
    儘管馬克斯·韋伯在中國思想界影響深遠,但目前市面上韋伯的中文譯本質量參差不齊,譯者對韋伯相對欠缺了解。這種跨文化交流的誤解是如何產生的?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浙江大學兼任教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的譯者閻克文。他認為,韋伯的中國研究透過二手資料進行,使用材料上存在問題,但一些中國學者對於韋伯的理解同樣存在牽強附會的情況。
  • 北大光華與世界銀行OLC聯名推出「中國發展」英文線上課程
    15位北大光華學者,他們擁有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將從不同維度和視角,以學者的科學精神、深厚的理論積澱、前沿的研究實踐和嚴謹的敘述方式,通過線上課程,帶領全球政、商、學各界人士理性、客觀地認知中國,解碼中國經濟發展的奧秘與邏輯。
  • 北大光華院長:中國製造企業的核心命門在哪?
    島 君 說 很久以前,在一個論壇裡看到有人推薦一本影評集,說是北大一個叫劉俏的金融學者寫的。後來,在北大光華一個新媒體班上課。講臺上,這個面容嚴肅的年輕院長,不時諷刺一下一些假大空的社會現象。除了日常的項目、課程、學術研究之外,我們去年以來重點在做兩個事情:一個是「光華思想力」。重大的一些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結構性大問題,我們想用課題的形式來破題。在這些重大問題上,作為一個世界級的商學院,我們不該缺席。
  • 北大光華大灣區發展論壇深圳舉辦
    央廣網深圳11月17日消息(記者李強) 「北大光華大灣區發展論壇」近日深圳舉行。本次論壇以「致敬特區40載,改革創新再出發」為主題,10餘位來自政、學、企各界嘉賓齊聚深圳,建言特區發展,暢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機遇。
  • 藍田公共品牌「禮遇藍田」發布會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陝西校友...
    2020年12月6日下午藍田公共品牌「禮遇藍田」發布會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陝西校友會年會在西安食品產業園成功舉辦。參加本次活動的主要領導嘉賓有:陝西電商協會執行會長秘書長郭金生、藍田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韓格峰、藍田電商顧問董書奇、縣經貿局局長高健、電商辦主任蒙海勇、副局長楊宏孺等;北大光華西安分院院長姜萬軍、運營中心總監趙錦勇、中航一飛院院長宋科璞、興業銀行陝西分行行長蔡斌、三角防務董事長嚴建亞、陝西錦鵬實業董事長李鵬、布瑞克(西北樂高)董事長梁彥峰;北大光華校友會副會長王寶鑫、袁彥峰、龔昇平、陳文,秘書長安寧及100
  • 周雪光:在中國場景下閱讀韋伯為何艱澀難懂?|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德國頭號公共知識分子」馬克斯·韋伯的代表作品,首次發表於1904-1906年,一經問世便立刻引起讀者的巨大興趣,其影響超出了歷史領域,也使刊載它的《檔案》雜誌的銷量成倍激增,至今被公認為經典名著。在這本書中,韋伯闡明了他的重要觀點:新教信仰塑造了人們的倫理規範,沉澱為歐洲社會特有的文化特質和生活方式,成為理性資本主義精神,推動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 把立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把立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解放軍報記者 竇道琴習主席多次強調立德的重要性,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明確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打開五千年中華歷史的厚重畫卷,但凡興盛之世,必重立德之事業。
  • 政治舞臺上的北大畢業生
    作為一個群體,北大畢業生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的未來值得關注。    截至2007年5月底,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擁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讀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任的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共有57人。    其中新近升任陝西省省長的袁純清、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春華、陝西省省委書記趙樂際、河北省省長郭庚茂等15人為正省部級官員。
  • 北大光華2019年MBA招生簡章
    【MBA中國網訊】招生概況: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2019年計劃招收400名學生,包含全日制MBA(中文授課/英文授課)、非全日制MBA項目。  招生政策
  • 如何參與公共政策討論|專業知識、專家與競爭性思想市場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近年中國的公共政策在公共領域的討論越來越熱烈,雖然相對歐美等代議制政體,這些討論離影響政策制定還很遠,但已經成為普通大眾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途徑,而出現在媒體上的專家和非專業出身評論員的言論無疑是公眾注意的焦點。
  • 進入2018,我們以國際頂尖學術思想照亮前路
    由龔六堂教授等合著的論文《省管縣改革對公共教育供給的影響——基於雙重差分模型的估計》在《經濟研究》發表。龔六堂教授是北大光華副院長、應用經濟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動態經濟學、公共財政以及中國經濟相關問題。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MPA中環一號讀書分享會第29期回顧|《科學作為...
    「中環一號」第29期讀書分享會」百年前的德國大學,人事制度、課程設置、教學體系以及預算管理等都與官僚權力和資本緊密結合在一起,年輕人嵌入體制之中,失去自主性,逐漸變成「生意人」,學術變成純靠運氣的賭博。而另一方面,時代已經「去魅」,永恆價值、玄妙靈感也無法成為學術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