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20日,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試驗成功。
談及「神舟」,這個名字不僅代表著「神州大地」,還有著「神奇的天河之舟」的意味。今天,邱小姐就和大家一起,回到載人航天旅途的起點,探索「神舟一號」背後的故事!
作為第一次載人航天的嘗試,「神舟一號」並沒有搭乘太空人,而是裝了一堆具有紀念意義和科學實驗價值的「行李」,完成了一次從地球到太空的遠距離「物流」。

這些「行李」中不僅裝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郵票和紀念封,還有各種農作物種子,比如青椒、西瓜、玉米和大麥,就連甘草和板藍根等中藥材也包含在內。
這是要在太空上種植物?不不不,專家們這是想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誘發種子的基因突變,再返回地面培育。

經過太空培育的種子有可能誘發利於產量和質量的性狀。像是第一個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的太空水稻「華航一號」,與普通水稻相比不僅飽滿,結實率也更高。
在那段科研拓荒的舊時光,《第九所》的科研員常常餓著肚子,還沒等到基地中的水稻成熟就面臨斷糧危機。隨著科技進步和太空育種的發展,大家不僅不用擔心吃不飽,甚至能吃上更加優質、產量更高的「太空糧食」!

太空「行李」走的這一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為了不讓飛船「迷路」,飛船上得裝有定向陀螺儀,相當於太空「GPS」。但在接近發射的一次飛船測試中,「神舟一號」的定向陀螺儀出現了故障,工程師們得把巨大的防熱大底拆開後才能檢修。不僅如此,為了避開流星雨,飛船發射也只能一再延期。

「神舟一號」不僅發射前一波三折,發射後也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最後十秒。
在接近返回的時候,飛船突然不執行返回指令了。這意味著飛船將因失控而偏離軌道,沒辦法正常回到地球。

歷經三次指令注入失敗,眼看著飛船已經進入第14圈的最後一圈飛行,最後一次機會必須抓住!
在只剩下30分鐘內,工程師爭分奪秒制定緊急故障排除方案,最終在僅剩最後十秒的危急關頭成功向飛船注入返回數據。

遇到困難不慌不亂,就算在最後的十秒也不輕易宣告放棄。科研員們也同樣需要這樣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多次試飛失敗後,仍能繼續堅持試驗,尋找合理的搭配方案。
「神舟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從「神舟一號」的無人飛天,再到「神舟五號」的成功載人,我國的載人航天技術能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往新的目標邁進,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堅持和奮鬥!
想要盡情踏著科研拓荒先輩的腳印體驗載人航天歷史?iOS用戶可以在AppStore下載遊戲,安卓用戶可以前往官網預約遊戲,更多隱秘的科研故事在《第九所》等你來挖掘!