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火星又近了一步!
網友們紛紛激動起來
有深情告別的——
還有摩拳擦掌要去種菜的——
想不想去看看太陽系中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
或者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
還有火星上的藍色太陽——
(據說是因為大氣層的緣故)
快點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的——
鋪天蓋地的新聞刷來
都是因為
中國人探索火星
來到了關鍵節點!
咦???
還以為是能登火星了
一個關鍵節點
是啥意思?
用學術點聽不懂的話說
就是我們的「天問一號」
完成深空機動
向火星軌道靠攏
(還是很懵圈)
別著急
為了不讓大家感受到
同樣的痛苦
長安君自學了一個晚上
(#¥%@&……)
這回你肯定能看懂了——
把「天問一號」送到火星分幾步?第一步……
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
很多地方重回
人從眾叕模式
發出靈魂三問的同時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到哪裡去?
有經驗的朋友一定知道
最關鍵的是什麼?
當然是
拍照的姿勢!
(不能白來吧……)
就是在這個十一
最酷炫的自拍
絕對非它莫屬
請看下圖
沒有自拍杆
飛離地球
在太空自拍的姿勢
你會不?
10月1日
「天問一號」在奔火路上
利用兩個廣角鏡頭
發回自拍照
茫茫宇宙中
銀色的著陸巡視器
和金色的環繞器
熠熠生輝
五星紅旗光彩奪目
自從兩個多月前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已經在太空中
飛行80天
這不昨天
再次傳來激動人心的消息
通過深空機動脫離地球軌道
開始向火星軌道靠攏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
意味著距離火星
我們又進了一步
天問一號發射現場
電影《火星救援》中
男主在火星上孤獨地生活
從地球出發去救他
需要多久?
現在有了答案
地火距離
用一個字來形容
遠!
兩個字來形容
很遠!
三個字來形容
非常遠!
最遠超過了4億公裡
什麼概念?
我國這次火星探測計劃
歷時十個多月
其中7個月在路上
也是這次探測計劃的第一步
進入火星軌道
(目前我們還處在這個階段)
圍繞火星穩定運行
接下來要一口氣完成
「繞、落、巡」三步
第二步「落」是指
在火星表面上實現軟著陸
第三步「巡」則是
在火星表面成功釋放巡視器
而最難最漫長的就是第一步
在孤獨飛行的7個月中
要做很多高難度技術動作
非常考驗航天技術和耐心
——在天上變軌
目前普遍採用一種方式
叫做「霍曼轉移軌道」
這個名字是不是聽著
有那麼點耳熟?
沒錯,就是那個電影《流浪地球》中
幫助地球逃出太陽系的理論
簡單來說
就是用最少的燃料
辦最大的事
「天問一號」
會先在地球附近加速
一鼓作氣
進入「霍曼轉移軌道」
然後一直飛行
直到到達火星軌道時
再開始降速
最終實現第一個目標——
環繞火星飛行
也就是這個「繞」字
整個過程聽起來不難
但現實遠遠比
《流浪地球》電影裡
更驚心動魄、複雜動人
對火箭推進速度
入軌精確度等等
都有極高的要求
火星探測器進入軌道的速度
更是要達每秒11.2公裡!
有人比喻
這個難度相當於
「從巴黎擊出一隻高爾夫球
落在東京的一個洞裡」
所以這其中每一環
都有著重要意義
這也是為什麼
脫離地球軌道
被大家稱為
「關鍵的節點」
如果一切順利
2021年
「天問一號」將會登陸火星
當然,飛到火星不是目的
登陸之後
「天問一號」的任務才剛剛開始
來看看它的構成:
一架軌道飛行器和一輛火星車
重量達到5噸左右
5噸的重量裡都有啥?
比如中、高解析度相機
可以對火星表面成像
研究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和地質構造
火星磁強計
負責探測火星空間磁場環境
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
則用來分析火星礦物組成與分布
……
反正專業設備有很多
聽起來是不是
上火星種菜
指日可待了?
原來「登火星」真的比登月難
其實,人類對火星的探索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
就已經開始了
想要探索宇宙
肯定要先從「鄰居」「下手」
金星、火星就這樣成了最佳選擇
金星是哪個?
就是每天晚上只要你抬頭
天空中最亮的那顆星
結果好景不長
各國探索發現
金星環境太惡劣
氣壓是地球的92倍
空氣中幾乎全是二氧化碳
地表溫度常年460攝氏度
光是聽著就讓人瑟瑟發抖
不用說人類
就連探測器著陸後
存活難度都很大
比如前蘇聯的
「金星7號」探測器
雖然成功降落金星表面
但倖存了23分鐘
就「壽終正寢」了
「金星8號」運氣好點
據說存活時間……
大約有一個小時
相較而言
火星的條件
倒是「優越」不少
2018年
發現第一處液態水
2019年
發現曾經存在鹽水湖
就這樣
火星被認為是現階段
極具探索研究價值的星球
當時,處於冷戰時期的
蘇聯和美國
還為此開展過一系列
太空競賽
但大家很快發現
太難了!
火星探測有多難?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
人類總共實施了
46次火星探測項目
但成功率只有43%左右
可能有小夥伴不理解
早在1969年
人類就已經登上月球
為啥到了火星就這麼難?
這是因為火星探測
遠比月球、小行星要難得多
第一,通訊延時
月球離地球只有38萬公裡
延時只有1秒多
但地火距離剛剛科普過了
最多達4億公裡
延時有十多分鐘
什麼概念?
這就相當於
上臺演出出現意外
導播沒法實時指揮
全指望演員臨場應變……
第二,機會難得
因為距離不確定
如果想要前往火星
就要老老實實的等
直到每26個月
才出現一次的
「火星探測窗口期」
早一點、晚一點都不行
一旦錯過了
就要再等上2年時間
有木有趕高考的趕腳?
第三,有大氣比沒大氣還麻煩
月球表面近乎真空
而火星有大氣層
所以降落火星的時候
風向、風力、摩擦
產生的熱量等等
都成了不確定因素
(啊啊啊啊啊)
這麼多問題
長安君想想就覺得頭大
所以說
上火星的難度
遠遠超過「上九天攬月」
這話一點也不假
就連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孫澤洲都說
「4億公裡很頭疼」
「這在世界上
從來沒有哪個國家
一次同時實現(繞、落、巡)
任務難度非常大」
但中國的航天人們
從未放棄!
如果此次「天問一號」
成功抵達火星
那將是中國深空探測的
巨大進步
也是中國科技的
又一次自我突破
跨越兩千年,「天問」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人類未來的「新大陸」
也許不一定火星
但對自然宇宙的探索
從未停止
同樣在今年7月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
美國毅力號火星車
也都成功發射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戚發軔在2014年曾表示
當時全球1000多顆衛星中
中國佔1成
美國佔4成
俄羅斯則與中國數量相當
「儘管中國目前與發達國家
還有一定差距
但我們很快就可以趕上」
如今的中國
載人航天、貨運飛船、深空探測
齊頭並進
大型通信、對地觀測平臺
不斷發展
北鬥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正式開通
「天問一號」即將開啟
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
「天問」一詞
來自屈原楚辭中的一篇「奇文」
全文用4字一句的格式
提出了170多個問題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這是中華民族
對於真理追求的堅韌執著
也是對自然探索的文化傳承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
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
夢想是激發活力的源泉
中華民族是勇於追夢的民族
「天問一號」
正懷著夢想與期待
在茫茫宇宙中一往無前
奔向神秘的紅色星球
火星,中國來了!
來源: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