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捕鯨船2個月捕124頭鯨魚 船內當場加工七百餘噸肉皮產品

2020-12-06 環球網

本文轉自【海外網】;

圖源/每日新聞

去年(2019年)7月1日,日本在反捕鯨人士的強烈批評聲中,時隔31年重啟商業捕鯨,到現在已滿1年時間。29日一早,5月份出港的捕鯨船團隊母船「日新丸」回到山口縣下關市下關港。2個月時間內,捕鯨船在房總半島海域至三陸海域捕獲了124頭布氏鯨,在船內當場加工、冷凍的鯨肉、鯨皮等產品共764噸,將於30日卸貨。

綜合日本《每日新聞》、山口電視臺29日報導,捕鯨船團隊共三隻船「日新丸」、「勇新丸」、「第3勇新丸」,船員有120人。他們於5月26日出港,至7月24日2個月時間內一直在捕鯨。之前定下的捕獲數量為120頭,目前已完成計劃。

日本捕獲的布氏鯨(共同社)

該船舶公司社長稱,希望擴大鯨肉消費市場,將來捕獲數量也能進一步加大,「想讓大家知道鯨肉的品質和價值。隨著人口數量增長,糧食危機增加,將來捕鯨也是非常必要的。」據悉,捕鯨船團隊下次出港時間定在9月末,將在三陸海域至北海道東部海域繼續作業2個月時間。

日媒此前報導稱,日本的捕鯨業從業人士認為「原本擔心來自國際社會的抗議基本沒有,且捕撈基本是豐收的」。然而,鯨魚肉離開日本人餐桌畢竟已30多年,很難簡單促進鯨魚肉的消費。而且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日本持續蔓延,捕鯨業「前景渺茫」。

6月以來,相關從業者表示,鯨魚肉的價格跌至原來一半以下。一家出售鯨魚肉、主要供應餐飲行業的網店公司社長疲憊地表示:「鯨魚肉剛開始作為一種新食材被大家所知,因為疫情一切化為泡影。」除了疫情因素,年輕人本來就沒有吃過鯨魚肉,並不關心其賣不賣,市場行情越來越差。

日本捕獲的鯨魚(共同社)

《國際捕鯨管制公約》允許國家或地區進行科研捕鯨活動,以收集鯨類生存數量和年齡等科學數據。但日本一直在國內銷售捕獲的鯨肉。

此前身為國際捕鯨委員會成員的日本於1988年被迫停止商業捕鯨。此後,日本以「部分鯨類種群數量回升」為由,反覆提議重啟商業捕鯨。2018年12月,儘管遭到多方反對,日本政府仍然宣布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並決定從2019年7月起,時隔30年重啟商業捕鯨活動。日本政府人員稱,日本以「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捕鯨」為目標,以收集到的科學數據為基礎,會確保鯨魚種類充足的資源量,但不會停止商業捕鯨活動。(海外網 王珊寧)

相關焦點

  • 無視各國警告,2個月捕殺124頭鯨魚,日本的圖謀值得全球警惕
    據環球網報導,日本在去年的時候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正式重啟了鯨魚的捕獵工作。在以前的今年雖然日本也在捕鯨,但是因為不敢放到明面上,所以還是比較克制的。但是現在日本是正大光明的昭告世界,表示自己將會開始捕鯨。在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籌備之後,日本在五月份的時候相關的船舶公司就已經籌備好了三艘捕鯨船,正式到鯨魚的棲息地進行捕獵工作。
  • SCP-1245捕鯨船,一個由鯨魚構成的船,卻熱衷於捕捉鯨魚
    SCP-1245捕鯨船的外表SCP-1245捕鯨船的外表是一艘捕鯨船,約有120M長,目前我們得知這艘船在數年之前失蹤,SCP-1245捕鯨船上面的銘牌和數字均消失。我們推測是SCP-1245捕鯨船的異常屬性造成的。
  • 日本捕鯨船捕獲1430噸鯨肉,日本人為什麼要捕殺鯨魚?
    據報導稱,今年從7月份開始,日本不顧國際海洋組織反對,時隔31年重啟了商業捕鯨,各種大型商業船隻紛紛從山口縣起航,開啟了為期數月的捕鯨活動,10月4日,已有部分商業捕鯨船回港,總計捕獲鯨魚肉約1430噸,數百隻鯨魚淪落為商業買賣。
  • 劉元海:日本人真那麼愛吃鯨魚?
    4月2日,代表日本在海牙出庭的內閣審議官鶴岡公二一回到日本,便立刻被安倍晉三召到了首相官邸,受到了嚴厲斥責。安倍在批完鶴岡之後表示,他對於「此次的判決結果感到非常遺憾和深深地失望」。在江戶時代,人們主要食用鯨魚最美味的四個部分,從外到裡依次是「黑皮」、「赤身」、「烏賊腸」和「蕪骨」。所謂「黑皮」指的是鯨背脊上的深色表皮,「赤身」指鯨肉,「烏賊腸」指鯨的脾臟,「蕪骨」指鯨頭骨的骨髓。當時的食用方法一般是做成刺身、油炸或者熬湯。在江戶城,每年的12月13日也被稱為是「食鯨的日子」,這一天城中的富貴人家會在打掃完自家宅邸之後食用鯨肉熬製的味噌湯以資慶賀。
  • 為什麼說石油拯救了鯨魚?如果不是石油井的問世,鯨魚可能面臨滅絕
    藍鯨是世界上體型最龐大的動物,它體長通常在30米左右,體重可達20萬公斤,就是如此巨大、如此震撼的動物曾在一段時期內卻有被滅絕的威脅。同時,科技和工業知識爆發性增長,人們學習的動力和勁頭同步增長,室內照明需求急劇上升,更讓鯨魚進一步遭受了滅頂之災,在當時捕到一頭鯨給每位船員帶來的收入,相當於大=陸上工人的半年工資,如此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著各位捕鯨人,不惜採取一切殘忍的方法獵殺鯨魚,當時眾多的新興工業國家,如英國、荷蘭、法國、挪威都曾參與過大規模的捕鯨行動。
  • 日捕鯨船捕獲一小鬚鯨 稱將解剖以了解鯨魚生態
    4月26日,日本科研捕鯨船開始在宮城縣三陸地區附近海域進行捕獵,當天捕獲了一頭小鬚鯨。圖為科研人員在該縣石卷市的鯰川港檢查這頭小鬚鯨。(圖據共同社)  中新網4月27日電&nbsp據共同社報導,日本科研捕鯨船26日開始在宮城縣三陸地區附近海域進行捕獵,當天捕獲了一頭小鬚鯨。捕鯨船航行過程中未受到反捕鯨組織的幹擾。報導稱,科研人員將對捕獲的鯨進行解剖,分析其食量,以便了解鯨的生態。  據報導,科研捕鯨船於傍晚6點後依次返回該縣石卷市的鯰川港。小鬚鯨被起重機從船上卸入卡車,運往附近的調查所。
  • 日本人「不愛吃」鯨魚?日本漁船卻從海洋捕獲一千多噸鯨肉
    日本人不愛吃鯨魚肉,《朝日新聞》如是說。但實際情況是,日本的一些高檔餐廳一直在出售鯨魚肉。據央視網10月6日報導稱,日本商業捕鯨團於4日返回山口縣,並帶回了1000多噸鯨魚肉。這批鯨魚肉將通過公開拍賣的方式,進入各大餐廳和酒肆。問題來了,日本的官方言論為何和實際情況有如此大的出入,日本政府在幹什麼?按照日本媒體的話說,日本重啟捕鯨行動是用來支持漁業研究,日本捕獲的鯨魚比較之前已經很少了。事實上日本近年來獲取的鯨魚肉,確在逐年下降。這裡面既有國際社會的功勞,更有日本民眾的自發性抵制。
  • 抹香鯨的報復:美國埃塞克斯號捕鯨船海難紀實
    (資料圖)埃塞克斯號捕鯨船楠塔基特島是美國捕鯨業的大本營。島上有七十多艘捕鯨船,埃塞克斯號是其中之一,這是一條舊船,很小,只有87英尺長,排水量238噸,但它一直很幸運,沒出過什麼大事。這次經過航行前的修整,裝備了充足的供應,於1819年8月12日從楠塔基特島出發,踏上計劃為期兩年半的航程。
  • 國內首個海捕蝦全產業鏈移動加工中心,昨投運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棟 通訊員 張榮 蘇丹丹3月24日上午,總噸位4484噸的「東海漁倉」浙玉漁加99999船披彩掛紅,緩緩起錨,離開台州市玉環坎門國家漁港,帶著6艘子船向東海作業區疾駛而去。
  • 法媒:日本今年將捕撈227頭鯨魚 其中一類鯨魚面臨滅絕威脅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法媒稱,專家們稱,日本7月1日恢復的商業捕鯨活動所針對的3種鯨魚中的一種面臨滅絕威脅,另兩種鯨魚的亞種群數量也嚴重減少。據法新社7月1日報導,在去年底宣布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後,日本如今宣稱,該國允許在今年12月底前在其領海內捕撈227隻這種巨型海洋哺乳動物。報導稱,國際捕鯨委員會1986年宣布的暫停捕鯨決定禁止一切捕鯨活動,但包括日本在內的3個國家後來利用相關漏洞無視這一禁令,同時繼續留在該委員會中。
  • 南極磷蝦:全球共5億噸,年捕30萬噸,能否「拯救」鯨魚?
    在捕鯨禁令頒布後,以日本為代表的少數捕撈國依然屢次打破禁令,甚至以「科研捕鯨」、「文化復興」的名義從事商業捕鯨活動,由此引發的反對與抗議不絕於耳。但整體來看,全球範圍內的捕鯨業已經頹勢盡顯——上世紀60-70年代,全球每年捕殺8萬頭左右的鯨魚,但從90年代至今,全球鯨魚的捕撈量還不到5000頭(詳情見下圖)。
  • 10噸重的鯨魚,布氏鯨!
    這次,撿回一條鯨魚的汪立平是象山下塘人,43歲,從17歲開始捕魚,一捕就是20多年。他是在淺海捕魚,位置很固定,從下塘碼頭出發,開兩三個小時就到了。網是老早放在海裡,一放就是幾個月。接下來,就是看好潮水時間,每天落潮的時候,開船去收網。網裡什麼都有,現在這個季節,比較常見的是鯧魚、墨魚,還有川烏,也就是象山港馬鮫魚。
  • 14噸鯨魚24小時內兩度擱淺英國海岸,救援隊心痛目睹其死亡過程
    隨著鯨魚種群數量的急劇下降,許多種類的鯨魚面臨滅頂之災。不過近年人們保護鯨魚的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善待、關注這種龐大的海洋生物。不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4日報導,英國海岸上還是發生了令人心痛的一幕。據報導,一頭被命名為「亨利」的長鬚鯨在24小時內,於英國海岸上兩度擱淺,在經過現場救援人員的全力救助後。
  • 日本北海道釧路近海開始捕撈小鬚鯨 首日捕獲2頭
    原標題:日本北海道釧路近海開始捕撈小鬚鯨 首日捕獲2頭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20日,日本北海道釧路近海進行沿岸作業的2艘小型捕鯨船,開始捕撈小鬚鯨,首日捕獲2頭。此前,從16日起,北海道網走近海也開始進行捕鯨。
  • 明知故問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吃鯨魚
    2014年3月底,聯合國國際法庭認為日本捕鯨活動並非用於科研目的,明確裁定禁止日本捕鯨船在南極從事捕鯨活動。然而,一向關心國際形象,重視國際公關和公共外交行動的日本,唯獨在捕鯨這一在世界範圍內引發聲討的問題上,頑固堅持,絲毫不在乎國家形象的損失和國際反對,堅持捕鯨。這其中的原因是為什麼呢?
  • 人類為了鯨油,讓鯨魚遭受滅頂之災:兩百多年前的捕鯨史
    在人類工業文明發展的過程中,鯨魚曾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兩百多年前,西方的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當時還沒有石油的開採,於是鯨魚成為了人類當時獲取工業潤滑油和照明材料的主要來源。著名小說《白鯨》就講述了這段令人驚訝的捕鯨史。人類對鯨魚的興趣,其實原本並不大。
  • 50000人島嶼,一年捕鯨魚1000頭,手法利落20秒殺一頭,遊客痛哭
    就這麼些島嶼上的人,很難想像他們每年會捕殺1000頭鯨魚! 法羅群島人捕殺鯨魚為食,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16世紀。由於海面低氣壓的影響,島上經常大風大雨,一年到頭只有100來天不下雨,極少能見到晴天。由於土質和氣候的問題,島上不長樹木,也不適合種莊稼,只能種植馬鈴薯這類耐風耐雨的糧食。因此捕魚是他們主要的生計,而鯨魚體大肉多,便成了他們的主要獵殺對象。
  • 青島首批自捕南極磷蝦產品運回 已經上市售賣
      經過7個月的時間,今年2月26日從威海市榮成西霞口港出發的我市首艘自主捕撈遠洋漁船「明開號」於9月3日滿載而歸,這也是我市首批自捕南極磷蝦產品回運。據了解此次共捕撈了近3300噸南極磷蝦,經過近一個月的再加工包裝,目前所有磷蝦已全面進入市場開始銷售。
  •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又發現兩百頭擱淺鯨魚,總數已超470頭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又發現兩百頭擱淺鯨魚,總數已超470頭 林清輝/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9-23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