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21世紀的人類津津樂道於各項高技術的突飛猛進,然而在地球內部的探測研究上似乎仍然處於原地踏步,僅有的地震波技術收效甚微,依然沿用著100多年前行業前輩大咖臆測的同心球層模型。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類無法獲得地球內部的直接證據信息,可以通過其它間接方式獲得相關信息。
「地人合一」的中華文化表明,人類是行星地球演化出的最高級物種,人體與地球天體有許多相通相似之處。通過研究人體內部相應器官,可以得到地球內部對等結構的基本參數信息。「見微知著」,和地球天體相比,人體相當迷你了,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通過人體的微型結構,可以了解行星地球內部的洪荒信息。
人體的腹部與太平洋對應,肚臍眼兒對應太平洋赤道,因此,以肚臍眼兒為圓心,以肚臍眼兒到頭頂的尺寸為半徑畫圓後,包含80%人體在內的球體即為地球天體的相似體,人體的對稱線相當於地球的南北自轉軸。此相似體對應於「上南下北」的倒置立體地球。
現代西方人體解剖學對人體內部器官進行了精準的研究,人體心臟位於胸腔,外型為倒錐型,酷似中華美食窩窩頭,相對於人體對稱線,人體心臟向右傾斜,1/3位於對稱線右側,2/3位於對稱線左側,整體偏左。
從地球的相似體看到,人體心臟位於「上回歸線」,由此推測地心位於南半球南回歸線上。人體心臟整體偏左表明,地心並非均分於地球自轉軸上,受公轉太陽引力的影響,地心應整體偏向東半球(或2/3)。窩窩頭造型的人體心臟意味著地心有著「凹凸」的上下兩個面。
從地心的外在形象代言人,澳大利亞本島板塊的外型輪廓看,也印證了這一點。在「上南下北」的倒置地球上,澳大利亞本島板塊呈倒置的漏鬥錐型,上凹下凸,其對稱軸向左傾斜,與人體心臟相反,應與地球和太陽的位置相關。
人體不是透明的,我們無法直視自己或他人的心臟,但它也有外在形象代言人,那就是我們的拳頭,基本上呈錐型,而且有多大的拳頭就意味著多大的心臟,兒童的小拳頭迷你可愛,意味著他們的心臟嬌小脆弱,需要得到長輩們的呵護。
似乎地球天體深諳「心心相印」的道理,在地球表面為人類心臟作了一個相似體的標記,澳大利亞東南角的塔斯馬尼亞島,在常規「上北下南」的世界地圖上,其造型酷似人體心臟,被西方文化公認為「世界的心臟」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愛好者。
所以,行星地球上發生了多麼不可思議的演化: 塔斯馬尼亞島是人體心臟天體板塊的外在形象代言人,而澳大利亞本島板塊為地心的外在形象代言人,它們「面面相對、默默相視」,以無聲的肢體語言向人類暗示著地球天體的重要信息,詮釋著「地人合一」的唯美畫面。
在「上北下南」的常規思維立體地球上,西半球的南美板塊相對於北美板塊,表現出強烈的東旋(向東旋轉)趨勢扭矩,大西洋洋底裂紋山脈,在赤道區域也表現出東旋趨勢扭矩;在東半球,印尼弧形板塊亦表現出強烈的東旋趨勢扭矩,其強烈的地震與火山活動便是明證。
這些相似現象表明,相對於北半球,南半球具有明顯的東旋趨勢扭矩。這應是位於南半球的地心所主導的地幔環流公轉,摩擦拖曳地殼(大陸板塊、洋底板塊及洋底裂紋)所表現出的特徵。北半球地幔環流矢量方向隨緯度增高而逐漸指向北極,使得北半球高緯度的板塊表現出強烈的北漂為主、東漂為輔和逆時針旋轉。而南回歸線與赤道間區域的板塊,澳大利亞和南美洲板塊,則主要以強烈的東漂為主、北漂為輔;無疑赤道大西洋洋底裂紋表現出強烈的東漂和逆時針旋轉。
從而不難看出,環太平洋古陸板塊雙旋臂,仿佛人體行走時雙臂的擺動,尤其雙旋臂的末端,強勢東漂擺動,右旋臂則裹緊洋陸漩渦的核心,西北太平洋洋底古陸板塊,使之逆時針旋轉並向東偏北漂移。
反之,相由心生,地球南北半球表現出的強烈旋轉扭矩特徵,恰恰暗示了地心位於南半球的判斷依據。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