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環境最優城市」系列述評之三 良法善治,建設規範優先的法治環境

2020-12-05 網上宿遷

    宿遷網訊(記者 汪正文 程大偉)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環境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

  近年來,宿遷秉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理念,不斷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在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法治政府建設滿意度始終保持90%以上。

  面對發展新形勢、新任務,宿遷織密、織牢「法網」,為營商環境建設保駕護航。正如全市目標管理暨營商環境建設大會所提出的那樣,以嚴格依法行政為遵循,在強化法治規範上爭最創優,依靠規則公正和法律保護推動市場主體健康發展。

  建設規範優先的法治環境,離不開法治思維的引領。

  去年,宿遷12345政府服務熱線接聽群眾來電24.66萬件,群眾滿意率達96.23%;政府信息公開標準化建設獲批全國唯一國家級試點項目;治安問題有效解決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率和平安創建活動群眾參與率均居全省第一。

  這組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法治思維的「落地生根」。近年來,宿遷通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著力破除阻礙優化營商環境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以法治保障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如今,強化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已經成為全市上下引領發展的共識。

  建設規範優先的法治環境,宿遷各級黨員幹部走在前頭、做好表率。通過加強學習,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成為硬要求、硬約束。

  圍繞群眾和企業最關心的社會治安問題、最關注的權益保障問題、最關切的公平公正問題,宿遷各地、各相關部門積極探索治本之策,用法治思維規劃發展路徑、用法治手段破解發展難題、用法治規範保障發展成果,蹄疾步穩地推進法治環境建設。

  建設規範優先的法治環境,關鍵在於服務企業發展。

  司法公正對於保護經營者人身權、財產權,提振市場信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基於此,宿遷以法為綱、織密「法網」,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司法保障。

  為了暢通民營企業訴訟「綠色通道」,宿遷設立優化營商環境立案窗口,符合立案條件的當場立案,需要進一步審查的,3個工作日內完成。同時,引導企業通過網上訴訟服務中心和「12368」訴訟服務熱線進行網上立案、遞交材料、網上繳費等。

  在解決涉民營企業案件執行難題方面,宿遷通過組織開展涉民企執行專項行動,重點解決拖欠民營企業債務問題。同時,在民營企業作為被執行人,因經營遇到暫時困難而不能履行義務時,在堅持依法、自願的基礎上可採取分期履行、執行擔保等方式,盡力幫助民營企業渡過難關。

  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營造企業家幹事創業法治環境,宿遷還積極完善產權制度和市場交易規則,加大物權、債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加快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創建;深入開展涉企「微腐敗」治理,從嚴查處各類幹擾企業日常經營和損害企業利益的違法違紀行為。

  市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周輝介紹說,在司法工作中,將更加注重平等保護、平等對待市場主體,依法審慎對民營企業採取強制措施,依法妥善處理各類涉企糾紛,加強民營企業家人身權和企業產權司法保護力度,不斷提升涉民營企業案件審判質效和公信力。

  具體而言,對涉案企業正在投入生產經營和正在用於科技創新、產品研發的設備、資金和技術資料等,在企業提供相應擔保的情況下,原則上不採取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查封、扣押、凍結措施,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同時,持續開展涉民營企業積案清理活動,持續開展司法作風建設,以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利用審判執行權侵害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行為,加大涉民營企業冤錯案件依法甄別糾正力度,穩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建設規範優先的法治環境,更需要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言必諾,諾必行,行必果。信用體系建設是法治環境建設的要義之一。

  宿遷作為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始終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力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信用懲戒格局,為經濟發展構建了良好的信用環境。去年,宿遷榮獲「全國守信激勵創新獎」,「西楚分開啟宿遷信用生活新模式」榮獲「全國信用應用十大實踐成果獎」。

  誠信建設,政府先行。宿遷通過健全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嚴格履行在市場交易領域的各項約定義務,堅決讓各類市場主體吃上「定心丸」。一方面,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招商引資、地方政府債務等重點領域政務誠信建設,規範政府行政行為,嚴格履行作出的政策承諾和籤訂的合同協議。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機構失信問題治理與防範,對失信政府機構及相關責任人員予以約束和懲處。

  為進一步深化信用建設,宿遷將緊緊抓好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工作,加快推進涉企信息歸集共享,深入推進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過程中的共享共用。同時,推進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與政務服務「一張網」對接,加快推動聯合獎懲系統嵌入政務服務「一張網」行政審批平臺,實現信用信息即時更新、即時應用、即時反饋。

  良法善治,活力勃發。我們有理由相信,宿遷織就的「法網」,必將牢牢兜住公平公正,進一步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為宿遷發展營造規範優先的法治環境。

    【信息來源】宿遷網

相關焦點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
    從1978年至1997年間,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形式法治意義的「法律之治」。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向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結合前進一大步。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作者:胡建淼專家工作室供稿 戴建華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誌,而「良法善治」又是現代法治的基本標準和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寧夏法治政府建設跑出「加速度」 良法善治推動依法行政 2021-01-12 0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良法促善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法治中國」理念和「法治建設」的目標,同時還提出了良法和善治的概念,指出以良法促善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為什麼要以良法促善治?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對此,中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解決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所追求的發展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和效率優先的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二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創新第一動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技術創新引領全面創新。三是強化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需要現代化的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通信、物流等設施的支撐。
  • 新論:良法善治引領美好生活
    法治是法律之治、良法之治。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這不僅表明了良法對於治國理政的重要性,也反映出良法建設任務的繁重。理解良法善治精神,需要明晰良法的基本判斷標準,從十九大關於法治的重要論述中把握良法的需求和供給問題。 良法有其識別、依循的基本標準。
  • [市域治理] 創新法治實踐 打造良法善治「油城樣本」
    「今後,我們將進一步推進法治克拉瑪依建設,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補齊短板,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克拉瑪依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領導小組法治保障組有關負責人說。司法為民 營造良好法治環境「隔壁老李家的100萬元錢,一夜之間被騙走。
  • 武文莉: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
  • 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良法與善治的關係,揭示了依法治國的核心理念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善治強調治理內容的法治性、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公職人員的責任性、社會公眾的參與性、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善治將引導中國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各種途徑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德法相彰實現良法善治
    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道德相得益彰。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 崇法善治,法治山東底色亮麗成色更足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深入推進法治山東建設。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山東牢記於心、踐之於行。  改革發展的「堵點」「盲點」,就是立法的重點——  制定全國首部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條例》,以創製性立法引領和推動改革,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保駕護航;出臺《山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一窗受理·一次辦好」改革上升為法律規範,優化營商環境有了地方性法規可依。
  •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
    2020年8月14日,「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與海洋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暨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海洋環境法專業委員會、廣東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2020年年會在中山大學召開。會議由中山大學法學院、中山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海洋法團隊協辦。
  • 我國法治政府建設向縱深推進|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法治政府建設,各地區各部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一系列看得見的成就繪就出一幅法治政府的壯闊斑斕畫卷:《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頒布實施,明確規劃了法治政府建設的「路線圖」「施工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大幅優化;依法行政制度體系不斷健全
  • 評論: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以良法善治制止「舌尖浪費」(新視角)如今,總有一些人在「吃」這件事上很任性:片面追求「上檔次」,用餐「只點貴的,不選對的」;剩飯剩菜不打包;自助餐消費時超量取餐,「把花出去的錢吃回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不斷加劇之勢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原標題: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積聚,穩定風險增大,迫切需要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從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國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 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綜述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在人類社會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立法先行。制定良法,是人民對立法者的基本要求。
  • 良法善治:現代法治的本質與目的
    【理論周刊·學術·學者論壇】  作者:王淑芹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正確理解現代法治的本質和目的。筆者認為,良法是法治的本質規定,善治則是法治的目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能偏離良法的本質和善治的目的。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成都凝聚共識建設國際化營商環境先進城市
    營商環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是城市參與全球合作的核心競爭力。今年是市委確立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2月11日召開的成都市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動員大會上提出,成都致力於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先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