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董亞波團隊:莫高窟的「養顏」人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研究院裡,工作人員正盯著一塊碩大的電子屏。「323窟,二氧化碳濃度1639ppm,溫度15.3℃,溼度37%……」一個個小綠點代表著洞窟內溫溼度、二氧化碳濃度正常,而一旦達到警戒值,一連串的洞窟管理和遊客調度系統就將開啟。這些能時刻記錄洞窟內部環境「生命體徵」的數據,正是來自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研究所副所長董亞波副教授為莫高窟量身定製的環境監測系統。有了這套系統,文物保護專家就可以對洞窟文物「對症下藥」了。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浙大團隊做了一件敦煌立刻就需要的工作」。

莫高窟中心監測大屏幕 董亞波團隊供圖

延緩壁畫「衰老」,需要實時監測

位於敦煌城東南鳴沙山東麓的莫高窟海拔高出敦煌市區300米,與敦煌文物做伴的人,把進到窟區稱為「上山」。

2006年11月,董亞波第一次「上山」。經過長途奔波,到莫高窟已經是晚上了,周圍漆黑一片,啥也看不清。第二天,他起了個大早,想早點去洞窟勘測,推開窗一看,外面還是黑乎乎的。怎麼回事?來之前他聽說,大漠裡刮沙塵暴的時候,白天也會像晚上一樣,「該不會這麼巧吧,頭一回來就碰上沙塵暴了。」後來才知道,因為時差和緯度的原因,這裡的早上7點跟杭州的凌晨三四點一樣。

待到天明,洞窟漸次露出真容,董亞波被震撼到了。「古代人的智慧和力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一種想要保護她的念頭油然而生」。然而現實並不是那樣美好。歲月的流逝,風沙的侵蝕,讓這些美得勾魂攝魄的壁畫和彩塑變得十分脆弱,不少文物開始褪色、剝落、開裂。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護人員告訴董亞波,除了自然因素,壁畫彩塑的另一個勁敵就是洞窟開放時遊客帶入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當空氣相對溼度超過62%時,壁畫深處的地仗層就會析出鹽分,進而在壁畫表面結晶,引起壁畫酥鹼和破裂。

根據敦煌研究院的一項研究,每40個遊客參觀半小時,洞內的二氧化碳值就會升高7.5倍,空氣相對溼度上升10%,溫度升高4℃。人為不經意的損壞加速了經年累月的侵蝕,再加上風沙等自然界的影響,壁畫文物正在一天天地「衰老」。

要想減緩「衰老」過程,就需要有環境監測。然而當時的技術手段相對落後,只能隔一周手動提取一次監測結果。「這種監測方式時效性很差,只能作為『事後諸葛亮』。如果真的需要採取保護措施,這樣的時效性是不夠的。」董亞波意識到,要研製安裝一套實時反饋的環境監測系統。

洞窟裡作業空間狹小,監測工作很難開展。當董亞波帶著手機走進石窟時,信號居然一格都沒有——多數洞窟開鑿在崖體深處,徹底遮蔽了外界的無線信號。而由於文物保護的需要,窟內沒有電源,不能搭設網線。

一切都困難重重。

董亞波想到了當時剛剛興起的物聯網技術,依託無線傳感網絡傳遞信號。然而,在工業界無線傳感技術雖然已經起步,但體積龐大使用不便,還要拉電拉網,對洞窟的環境和壁畫文物都有不良影響,此前還從來沒有應用在文物保護上。顯然,直接移植現成技術是行不通的,必須對系統重新改造。

莫高窟地下水位監測器 董亞波團隊供圖

克服重重困難,專為敦煌量身定製一套系統

下山後,董亞波把問題帶回浙江大學,跟他的團隊一起研究。首要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把信號從洞窟裡面傳出來。莫高窟南窟有492個洞窟,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像61號石窟,裡面的甬道有近10米深,甬道兩旁的崖體如同「銅牆鐵壁」,大大增加了信號傳輸的難度。

董亞波團隊設計了一個多跳自組織結構,在洞窟裡布置幾個中轉,讓數據在接力中傳遞出來,「信號傳輸的線路都是根據各個洞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的。」董亞波說,「就像是踢足球,後場把數據傳到中場,中場繞過洞窟裡的障礙物,幾次倒腳之後再往前傳,最後由前鋒臨門一腳把信號傳到洞窟外面。」

洞窟裡沒有電源供電,意味著無線傳感器只能用電池工作。如何降低電能消耗?團隊儘可能讓傳感器在不工作的時候休眠,壓縮工作時間。因此,每一分鐘的數據傳輸,傳感器在工作的短短幾十毫秒中,要完成尋找信號、接收上遊傳感器數據、尋找下遊傳感器、發送數據以及接收應答等動作。這樣一來,董亞波團隊的這款傳感器只需要兩節五號電池,就能工作整整一年時間。

在硬體層面,董亞波帶領團隊設計研製傳感器,儘可能降低傳感器能耗,並且把傳感器的體積做小,以避免對洞窟景觀造成影響。而在軟體層面,他們寫了幾十萬條代碼,確保整個傳感器高效運行。

當董亞波團隊帶著第一代的無線傳感器進到洞窟後,卻發現測試並不像想像中那麼順利。「環境太複雜,傳感器放置的位置既不能損傷文物,也不能妨礙遊客參觀,很多時候只能找一個小角落或者佛龕隱蔽處。洞窟裡的溫溼度環境時時刻刻在變,信號忽強忽弱,有時候好不容易現場調試好了,一轉身,信號又沒有了。」董亞波說,「那時候非常沮喪,甚至會感到崩潰。」

而解決問題的鑰匙,也只掌握在他們的手裡。在最開始的幾年裡,暑假一到團隊就飛到敦煌,「這時候沒有課,我們就整天泡在莫高窟,有問題隨時可以趕過去。」而到了夜晚他們最大的休息,就是跑到沙地上,仰望銀河,數星星,看流星。

「看到那麼美的景致,保護那麼美的壁畫,好像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董亞波說,天一亮,他們就忙碌於查找問題,思考如何讓物聯技術更加穩定。後來他們發現信號受參觀影響很大。「外面的鋁合金門關了,洞窟裡的遊客一下子擠在一起,信號都會減弱,在設計的時候,就必須考慮這些因素,留足通信餘量。」董亞波說。

於是他們設計了第二代無線傳感器,一方面經過精心細緻的技術研發和測試,攻克低功耗多跳自組網技術中的各個技術難點,並通過十多個軟體版本的代碼升級,逐步提高傳感器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根據每一個洞窟的特性,設計不同的信號中繼位置,保證在不同洞窟裡都可以有安全穩定的信號傳輸通道。

2015年系統逐漸穩定後,已經有100多個洞窟安裝了他們研製的像固體膠棒一般的第二代環境監測裝置。數據一有異常,這些裝置就會報警。

如今,在國家文物局指南針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團隊開展的工作已經從洞窟的微環境監測擴展到了大氣環境、崖體和文物本體的監測,先後研製了30多套監測不同指標的傳感器設備,還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的監測體系。

從最初的找不著北,到漸漸熟悉,尤其是對其中幾十個重點石窟如數家珍。董亞波說:「一開始是覺得這工作挺有趣,就像是醫生給石窟做檢查,做下去就越來越覺得有意義。」

引入雲技術,存儲記錄莫高窟的每一天

「當年『上山』的時候可沒想到會做這麼久。」從2006年第一次走進莫高窟後,董亞波每年都要多次往返杭州和敦煌,至今已堅持了14年。

如今隨著研究的深入,董亞波團隊不僅開展窟內環境監測,還通過傳感器,對石窟外的大氣環境、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氣汙染狀態,以及窟區的地下水狀態、洞窟崖體的穩定性等許多指標進行實時監測。有了這整套系統,敦煌研究院的保護人員一看數據就知道洞窟的「身體狀況」。

如果是因為遊客多,窟內溫溼度大於室外,莫高窟就會啟動這個洞窟的限流和通風措施;如果是室外大氣溼度過高,影響窟內溼度,或是出現了降雨、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則會關閉洞窟門,穩定窟內環境,甚至停止參觀。董亞波還在敦煌「種下」了一支本土團隊,幫助敦煌研究院成立了全國文物界較早的監測中心。

隨著監測數據量的越來越大,對伺服器的容量和處理速度需求也不斷提高。董亞波團隊又面臨新的問題。

「相較於一般工業或者民用領域上採集的實時數據,可以定期清除或者壓縮,但是在文物界,歷史數據卻大有用武之地。」董亞波介紹,在文物保護中,利用歷史數據可以建立文物保存環境和文物本體狀態的環境統計模型、風險溯源模型等,為未來的文物風險預警提供重要依據,因此這些數據價值巨大,刪不得。

價值巨大的歷史數據如何保存?

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條數據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需要的存儲空間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數據查詢也變得異常緩慢,而從龐大的數據中進行一次複雜的數據查找有時需要等待十幾秒才能完成,嚴重影響了文物保護研究的效率。「不敢輕易訪問前一年的完整數據,怕伺服器跑不動會崩潰。」董亞波說。

還有一個情況也讓董亞波犯愁。有時候莫高窟會停電,使得傳輸網絡中斷。這時傳感器會自動儲存數據,恢復供電後,這些暫時保存在傳感器上的數據就會像洪水一般湧向伺服器。這讓董亞波每天對數據的安全提心弔膽,就好像是守著一個幾近臨街的水庫,擔心大壩潰壩,數據丟失。

得益於雲技術的日新月異,數據寫入與訪問性能得到極大改善,攻克了海量數據存儲管理的技術難題。浙江大學智雲實驗室的浙大雲平臺便應用在了莫高窟的保護項目中。

「如果從20世紀90年代潘雲鶴院士跟敦煌合作算起,我們浙大計算機學院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已經有20多年了,隨著文保需求的不斷變化,建工、材料、生儀、控制、能源等其他學科的教授們也加入進來了,我們的力量越來越壯大了。」董亞波說。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牆上,有這樣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牆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願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記者 嚴紅楓 陸健)

來源:中工網

相關焦點

  • 從物聯網到雲計算,他們用數位技術守護莫高窟
    每年,這座舉世矚目的藝術寶庫,都要迎接200多萬名遊客,可是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不像博物館裡那些被恆溫恆溼環境呵護著的文物,莫高窟的每一件彩繪壁畫與泥塑佛像,無時不刻都在遭受著風沙、空氣、雨水、巖鹽與地質災害的侵蝕。
  • 兩位浙大畢業生,靠什麼拿華為百萬年薪
    這8名人員全部為2019屆頂尖學生,其年薪的最低為89.6萬元,最高為201萬元。其中,兩人為浙大畢業生,秦通2015年獲得浙江大學控制系學士學位,管高揚則是浙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博士畢業。在老師眼中,這兩位浙大高材生都是基礎紮實、愛鑽研、愛生活的陽光男孩。
  • 【雲南新聞聯播】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
    【雲南新聞聯播】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衍生物中發現新型抗HIV藥物 [video: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衍生物中發現新型抗HIV藥物]
  • 上海迪士尼、敦煌莫高窟也開了……
    本文轉自【新聞聯播】;故宮明起每日預約上調至8000人根據北京市文物局官網發布的消息,12日起,故宮博物院每日預約觀眾數量從5000人上調為8000人。敦煌莫高窟昨日恢復開放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免費 10日,暫停開放108天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恢復開放,並宣布自恢復開放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含港澳臺地區)醫護工作者可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及從業資格證,享受免除莫高窟門票費用的特別優惠。
  • 莫高窟中的豐收景象
    收穫,莫高窟第148窟,盛唐 盛唐第莫高窟148窟的壁畫裡,一番熱鬧的收穫景象 靈鷲山,莫高窟第23窟,盛唐 秋分也與農事直接相關,民間農諺有,
  • 《群雄討董》新增討董聯軍陣營玩法預告
    其中,《群雄討董》賽季提供了獨特的對抗體驗,此次我們將會對《群雄討董》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豐富,在其中加入關於「討董聯軍」的全新設定。在此次內容更新中,《群雄討董》賽季將會加入一個全新的陣營-討董聯軍。討董聯軍與群雄陣營目標相同,當董卓陣營佔領洛陽時,討董聯軍與群雄陣營都將會失敗。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大二時,他到過敦煌,讓他震撼的不僅是文物,還有莫高窟的科技感——「數位化保護」的壁畫拍攝現場。畢業那年,熊業騰報考敦煌研究院,就衝著「數位化」去的。 熊業騰是西安人,故鄉距敦煌約1700千米,一路西行,熊業騰覺得像是去戍守邊防,既豪邁又不免悵惘。
  • 江青煽動紅衛兵:敦煌莫高窟是精神鴉片
    陳寅恪先生在為歷史學家陳垣先生的《敦煌劫餘錄》作序時,的確指出了值得我國學術界憂慮的問題,他所感嘆的只是這樣一種現象:敦煌學「自發見(現)以來,二十餘年間,東起日本,西迄法英,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範圍,先後鹹有所貢獻。吾國學者,其撰述得列於世界敦煌學著作之林者,僅三數人而已。」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但在研製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的過程中,浙大團隊卻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考驗——讓儀器走出「溫室」,接受大海的考驗。「海上實驗環境伴隨著大量高鹽高溼的海風、海浪,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而我們的儀器中又有大量的光學件、電路,如何確保儀器在環境複雜的海上正常使用,這對團隊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劉東說,「海洋環境的不確定性,要求我們必須考慮得更多」。
  • 莫高窟靈異事件盤點,有膽的來!
    ,過了敦煌機場,就都是戈壁,一直到莫高窟前一公裡的地方公路兩邊,有一條長500米左右的白楊林,這些樹都是奶奶爺爺那輩人栽的。後來他跟院裡的人說,大家都說是鬼和尚。奶奶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大概是96年的事吧記得當時我上高中):莫高窟裡最大的佛是一尊坐著的33米高的96窟(九層樓)彌勒佛,九層樓 是在其周圍的石壁上搭起的9) 層樓臺,遠看象是一座鑲嵌在石壁上的寺院大殿。樓梯在殿內,佛爺的座下從坐到右有條通道,很低大概1。3米左右吧,過年去拜佛的人都會從底下鑽過去,這樣新年裡都會平安。九層樓前面是個廣場,一些重要的儀式啊什麼都在這裡舉行。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公元366年的一天,敦煌鳴沙山東麓響起了叮叮噹噹的敲擊聲,那是莫高窟開崖建窟的第一聲錘音。  發出這聲迴響千年錘音的人,正是被譽為莫高窟創始人的樂僔。  或許,潛心修佛的樂僔不曾想到,他這一鑿,竟雕刻出一座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他這一鑿,竟創造了一個流經千年的文化聖殿。
  • 莫高窟遊客超過合理承載量 今後將限制參觀人數
    記者日前從敦煌研究院了解到,為了減輕因遊客過多而對莫高窟壁畫造成的損害,今後莫高窟要參照布達拉宮的做法,在實施遊客參觀預約制的基礎上,從明年起逐步實行參觀人數限量。 據敦煌研究院的同志介紹,每年5月至10月是莫高窟旅遊旺季。敦煌研究院的統計顯示,旺季時莫高窟遊客每天平均保持在3000人到5000人。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從上天到入海,探索雷射雷達的「海洋夢」長1.5米、寬0.7米、高2米,重量約300千克,如果你初次見到浙大團隊研製的這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系統,或許會被它龐大的體積所吸引。而也是在這個龐大的外形之下,隱藏著基於團隊多年研究基礎設計而成的一系列高精密部件和附加件。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浙大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明表示,「基礎科學的研究是為了推動臨床醫學的進步。此次開拓性的研究成果為尋找新型抗抑鬱藥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轉化效應以及臨床運用前景不可估量。」浙大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院士介紹,現代社會,隨著競爭壓力的增加,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患病人群約有12%-15%,抗抑鬱藥物的銷售額每年以百億美金計。「事實上,每個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經歷負面情緒的影響。因此,抑鬱症對於國民的身心影響非常巨大。」 而此次胡海嵐團隊的發現意義重大,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揭示了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以及對於如何使用新療法的探討提供了新的認知。
  • 浙大團隊發明神奇隱身衣:魚缸裡魚不見了
    浙大團隊發明神奇隱身衣:魚缸裡魚不見了   陳紅勝團隊完成的這項「在可見光波段實現大型物體的隱形——電磁波『隱身衣』機理」的研究成果,今年10月24日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
  • 起「死」回生,浙大團隊發現挽救心肌死亡新策略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王福俤教授和閔軍霞教授團隊發現,調控鐵死亡可抑制心臟疾病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為治療鐵死亡導致的心臟疾病提供了重要潛在靶點,已在線發表於心血管領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
  • 莫高窟開窟第一人樂尊:沙子的反射光帶來靈感
    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雲遊到敦煌,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樂尊和尚心想:「這裡肯定是聖地!」於是,就請人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心中有佛, 所見皆佛 。
  • 敦煌莫高窟今晚亮相《國家寶藏3》,它的國寶守護人是...
    但自央視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播以來,觀眾、網友們對有一處「寶藏」現身節目的呼聲可謂是最高的,那就是敦煌莫高窟!進入第三季第五期節目,它終於來了!今晚(1月3日),國寶守護人辛柏青、張鈞甯、俞灝明將通過敦煌研究院選送的《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三件國寶,帶領觀眾領略「絲路明珠」之美和背後的「莫高精神」。
  • 浙大團隊研製基於深度學習的「隱身衣」
    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陳紅勝研究團隊組在充分研究隱身領域關鍵技術瓶頸的基礎上,在微波段成功實現了智能自適應隱身器件。研究團隊提出了新一代智能隱身系統框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時域電磁仿真模型,通過揭示隱身的瞬態響應機制,用於驗證想法的可行性;搭建電磁環境探測器和實驗控制系統,設計智能電磁隱身材料,實驗採集數據進行深度學習訓練。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梁廷波教授團隊聯合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該文章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單位為浙大一院。腫瘤細胞的脂質合成像狂奔的野馬生物體內所發生的用於維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生化反應統稱為代謝,包括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和脂質代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