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SpaceX一「射」封神,對於同為馬斯克的創業公司特斯拉而言,SpaceX的這一「射」,更多的,是將給特斯拉電動車鍍金。
素有「矽谷鋼鐵俠」之稱的馬斯克,創造了歷史。
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15時22分,Space X研發的載人龍飛船乘「獵鷹9號」火箭,載著美國NASA的兩名太空人,成功飛往國際空間站。
時隔9年,美國再一次擁有了自己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在過去的九年裡,美國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只能購買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的「船票」。
而助力美國完成這一航天壯舉的,正是我們眾所周知的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所創辦的一家民營航天公司SpaceX。
「火星哥」馬斯克曾經吹過的「最大牛逼」——發射火箭載人上火星,算是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經此一役,馬斯克在無數粉絲和擁躉心目中,原本就各種高大上和超凡脫俗的超級人設,將更進一步。
一「射」封神!
與之相對應,鋼鐵俠、火星哥這麼超乎其神,特斯拉電動車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無疑也要跟著「水漲船高」、被「韭菜們」信服的五體投地了。
特斯拉、SpaceX等公司創始人馬斯克
毋庸諱言,馬斯克的確很厲害。
其異於常人的前瞻思維和創業能力,早已經得到外界廣泛公認。一路走過來,馬斯克創辦了包括特斯拉、SpaceX在內的,好幾個在各自領域都出類拔萃的公司企業。
借用老羅的一句話,馬斯克「彪悍的人生無需解釋」。
樂逗汽車注意到,在SpaceX本次發射取得重大順利後,網絡上各種讚嘆、膜拜之聲不絕於耳。
甚至不乏「過度崇拜者」,厚此薄彼,在「瘋狂」給SpaceX及馬斯克打CALL的同時,不忘對咱們的國家的相關情況進行奚落一番。
還是那句爛俗的「靈魂」拷問:為什麼中國出不了馬斯克?
對此,我們一以貫之的態度,師夷長技以制夷還可以,一味地崇洋媚外、什麼都是國外的月亮圓,那就不好了。非蠢即壞。
誠然,由於歷史文化及社會大的體制背景等,中西方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火星哥」這號異於常人特立獨行的「怪咖」,的確在國內找不到適合其成長的「土壤」。
但正如任何一枚硬幣都有正反面,中國與美國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異,總體來看各有優勢。
這一點從很多方面即可窺見一斑。
遠的不說,以2020年以來全球相繼出現的疫情為例,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已經體現的非常明顯,這一點時至今日即便那些極度精日/精美的人,想必也無話可說。
再比如,時下美國國內爆發出的大規模騷亂,也進一步讓無數國人乃至世人,深刻的意識到,慣常習慣標榜「自由燈塔」的美國,也不過如此了。
這些方面,在此不作更多的展開分析和評論。一句話,中國的制度沒那麼差,國外的制度也沒那麼好。
所以即便中國出不了所謂的「馬斯克式」的英雄人物,但更多時候我們在各行業各領域,同樣有著美國出不了的英雄人物。
時下美國多地爆發的騷亂抗議
同樣以疫情防控為例,當疫情戰線最吃緊的時候,中國的無數白衣天使可以不計個人得失為家為國衝鋒陷陣,以民族之大義來挽救無數同胞的生命。
美國呢,不能說沒有崇高的白衣天使,但同樣由於制度等深層次的原因,關鍵時候不乏一些醫護人員直接撂挑子拍屁股走人。
所以我們無需妄自菲薄。
出得了更好,出不了美國版的馬斯克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們會出中國版的馬斯克。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你也可以這麼理解。幹嘛非得,啥啥都要遵循美國等西方的標準來評判呢?!
回到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此次成功發射這件事。
這的確值得被稱讚,也確實創造了歷史。畢竟,過往幾十年上「九天攬月」這種事,一直是前蘇聯、美國、俄羅斯、中國等大國以一國之力,才能幹的。
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此舉,向世人展現了民營企業載人航天的非凡成就,所謂開啟了「商用」載人航天的新篇章。
稱讚歸承載,犯不著如此狂熱式的頂禮膜拜。
因為從技術本身的角度,SpaceX公司也並非是完全靠自己,某種意義上,它成功背後依舊離不開美國過去幾十年在航天領域的超強積累,以及NASA這一國際性機構的全方位支持。
航天員給特斯拉Model X帶鹽打CALL
事實上,自從2011年完成最後一射之後,出於對效益等方面的考量,NASA正是將載人航天的諸多業務,分包給了波音、SpaceX等幾家民營公司。進而藉助民營公司的力量,來「曲線救國」繼續美國的航天夢。
要知道,還是由於體制上的巨大差異,決定了美國政府無法持續地耗巨資去在航天這類,中短期內看不到收益的事情上去做投入。
畢竟,美國政府的權利太弱了,很多時候由於財政吃緊一些政府及行政服務機構,都不得「不關門歇業」呢。
這在中國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其中利弊,在此我們同樣不再展開贅述。
總之,經歷了此前諸多挫折與失敗之後,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此次成功發射,意義非凡。但也僅限於「意義」。
別搞得跟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似的。
因為從更加現實的角度來看,縱使火星哥的「火星計劃」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跟你、跟我這樣的普羅大眾和凡夫俗子,有一毛錢的關係?
習慣天馬行空的馬斯克本人,此前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也明確表示,除非技術出現飛躍式進步啥的,不然他有生之年恐怕也是見證不了他的SpaceX公司,帶他來趟火星之旅的。
這就好比,過去很多年我們就在暢想和預測,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幾十or上百年之後,人類將會進入各種智能化的場景一樣。
到時候各種高度智能的機器人滿街跑,過去由人類幹的活兒可以統統交給機器人啥的去做了,人類只需要靜靜地做個美男子,躺吃躺喝躺睡得了。甚至連吃飯這種費勁的事,都不要自己來……
可能嗎?咱不知道,也許可能。
但從「活在當下」的角度來看,這種憧憬與技術進步,至少中短期內對於你我的現實日常生活,沒有卵用。
總不能還沒到那一天,就開始整體狂想和做白日夢吧。
再進一步,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火星探索成功了又能怎樣?難不成你還真幻想著,自己能夠乘坐馬斯克的諾亞方舟飛向太空移民火星!
不吹了不吹了。雖說夢想還是要有的,但相比於想著哪天你能登錄火星,還是先搬好今天的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